倪欢欢
摘要: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在阐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时明确指出,要“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并要求学生能用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逐步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的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
关键词:中学化学 思想政治 教育 素质
基础教育的指导思想,已转化为“素质教育”,从狭义的“双基”传授转向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素质教育中,把思想素质放在先于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劳动素质等的首位。每个化学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清醒的政治头脑,在教学中要根据课程目标和要求,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在进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教育和培养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同时自觉渗透思想教育,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1]为此,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化学史教育
我国著名化学家傅鹰说过:“化学可以给人以知识,化学史可以给人以智慧。”化学史是化学学科形成、产生和发展及其演变规律的反映也是科学思想取得胜利的历史。在化学发展史上,有许多科学家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感人事迹,也有一些由于疏忽、失误而与真理失之交臂的遗憾和教训。若教师在基礎知识的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与之相关的有教育意义的化学史知识,运用历史的方法,从发展的观点去追踪化学概念或理论的演化过程,把静态知识变成动态知识,会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和基本理论,也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唯实求真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及爱国主义情操,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2]
二、爱国主义教育
(一)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
爱国主义,即对自己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3]这种感情的产生和发展是和对祖国的认识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它随着认识的产生、发展而发展。几千年来,我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从来就是推动祖国社会历史前进的一种巨大力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产生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引导他们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联系起来,树立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把爱国主义觉悟和情感变成刻苦学习的实际行动,把满腔的爱国热情倾注到为祖国的再一次腾飞贡献自己的聪明和才智上。[4]
(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及方法
1.我国古代化学科学技术成就
我国是世界上文化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尤其是化学科学技术成就是展现在学生面前的一卷爱国主义诗篇。结合绪言课及其他有关章节介绍我国古代在化学科学上的卓越贡献,增进学生对祖国的情感。如,中国化学史上的世界第一:焰色反应被称为“山中宰相”的我国南朝著名科学家陶弘景(公元456-536)在实践中发现硝石(硝酸钾)“以火烧之,紫青烟起”等等。[5]
2.我国现代化学科学技术成就
(1)联合制碱法。侯德榜(1890~1974)是我国著名的化工专家,他在1942年创造发明了联合制碱法,也称侯矢制碱法。把世界制碱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引起了国际上强烈的反响。从此,中国化工技术一跃登上世界舞台。
(2)人工合成牛胰岛素。1965年6月,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化学系、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及许多工厂、院校、科研部门共同协作,终于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的方法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这是新中国科学家在科学上夺得的第一个“世界冠军”
3.介绍国内外名人及化学家热爱祖国的事例,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例:学习“碱”时,介绍世界著名化工专家、我国制碱先驱——侯德榜博士:侯德榜博士看到自己的祖国被帝国主义侵略,决心努力学习,拯救中国。在美苦攻读化工,获得博士学位。
三、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
对中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是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并要求学生能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是中学化学教育不容推卸的责任,是中学化学教师钻研教材、备课、课堂教学及课外活动等环节中都应认真考虑并努力实施的任务之一。[6]
对中学化学课本来说,教材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生动的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内容。只要我们肯动脑筋,认真发掘,就一定能通过自己的化学课教学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并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提高中学化学教学的质量。
例如:量变到质变。碳在氧气不足的条件下燃烧时,生成CO;氧气充足时,生成CO2。氧气从不足到足,是量的积累,由量变引起质变。
四、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教育
(一)科学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事物,“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去把握。科学态度培养的内容有以下几点。
1.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指导化学学习,尊重化学的客观事实(化学现象)。
2.重视化学知识与实践的结合。
3.善于从各个方面提出问题,勇于探索、勇于创新。
4.对待知识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5.坚韧不拔,勇于克服困难。
6.勤学好问、谦虚谨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二)科学方法是指人们在从事科学研究的活动中所采用的途径、手段和方式。科学态度培养的内容有以下几点。
1.观察全面、仔细、系统、客观。
2.学会控制实验和实验条件。
3.进行测定和数据处理。
4.按一定层次逐级进行知识的比较与分类。比较是分类的前提,比较得到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就是分类的依据。
5.让学生逐步学会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抽象。
6.了解提出假说、建立模型的意义和方法。
五、化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是指为了培养人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而进行的教育,它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化学教育中进行美育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以增强学生劳动观念和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7]
在化学教学中,美育的内容有很多,如:仪器美、现象美、教学环节美、化學家的心灵美等等。
六、化学教学中的环境保护教育
环境教育的任务指为达到环境教育的目的所应完成的各项工作,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价值观及社会责任感。初中阶段的环境教育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认识构成自然环境的四个圈层: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生物圈。
(二)学习自然生态学的基础知识,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食物链、物质循环等,理态平衡,以及构成社会环境的各种因素。
(三)学习《人类环境宣言》《环境保护法》等文件,了解世界性和局部地区的环境污染问如温室效应、酸雨蔓延、臭氧层的破坏、土壤流失、水污染、森林锐减、能源危机等。
(四)了解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参观环保设施,学会基本的环保技能,开展模范围的环境调查和环保实践活动。
总之,要坚持德有为首,学生为中心,发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处理好德育途径和方法。寓德育于化学教学之中,正确处理好教学和思政教育的关系,思政教育要从教学中来,到教学中去,使之服务于教学,加强教学,又指导教学。既防止抛开教材进行德育,又要防止只传授知识而忽视育人的倾向。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要力求具体形象生动活泼,要避免空洞说教、呆板单调。寓德育于化学教学之中的关键是教师。教师必须深钻教材,不仅要掌握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教学体系、重点、难点,以及应达到的目标,还要努力挖掘和领会蕴含于教材中的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因素,结合学生实际水平,将德育渗透于化学教学之中。[8]
参考文献:
[1]吕素巧.结合化学史进行中学化学教学[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1(7):3.
[2]解守宗,师雪琴等.中学化学教学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范杰,毕华林等.化学教学论[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4]刘知新,何少华等.化学教学论(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5]徐志文,钟良郁.中国化学史上的世界第一集锦[J].化学教学,1995(2):2.
[6]叶震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探讨[J].化学教学,1995(3):3.
[7]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学化学教学,1989(5):2-5.
[8]范卫平.在化学教学中应注意爱国主义的教育[J].化学教学, 19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