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场所依恋的城市滨水公园社会连接研究

2023-11-29 07:45MathiasKondolf
关键词:滨江滨水场所

达 婷, 李 琰,G.Mathias Kondolf,3

(1.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北京 100083;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管理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4;3.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Desig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Berkeley CA94704)

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河流生态廊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城市公共空间[1]。与河流共生塑造具有活力的城市滨水空间,一直是城市建设的热点。虽然有研究显示充满活力与参与性的城市滨水环境被视为是具有互动性、包容性和社会凝聚力的空间[2],可以促进社会交往[3]和生成联系感[4],但也有研究显示城市滨水空间活力与滨水空间环境品质会不匹配[5],滨水空间环境活力与人群活力会失调[6]。基于“人群-环境”互动视角分析城市滨水活力的研究中,主要以滨水空间的人群聚集程度来表征滨水活力,通过大数据分析测度滨水人群的密度和分布来揭示滨水活动的时空特征[7-9]。然而,人群的聚集是滨水活力的外在表征,产生滨水活力的内在条件还与活动类型、空间感知和人群类型相关[6]。因此,有必要研究城市滨水活动的内在机制来解决如何提高城市滨水活力的问题。

人与城市河流的连接(connectivity)构成了城市滨水活动的一种内在建构。从生态[10]和水文[11]视角看,连接[12]是人的活动对滨水生态环境的影响;从社会[13]视角看,连接是人在滨水空间开展活动的需求[14];从心理[15]视角看,连接是一种基于个人、自然和他人间共有的或共同的本质感觉[16-17],反映人对自然环境的持续意识[18]。可见,人与城市河流的连接具有结构连接、功能连接和情感连接等多个层次。Kondolf等[19]提出可以用社会连接来描述城市与河流关系的社会属性。连接要素包含与城市滨水空间相关的人、商品、思想和文化,连接方式是要素沿河流或跨越河流的交流和运动。社会连接是社会要素依托河流水环境的运作状态。Da等[20]认为社会连接是城市滨水各要素间的社会功能联系。社会连接与滨水环境质量、环境安全、可达性、游憩多样性、场所历史感和水环境依赖性等因素相关。虽然社会连接被前者用于分析滨水社会活动特征,被后者用于评估滨水空间整体功能特征,但是两者都得出了提高社会连接可以提升城市滨水活力的研究结论。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将社会连接作为分析城市滨水活力的具体指征。本研究的城市滨水公园社会连接是游赏者使用城市滨水公园的状态,以此表征城市滨水公园活力特征。

场所依恋理论为研究城市滨水活动的内在机制提供了一种途径。场所依恋理论研究人与特定场所(环境)间的积极联系,具有多学科融合的特点[21]。所谓场所依恋(place attachment, PA)是人与场所间形成的一种基于情感、认知和行为的联结关系[22]。情感处于三者的核心,可以促进或伴随某些场所认知的形成,也能促使人维持与场所靠近的状态[23],表现出相应的行为。在实证研究中,场所依恋既可以表征人与场所联结的原因,也可以表征人与场所联结的结果。场所依恋被用来分析个人或群体对场所自然或社会特征的认识,揭示人对特定场所的环境因素、游憩动机和对活动干扰的态度等[24]。具体到城市滨水活动研究,场所依恋能以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从精神和物质两方面分析滨水环境的不可替代性程度[25],也能解析不同人群自我建构起的滨水场所意义[26]。将场所依恋分析方法应用到城市滨水社会连接研究中,可以实现对城市滨水活动成因更精细化分析,增加对滨水活力机制的解释深度,为城市滨水活力研究带来新路径。本研究提出城市滨水公园社会连接分析框架用于城市滨水活力成因分析,并以南京滨江公园为例,首先采用定量分析,通过对人口统计学特征、场所依恋量表和公园景观特征调查的不同变量做统计分析,分析公园场所依恋的特殊性。再采用城市滨水公园社会连接分析框架做定性推导,提炼社会连接的影响因素,分析城市滨水活力成因。同时说明城市滨水公园场所依恋的特殊性,通过区分游赏者的场所依恋程度探讨城市滨水公园的活力影响因素,以期为城市滨水空间的规划设计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南京滨江风光带位于南京主城区长江二桥与三桥之间的长江之滨,是南京主城区段自然和人文资源丰富且集中的区域。为了提升滨江地区城市活力,实现滨江地区的新发展,《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中曾提出“以江为轴、拥江发展”的城市空间结构转型方案[27]。2014年南京完成了滨江风光带的新建和改造,拆除江边棚户区,改造防洪设施,保护和恢复滨江生态环境,修建观光、运动、休闲设施,形成了贯穿整个主城区西侧的滨江绿色开放空间。

本研究选择长江南岸的滨江风光带上4个滨水公园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为万景园(万景WP)、南京中国绿化博览园(绿博园NCGEG)、南京河西国际青年文化公园(青奥NHIYCP)和鱼嘴湿地公园(鱼嘴FWP)(图1)。这4个公园是滨江风光带上新建的、相互毗邻且社会活动最为活跃的滨江公园。在公园的滨水自然景观特征基本接近的情况下,分析不同类型的滨江公园,有助于区分人对城市滨水公园景观环境社会和自然特征认同的差异,分析影响城市滨水公园社会连接的因素。

图1 南京滨江公园区位Fig. 1 Location of Nanjing riverside parks

1.2 调查方法

1.2.1 社会连接分析框架

根据Williams等[28]的场所依恋二维框架,即场所依恋(PA)被分为场所认同(place identity, PI)和场所依赖(place dependence, PD)两个维度,从游赏者对滨水公园的情感认同和物质依赖两个维度,结合滨水公园使用状况社会调查(包括景观特征调查和人口统计学特征调查),提出将游赏者的环境态度和游赏行为作为社会连接影响因子,建立城市滨水公园社会连接分析框架(social connectivity,SC)见图2。

图2 城市滨水公园社会连接分析框架Fig. 2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social connectivity of urban waterfront park

1.2.2 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包括3个部分:①场所依恋量表;②人口统计学基本特征;③滨江公园景观特征调查。

1)场所依恋量表采用Williams等[28]的经典二维量表为蓝本,修改措辞使其符合公园游赏语境,从精神和物质层面测量受访者对公园的心理和物质依恋程度。场所依恋(PA)包括场所认同(PI)和场所依赖(PD)两个维度,共设计了10个陈述句,即:PI1,作为休闲场所,这里在我心目中的地位不可替代;PI2,在这里我觉得非常放松,可以做任何我想做的,觉得我属于这里;PI3,在这里我有很多体验,这里对我很重要;PI4,当我有较长时间不来这里,我会想念它;PI5,跟外地朋友说起南京,我总会提起这里;PD1,我觉得这里成为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PD2,我在这里所进行的活动是南京其他地方无法替代的;PD3,我几乎不去除了这里以外的其他公园;PD4,只要有时间,我一定会经常来这里活动;PD5,我对这里有很深的感情,我和朋友或家人的情感联系有一部分建立在这里。采用5分制李克特量表,测度从1(非常不同意)到5(非常同意)。

2)考虑到城市滨水公园人群活力的非匀质现象,设计了5个关于人口统计学基本特征问题,调查游赏者的性别、年龄、同行人员、游玩次数和居住地点,分析滨水空间游赏者的社会特征。对该部分选项按组别进行单选描述性统计:性别、年龄、居住地点和同行人员的测度方法按被选项计1分,未选项计0分;游玩次数依据游玩频率由低到高,分别赋值1~5分,“很少来”为1分,“每天都来”为5分。

3)考虑到滨水景观要素的物质特征[29]是影响滨水游憩的重要因素,根据预调查中的半结构性访谈设计了2个关于滨水景观要素的问题,调查与环境认同相关的 “滨江亲水方式认同”,与环境感知相关的“公园景观特征感知”。对“滨江亲水方式认同”设计为封闭式单选,进行描述性统计,采用5分制李克特测度计分,测度从1~5表示对该选项的认同程度:1.基本满意,2.一般满意,3.比较满意,4.满意,5.非常满意;未选项计0分。“公园景观特征感知”采用多选题(8个题项)“0~1”赋值测度:受访者认同该选项描述的景观特征记1分, 不认同记0分。

1.2.3 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分预调查和正式调查2次开展。考虑到滨江公园活动的季节性特征,调查时间分别为2018年7月和2020年8月。预调查中调查小组在2018年7月分别于工作日、周末和节假日在南京滨江风光带南岸发放问卷并进行了半结构性访谈,预调查共发放问卷105份,回收有效问卷99份,有效率为94.3%。正式调查于2020年8月进行,按是否工作日和早、中、晚的时间段排列组合形成时间框,在每个公园随机抽取3~4个时间段,力求保证时间段的多样性覆盖。考虑到样本数据的代表性,按每个公园发放问卷不少于100份的原则,在南京滨江公园发放正式问卷,共发放问卷430份,获得有效问卷392份,有效率为91.16%。调查问卷分别选择各滨江公园的出入口、滨江绿道、江边观景平台和公园主要人群活动集中区域随机发放,力求均匀覆盖整个公园区域。

1.3 数据分析

1.3.1 场所依恋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逐层累加场所依恋量表中每个题项受访者的打分,并将得分标准化,就得到PI和PD及PA的得分。利用SPSS 22.0的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对场所依恋量表进行问卷整体一致性(信度)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表1中,各公园和总体的场所依恋(PA)及其两个维度(PI和PD)的Cronbach’sα系数大多在0.8以上,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具体考察场所依恋量表的每个题项,对受访者的打分描述进行统计。

考虑到“访问频率”可以直观体现游赏者对某一场所的依恋程度,将“访问频率”作为基准校标[30],通过验证“访问频率”与“场所依恋”的关联效度来反映滨江公园场所依恋量表的概念有效性。根据Pearson相关性分析,访问频率与各公园“场所依恋”均呈显著正相关,故而量表测度的概念真实有效。访问频率与场所依恋的相关系数R值见表1。

表1 南京滨江公园场所依恋的信度测试及相关性分析

1.3.2 各类因素与场所依恋的相关性分析

采用SPSS 22.0中“均值差异t检验”验证不同性别受访者的场所依恋度是否有显著差异;采用One-way ANOVA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定性变量年龄组、同行人员和居住地点这类描述公园游憩人群社会、地理特征的场所依恋度是否有显著差异;采用Spearman进行双变量相关性分析,分析“年龄组”和“游玩次数”等顺序变量的场所依恋度是否有显著差异。对于未通过相关检验的顺序/等级变量则进行分类变量影响场所依恋程度的分析。

将滨江公园游客人群按照场所依恋程度进行分组,展开“滨江亲水方式认同”和“公园景观特征感知”的分类对照分析。一般认为场所依恋的得分均值在1.0~2.4之间表示依恋度低,2.5~3.4表示依恋度中等,3.5~5.0之间表示依恋度高[31]。根据滨江调查人数显示:1.0~2.4之间只有20人;而2.5~3.4之间有172人和3.5~5.0之间有200人,人数非常集中。因此,将依恋度按分值分为4级:0依恋度(1.0~2.4)、低依恋度(2.5~3.4)、中依恋度(3.5~3.9)和高依恋度(4.0~5.0)。由于0依恋度人群数量过少(20人),会导致卡方检验不准确。最终,只将低(172人)、中(122人)、高(78人)三级场所依恋值人群作为考察对象,分析样本数为372。

针对“亲水方式认同”,采用卡方检验分析场所依恋度“低—中—高”3组人群的选择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经分析发现“亲水方式认同”与场所依恋从要求P<0.1[32]统计意义上看相关性显著(χ2=14.266,P=0.075)。受访者似乎更关注滨水景观的整体环境特征和特征突出的特色景观要素及游憩活动,而对特征并不太突出的景观要素和游憩活动则关注不够。因此,根据现场访谈和观察,认为“滨江亲水方式认同”是影响滨江公园游憩活动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仍采用该条统计结果用于分析;针对“公园景观特征感知”则采用卡方检验分析。

2 城市滨水公园场所依恋分析

2.1 情感认同分析

2.1.1 人口统计学特征

受访者中男性人数(51.38%)比女性人数(48.62%)略多。从打分结果来看,男性打分普遍偏高,表明男性较女性对滨江公园更加依恋(表2)。经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不同性别的受访者在场所依恋(t=2.440,P<0.05)与场所认同(t=1.972,P<0.05)和场所依赖(t=2.554,P<0.05)两个维度上差异显著(表2、表3)。

表2 南京滨江公园人口统计学基本特征描述统计表

表3 社会维度下南京滨江公园场所依恋影响 因素差异性分析

根据年龄组分析,40.55%的受访人群年龄在18~29岁之间,33.18%的受访人群年龄在30~45岁之间,而仅有3.46%的受访人群年龄在60岁以上,说明到南京滨江公园来游玩的人以年轻人为主。各年龄组与场所依恋与场所认同、场所依赖两个维度均呈现显著相关(表4);60岁以上老年人场所认同和场所依赖值最高(表2),老年人将滨江公园作为日常休闲活动场所,他们对滨江公园具有更深的情感体验。

此外,在游憩社会关系上(同行人员),有32.95%的受访人经常与家人一同到滨江公园游玩,另有29.72%的受访人经常与朋友一起来游玩,20.74%的受访者是独自来游玩的,而夫妻或情侣同来游玩的仅占12.21%。采用单因素ANOVA分析后发现,受访者在场所依恋和场所依赖上差异显著(表3);与朋友同来游玩的情感体验最低,而独自游玩的体验最高(表2)。

表4 南京滨江公园场所依恋测量项目及其描述性统计与差异性分析表

2.1.2 滨水景观特征分析

1)公园景观特征感知。受访者在被问到“在滨江公园游玩对景观环境印象最深刻的因素是什么”时,所有的受访者都认为最重要的因素是“有较好的滨江绿道或散步道”。进一步对拥有高场所依恋值的受访者群筛选后发现,高场所依恋的受访者还选择了“有较原生态的江岸,可以看到水鸟和鱼”;而中、低依恋度受访者则选择了“有可供游玩的大草坪,空间开阔”和“有较多的游憩设施,适合亲子或健身等活动”。这表明,高场所依恋受访者更多感受到的是滨江景观的自然特征,中、低依恋度受访者则更关注公园景观的社会特征。

2)滨江亲水方式认同。受访者在被问及“在此段滨江公园中哪种形式可以让你觉得最接近江面”,在鱼嘴湿地公园(FWP)中选择“有伸入江面的观景平台”和“有台阶伸向江边,可以坐着赏江景”选项最多;在南京河西国际青年文化公园(NHIYCP)和万景园(WP)中选择“有伸入江面的观景平台”最多;在南京中国绿化博览园(NCGEG)则是选择“有台阶伸向江边,可以坐着赏江景”最多。

在被问到最喜爱的公园亲水方式时,受访者的选择因场所依恋值高低不同而具有较为显著的差异。拥有高依恋值的受访者更倾向于选择“有伸入江面的观景平台”,而拥有中、低场所依恋值的受访者选择“有台阶伸向江边,可以坐着赏江景”。这说明,虽然受访者都喜欢接近水域,但是拥有高场所依恋度的人需要的亲水程度更高,他们更希望有适当的途径与水环境亲密接触。

2.2 环境依赖分析

考察4个滨江公园的场所依恋及其维度的相关性,仅场所依赖的均值差异显著(表4),而区分居住地点分析南京滨江公园场所依恋差异如表5所示。

表5 地理维度下区分居住地点的南京滨江公园 场所依恋差异分析

采用同方差检验发现,在场所依恋量表中受访者仅在“只要有时间,我一定会经常来这里活动(PD4)”和“我对这里有很深的感情,我和朋友或家人的情感联系有一部分建立在这里(PD5)”这两个选项的回答上存在显著差异,从而使得“场所依赖”维度的均值差异显著。比较4个滨江公园场所依赖的均值(表4)发现,4个滨江公园的场所依赖值沿滨江风光带纵向存在差异,由高至低依次为万景园、南京中国绿化博览园、鱼嘴湿地公园和南京河西国际青年文化公园。

受访者的居住地点与场所依恋(F=6.505,P<0.001)、场所认同(F=3.543,P<0.05)、场所依赖(F=7.904,P<0.001)均差异显著。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场所依恋量表中受访者在场所依赖维度除“我几乎不去除了这里以外的其他公园(PD3)”外,在其余4项的回答上均差异显著。在场所认同维度的选项中,只有“当我有较长时间不来这里时,我会想念它(PI4)”的回答上差异显著,其余4项差异均不显著。此外,从场所依恋及其两个维度场所认同和场所依赖的样本均值来看,受访者的居住地越靠近滨江公园其依恋程度越高,由高至低依次是公园周边小区、本市中心城区、本市其他城区和其他城市游客。

3 城市滨水公园社会连接的影响因素

3.1 游赏者对滨水公园环境的态度

3.1.1 自然连接

依据前述分析,游赏者虽然不会只到滨江公园游玩,但在情感上依恋公园并依赖公园环境。滨江公园环境满足了人与自然连接(connection to nature)的需求[33]。游赏者与自然连接的心理认知结构存在差异:高场所依恋度的游赏者关注与水生态环境相关的自然体验,中、低依恋度的游赏者则关注休闲活动的环境体验。关于与自然连接,对高依恋度游赏者来说是连接于河流水环境,对中、低依恋度游赏者来说是连接于滨水绿色空间。虽然所有游赏者都有亲水需求,但不同依恋度的游赏者需要的亲水程度及方式不同。高场所依恋会降低游赏者对洪水风险感知水平[34],使游赏者愿意与河流近距离接触,而中低依恋度游赏者与河流会保持一定距离。与自然连接,对中、低依恋度游赏者来说是欣赏河流景观,而对高依恋度游赏者来说是融入河流景观。

3.1.2 社交联结

在公园游憩社会关系调查中发现,游赏者以与他人同游为主,场所依恋属于中低依恋度。独自游玩的人约占21%,但场所依恋度仅略高于与他人同游的人。这说明游赏者是否与他人共同参与休闲活动不会对其场所依恋产生决定性影响。本研究验证了人们参加社会活动的意愿可以与场所依恋不相关或负相关[35]的研究结论。社交联结 (social bonding) 影响场所依恋[36]。从运作层面看,一方面社交联结会基于个体偏好或需求塑造场所认同,从而影响游赏者的游憩体验;另一方面,游赏者与他人共同参与休闲活动的意愿强化了游憩场所社交联结,使游憩环境具有社会意义,从而提高游憩空间活力。依据前述分析,南京滨江公园游赏者的认同感集中在具有自然性、休闲性和景观连通性[26-27]特征的场所。各类游憩活动也集中在江岸边、滨江绿道和休闲、运动场地。

3.2 游赏者的滨水公园游憩行为

本研究中滨水社区居民对滨水公园的场所依恋要高于游客,验证了场所依恋的高低与游赏者人群类别有关。万景园作为滨江风光带上服务于市民的休闲公共绿地,因游赏者基本为附近社区居民,它的场所依赖值明显高于以游览观光人群为主的南京河西国际青年文化公园。有学者研究认为,对于滨水地区居民而言,河流被看作是居民个体或社区的一部分,滨水地区是一个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游憩场所[37],就算没有强烈地感受到河流景观的独特性和特征,滨水地区居民也会与河流建立情感联系,把滨水地区作为社会活动场所[38]。居民对滨水公园依赖度高,主要进行日常性游憩活动(如游泳、钓鱼、健身等);而游客对滨水公园的依赖度较低,以偶然性游憩活动为主(如观光、集会活动等)。

4 结 论

社会连接是分析城市滨水活力成因的核心概念,城市滨水公园社会连接是游赏者使用城市滨水公园的状态,本研究提出的城市滨水公园社会连接分析框架可行。社会连接的状态可以通过游赏者对河流景观的环境态度和游憩行为来体现:①对高场所依恋度游赏者而言,河流是重要的自然要素,对中、低依恋度游赏者而言,社会要素占据主导地位,河流是社会活动的环境基础;②游赏者在认同感高的场所更易建立社交联结,通过与其他人共同参与休闲活动形成游憩关联或社会支持;③游赏者开展日常性/偶然性游憩活动的游憩行为差异源于是否将河流看成个体或社区的一部分。要提升城市滨水空间活力、提高滨水景观社会连接,需要充分考虑游赏者的场所依恋差异。

在滨水景观更新中应该注重:①保护滨水自然景观特征,营造水环境体验场所,满足游赏者与自然连接的需求;②沿水岸、滨水绿道/步道等认同感强的场所营造休闲活动场所,提高游赏者的社会互动,增加社交联结;③在塑造滨水景观特色吸引游客开展偶然性游憩活动的同时,注重营造满足社区游憩的场所,为日常性游憩活动服务。

城市滨水公园社会连接是一个持续的滨水景观环境社会服务过程,公园景观环境的改变会带来场所依恋的变化,从而导致社会连接状态的改变。今后将会针对城市滨水公园景观改造前后场所依恋特征的变化,特别关注公园使用群体和日常游憩活动的变化,从而分析滨水景观条件的改变对城市滨水公园社会连接的影响。

猜你喜欢
滨江滨水场所
福州滨江私宅
陈晓明 进入加速期和成熟期,未来十五年是花都滨水新城黄金时代
听的场所
芜湖滨江天际线
远离不良场所
滨水景观带的设计分析
现代城市滨水特色景观设计探析
恋爱场所的变化
浅谈滨水线性景观设计
滨江:全省首推工位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