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肇庆地方高校服务模式

2023-11-29 08:24赵玉娴郭秋芳
肇庆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肇庆基地学院

赵玉娴,郭秋芳

(广东理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广东 肇庆 526000)

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是新时代背景下的系统性工程,横跨教育、文化、行政管理、基层管理等若干领域,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也需动态对相应的政策、模式、手段等方面进行与时俱进的调整。

大部分学者专注于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关注点主要分布在农科类院校与职业院校。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机制机理、模式与指标体系等缺乏系统性的研究。长期以来,地方高校承担了区域内的人才培育、社会服务等功能,具备与区域经济共同发展、同频共振的天然性。从地方高校层面系统地研究如何服务乡村振兴,对加速解决“三农”问题、重塑城乡结构与工农关系、提振区域经济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一、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主要模式

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研究院”模式;二是“学院”模式;三是“实践基地”模式。

(一)“研究院”模式

乡村振兴“研究院”是指地方高校以研究乡村振兴各领域发展需求为导向而设立的科研院所。该模式主要以高校内的专家、教授等研究型人员为主导力量,重点倾向乡村振兴的政策解读、路径规划等研究,大部分为虚拟组织。如表1 所示,4 省的地方高校设置的“研究院”占比均无超过10%;基本是虚拟机构,职责定位主要是高端智库、农业关键技术创新、人员培训等;在各层面获得的支持较少。

表1 山东、浙江、湖北、贵州4省“研究院”模式比对表

(二)“学院”模式

乡村振兴“学院”是指地方高校依托自身的二级学院作为教学单位,集聚各领域的专家学者为师资力量,以乡村振兴作为主要的培训内容,以为乡村振兴输送各类人才为目的的组织。

如表2所示,4省的地方高校设置的“学院”占比均无超过7%;基本是虚拟机构,大部分高校对乡村振兴学院的职责定位仍处于空白阶段,部分明确了职责定位的院校主要是聚焦在高端智库、农业关键技术创新、人员培训等方面;在各层面获得的支持较少。

表2 山东、浙江、湖北、贵州4省“学院”模式比对表

(三)“实践基地”模式

乡村振兴“实践基地”是指地方高校以乡村振兴为指导思想,联合具一定规模、资金、技术等实力的企业共同建立生产性、劳动性实践场所,以常态化的“校企合作”模式作为实践教学手段培育乡村振兴人才的组织。

如表3所示,山东省的地方高校设置的“实践基地”占比最高,占比17.5%;其他3 省占比偏低,不超7%,实体机构偏少,基本是虚拟机构,职责定位主要是高端智库、农业关键技术创新、人员培训等;在各层面获得的支持较少。

表3 山东、浙江、湖北、贵州4省“实践基地”模式比对表

表4 肇庆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职责定位一览表

二、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主要模式的经验借鉴

综合对比上述三种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模式,“研究院”模式主要以智库建设与社会服务为主;“学院”模式主要以人员培训为主;“实践基地”模式主要以校企合作为主[1]。三种模式分别存在其自身特有的资源优势、运行规律、服务重点以及发展困境,形成了一系列的经验借鉴。

(一)成效借鉴

1. 科研力量得以发挥

高校向来是技术力量与科研资源的聚集地。综合分析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三种模式,从职责定位看,大部分高校对自身的资源优势有较为清晰的认知,对自身在乡村振兴的角色定位明确,基本围绕教育、科研、社会服务等工作进行延伸,涵盖人员培训、高端战略智库、优质政策咨询、技术研发等方面。从实践成果看,各省部分有前瞻性的高校,高效利用自身各学科师资优势,组建高水平专家队伍,提供各项针对乡村振兴的服务发展方案,取得了显著的成果[2]。

2. 培养模式得以创新

一直以来,地方高校以学科专业为导向,以“为地方输送人才”为培养目标,形成了较为固定的人才培养模式。乡村振兴理念提出以后,地方高校融合乡村振兴理念提出了新的目标使命,促使地方高校通过多种模式进行创新改革教学方式、更新人才培育方案,不断对人才培育模式进行与时俱进的次新迭代。在课程与专业设置上探索在原有学科基础上增设各类“乡村+”课程,一方面全方位普及校内外学生、学员对乡村工作的认知,结合学科优势,形成乡村振兴人才培训基础课程。另一方面,结合地方实际、学科优势、学员层次、产业特点,设置具针对性的乡村振兴实践课程,提升学生、学员在乡村振兴工作中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3. 产教融合得以实现

乡村振兴战略的落脚点重在执行,重在实施。乡村振兴的核心之一是产业振兴,纵观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三大模式,均是围绕乡村产业发展需求,通过产业与教学融合探索新型的人才培育模式。产教融合的基础是校企合作,校企双方在互相考察形成合作意向后,共同打造多层次的实践合作体系,各自派驻优势互补的师资队伍到校园或实践基地进行实训教学,实现专业教学与生产相对接,不单有效提升了教学的效率与效果,还全面提升了学生理论素养与职业技能。

(二)困境借鉴

1. 缺乏专职专业人才

综合分析4 个省份地方高校的情况可知,各省的乡村振兴“研究院”与乡村振兴“学院”在发展过程中,均遇到了人才困境。成绩较为突出的地方高校,如山东齐鲁乡村振兴研究院、浙江农林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等指出,当前乡村振兴研究院的工作人员均是兼职,专职人员与后备力量不足。临沂大学乡村振兴学院提出,进行乡村振兴政策研究需要大量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专家教授,真正搞理论研究、政策研究的人还不够,特别是缺乏学科带头人,后备力量也远远不足。

2. 激励制度不完善

据相关公开披露的数据分析,4 个省份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三种模式在激励机制方面仍不完善。如齐鲁乡村振兴研究院成员服务乡村振兴基本都是零薪酬;临沂大学乡村振兴学院派遣科技特派员驻村服务乡村振兴,费用不能足额报销,但在职称晋升方面却没有明确出台去挂职有助于晋升的政策。服务乡村振兴属于非强制性的责任,不纳入地方高校对教师工作的评价。任何组织需提升人员的积极性都需要完善的激励制度,服务乡村振兴需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下沉基层,单靠个人的热情、担当、奉献,无津贴无奖励无政策倾斜,会严重影响各类成员的积极性。

3. 支持力度不足

综合表1-3分析可知,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政府、学校、企业投入经费少,缺少可持续发展的外部助力。在“研究院”模式中,仅山东省的地方高校能获得少量的资金支持;湖北省主要是地方高校通过申请科研项目获得科研经费支持;浙江和贵州两省没有获得资金支持。在“学院”模式中,山东的地方高校无获得政府的资金支持,仅1家学校获得了企业的支持;湖北的地方高校,无获得政府与企业的支持;浙江与贵州两地,政府与企业均对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层面支持较少。在“实践基地”模式中,湖北与贵州两地政府、企业、高校间合作较少,支持基本没有;浙江省政府、企业对地方高校的支持均较少;山东的企业仅对合作项目进行支持,政府支持则较少。

三、肇庆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现状

当前,在肇庆完全办学的地方高校共有8所,其中,本科院校4所,包括:公办应用型本科1所,民办应用型本科2 所,民办职业本科1 所。大专院校4所,包括:公办大专院校1所,民办职业院校3所。

(一)职责定位

在肇庆8所地方院校的官网及相关网页上输入“乡村振兴”“乡村振兴研究院”等关键词进行检索,只有肇庆学院1 所院校建立了乡村振兴研究院,为虚拟机构,职责定位为承担理论研究、实践指导、项目对接、人才培养四大职能,组织开展乡村振兴所需人才的培养计划制定、培训组织实施管理工作,致力打造乡村振兴高端智库,为区域乡村振兴提供规划支持和资源共享平台。其余7所学校无设立与乡村振兴相关的机构,也无明确职责定位。

(二)服务模式

8 所院校在服务乡村振兴方面各有举措,其中以肇庆学院力度最大,覆盖面最广,成绩最为突出。校级层面,肇庆学院成立了乡村振兴研究院,与肇庆市委、市政府牵头组建的肇庆市乡村振兴学院签订了合作协议,在培训项目、课题研究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二级学院层面,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美术学院等学院在乡村旅游、现代农业产业关键技术创新、建设美丽乡村等方面形成了常态化的服务机制。学生层面,组建了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在多个乡镇建立了暑期社会实践基地,每年举行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其他7所院校,大多数依托二级学院或系部建立实践基地,或以见习、实习、暑期三下乡等进行服务乡村振兴。

(三)支持情况

乡村振兴的国家级政策资金,基本已有固定的投向,地方层面的资金,一般需要有新产品、新成果支撑。因而,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层面在当地政府或企业获得的资金支撑很少,大部分聚焦在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建立实践基地等等。肇庆地方高校获得的支持资金大部分来自教科研项目的申报。国家级项目层面,基于乡村振兴项目信息不对称、竞选机制不完善、项目竞争不公开透明、下发太定向等原因,肇庆的地方高校基本没中标国家级关于乡村振兴服务的项目;在省级项目层面,以2021 年和2022年广东省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统计,全省高校分别立项762项和1134项。其中,2021年肇庆的地方高校获得立项28项,与乡村振兴相关的5 项。2022 年肇庆的地方高校获得立项24项,与乡村振兴相关的0 项。同时,在立项指南内,全部项目对学校配套的支持资金作了量化建议,省级层面无资金支持。在地方项目层面,以肇庆市社科联2022年与2023年的项目统计,分别立项134项和223 项。2022 年的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的18个选题中包含了一项“肇庆乡村振兴策略研究”,与之相关的立项19 项,其中一项为重点项目获得约1万元资助。2023 年的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的13个选题中包含了一项“肇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策略研究”,与之相关的立项50项,其中两项为重点项目各获得约1万元资助。

四、肇庆地方高校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的探索

(一)明确职责定位

乡村振兴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3]。吕慈仙等学者提出,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需因地制宜,不同地区有不同侧重点,东部高校多侧重于文化、生态振兴,中部高校多侧重于产业、教育振兴,西部高校多侧重于产业、医疗振兴。肇庆地区的地方高校,应回归本源围绕主业,把职责定位于为地方输送各类人才,以文化振兴、教育振兴为核心,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资源分布、学科设置、师资优势等,分层级分梯队做好乡村振兴的服务工作。公办的本专科院校,可专注于文化振兴、教育振兴、人才振兴等领域,集聚专家学者打造高端战略智库,夯实乡村振兴的理论基础,同时为地方输送人才的主业,培育一批符合乡村振兴各领域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民办的本专科院校,可不断下沉基层,通过与乡村产业高度融合发展,聚焦为地方输送应用型人才领域。

(二)迭代服务模式

1.“研究院”模式的迭代

以肇庆市为例,肇庆市委、市政府牵头组建了肇庆市乡村振兴学院,由鼎湖区委、区政府统筹负责管理,与肇庆学院的乡村振兴研究院合署办公。建立了乡村振兴战略人才培养所需的强大师资库,聘请温铁军、任强军等十多位全国“三农”领域著名教授、专家分别担任名誉院长、特聘顾问、特约教授[4],并与肇庆多家政府部门、媒体单位及金融机构建立了共建关系。

2.“学院模式”模式的迭代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指出“深化‘引企入教’改革[5],鼓励企业依托或联合职业学校、高等学校设立产业学院和企业工作室、实验室、创新基地、实践基地”[6]。《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粤府办〔2018〕40 号)指出“推进产教协同育人,出台支持产业学院建设的政策措施,根据行业产业需求整合相关学科专业,组建跨学科、跨专业的产业学院”[7]。探索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设置灵活的人事制度,建立选聘行业协会、企业业务骨干、优秀技术和管理人才到高校任教的有效路径[8]。发挥学校人才与专业综合性优势,围绕产业技术创新关键问题开展协同创新,实现高校知识溢出直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8]。在建设现代产业学院的过程中,鼓励各高等院校打破常规对人才招录方式、课程体系进行大胆革新,建设跨专业、跨学科的新型基本教学单位,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教材编制和课程建设,设计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加快课程教学内容迭代,促进课程内容与技术发展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8]。

3.“实践基地”模式的迭代

“实践基地”可分为科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基地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基地。科产教融合专业实践基地鼓励院系与大中型企业、行业协会、产业园区、科研院所共建科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基地[9],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拓展合作深度,突出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吸引合作方深度参与基地实践教学, 共同开发实践课程体系、共同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共同实施实践教学过程、共同评价实践教学成效、共同改进实践教学方式[10],形成基地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堂教学互促互补的良好局面,打造一支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

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基地以“引企驻校、引校进企、校企一体”等方式,吸引优势企业与学校共建共享产业学院生产性实训基地[11],将产业生产实践的真实场景引入教学。同时以企业发展需求为核心,通过产业学院提供适合的项目、设备、经费、实习岗位,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实习;利用产业学院实践实训平台提供课题,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训练,安排企业导师对项目进行指导;进一步支持产业学院遴选企业项目或课题,将其作为学生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选题,实行真题真做。

(三)提升教学水平

1. 融入OBE教育理念

传统学科本位的教育以学科需要为中心,倾向于学科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人才培养只能适应国家和社会的外部需求而很难满足其内部需要[12]。肇庆各地方高校提升教学水平可全面以OBE 为导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如图所示,以实际需要为前提“反向设计、正向实施”,由需要决定学习成果,再由学习成果决定培养目标[12],进而设计对应的培养计划,能最大程度上保障培养目标与实际需求的一致性[13]。

2. 重塑培养系统

如图所示,综合学生发展及家长期望、学校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行业产业发展需要、国家社会教育发展需要等要求,反思学科专业设置应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持续改进并建设新的学科专业群,从而高质量实现国家的战略规划。肇庆地方高校应当依托学院优势专业,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坚持服务产业,精确分析本校学科专业与产业链、创新链的对应关系,突出本校优势,明确服务定位和发展方向。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展开,坚持育人为本,推动学校人才培养供给与产业链需求紧密对接,促进新工科建设,培养和造就符合行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四)完善政策配套

1. 制度层面

肇庆的地方高校应重视乡村振兴工作,成立领导小组为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把握发展方向。二级学院也应成立由院领导、校外企业专家、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的小组。建立由高校和行业、乡村企业专家组成的卓越人才培养建设指导委员会,对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等进行调研、指导、论证和评估,共同建立长效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力争建立一个集学生社会实践、顶岗实践、就业、师资培训和技术服务等职能为一体的综合型实习实训基地,培养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的应用型人才。

2. 经费层面

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对支持乡村振兴的经费投入作详细的规划,明确投入经费的使用范围,在年度预算中要确保专业项目经费的投入。不断完善专业教学、科研、基础设施;制定相关政策,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改善、教学改革与管理、教材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实验实习实训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保证专业建设经费落到实处[14]。应用型高校应积极扩大筹资渠道,采取措施积极筹措资金保证专业建设经费和服务乡村振兴的投入,可以通过争取政府财政投入、校企横向合作共同建设、社会捐赠等方式来筹集资金。

图1 人才培养方案“反向设计、正向实施”流程图

图2 OBE融入现代产业学院设计图

3. 管理层面

定期确定专业项目建设的总体及分项目标并组织落实到位,建设指导委员会要全面负责专业项目建设的规划、领导、协调、执行管理。实施分项目责任制度,相关责任人责任明确,并严格对项目实施进度、质量和效果进行监督和检查,修订和完善奖惩机制,制定并认真落实项目建设绩效考评制度,做到公平公正、赏罚分明。在岗位设置、职称评聘时,对积极参与服务乡村振兴、重点专业建设,指导学生服务乡村振兴并获奖的指导教师、实践教学基地指导教师,专业建设负责人,特别是获得国家级特色实践教学基地点、省级品牌特色专业点等建设中工作突出的教职工,在政策上给予倾斜。

创新企业兼职教师评聘机制,建立双导师制,完善双导师选拔、培养、考核、激励等办法,加大学校与乡村企业之间人员互聘共用、双向挂职锻炼、横向联合技术研发和专业建设的力度[15],打造专兼结合的“结构化、创新型双师队伍”。落实院校素质提高工程,培养高水平、结构化的创新教学团队。

猜你喜欢
肇庆基地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大地回春—肇庆十八年林丰俗作品特展
肇庆学院封
基于指数模型的R = P(Y <X <Z)统计推断
我的基地我的连
学院掠影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
独立学院:“我该如何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