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冯昭
东风eπ亮相上海车展
祭出新能源大旗的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风集团”),亟待改变盈利下滑的困境。
8月14日,东风集团发布盈利预警,预计2023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75%~80%。东风集团董事会认为,导致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来自四个方面:一是集团加速新能源转型,高端新能源品牌建设、平台、商品、关键总成及核心技术资源持续加大投入;二是行业合资非豪华品牌市场继续下探,合资乘用车业务利润大幅下降;三是商用车市场恢复缓慢,行业竞争加剧,商用车业务毛利润降低;四是当期外汇损益及股权投资带来非经营性收益相比同期预减。
两天后,东风集团即宣布实施新能源“跃迁行动”,力图挽回颓势。
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汽车销量排名前十的企业中,只有东风集团和上汽集团出现销量下滑,尤其东风集团,下滑幅度超过上汽集团近20个百分点。
除了电动化转型缓慢,合资品牌销量大幅下滑也明显影响了东风集团整体业绩。
3月,东风集团为挽回颓势,联合湖北省开展了政企购车补贴活动,旗下东风本田、东风日产、东风雪铁龙、东风标致等合资品牌纷纷响应,推出幅度较大的购车优惠。其中,东风雪铁龙C6补贴后售价从21万元降到12.68万元,被销售一空。
然而,短暂的降价并没有给东风集团带来持续的销量回升。今年1~6月,东风集团累计销售汽车945484辆,同比下降23.4%。除岚图品牌和易捷特新能源外,东风旗下合资品牌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东风日产、东风本田两大日系合资品牌由于转型较慢,下滑幅度在30%左右。
国资委商业发展中心品牌战略委员会专家、红靶心智战略创始人郑立业认为,东风汽车率先价格跳水,表明这家规模庞大的车企已经嗅到了浓浓寒意。从结果来看,价格战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和众多行业一样,一旦企业开始比拼价格,往往是示弱的表现。
合资非豪华品牌市场的持续下探,使燃油车阵地出现松动。如何在转型新能源的同时保住燃油车阵地,是东风集团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作为汽车行业的“国家队”,东风集团积极践行“双碳”目标,以此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集全公司之力发展自主乘用车新能源事业。
2022年底,东风集团就制定并实施“转型升级三年行动”(2023-2025),力争到2025年自主乘用车与合资汽车的销量比达到一比一;产品从主要以燃油车为主,转向节能汽车与新能源并重;2024年实现自主乘用车主力品牌全新车型100%电动化;到201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自主品牌的50%,占自主乘用车品牌的70%。
按照规划,东风集团将在3年内,陆续投入500亿元,用于发展新能源事业。
东风集团副总经理尤峥指出,东风集团要通过转型升级行动,实现经营由主要依靠合资业务转向合资与资助并重,产品从主要以燃油车为主转向节能汽车与新能源并重。
据了解,在新能源领域,除了猛士、岚图等高端品牌,东风eπ作为全新电动战略品牌也在2023年上海车展期间发布,并发布了首款概念车eπ2023;下半年,东风集团还将发布中国首个专注小型纯电的汽车品牌。
8月16日,东风集团宣布实施东风乘用车新能源“跃迁行动”,对自主乘用车新能源事业进行重大管理体制调整——集团一体化管理“东风”品牌下的东风风神、东风eπ、东风纳米三大系列品牌。
东风集团在公告中指出,这是东风集团发布“十四五”“东方风起”计划和科技创新“跃迁行动”之后,加快实施转型升级三年行动,顺应汽车行业新能源快速发展的重要布局。
为此,东风集团将成立东风乘用车销售有限公司和东风乘用车制造总部,一体化管理“东风”品牌下的东风风神、东风eπ、东风纳米三大产品系列品牌的营销、制造工作,并将三个产品品牌的商品企划与项目管理集中在集团统一管理,实现商企集中、制造集中、营销集中。
与此同时,东风集团进一步明确了三大产品系列的品牌定位:东风风神将加快从燃油车向节能车转型,东风eπ定位为面向主流市场的电动化品牌,东风纳米为面向小型细分市场的纯电品牌。
随着自主乘用车新能源事业进行管理体制的重大调整,东风集团形成面向豪华电动越野市场的“猛士”品牌、面向高端新能源市场的“岚图”品牌、面向主流市场的“东风”品牌的全新品牌格局。
“东风集团总部直接运营东风自主乘用车事业,实现‘资源整合 力出一孔’,真正做到资源一体化、责任一体化、智能一体化,压缩管理层级,提升决策效率,发挥协同效应,提高面向市场需求、客户需求的响应速度,全力抢抓新能源事业的窗口期。”东风集团在公告中表示。
“每一次技术革命,总是可以看到传统品牌从对新技术的排斥、无奈,再到效仿、自救,但是纵观科技类企业,无论诺基亚还是柯达,实现成功转型的企业少之又少。”郑立业告诉本刊记者说。
从技术研发层面来看,传统品牌要应对新技术的冲击,必然要进入全新的领域,零起点竞争,其已有的研发、规模、渠道、资金等优势难以彰显;从品牌认知层面来看,这是老企业最难跨越的门槛,甚至难于技术上的追逐。
从品牌矩阵来看,东风集团似乎是全方位面对未来的细分市场,但每个细分市场都有实力不俗的竞争对手。关键在于,新能源已经进入到存量市场的竞争阶段,新晋品牌与其说是满足增量的需求,不如说是从竞争对手那里“夺食”。
从这个意义上说,东风新能源的战略转型看起来很立体,四面出击,但分解到每个产品系列品牌,优势并不明显。对此,郑立业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集中力量办一件大事,先从某个细分领域入手,将有限的资源锚定在特定的突破口。比如新能源多座乘用车,或者新能源中型客车,尽管这块市场的蛋糕看起来不大,但作为竞争导向,机会仍然相对更大一点儿,甚至新能源货车都会比乘用车市场更有机会。
第二,在新能源品牌上,应当断则断,弃用“东风”的牌子。新品类需要新品牌,丰田的高端车品牌叫雷克萨斯,奔驰的高端车品牌叫迈巴赫,长城汽车原来代表皮卡,后来在推出燃油SUV时叫哈弗SUV。因为东风代表了传统的燃油汽车,如果执意认为“东风”二字在新品类中仍属于不可或缺的品牌资产,在认知端很难打开局面。
第三,面向豪华电动越野市场的“猛士”品牌、高端新能源市场的“岚图”品牌,是下一个阶段要发力的方向,而不应该分散当下的资源。众所周知,高端车是中国自主品牌长期以来很难逾越的门槛,不是技术上难以逾越,而是难在认知端。进一步说,即使东风掌握了高端的新能源技术,短期内在市场上也会面临认知的巨大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