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洋
苏北大鼓是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表演形式类似于说书和戏曲,但是其中蕴含的元素远多于说书和戏曲。苏北大鼓表演没有固定的剧本与乐谱,表演需要依靠表演者的技巧与即兴发挥。在一场苏北大鼓表演中,表演者往往需要坐立结合,说唱并重,还要兼顾手、眼、身、步等。可以说,苏北大鼓是一种技巧性很强的说唱艺术。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苏北大鼓先由宿迁地区向周边地区扩展,在淮海地区形成了具有影响的南北两派,然后逐步细化为多个流派,这些流派发展至今形成了独有的谱系系统,不同谱系的苏北大鼓受到所处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历史条件和习俗的影响,体现出不同的艺术特征。
苏北大鼓起源于江苏宿迁地区,关于苏北大鼓起源地的说法并没有过多争论,学界争论的焦点集中于苏北大鼓起源的年代。苏北大鼓究竟起源于何时,学术界有诸多观点,其中可信度最高且获得较多认可的观点有三种。第一,苏北大鼓最初起源于南宋时期的龙门派,该门派为丘处机所创立的道教宗派,门派中人在传教的过程中发明了类似于苏北大鼓的艺术形式。直至清代末期形成了有完整体系的苏北大鼓。第二,因苏北大鼓与山东地区的梨花大鼓相似,即梨花大鼓演唱者手持犁铧片伴奏,苏北大鼓亦使用两片月牙形钢板进行伴奏,因此很多人将这两种民间艺术合并起来进行研究。第三,苏北大鼓是由清朝中期的渔鼓戏演变而来的。渔鼓戏又称道情戏,是山东、河南地区的地方戏曲,发明该剧种的是当地的传道道士,当渔鼓戏流传到江苏时,当地艺人将渔鼓改换为大鼓,由此产生了苏北大鼓。
苏北大鼓在苏北地区的广泛流传推动了不同风格流派的形成,而每个流派的谱系完整且清晰是苏北大鼓的亮点之一,正是因为多样的谱系使得苏北大鼓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并传承至今而经久不衰。根据访谈得知,苏北大鼓在当下仍存有十大流派,而传承方式多为师门传承。沙门传人牛崇祥在谈及自己的拜师经历时提到,苏北大鼓艺人一生中只能拜师一次。这种传承方式虽然传统,但在较大程度上维持了流派的正韵。谱系的健全为苏北大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根据官方统计,目前我国苏北大鼓共有十大流派,即张、沙、杨、韩、邵、李、高、兰、柴、桂。这十大流派分布在宿迁、睢宁、徐州以及淮阴地区,基本覆盖了整个苏北地区,此外,在连云港及鲁南、豫东、皖东北等地区也有苏北大鼓谱系的分支。苏北大鼓的谱系呈现出系统化与结构化的特征。其中,沙门流派最为兴旺。据老艺人苏彦龄、陈茂田等回忆,在拜师进门时,上辈赐教说,苏北大鼓沙门最盛,家谱跑字为之、一、吾、尚等三十字。
从苏北大鼓的源流阐述中可以看出,不论是在战乱时期还是在和平年代,苏北大鼓的发展未曾间断,几乎贯穿整个历史长河。但是即使是这样,苏北大鼓也无法逃脱历史车轮的碾压。近年来,苏北大鼓与其他民间艺术一样,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巨大挑战。
首先,传统艺术的发展需要天时、地利以及人和,而现如今人们审美方式的改变与欣赏渠道的变化加速了传统艺术走向衰落,使传统艺术的生存空间进一步被压缩。在采访相关苏北大鼓艺人时,很多艺人表示,以前的人们会在茶余饭后走进公园欣赏苏北大鼓表演,而现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人们的休闲时间变少,手机的普及也使得人们越来越不愿意走出家门,很少有人走进公园欣赏传统艺术。目前,苏北大鼓有省级非遗传承人1位、市级非遗传承4位、区级非遗传承人12位,传承人较为匮乏。因此,苏北大鼓的传承仍然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局面,在今后的发展中,除了要对艺术形式进行创新外,还要迎合时代发展需求,改进传承方式,大力发展后续力量,从而形成可持续发展体系。
近年来,苏北大鼓的发展离不开政策和群众的支持。在政策的支持下,有关部门加大了对苏北大鼓的推广力度,组织了多场公益演出,吸引了大批群众。在传承方面,苏北大鼓各流派也解放思想,积极培养新一代传承人。沙门第20代传人牛崇祥先生在宿迁学院开展“正风化俗之苏北大鼓”的曲艺讲座时曾提到传承人问题,希望年轻人了解与学习苏北大鼓。与此同时,针对时代发展与大众审美变化的问题,牛崇祥表示,苏北大鼓传承人已经开始运用网络平台宣传苏北大鼓,以便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苏北大鼓。根据访谈得知,目前苏北大鼓因各流派分布的区域不同,形成了较为独立的运营模式,但这不利于苏北大鼓在当前竞争激烈的环境下生存。有关部门应统计苏北地区苏北大鼓各流派的生存情况,将分散的力量整合起来,建立产业化的运营模式,通过系统的运营合理分配资源,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各个流派均获得发展。
雅俗共赏是苏北大鼓获得群众青睐的原因。很多地方传统艺术为了吸引观众往往会在音乐风格方面走通俗化路线,即突出地方性音程或旋律,如东北音乐中的大宽大紧与小三度音程。而苏北大鼓不仅具有地方性文化的特点,还通过高难度的表演提升了表演的艺术性。首先,苏北大鼓的演出形式简单,一人即可完成所有演出,但对表演者的技巧要求却很高。正如苏北大鼓传承人牛崇祥所言,苏北大鼓的演唱工具方便携带,即一面大鼓、两块钢板和一个鼓条子。表演者在演唱的同时要兼顾右手打鼓与左手钢板的演奏。演唱、鼓、钢板共同作用形成了苏北大鼓独特的音乐风格。往包袱里一塞,提上就走,到集上把鼓往场子上一支,一个人就是一台戏。其次,在演唱方面,可以用“前卫”二字形容苏北大鼓的风格。说唱是苏北大鼓的主要表演形式,演唱多结合当地的戏腔,在结尾处往往会有具有苏北戏曲特色的上拖腔扬音。但是表演并没有固定的风格与模式,具体需要根据表演者的特点与现场情况即兴发挥,这种表演方式十分考验表演者的技巧。苏北大鼓的演唱风格类似于现代音乐艺术中的说唱音乐。最后,在音乐方面,苏北大鼓通常为上下句对偶的结构,旋律简洁流畅。表演者演唱时,不论什么板式,均要一韵到底,如要转韵,必须通过道白的形式进行说明。
苏北大鼓的唱腔与流派和谱系有着紧密联系,同时也会吸收当地戏曲的元素形成独有的唱腔体系。首先,表演者在表演时会根据自身的流派形成独特的方言调值。苏北大鼓各流派形成了不同的唱腔艺术,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苏北大鼓艺人刘汉飞等人对苏北大鼓的唱腔进行了优化,在南派唱腔中加入北派唱腔的元素,形成了柔中带刚、情感分明的固定曲调。唱腔的统一促进了苏北大鼓向更远的地区传播。具体来说,当前苏北大鼓有四种常用的唱腔曲调,即四句回龙调、慢赶牛、垛子、哀怜口。需要注意的是,常用的曲调只是演员表演时的参考,即兴发挥仍是苏北大鼓的核心,不同流派在演唱相同曲目时仍各具特色。其次,苏北大鼓的演唱属于说唱形式,使得苏北大鼓需要鼓与钢板节奏的衬托。如果没有稳定的节奏就无法顺利开展说唱。因此,苏北大鼓表演在节奏方面采用了较为基本的板式,以更好地辅助说唱。其中,流水板、垛子板、慢板、紧板这四个板式较为常用。在实际表演中,板式的选择需要根据表演者的演唱来决定,而各板式也有不同的技巧。
苏北大鼓的表演特色在于其独特的形式、较高的艺术性和表演技术的综合性。首先,在表演方面,苏北大鼓由一人完成所有演出,而单个节目的表演时长往往大于五分钟,有些曲目甚至长达二十分钟。与多人演出的戏剧相比,单人长时间的表演难免会使表演显得枯燥,而曲目较长的节目也容易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因此,在表演中,鼓与钢板非常重要,表演者要用左手进行摇板,右手击鼓。伴奏不仅可以有效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使观众不会过早进入审美疲劳状态,还能够丰富表演形式,提升表演的艺术性。其次,苏北大鼓表演技巧具有较高的综合性。苏北大鼓表演不仅在唱腔中汲取了戏曲元素,而且在说唱方面借鉴了说书技巧中的“甩包袱”技巧,苏北大鼓将其称为“连环扣”。正如牛崇祥所述:“我们唱苏北大鼓的最讲究这个‘扣’了。因为你在集上唱书的时候,不能伸手去拽老百姓的人来听书。”综合性的技巧使表演更具趣味性。最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苏北大鼓与说书一样,为坐式表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戏曲的复苏使得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苏北大鼓也因此改为了站立表演,并在原有技巧的基础上增加了身段表演。演员表演时演唱、左右手伴奏、身段三位一体的表演形式让表演变得更加精彩,也使得苏北大鼓的技巧体系变得更加丰富。
鼓与钢片是苏北大鼓表演所使用的的伴奏乐器。与其他地方传统艺术一样,苏北大鼓在乐器的选择方面有自身的讲究。首先,在鼓的选择方面,苏北大鼓艺人一般会选择直径为25厘米的小偏鼓,表演时将鼓放在旁边的支架上,表演者右手执鼓槌击鼓。考虑到演员表演的习惯与舒适度,鼓的具体位置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其次,苏北大鼓表演者左手所持的钢板为月牙形。通过访谈得知,苏北大鼓最初所使用的钢板的材质为檀木,鼓也并非今日的小偏鼓。苏北大鼓最初使用的鼓体积较大,并不适合站立表演,经过不断的优化,鼓的体积变得小巧,在视觉上也更加美观。此外,鼓槌也经过了优化,如今的鼓槌材质为更加轻盈的藤条,较轻的手感使得其更容易被掌控。在钢板方面,苏北大鼓受山东艺人的影响逐渐采用钢板材质,钢材质的乐器击打出的音色较为清脆,能够与人声形成较好的配合,在吸引观众和表演重点唱段时有独特的优势。
综上所述,本文从口述史语境下苏北大鼓的产生及谱系出发,通过访谈和收集口述的形式阐述了苏北大鼓的发展现状及艺术特征。苏北大鼓是一种民间曲艺,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内涵,但是却无法有效吸引受众,无法像京剧、昆曲一样在全国范围内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此外,苏北大鼓也因为传承人短缺的问题面临发展受阻的困境。造成目前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是有关苏北大鼓的研究较少,大部分的研究成果都基于苏北大鼓艺人的口头讲述,文献较少。这也是笔者撰写本文的原因,希望将来会有更多关于苏北大鼓的研究。只有进一步完善理论体系,才能获得更多专业人士的关注,进而从更加专业、科学的角度出发,逐步解决苏北大鼓的传承与发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