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莉莉,秦志东
(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广西 南宁 530022)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统一领导,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需要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抓系统布局、系统组织、跨界集成,形成未来的整体优势。科技奖励工作坚持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全面、准确地反映成果创新水平、转化应用绩效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是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激发创新主体活力、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新型举国体制的重要内容。
省部级科技奖励是中国特色科技奖励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形势下,如何完善省部级科技奖励制度、促进省部级科技奖励高质量发展,仍是科技创新发展亟待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近几年,一些专家、学者对省部级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开展了研究,如柳亭等[1]开展了甘肃省获奖项目的统计分析、跟踪研究,为推进省部级科技奖励制度改革提供了可行的研究方法;曹海晶等[2]进行了地方科学技术奖设立的规范冲突及应对策略研究;李秋实等[3]基于广东省科学技术奖数据的分析,探索了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对区域优质创新的作用效应。
“十三五”以来,广西科技奖制度历经两次较大程度的改革,但未有对改革的实施成效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分析,关于改革的成效、问题及建议仍为空白。本文采用文献调研、座谈调研、调查问卷等方式,全面总结、分析广西现行科技奖励制度实施取得的主要成效,剖析科技奖励制度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广西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和工作的建议,为提高广西科技奖励工作效能、优化广西科技奖励体系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为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改革精神,主动适应广西科技发展新形势,落实广西“前端聚焦、中间协同、后端转化”创新理念,2019 年,广西启动《广西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及其实施细则(以下分别简称《奖励办法》《实施细则》)的修订工作,推动科技奖励工作全面改革。修订后的《奖励办法》和《实施细则》分别于2020 年、2021 年印发实施,顺利达成了“一个突出(突出产业企业主体),两个增加(增加一等奖以上奖级数量、增加奖金),四个优化(优化奖项设置、优化名额调剂、优化评审程序、优化异议处理)”的改革修订目标。实施新版《奖励办法》和《实施细则》以来,广西科技奖励工作重点围绕服务产业科技创新,加强改进和完善提名及形式审查、网络评审、行业评审、综合评审等各环节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
在广西奖励制度改革前,广西科技奖的一等奖名额仅10项,在全国范围内属于最低一档。随着杰出科技人才及成果的不断涌现,“僧多粥少”的矛盾日益突出,高等级科技奖项名额偏少成为广西科技人员长期、集中反映的焦点问题。2020 年新版《奖励办法》实施后,广西科技奖设一等奖22项,同时,增设特等奖3项,并且广西最高科技奖、青年杰出贡献奖、科学技术合作奖、企业科技创新奖4 项等同于一等奖,或高于一等奖的单列奖项,可评出的一等奖数量跃升至35 项,相较改革前提升3 倍,处全国中上水平。科技工作者长期反映的一等奖数量少的情况得到有效缓解,特别是产业技术创新成果获得一等奖数量大幅提高,提高一等奖奖励数量的改革得到普遍赞同,有效激发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热情。
根据《奖励办法》,广西科技奖2021 年评选出一等奖以上成果共30 项,同比增长172.7%,实现了历史性突破[4]。其中,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类一等奖22 项,相比2020 年增加12 项,同比增长120%。2022 年,广西科技奖评选出一等奖以上成果30 项,与2021 年持平,其中三类一等奖数量相比2021年增加2项,同比增长9.1%[5]。
根据新实施的《奖励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参考国家科技奖和先进省区的经验做法,结合广西实际,按照设置的七大奖项重新设计了《提名书》,删繁就简,实行科研诚信承诺制,只要求提交必要的佐证材料,并对每类附件类型设置提交材料上限额,引导奖励提名向代表作、代表成果制发展。重新构建广西科技奖励提名系统,按照硬性指标由系统自动判断限制、《提名书》填写内容以选择为主的理念进行开发设计,在信息录入过程中自动进行规则检查,以便填报者及时调整填内容写,最大限度地减轻科研人员填报材料的负担。
构建“四形审、三评审、两公示、一审定”的奖励工作制度。完善广西科学技术奖评定办法,重点向重大产业技术攻关、便于应用转化、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性成果倾斜。改变以往“一刀切”的评审制度,针对奖项性质、定位进行差异化评审。对于广西最高科学技术奖和自然奖、发明奖、进步奖等传统奖项,以科研人员的学术水平和产业贡献值为第一考量指标,进行网络评审、行业评审和综合评审;对于青年奖、合作奖、企业奖等政策性、鼓励性和引导性较强的奖项,以科研人员的学术水平和对广西贡献值并重,进行行业评审和综合评审,不进行网络评审。对网络评审方式进行优化,主要表现在将进步奖中的产业类和公益类成果分开评审。此外,在网络评审中,全部由区外高水平专家进行同行评审,严把评审质量第一关,确保获奖成果在全国范围获得学术认可。
2020 年新版《奖励办法》对奖项奖级进行了优化调整,主要是增设了“广西最高科学技术奖”“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科学技术合作奖”和“企业科技创新奖”。调整后的广西科学技术奖奖项更丰富,面向产业科技创新的奖励导向作用更明显,形成独具特色的省级科技奖奖项体系。“广西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使一批青年科技工作者脱颖而出,上汽通用五菱汽车有限公司的赵肖斌高级工程师荣获“2022 年度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激发了企业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热情。科学技术合作奖颇具广西特色,重点奖励引进先进产业科技成果,通过与成果输出方的合作实现消化、吸收再创新并进行产业化应用。企业科技创新奖的设立凸显了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有利于充分发挥获奖企业的标杆带动作用,引导产业树立创新发展的理念。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桂林优利特医疗电子有限公司等企业凭借科技创新实力和显著经济效益先后获得“企业科技创新奖”,成为广西科技企业的表率。在2021、2022 年获奖的323 项成果中,195项为产业化成果,占2021 年、2022 年成果总数的60.4%;企业参与完成210 项,占比为65.0%;企业牵头完成102 项,占比为31.6%。产业化成果和企业牵头完成的成果在年度获奖成果中的占比呈现逐年提升态势。
笔者通过与龙头企业、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座谈,深入企业和高校科研一线与基层科研人员交流,面向社会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以及深入分析近几年广西科技奖励制度实施、工作开展的情况,发现广西科技奖励制度和奖励管理工作仍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
目前,广西科学技术奖实行总量控制,总数不超过162项,同时一、二、三等奖的授奖数量按金字塔结构进行控制。广西全区年度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从2010 年的62.7 亿元增加到2021 年的199.5 亿元[6],年度科技成果登记数量从2010年的500项增加到2022年的6 715项(数据来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成果登记系统),而科学技术奖奖励总数自2010年以来一直没有增加。从调研情况看,科研人员对广西科技奖奖级的设置提出了新的需求,科研人员增加高奖级奖项数量的意见比较集中,如科研人员普遍希望减少三等奖的数量,增加一、二等奖数量的占比。
一是评审分组还需要更细化,更科学合理,特别是行业评审分组需要根据广西重点产业和科技发展情况进行调整,增加行业评审分组数量,调整行业分组规则,让行业组成果数量更加平衡。对于广西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领域,应在行业分组和专家遴选上重点考虑。二是评审专家库的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专家库信息更新不够及时,评审专家还没有完全实现分级管理,专家遴选智能化有待提高。评审专家中企业专家和产业类专家的比例较低,不利于突出产业科技创新特点。三是奖励评审主要采取材料审阅和陈述答辩方式,评审流程繁杂现场核查环节有待加强。
一是部分提名成果存在“打包拼凑”的现象。虽然《提名书》中已经要求对不同单位候选个人之间的合作情况进行说明,但没有要求必须提供必要的合作佐证材料,一些成果的候选人员之间合作关系不够紧密,存在“打包拼凑”的现象。二是在部分科技创新成果中,广西区外人员和单位比例较高,不是以广西人员和单位为主完成人。为鼓励科研合作,现有政策只要求《提名书》支撑成果中具有广西人员和单位署名的占所有成果比例的50%以上,没有对候选人、候选组织中的区外完成人员和单位的数量比例进行限制。三是国家科学技术奖的高水平成果较少。虽然《奖励办法》提升了一等奖的授奖比例,但是获得一等奖的成果中具备冲击国家科技奖条件的不多,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这些成果的培育和支持。
2023 年2 月6 日,科技部印发《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管理办法》,引导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健康发展。目前,广西列入社会科技奖目录的仅有“广西医药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奖”等5项,缺少重点面向产业和企业的奖项。广西还没有制订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管理办法,日常管理不够规范,行业协会、学会设立科学技术奖缺少政策指导和服务。
广西科技奖励体制机制改革工作应从构建行业奖项评奖体系,强调质量优先、突出功绩出发,不断完善公开、公平、公正的评奖机制,不断促进科技奖励制度的科学化和规范化,进一步发挥科技奖励指挥棒、方向标作用,突出对产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奖励和引导。
在国家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控制奖励数量,提升奖励质量”的总体要求下,进一步调整、优化奖级比例。目前,广东、陕西、山东、江西、内蒙古等省区已减少或取消三等奖的授奖,广西应结合发展实际,借鉴其他省市的经验做法,在进一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各等级的授奖比例进行调整,逐步减少三等奖比例,以满足广西科技发展的需要。
一是加强评审专家库建设和管理,增加产业一线专家入库数量,实行专家评级管理,提升专家抽取匹配遴选智能化程度。二是优化行业评审分组,提高评审专业性。在现有行业评审分组的基础上,对行业评审分组进行调整,适当增加分组数量,突出先进制造业、新材料等广西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三是完善奖励评审的规定,强化实地考察,允许根据评审需要,组织对候选人、候选单位及其成果进行实地考察,重点考核成果产业应用成效。四是建立评审意见反馈机制,在现有评审规则基础上,研究探索规范科学的专家意见反馈机制,使评审工作更加公正、透明。
对成果主要完成人合作关系、广西候选人和组织的比例等做出细化规定,进一步防止搭车报奖、捆绑报奖的情况,让更多高质量的科技成果脱颖而出,真正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加强获奖成果的跟踪调研和评估工作,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组织开展对一等奖以上重点获奖成果的回访工作,以产业技术创新重大成果为重点,建立国家科技奖重点培育名单,提前谋划、提早布局、加强服务、重点培育,助力提高成果的“含金量”,力争在提名、获得国家科技奖上取得新突破。
根据科技部印发的《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管理办法》要求,总结广西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工作经验,在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制定广西社会科技奖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社会科学技术奖管理工作。加强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工作宣传力度,引导行业协会、学会等规范地设立社会科学技术奖,重点支持设立面向产业技术创新的科学技术奖。组织社会科学技术奖设立机构按管理要求备案,编制符合要求的社会科技奖目录,向广西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协调小组备案后,在统一的社会科技奖信息公开平台上公布目录。建立社会科技奖重大事项报告和年度报告制度,采取定期评价和及时监督相结合的方式,加强监管。鼓励代表性较强、影响力较大的社会科技奖承办机构共同制定发布社会科技奖设立和运行团体标准,引导推动行业自律。
一是进一步加强奖励培训工作。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丰富培训内容,扩大培训面,提高培训效率。主动走进产业创新一线,针对企业科研人员的实际需求开展培训。在线发布培训视频材料,编写和不断完善《科技奖常见问题解答》,为科技人员提供优良的服务。二是加大对获奖成果的宣传力度,通过新闻媒体、地铁广告等方式,推介广西科技领域取得的科研成果、最新研究进展,展现广西科技人才奋发的精神面貌,营造崇尚科学、勇于创新的良好氛围。
加强对科技奖励制度实施效果的研究分析,完善关于科技奖励制度的评价,对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研究制定符合广西发展实际的科技奖励制度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对广西科技奖励政策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促进广西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和工作的几点建议,但随着国家对省部级科技奖励制度提出新要求以及地方科技创新工作的新需求,如何完善科技奖励体制机制以服务产业科技创新,仍是需持续跟进和深入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