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高斌,张家鹏
(浙江省临安中学,杭州 311300)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对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提出了要求:培养核心素养以实现立德树人[1]。除了地理知识学习,对学生地理素养的养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在有限的课堂中撬动学生思维、提升学生地理素养,成为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而情境教学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
生活化情境教学是新课程标准下的新型教学方式,即将真实的生活元素应用到实际教学之中,倡导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地理知识,以提升学生的地理技能和核心素养。因此,在高中地理实践教学中,地理教师应将生活化情境教学灵活应用到课堂之中,实现教学与生活的结合,让学生能够在新颖的课堂中主动学习知识,深入理解知识,实现对地理实践能力的锻炼,促进其核心素养的发展。
本文选择部分高一、高二学生和教师作为调查对象,调查结果发现对于地理野外实践,学生有需求、教师有呼唤,但由于受教学课时、教学进度、教学资源、实践技术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地理野外实践难以开展。而地理实践课中的生活化情境教学课堂操作难度相地较低,学生通过联系实际生活采用推理、演绎、探究、辩论等方式参与到知识的归纳生成中,体验地理学习过程,学习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当然,在进行生活化情境教学设计时,也应充分了解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情况。
调查发现,学生对于地理生活化情境教学充满期待,也愿意加入地理生活化知识的学习和探究之中。但大部分学生反馈生活化情境通常仅用作课堂导入或穿插其中活跃课堂氛围,较少真正在地理教学中围绕生活化情境案例进行讨论。
当前生活化情境教学设计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一是碎片化严重,大部分教师将生活化情境仅作为课堂的导入或活跃课堂氛围之用,并未起到对整堂课的知识进行系统性输出与生成的作用。二是逻辑性不强,部分课堂引用生活化情境教学时,也注重将情境贯穿课堂,但思维连贯性不强,导致生活化情境教学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对学生思维培养层面作用不明显。三是问题链淡化,问题链的呈现不仅是对生活化情境的充分利用,也是对知识点贯穿于生活化情境的集中体现,更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提升思维的最佳途径,而在实际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的问题链设计意识较为淡薄。
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认为地理生活化情境教学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点的掌握,并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地理学习兴趣,促进地理教学的有效开展。但目前地理生活化教学在课堂中的实施还未达到预期效果,地理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比高中学生具有更系统的地理知识和更强的地理素养,所以教师更容易也更应该用地理学的眼光审视身边的事物、生活现象和社会变化以获得直接经验[2]。在此过程中,教师完成对周围环境和事物的地理学解构,用地理视角完成情境创设与高中地理知识的结合,打造优质地理情境,通过激趣导学和深度教学相结合重新建构高效课堂。由生活化情境所构建的地理知识与素养,更易完成知识迁移,使学生能更好地应用知识、认识世界、解决实际问题(图1)。
图1 学生深度学习发生示意图
生活化情境教学应具备真实性、实践性和探究性。教师应将真实的生活元素应用于教学之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地理新课标中特别强调的内容。因此,教师应建立起地理知识与生活间的联系,而联系两者最直接的途径便是构建真实的生活情境,将学生带入其中实践和探究地理知识。由此,教师以“我”的亲身经历作为生活化情境进行教学设计。
近几年,跨省工作的地理教师数量大幅增加,地理教师们或许会有这样的体验:“老师,你是哪里人?为什么会来我们这里工作?”看似简单的对话启发了“我”,这就是人口迁移的良好素材。
“我”26年的生活轨迹充满地理线索,但要先解构出其中与“人口迁移”“人口流动”“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等地理知识相匹配的地理实践,并选取符合地理课堂的教学素材,最终将自身26 年的生活经历分为两大部分创设情境:第一部分以“求学”的路线变化为主线,探究“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区别;第二部分以“工作”的路线变化为主线,探究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课堂中采用角色互换的方式,让学生扮演“教师”,帮助教师做出每一步迁移的决策,以下为“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部分的举例说明。
【情境创设】1992 年11 月,张老师出生在山东省淄博市的一个普通家庭,人生的前26年在学校度过,2008—2011 年于县城就读高中,每周回一次家;2011—2015 年于本省就读大学,逢节假日回家;2015—2018 年于武汉市就读研究生,每年寒暑假回家,读书期间有落户于学校集体户口的资格。在读研期间外出进行野外试验,几周后实验结束又返回学校。2018年,研究生毕业后,我选择来到杭州从事中学教育工作,最终于2019年初选择落户杭州,成为一名新杭州人。
【设置问题】请同学们阅读课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解决以下问题:张老师的高中、大学、研究生、野外试验、工作5个阶段,哪些属于人口迁移或人口流动,并说明判断理由。
【设计意图】经过筛选、解构、重建后的地理情境鲜活、真实、充满乐趣,能激发学生主动分析、探索的动力,通过阅读课本与材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从文字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运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区分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概念。
外地教师选择出省闯荡这条路,实际上就是利用地理知识与素养不断筛选、缩小选择范围的过程,第二部分以“毕业后的选择”为主线,探究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从“我”的视角出发,结合书本中影响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对比分析迁出地的不足和迁入地的优势,重建每一步迁移的决策过程,让学生扮演“我”,融入情境素材,逐步剖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下面将从影响人口迁移的“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经济环境”因素两方面展开探究。
(1)影响人口迁移的“自然环境因素”活动设计
【情境创设】张老师在淄博生活的20 年中,秋天是漫长的,落叶阔叶林如梧桐、杨树等树木的叶子全部掉光,除松树外,很少见到绿色;淄博的冬季降水很少且干燥,经常受寒潮影响温度也较低,下雪是常见的事。展示淄博冬季的景观、温度、降水等素材。
【设置问题】假如你是张老师,请分析淄博冬季的自然地理特征会对生活产生哪些不利影响?思考并说出这些问题的原因。
【设计意图】图片是地理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情境材料。让学生观察照片描述特征,提高学生从真实情境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形成迁出地的基本区域认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锻炼学生的综合思维。
(2)影响人口迁移的“社会经济环境因素”活动设计
具体设计方案如表1所示。
表1 政策、经济、文化因素的活动设计方案
【设计意图】每个人做出离开家乡的决定都是深思熟虑的结果,相较于仅熟记“人口迁移的因素”相关知识点,让学生参与“我”决策的过程更能激发学习兴趣,此过程实际是在进行“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的构建和思维的深度思考。同时,也可让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的过程中,锻炼运用地理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他因素所创设的情境和设计的问题如表1所示。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易于理解,难于运用,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因此,将问题迁移到学生的生活,从归纳法到演绎法,巩固所学知识,实现知识迁移,避免“只记忆而不理解”的情况,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结构网络,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情境创设】在座的各位同学以后都会面临就业的问题,那时该如何进行选择?
【设置问题】从影响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角度分析自己考虑的因素及将来可能去的城市。
【设计意图】此环节完全把选择机会交给学生[3]。学生通过前两个探究活动已经完成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知识体系的构建。在此基础上,将运用归纳法总结出的知识体系迁移至学生将来要面临的真实情境中,用演绎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现实中复杂、真实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其地理实践力。
最后一个问题的设置增加了“角度”这一高中地理考试中常见的限定角度的问法,既避免了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与回答,也让学生对这一类问题形成基本的认识,即这类问题是有严格限定前提的,需要用限定角度内的知识回答问题。
教学目标是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所要达到的效果,一经确定,就是教师选择生活化情境和开展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而生活化情境的选择和教学目标又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以“人口迁移”为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需要学生归纳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特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学会将“推拉理论”迁移运用至实际生活中。为了解决这3个问题,教师必须寻找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化情境,并结合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具体学情及生活化情境等制定教学目标(表2)。
表2 教学目标的制定
生活化情境唤起了学生的情感反应,激活了情境思维和学生的逻辑思维。本节课将思维贯穿于生活化情境之中,始终围绕人口为什么迁移?哪些因素影响迁移?迁移所带来的影响等问题让逻辑思维层层递进。其中,本节课涉及的思维方式以归纳与演绎为主。通过人口迁移的时空变化设置以归纳为目标的任务,让学生自主完成知识建构,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归纳构建知识体系,让学生用演绎的方法进行知识迁移,深化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最后,通过人口迁移的逻辑思维路径分析(表3)构建“推拉理论”知识体系(图2)。
表3 逻辑思维路径呈现
基于生活元素创造教学情境,将地理知识融入课堂教学情境中,能健全学生的认知模式,促进学生形成地理实践能力。而生活化教学情境的设置主要是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发展,经过备课预设,通过情境渲染和语境塑造,运用文字、图片、音乐、视频、教学VCR 等技术工具基于生活常识角度构建地理学习场景,利用生活化的模拟情境,开展教学探究活动。因此,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基本学习能力,要注重从生活中取材,利用生活元素健全学生的地理认知思维,更好地落实核心素养。
生活化情境能促进学生身临其境,切实感受到地理学习的乐趣,增强学生感官体验,促进学生正确理解地理实践的重要性。对于远离学生生活环境的陌生内容,教师要在解构的基础上,以“我”的视角创设丰满、真实的情境,让学生沉浸其中,在情境中感受到完全不同的区域环境,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此种地理实践的选择包括但不限于教师在旅途中、外出考察时的见闻、图片、视频等,最终实现生活情境化,情境主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