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情可待成追忆
——评萧红散文《回忆鲁迅先生》中的细节刻画

2023-11-29 02:20方华蓉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萧红刻画鲁迅

方华蓉

(湖北工程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承载了太多的沉痛、苦难,也留下了不少令人心生无限遐思的文坛佳话。鲁迅与萧红,一个是当之无愧的现代文学之父,一个是崛起于三十年代的文坛新秀,在鲁迅先生生命的最后两年,他遇到了这位来自白山黑水的北国才女,在萧红最为贫困潦倒的逃难岁月,她得到了文坛领袖鲁迅的帮助和关爱,从此,两人结下了一段非同寻常的关系,师生、朋友……鲁迅先生与萧红的情谊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倍受关注。为什么他们二人的这段情谊能激发起世人许多的想象、猜测和研究兴趣?这主要归功于萧红的一篇散文《回忆鲁迅先生》。它是被公认的最为出色的关于鲁迅的回忆性文章,也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典范之作。全文主要由一些生活细节构成,摒弃了怀人散文惯用的抒情议论,通过精心选择的细节与细节描写的精心营造,萧红复活了鲁迅作为普通人的形象,表达了对恩师刻骨铭心的挚爱之情,寄托了作家对一段不可复制的幸福时光一言难尽的复杂情怀。从写作学角度而言,此文把细节描写在传情达意上的功能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细枝末节复活恩师形象

细节,顾名思义是指那些极容易被忽视的细枝末节,细节描写是指作者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精彩的细节描写能够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推进故事情节、提升主题内涵等多方面的作用,最终达到细微处见深刻,平凡中显深意的艺术效果。重视细节描写,其实是判断作家艺术成熟的重要标准之一。所以,细节描写需要作者用心良苦地推敲和打磨,需要作者能有静下心来的“艺术沉淀”,说到底,作者要贴近自己的表现对象,用心灵去抚摸与感触它,捕捉那最为精彩的瞬间。细节描写不是纯客观的对生活客体的仔细描绘,而是作者通过细节的精心营造表现出来的一种对世界与人生的审美态度。“任何细节在具体作品中, 都不应该是下意识的。它都是人物对生活与对象审美态度的暴露, 都是根源于心灵的情感物化的外在表现, 也都是作家通过艺术典型体现自己对生活理解的细微情感的表达。”[1]因此,从写作学的角度而言,细节描写更是一种独特的体现了作者情感的写作表达方式。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是一位文学创造力非常突出的女作家,有着纤细敏锐的艺术直觉,她非常善于捕捉创作客体的细节,辅之以生动细致的刻画,并融进自己强烈的感情,作品自有一种自然质朴、灵动形象而又声情并茂的气质,她的著名散文《回忆鲁迅先生》,把作家的这种感情气质发挥得淋漓酣畅。鲁迅先生是萧红这一生最为崇敬的极少数几个人之一,对鲁迅的挚爱与崇拜贯穿着她的大半生。1934年,萧红与萧军离开已经沦为日本殖民地的家乡东北,辗转来到上海,此后两年,萧红在鲁迅先生的言传身教下迅速地成长、成熟。1936年10月鲁迅先生悲怆离世,世人的凭吊文章如排山倒海般袭来之时,与先生有着特殊情谊的萧红却选择了沉默。她说:“关于回忆L一类的文章,一时写不出来,不是文章难作,倒是情绪方面难处理。本来是活人,强要说他死了!一这么想就非常难过。”[2]253沉默不是遗忘,而是沉淀之后的蓄势待发,是平心静气之后的深情追悼。在鲁迅先生逝世3年后,萧红从沉重的打击中平静下来,经历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逃难岁月,在炮火连天的战时首都重庆,她展开了对恩师的深情回忆,任凭自己的感情之流缓缓流淌。这种创作态度,生前的鲁迅是极为赞赏的,他认为,感情正烈的时候,反而不宜作诗,“否则锋芒太露,能把诗美杀掉”。从写作学层面而言,细节刻画正是作者平心静气后的感情沉淀,是一种艺术沉思后的升华,细节刻画是作者感情的自然流露,更是理性思考后的艺术结晶。由此看来,萧红在《回忆鲁迅先生》中专注于捕捉细节,极为重视细节的表现功能,却是她三年沉积之后的一次自然而然的艺术选择。

《回忆鲁迅先生》既是萧红本人的一段独特经历及思想感情的追忆,也是萧红在鲁迅逝世三年后对先生的情感倾诉,时间流逝,物是人非,沉淀下的是萧红对鲁迅刻骨铭心的哀思。作家一点一滴,娓娓道来,不事雕琢,在平白如话的自然白描中任感情之流缓缓流淌,将读者带入到她所描摹的环境氛围和人物的生活气息之中,亲切、自然、随和。由于萧红与鲁迅及其家人的关系非常亲密,特别是在她的个人感情生活遭受重创的时候,她几乎把鲁迅家当作了自己的避风港。她跟许广平聊天,和周海婴玩耍,为鲁迅做各种风味的北方面食。这就使得萧红更容易把鲁迅当作朋友,亲人一般地来对待,这种亲密如家人的关系也使萧红熟悉了鲁迅的点点滴滴。“没有见到鲁迅先生的人,会觉得鲁迅先生一定会很严厉。但见到鲁迅先生之后,时间越长,就会觉得鲁迅先生是非常慈祥的。”[2]359-360把鲁迅定位为“慈祥的长者”,这就促使萧红在自己的散文创作中有意回避了对先生“治学之经略,接世之方法”等宏大思想方面的追忆,而着眼于先生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全文就由这些点滴小事,小细节组成,再辅之以生动传神的刻画,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顿时跃然纸上。“细节的生命在于真实, 在于贴切。真切的细节才能唤起美感, 使人恍恍然如临其境。”[3]萧红尽力复活了鲁迅性格与生活中那些普通、平凡、真实的一面。在她眼里,鲁迅是人,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爱憎好恶的普通人。他平易近人、快乐仁慈、关爱孩子、家庭和睦;他身体虚弱、濒临死亡,承受了许多病痛折磨;他顽强刚毅也衰弱不堪,开朗乐观也沉默苦痛。萧红花了大量的笔墨一点一滴地追叙着鲁迅在大病中的生活细节,读来令人感叹不已。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的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的咳嗽起来。”在萧红的追忆中,鲁迅是快乐的。晚年的鲁迅在和谐的家庭生活,与亲朋好友的来往唱和中,确实经历了一生之中难得的快乐愉悦,而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又承受着无尽的病痛折磨,55岁溘然长逝。他身后留下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祖国,一个和谐但也走向残缺的家庭,作为儿子、丈夫、父亲,以及背负了其他许多责任的角色,晚年的鲁迅其实也是异常痛苦的,他那种难言的情感在学生萧红的记忆中平添了无限的酸楚。

“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一点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鲁迅极少在自己的文章中表露属于个人的心迹,他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情面对疾病中的自己,还有他生命中那些重要的人或事,以及苦难深重的国家民族,我们无从知晓,通过他最为亲密的学生萧红的追述,我们仍旧无法明了,但从学生追忆中的一些细枝末节中却能触摸到这位濒临死亡的老人来自生命本身的切肤之痛。这是萧红永生难忘的,也是作品中最动情的地方,她在对生活细节的追忆中展示了鲁迅的快乐、仁慈、平凡,同时也把鲁迅最脆弱,最痛苦,最无奈的一面展现出来,让读者看到了一个迥异于钢铁斗士般的鲁迅形象。他与许广平的夫妻之情、与周海婴的父子情深、与众多亲朋好友之间的情感,都是那样的自然、亲切而动人。尤其是与海婴之间的父子情,读来特别让人黯然神伤。海婴是鲁迅唯一的儿子,年幼、顽皮、可爱,喜欢跟爸爸说笑玩闹,喜欢积攒爸爸打针吃药留下的药瓶当玩具。快活的海婴与正在受难中的父亲鲁迅,在萧红追忆的几个小片断之间,留给了读者无限的追忆空间。

海婴每晚临睡时必向爸爸妈妈说:“明朝会!”

有一天他站在上三楼去的楼梯口上喊着:

“爸爸,明朝会!”

鲁迅先生那时正病的沉重,喉咙里边似乎有痰,那回答的声音很小,海婴没有听到,于是他又喊:

“爸爸,明朝会!”他等一等,听不到回答的声音,他就大声地连串地喊起来:

“爸爸,明朝会,爸爸,明朝会,……爸爸,明朝会……”

他的保姆在前边往楼上拖他,说是爸爸睡下了,不要喊了。可是他怎么能够听呢,仍旧喊。这时鲁迅先生说“明朝会”,还没有说出来喉咙里边就像有东西在那里堵塞着,声音无论如何放不大。到后来,鲁迅先生挣扎着把头抬起来才很大声地说出:

“明朝会,明朝会。”

……

海婴一边笑着一边上楼去了,嘴里唠叨着:

“爸爸是个聋人哪!”

鲁迅先生没有听到海婴的话,还在那里咳嗽着。

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由许多小细节组成,这段父子对话算得上是其中描写最为精细用心的段落。在萧红的回忆里,这段父子离别于无声处尤其让人揪心。儿子海婴不谙世事,父亲鲁迅饱受大病折磨;儿子天真活波,父亲生命垂危;儿子一定要听到父亲的回答,濒临死亡的父亲尽最大的力气努力满足儿子,但父子最终还是在误解中离别,这其中包含了怎样难言的无奈,酸楚。萧红熟读鲁迅的文章,与鲁迅亲密交往过两年,她不会不知道在先生的散文《父亲的病》中,一样有着刻骨铭心的父子道别的场面。

“叫呀,你父亲要断气了。快叫呀!”衍太太说。

“父亲!父亲!”我就叫起来。

“大声!他听不见。还不快叫?!”

“父亲!父亲!!”

他已经平静下去的脸,忽然紧张了,将眼微微一睁,仿佛有一些苦痛。

“叫呀!快叫呀!”她催促说。

“父亲!!”

“什么呢?……。不要嚷……。不……。”他低低地说,又较急地喘着气,好一会,这才复了原状,平静下去了。

面对一样的生死离别,作为父亲的鲁迅与作为儿子的鲁迅,萧红笔下的鲁迅与鲁迅笔下的自己对照着,同样的是生命被死亡捕获的痛苦,同样的是父子之间难以言说的爱与无奈,那种生命轮回的哀伤,真正让人痛彻心扉。萧红用心地选取了父子离别的场面,既是随意点染,无疑又是用心为之,她与鲁迅自己的文章对照结合,自是产生了一种令读者动情动容的艺术魅力。“十七日,一夜未眠”,“十八日,终日喘着”,“十九日的下半夜,人衰弱到极点了。天将发白时,鲁迅先生就像他平日一样,工作完了,他休息了。”3年了,萧红回忆起鲁迅的病中磨难,就好像事情发生在此时此刻一样如此的清晰,如此的难忘。萧红对鲁迅逝世的深哀巨痛,对鲁迅永远的挚爱在寥寥几句中就得以淋漓尽致地表现。

鲁迅逝世后,各种悼念文章多不胜数,而唯有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最贴近真实鲁迅,最为感情真挚,写法最独树一帜。全文大约由45个细节片断组成,除了重点追忆鲁迅的病中生活外,还涉及到了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息娱乐等。由于是由许多个小片断,小细节组成,好像是日常生活的随意记录,并不是刻意为文。然而也只有这样,文章追忆的鲁迅才是那样地生动、传神、真实。这些片断,是从萧红的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是她在身体虚弱,与先生处在同样的病中处境下缓缓倾诉出来的,也是她在极度的愧疚、遗憾中与先生的对话。这些细节,刻画的鲁迅不再是峻急凌厉,头发直竖,好像在与整个丑恶社会作战的斗士,而是一个完完全全生活化,摆脱了一切神秘感和崇高感的长者。他与亲朋好友畅怀谈笑,兴趣广泛,有许多普通人的爱好,有各种喜怒哀乐,在疾病中承受着无限痛苦的折磨。萧红抓住了鲁迅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一点一点地铺叙开来,把鲁迅坦白真诚,平易近人,仁慈善良的性格慢慢展开,一下拉近了鲁迅与读者的距离,在朴素的叙述中复活了一位慈祥、友爱而又饱受磨难的老人形象。

二、细节刻画寄托复杂情感

“萧红在本质上是个自传体和善于描写她私人经验的作家。她个人自身与作品的关系越疏,则该作品失败的成分就越大。反之亦然。”[4]萧红在生命中最为不堪的一段岁月有幸与鲁迅相识,并得到了他最为真诚的帮助和关爱,从此亲如家人。他们之间,确实是师生、朋友,但对萧红而言,鲁迅对她生命的意义显然又不是师生、朋友的情谊可以完全概括的。“任何经典,都具有说之不尽的意味”,而这些意味,作者并不能直接在作品中说出来,有时通过一定的细节刻画,把作品的理性思考溶解在细枝末节的描写中,也往往能达到细微处见深意的艺术效果。仔细品味《回忆鲁迅先生》中的细节刻画,确实可以深刻地体会到萧红对于鲁迅先生许多无法表达的情感,正因为各种感情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才使得这篇散文能留给读者许多的回味空间。文中,萧红追忆了鲁迅的生活细节,表达沉痛哀思的同时,也大量地记叙了自己在鲁迅身边的点滴小事。包饺子、做荷叶饼、梳妆打扮、玩耍谈笑……富有十足的生活情趣。而这种来自家庭亲情一般的生活情趣,显然是萧红本人一生之中最为缺乏,当然也最为期盼的东西。“人们在生活中或是由于社会原因,或是由于自然原因, 实现不了某些愿望, 文学给予替代性的满足, 使他们疲倦的灵魂得到滋润和养息。”[5]所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认为,艺术的功能就是一种补偿作用,作家和读者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欲望可以通过创作或欣赏文艺作品得到变相的满足。萧红的生命中确实缺少了一种类似于鲁迅先生能够给予她的父亲般的情感,鲁迅的温情,鲁迅夫妇之间相濡以沫的深情,正好弥补了此时萧红在现实生活中的缺憾,满足了她内在情感的诉求。她当时之所以把鲁迅的家当做了一个放心的港湾,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生活安顿下来的二萧夫妇感情却出现了无法弥补的裂痕。亲情的缺失、爱情的受挫,对依赖性很强的萧红打击之大可想而知,这时候,鲁迅给予她的帮助和关爱,确实带有几份父亲般的慈爱与仁厚,几份知己般的理解与温情。对萧红而言,鲁迅的辞世,就不仅仅意味着一位恩师,一位父亲的离去,更重要的是,对萧红这个始终在寻找“爱”而不得的敏感多情的作家而言,鲁迅的离开也意味着一位女性生命成长过程中一种至关重要的感情的凋零。三年后,物是人非,鲁迅不在了,萧红自己身陷个人感情创伤与身体疾病的双重折磨之中。《回忆鲁迅先生》是在凭吊鲁迅,又何尝不是在追悼自己那不可复得的幸福与快乐。她把与鲁迅交往的一点一滴都深深地刻进心里,一个动作,一点小玩笑,几句话……三年后的追叙是那样的自然、清晰、随和。悼人伤已,使这篇散文显得特别的凄婉,哀伤。萧红在创作中抑制了自己汹涌澎湃的情感,而是精心刻画一个个生活小细节,把个人情感溶解在生活细节的逼真描摹中,生动传神又含量丰富,这也是这篇散文具有长久艺术生命和独特魅力的原因所在。

萧红本身就是一位感情细腻、敏锐又多情的女作家,她的散文创作,擅长细节刻画,善于在生活的涓涓细流中缓缓地铺叙个人的情感。同时融情于景,通过适度的景物烘托来表达作家丰富的情感,张弛有度,细腻真切。《回忆鲁迅先生》一文,在大量铺叙一系列生活细节的同时,全文就时隐时现地穿插着一些刻画精细,又意味深长的情景描写。“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起来了,太阳照着隔院子的人家,明亮亮的,照着鲁迅先生花园的夹竹桃,明亮亮的。”这样的小片段穿插其间,真切地表达了萧红对鲁迅先生生命的祝祷。萧红属于那种真正的自然之子,她以最为纯净,又带有几份童稚般的心灵感受着自然,再以细腻、朴实而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来,实则也包涵着作家许多丰富的情感。

“在文艺作品中, 无论是语言细节、动作细节和心理细节, 其实质都是传达人物的真情实感, 或用深刻的审美观点剖析丑恶现象, 用崇高的审美理想唤起读者美好的感情。”[6]从写作学的角度而言,萧红女士的《回忆鲁迅先生》可以堪称文学创作中细节刻画的成功典范。这些众多的细节,复活了先生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形象,传达了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面临身心交瘁的痛苦境地时的欢乐与悲伤。作家声情并茂,娓娓道来,在朴素的叙述中不仅倾诉了个人对先生的挚爱与悼念,对个人生命中一段不可逆的幸福时光的追忆,更是唤起了读者对一代大文豪的理解与敬爱之情,对他悲怆离世的绵绵哀思。萧红,这位有着非凡的艺术才华的东北女子的出现,应该给鲁迅的晚年生活带来了许多的快乐,萧红对鲁迅的理解与尊重,对鲁迅文学精神的继承与发展,无疑是她对鲁迅最好的报答,不枉先生在生命的最后两年对她的栽培与爱护。“爱”,在萧红与鲁迅之间,超越了性别、年龄,跨越了地位、声名,更是摒弃了世俗的林林总总,或许有一些缺憾,但这种“爱”,使一位原本伟大的作家更加伟大,也因为这种“爱”,造就了另一位伟大的作家。

猜你喜欢
萧红刻画鲁迅
《萧红传》
——一本能够让你对人生有另一种认知的书
鲁迅,好可爱一爹
刻画细节,展现关爱
萧红:不要在寂寞时做选择
鲁迅《自嘲》句
论影像萧红的呈现与接受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与萧红分手后
ℬ(ℋ)上在某点处左可导映射的刻画
Potent环的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