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柯江,高瑜
中小学职业体验课程是一种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职业世界、探索职业兴趣和进行职业规划的课程。在中小学校开展职业体验课程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还可以促进学校与社会的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规划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目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尽管中小学职业体验教育已取得一定的进展,但在课程架构和课程资源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不同地区和学校的职业体验课程设置和标准存在差异,集中表现为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不成体系、课程评价较为单一等问题,职业体验课程的质量参差不齐。具体而言是课程目标和内容不明确,不同学校和教师在设计职业体验课程时,对课程目标和内容缺乏明确的认识和理解,导致课程目标和内容不够清晰,无法有效地帮助学生了解职业世界和培养职业兴趣;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一些学校和教师在开设职业体验课程时,课程设置缺乏整体的规划和安排,不同年级之间的课程缺乏衔接和连贯性,学生的职业体验无法形成完整的体系;课程评价方面,教师往往在职业体验课程中采用单一的评价方式,只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或技能操作能力,而忽略了学生的态度、情感和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表现,出现评价结果的不全面和不公正,无法有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职业体验。
不同地区和学校在职业体验课程的资源配备方面存在不足。例如,缺乏职业体验的场域和师资等资源,较难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体验环境和实践操作机会。在开展职业体验课程时,学校缺乏与社会企业和机构的合作,使得学生的实践场域较为单一,难以接触到真实的工作场景和实践操作。如此,学生很难深入了解各种职业的工作内容和要求,体验到真实的、贴近生活实际的工作所面临的挑战和压力,影响学生对职业的认知和情感,以及劳动素养的培养和正确劳动价值观的树立。在职业体验课程中存在师资力量不足和培训不足的问题,教师的指导能力和专业素养有限,学生无法得到必要的帮助和指导,无法深入了解职业体验的意义和价值;职业体验课程的质量不高,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还会忽略安全问题,导致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存在安全隐患,例如,学生在没有得到充分指导和监督的情况下操作危险设备或进行高风险活动。
在职业体验课程的实施层面,存在缺乏有力的课程保障和支撑的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缺乏必要的课程资源和实践设施,难以提供丰富多样的职业体验活动和场景,限制了课程的效果和学生的参与度;在安排职业体验课程的时间和空间方面受到限制,无法满足学生对于职业体验的需求,也难以保证课程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学校缺乏专业的指导和支持,使得职业体验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例如,课程实施的过程较为随意,没有固定的目标和序列化的内容等,影响课程的质量和效果。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职业体验内容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学校资源和设施的限制等因素。同时,需要注重课程的系统性和连贯性,确保不同年级之间的职业体验内容相互衔接,形成完整的职业体验体系。
需求导向的目标设计是根据学校育人目标、学生的需求等因素,设计课程的目标。在中小学职业体验课程中,需求导向的目标设计主要是基于学生的需求,了解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理想和职业认知水平,设计符合学生需求的职业体验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在需求导向的目标设计中,还需要注重课程目标明确、实用性强的特点,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提高学生的职业认知和劳动技能。通过需求导向的目标设计,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和社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提高职业体验课程的教育质量和效果。
资源整合的内容设计是根据职业体验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整合各种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为课程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在中小学职业体验课程中,主要是围绕人力资源和物理资源,解决“谁来教和在哪儿教”的问题,即教师和实践场所。包括建立职业体验课程的教师团队、邀请家长和社区人士等担任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和资源;其次,建立职业体验课程所需的实践场所、设备和材料等,包括职业体验室、实践基地、模拟工作场景等,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和直观的职业体验环境。例如,与企业合作,获取企业提供的职业体验课程资源,包括实践场所、设备、材料、师资等,让学生走进职业环境和工作场景,增强学生的职业认知和职业适应能力。
协同推进的机制设计是指为确保课程顺利实施而制定的规章制度、流程和管理措施等,为职业体验课程的实施提供必要的保障和支持,确保课程的顺利实施和取得良好的效果。机制设计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更新和完善,以适应职业体验课程的发展和变化。在中小学职业体验课程中,机制设计主要围绕课程管理、教师培训、课程评价三个方面展开,其中教师培训机制是基础,通过对教师进行职业体验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课程设计和评价等方面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其次,课程管理是基本保障,从课程规划、设计、实施、评价等流程入手,确保课程的有序性和规范性;再次,课程评价是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全面了解课程实施情况和效果,为课程的改进和提升提供依据。
加强统筹协调是推进中小学职业体验课程建设的重要基础。在课程实施前,需要进行全面规划和分析,明确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方式和评价方式等,确保课程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在课程实施中,需要协调各方面的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确保课程实施所需的各种资源得到充分保障;需要与相关企业、行业协会等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和专业的职业体验机会;需要与家长进行沟通和合作,让家长了解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为孩子提供更加全面的职业指导和支持。课程实施后,需要进行社会推广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职业体验课程的意义和价值,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通过统筹协调,形成教育合力,推进职业体验课程的实施,确保课程实施的效果和质量,提高学生的职业兴趣、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加全面的支持和帮助。
加强服务指导是推进中小学职业体验课程实施的重要措施。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需要有关部门提供实际的操作和指导,帮助学校、教师和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从而更好地促进课程的实施。首先,为学校层面提供课程指导,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科研部门可以提供职业体验课程建设指导手册等,帮助学校更好地实施课程;教育部门还可以与相关部门合作,建立职业体验实践基地,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和场所,例如工厂、企业、科研机构等;还可以通过校园文化节、家长会、社区活动等方式,向社会推广职业体验课程的意义和价值,争取更多的资源和社会支持。其次,教师层面可以通过对教师进行职业体验课程的专业培训,以及提供教学指南、教学案例等资料,包括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内容,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最后,在学生层面,为学生提供实际的职业场景和实践机会,通过实践操作、模拟演练、参观考察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职业工作的内容和要求,提高实践能力和职业认知。通过加强服务指导,以理实结合的方式推进职业体验课程的实施,可以确保课程实施的效果和质量,提高学生的职业兴趣、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加全面的支持和帮助。
加强普职融通是推进中小学职业体验课程持续发展的关键。普职融通是加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的联系和互动,通过课程共享、资源共享、师资共享等措施,实现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的融合,促进职业体验教育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课程共享是基于课程目标序列化、课程内容系统化、课程分类模块化,整合现有职业教育相关职业体验课程,具体而言是设计小初高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将职业体验课程与现有教育活动有机结合,以基地资源具体情况等分模块设置课程,通过共享课程资源,将职业教育中的职业体验相关内容有机融入普通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职业知识,提高职业素养。资源共享是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共享软硬件资源,引入职业教育丰富的职业资源,建立职业体验中心、实践基地等,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和专业的职业体验机会,同时也可以为课程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师资共享是围绕职业体验课程教学,建立教师合作、交流和培训的平台,教师可以互换课堂,让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类型的教师,增加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视野;可以共享教师资源,建立教师数据库和教师人才库,实现教师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可以共同开展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还能增加教师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可以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共同探索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方向,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