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涛
(黄冈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湖北黄冈 438000)
随着竹加工制造技术的日趋成熟, 竹制家具的造型与功能更加多元化, 消费市场对产品美学品质与情感价值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并进一步延展到对产品背后无形内涵的认同。 现代竹制家具产品设计, 也开始趋向于通过构造独特品质来提升产品附加值, 以满足消费用户的审美体验与情感诉求。 感质设计理念注重人性因素与感性工学的融合, 打造具有独特质感、 能带来心灵感动的情感化产品与创意服务[1]。 将感质理论引入到竹制家具设计实践, 有助于塑造良好产品印象与品牌形象[2], 促进消费购买行为, 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感质(Qualia), 即构成人类感觉的一种独特“质感”。 在哲学上, 感质指通过亲身经历而获得的体验感, 是一种微妙的心理现象、 意识状态与感官活动, 一种被记忆在脑海里的美好感觉[3];在设计领域, 感质可以解释为用户通过产品或服务获得的情感触动、 美好感官体验与“心灵感动”, 其核心理念是引导与凝聚用户的正面情绪[4]。 感质产品包括魅力(Attractiveness)、 美学(Beauty)、 创意(Creativity)、 精致(Delicacy)、工学(Engineering) 5 大要素[5], 具体内容表征与指向如表1 所示。 不同于一般工业产品, 感质产品更为强调人性表现、 感性诉求与故事性, 通过感性价值的5 大感质要素的呈现, 建构出独特性与增加商品与服务附加价值, 引发顾客心灵上的喜悦与情感互动[6]。
表1 感质产品的5 大核心要素Tab.1 Five core elements of qualia products
就创意生活产业而言, 感质设计的4 大基本要素为“核心知识、 深度体验、 高质美感与生活主张”, 分别指向知识经济的创意思维、 服务与活动的创意构思、 场域与产品的创意运用, 以及用户品味的创意路径[7]。 感质理论介入产品设计中, 表现出与心理、 直觉、 感知与认知密切关联的4 大特征: 体验性、 审美性、 共感性与感动性[8]。 相对于一般设计, 感质设计更为注重情感互动与体验, 通过感质体验、 感质场域与感质产品, 连接消费者与产品之间的情感, 引发源自内心深处的感动。 设计师将可引发用户感动情绪的感质意象进行设计转译, 将感质因子及感质元素在设计过程中加以传递与表现, 从而形成具有感动品质与感性价值的感质产品。 在体验经济发展趋势下, 现代家具设计行业越发注重彰显产品的文化内涵与品味, 使得感质理论介入竹制家具设计领域更具必要性。
感质理论应用于竹制家具产品设计实践, 将以产品感质设计的概念引发与展开、 设计程序、感质要素评估与结果反馈这一成型周期为依据,结合感质5 大核心要素, 对竹制家具感质要素进行分析, 明确感质的传递方式与机制, 旨在形成具体可行的感质设计思路[9]。
感质作为一种心理层面的感知, 很难以量化来得知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具体感受, 更多依赖于个体的既往经验以及预期体验[10]。 产品感质要素主要来源于造型外形与体验心理2 个方面,在生理层面为制造工艺、 材质、 功能、 性能及特色等外显要素, 在心理层面为个性、 美学、 联想、情感互动等内隐要素。 参照竹家具的全生命周期设计理念[11], 结合感质理论5 大核心要素的阐释, 竹制家具的感质设计流程可以划分为感质生成、 感质传递、 感质体验与感质实现4 个阶段。其中, 感质理论与竹制家具设计的关联性及其作用机制分析见图1 所示。
图1 竹制家具感质要素的传导机制与实现流程Fig.1 The conduction mechanism and realization process of the qualia elements of bamboo furniture
竹制家具的感质设计模式, 以创意活动为基础, 以消费用户与产品的情感互动为目标, 结合物理机能与人因要素, 通过竹制家具造型的创意设计来营造一种生活形态。 结合感质的传递模式与消费者对感质的评估反馈, 在竹家具设计与制作过程中, 注重感质要素的呈现, 从而提升产品的感质力。 消费者会因过去的经验、 情感、 记忆与认知, 而留下属于某一商品的产品意象, 进而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感质设计介入竹制家具产品研制过程, 根本目的是使之成为具有感质内涵的文化商品, 并通过美学生活形态的商业运作模式, 形成具有文化附加值的消费品牌[12]。
文化属性与感质产品之间的关联性极为密切。竹的文化因子从内涵与外延2 个层面解读, 可分为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13]。 竹的文化象征意义与人们自古所赞颂的品格胸怀、 操守气节是紧密联系的, 竹的自然属性也被赋予正向的审美趣味、精神追求与价值取向。 竹制家具的感质意象生成,与竹文化丰富的情感层次与意蕴密切关联。 在竹家具外观造型设计上, 可借助竹材极强的柔韧可塑性来塑造其文化品格, 如坚贞、 刚毅、 气节、谦虚、 质朴有担当等。 以文化要素为创意来源诠释特定的文化涵义, 从感官体验到通过文化联想进而引发思考与体悟, 实现竹从自然物象到人格意象的建立, 进而转译成为竹制家具的感质意象。
对传统文化意象与造物技艺进行转译再生,是竹制家具产品开发中常用的感质设计思维。 竹椅《椅君子》 是设计师石大宇(Dah-Yue Shi) 的作品(图2), 取“君子比德于竹” 的文化意蕴与审美意象。 造型观感上, 椅背从“尹”, 椅座从“口”, 曲直相协, 整体合为“君” 字之形。 将竹誉为“君子美德” 的文化哲思诠释为生动的具象表达, 亦与竹子所象征的文人品格正相契合。 这件作品将文化内涵、 人文精神与材料工艺等融为一体, 使用户在感悟文化意义的同时生发感动的情愫, 这正是感质设计的目标所向。
图2 石大宇设计作品《椅君子》Fig.2 “Chair Jun Zi” designed by Dah-Yue Shi
建构竹制家具产品的感质力, 核心目标是通过创意设计实现美学品质与感性价值, 进而形成差异化的用户感质体验。 传统制竹工艺蕴藏着世代相传的技术经验、 造物智慧与审美意识, 竹器具的设计与生产既是生态智慧, 也是遵循自然法则的造物态度。 从技术层面来看, 传统制竹工艺所体现出的尺度设计、 形制工序、 技术指标与科学规范, 与现代竹家具设计规范别无二致。 传统制竹工艺在现代竹家具设计体系中的价值转化,将感官体验与文化意识经验相关联, 通过情感联结提升产品感质力的同时, 也有助于提升文化附加值。
通过对传统制竹工艺与手作经验的知识转移,设计师与竹工艺师的协同合作, 能够不断拓展竹制家具的创意空间。 在结构形式上可以综合采用榫接(图3a)、 嵌接、 缠结配装、 销钉固定等方式组装成型; 在竹材加工上采用火制塑形、 加热弯曲(图3b)、 表皮保青(图3c)、 抛光处理等物理技术; 在手法工序上可借鉴竹编(图3d)、竹雕、 竹刻等传统制竹手工艺。 此外, 还可以将竹材与其他适宜材料相结合, 在克服加工短板的同时实现优势互补, 进一步拓展竹制家具的结构形式, 丰富产品的设计语言与感质体验[14]。
图3 融合传统工艺的现代竹家具设计Fig.3 Modern bamboo furniture design integrated with traditional craft
感质体验注重“文化内涵” 和“精神体验”等情感因素, 这与情感化设计的思维模式较为相近。 竹制家具的感质设计, 可以参考情感化设计的开展轴线, 分层次由物境向情境、 意境逐步推进。 感官层, 注重对传统制竹工艺、 原竹自然属性的利用, 将产品语义与产品造型进行关联设计,使用户能够直观地解读信息; 行为层, 营造情境体验与互动的近场域, 用户能够处身感受竹制家具材质的坚固耐用与工法的精巧, 以及功能使用上的人性关怀; 意识层, 以文化内涵与故事性赋予产品情感特质, 进而触动用户的内心, 实现情感的升华, 形成美好记忆。
就消费行为而言, 感质设计更为注重产品目标用户的情感需求。 通过对设计方案的感质评价能够获取相对客观的反馈数据, 验证竹制家具产品是否具有吸引消费者的感质力, 是否拥有使消费者感动的特质, 从而实现产品的持续改进与迭代。 将感质5 大核心要素作为竹制家具感质评价模型的构建基础, 从5 个维度对样本进行评价[15]。 各项设置典型评价因子作为调查选项, 使用语义差分法采取5 点量表的形式进行评价, 评价等级依据受测者感受的强弱程度分为5 个等级,1 表示最弱, 5 表示最强, 如表2 所示。
表2 面向目标消费用户的竹制家具产品感质测评量表Tab.2 Qualia evaluation scale of bamboo furniture products for target consumption users
由于感质体验主要源于用户心理层面的体悟与感受, 具有模糊性、 抽象性与差异性的特点,单凭常规的产品图像类评价材料, 较难获得精准的量化结果, 因此对于产品原型的使用感受也是需要着重考虑的因素。 为了确保数据统计的全面性与有效性, 邀请受测者参与体验后进行主观性描述及反馈信息采集, 以便进一步完善评价结论。根据受测者对于样本感质体验的反馈数据, 可以修正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产品缺陷, 为产品改良与再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感质设计思维旨在引导设计师准确捕捉用户情感需求, 匹配消费者认知, 建构产品设计创意的核心价值。 竹制家具的感质设计策略, 强调产品的文化内涵与魅力, 外观造型的美感体现, 功能结构的精巧与创意, 材料与技术表现的精致与工学尺度。 产品感质评价模型对于现代竹制家具设计创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但是限于受测者的个体性差异, 在实际应用中仍需寻找适用且更广泛的指标, 设计实施与方案产出也有待进一步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