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达 蒋兆英
关于湖北省节水型高校建设的对策研究
常 达 蒋兆英
[湖北省水利水电规划勘测设计院]
湖北省是我国高等教育资源最集中的省份之一,在校人数众多,用水量大,节水潜力巨大。本文通过梳理湖北省高校用水管理现状和供用水现状,系统分析各高校在节水领域存在的问题,针对性提出湖北省节水型高校建设的对策,以期为湖北省更好地开展和提升高校节水水平提供参考和借鉴。
节水型高校; 节约用水; 绿色校园; 湖北省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新问题十分突出。为应对水危机、保障水安全,首先要把节水摆在优先的位置上,在观念、意识、措施、管理等方面的各个环节都要体现节约用水。高校作为城镇重要用水户之一,部分老旧校区用水设施陈旧、跑冒滴漏现象严重,节水潜力较大。同时,高校作为培养社会高端人才的摇篮,承载着为全社会教书育人的责任,发挥着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引领作用,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
湖北省是我国高等教育资源最集中的省份之一,湖北省高校数仅次于江苏、广东、山东和河南,位列全国前五。本文通过对湖北省高校现状进行分析,探讨湖北省开展节水型高校建设的思路与方案。
近年来,关于高校的节约用水建设,国内学者开展了相关工作和研究,田青[1]从建设现状、典型做法和措施、建设成效等方面,分析驻济高校节水路径,并结合创建经验提出今后创建工作的建议;杨绍平等[2]探索了四川高校的合同节水模式,通过节水设备改造工程、非常规水利用工程、绿化节水工程、信息化建设和节水宣传等建设途径,并开展节水特色创新行动,发挥高校节水示范带头作用,建设节水型高校;陈良蕾等[3]以江苏省某高校为例,比较了节水型高校建设前后用水方式和节水效果的变化,从多个方面提出了完善节水型高校建设的措施和建议;冯志祥等[4]通过分析江苏省节水型高校建设中组织开展的各类活动和考评方案,提出了节水型高校建设创建的建议;李亮等[5]分析了创建节水型高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对节水型高校创建的主要内容进行全面研究,包括制度建设、宣传教育、用水规范、节水器具改造、水平衡测试、二三级计量系统和雨水收集系统等。这些研究大都有一定的地域性特征,而湖北省地处中部地区,长江中游水资源条件相对较丰富,用水水平和方式均有一定代表性,因此,针对湖北省高校用水的现状和存在的节水问题进行研究,可为湖北省高校的节约用水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截至2020年底,教育部公布的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共129所,其中本科院校68所,从在校师生人数来看,湖北省高校在校师生总人数超过170万人,其中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在校师生人数超过5万人,中国地质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9所高校超过3万人。不同高校用水水平差异较大,人均用水量在70~360L/人*d。大部分高校用水集中在学生宿舍、食堂餐饮等生活用水,占比达50%-70%,高校管网漏损率相差较大,最高达30%,最低仅为3%。湖北省内高校节水型用水终端设施安装较高,平均达到70%,目前高校安装的节水型终端设施主要包括延迟冲洗阀、起泡型龙头、宿舍热水采用刷卡取水等。目前高校主要是通过利用已有景观水体、池塘等对雨水进行收集利用,其他类别的非常规水利用较少。
1.管理机构职责不清。全省大部分高校都没有建立从学校到基层的系统用水管理网络。
2.管理制度不完善。节约用水的制度体系尚不完善,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健全。
3.用水管理粗放。主要用水单元用水计量设施不完善,日常用水原始记录等管理资料无用水记录台账,没有建立考核机制等。
总体而言,全省高校普遍存在组织开展节水宣传主动性不强,节水宣传方式缺少多样化,校园公共场所节水宣传氛围不够浓厚,学生社团组织开展节水活动不够,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师生节水意识尚待进一步提高。
1.供水分区不合理,供水管网压力负荷高。一些高校现状供水分区不够均匀,也不符合校区地势特点。
2.供水管网陈旧老化且材质不合规。一些历史悠久的高校供水管网建校年代早,供水管网陈旧老化且材质不合规,破损、渗漏现象较严重。
各高校目前普遍存在用水计量设施缺失、主要用水单元基本没有安装次级计量水表,一级水表和已安装的部分次级计量水表设施老旧,无法满足在线监控的需要。部分高校主要用水单元基本没有安装二级计量水表,或虽安装二级计量水表,但损坏停用较多,造成事实上的计量缺失。大部分高校尚未建立智能化计量监控管理平台。
1.节水器具普及率有待进一步提升。还存在部分终端用水设施(器具)为不节水产品,尚存在大便集中冲洗水箱,沟槽式小便槽等不节水的终端用水设施(器具),存在常流水现象,导致大量的自来水被浪费。
2.节水器具坏损严重,更新缓慢。教学楼、实验楼、体育馆等人流量较大的建筑物损坏程度较高,且存在维修不及时等现象,导致水量浪费。
基于湖北省高校现状在节水用水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从建立节水管理体系和节水工程技术体系两个方面开展建设,从而推进高校的节水水平进一步提升。
节水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制度建设、宣传教育以及用水管理等方面工作。
其中制度建设主要通过建立节水管理机构,制定并颁布《关于建设节水型高校的实施意见》《校园节约用水管理办法》《校园用水计划管理与考核制度》《节水宣传教育管理办法》《校园用水行为守则》《用水设施运维管理办法》《用水管理技术岗位人员及流动巡检员规定》等节水目标管理与考核奖励制度等加强节水工作制度保障。
宣传教育包括开展节水教育、节水培训、节水实践等活动;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基地,需要在节水宣传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因材施教,创新节水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将节水知识纳入思德课内容,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重视学生节水知识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对新生上好节水第一课,将节水与新生入学教育相结合,邀请节水专家走进课堂进行授课,讲解节水知识、案例等,使得来自五湖四海的新生,在步入高校第一天就深刻认识节水的重要性,规范在高校读书期间用水行为,使其毕业后进入社会成为良好用水习惯的代言者。
用水管理主要通过规范、建设用水记录台账,完善供排水管网、用水设施分布图等图文资料,定期开展水平衡测试、巡检和维护,实施用水精细化管理。在校园节水领导小组带领下,相关部门严格按照分工要求认真履行各自职责,划分关键用水部门用水计划,按照节水考核奖惩办法,分别对主要用水单元用水情况独立计量,根据各用户的用水计划,进行用水分析考核。
1.基于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建立全校区供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GIS系统)、建立管网分区、方便日常供水管理以及设计全校区地下管网三维可视化信息系统奠定基础。构建学校DMA分区,建立检漏监控平台,实现供水管网长期检漏管理。对校区管道的漏损区域根据是否适宜开挖路面,分别采取局部常规开挖修复和通过非开挖修复技术进行处理,依据现场实际,采用内衬法、喷涂法和灌浆法。对于重点漏损区域,可采取分区节水的方式,逐步开展管网的改造升级。在管材的选择上,根据经济合理、安全耐用、施工和维护方便的原则,选用球墨铸铁管、钢管、聚乙烯管(PE)管道材料。
2.梳理各高校现状,摸清主要用水户和计量设施计量率,通过本次用水计量设施建设,对全校建设范围内的一级、二级取水实现100%计量,对已有计量设施进行升级,实现自动化计量和远程传输。并根据管网监测和DMA分区要求,在管网上布设带压力监测的分区计量水表和配套的自动控制阀门。通过计量设施改造为实现节约用水信息化、精细化管理奠定基础。远传水表的选型应满足湖北省自然环境条件要求,耐高温、耐潮湿、抗震、防磁,非常规水计量水表应耐腐蚀。同时在电池使用寿命、无线通讯距离等方面具有较优性能。
3.调查整理各高校主要终端用水设施现状,对不满足《节水型卫生洁具》(GB/T31436-2015)要求的终端设施全部进行更新改造。对于景观绿化、食堂餐饮、洗浴、游泳池、洗车、中央空调冷却水、锅炉冷凝水等重点用水环节参照《服务业节水型单位评价导则》(GB/T 26922-2011)不能达到节水要求的,全部进行节水更新改造。重点改造以下用水器具:存在跑冒滴漏,损毁、超过使用年限的用水器具;不符合水效标识的高耗水终端;容易损环及质量不可靠的产品。
4.非常规水源是指天然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外的其他水源,在我国高校中,通常主要利用形式有中水(即污水处理回用的水)、雨水、杂排水、浓水等。各地不同高校结合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分别开展了一定非常规水利用,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常规水资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考虑到目前湖北省内高校中自建污水处理厂较少,建设中水回用系统对地面扰动较大,实施起来难度大且投资较大,建议遵循投资省、效果好、易实施、好落地的原则,结合高校实际情况,针对性提出对高校主要采用雨水、杂排水、浓水等非常水利用措施。
5.按照《节水型高校评价标准》要求,建设智能监管系统,实施用水精细化管理。通过远程自动化监测设施和软件系统建设,采用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对高校供水终端取水量、管网水压数据进行快速采集、传输、存储、分析和运用;根据学校节水管理需求,实现对学校用水情况和管网运行情况的整体掌握和智能化、精细化管理。
加快开展湖北省节水型高校建设,对提升高校供水安全保障,实现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减少用水费用,带动全社会节约用水,都有着巨大的作用,这不仅是高校管理方的责任,更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参与,从政策、制度、科技创新、资金支持等多个方面,共同促进高校节水水平的提升。
[1]田青.济南市节水型高校建设做法与成效[J]. 山东水利, 2022(04): 61-63.
[2]杨绍平,郑炜,陈万林,牟江天.合同节水模式下节水型高校建设探索与实践[J]. 四川水利, 2022(01): 43-46,94.
[3]陈良蕾,朱奕蓉.苏南地区节水型高校建设刍议[J]. 水利发展研究, 2011(12): 66-70.
[4]冯志祥.江苏省节水型高校创建的实践和成效[J]. 江苏水利, 2012(02): 34,38.
[5]李亮.新形势下节水工作路径探究与思考[J]. 科技资讯, 2022(14): 112-114.
(责任编辑:赵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