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阳阳,汪 翔,吴明林,李海洋,周蓓蓓,王 斌,崔 凯*
(1.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水产增养殖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合肥 230031;2.安徽杰大饲料有限公司,安徽池州 247210)
水产品是人类摄取动物蛋白的重要来源,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大食物观”中占有重要地位。鳜鱼(Sinipercachuatsi)隶属于鲈形目(Perciformes)鮨科(Serranidae)鳜亚科(Sinipercinae)鳜属(Siniperca),俗称桂花鱼,其肉质细腻,无肌间刺,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是优质水产品典型代表,深受消费者青睐[1]。据《2021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数据,2020年全国鳜鱼养殖产量37.7万t[2],产值超过200亿元[3],已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特色淡水鱼养殖品种之一。
安徽省是鳜鱼两大主产区之一[4],2020年养殖产量4.4万t[2],养殖品种以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秋浦花鳜”最为著名,养殖主要集中“中国鳜鱼之乡”池州市,形成了沿淮、沿江和环巢湖等规模养殖优势区;鳜鱼加工主要集中在黄山市,以徽州臭鳜鱼最为著名,当地有近50家臭鳜鱼加工企业,加工总产值50亿元,但是省内原料鱼供应不足已成为制约鳜鱼加工产业发展因素之一[5]。鳜鱼食性特殊,对活饵有很强的选择性[6],安徽乃至全国鳜鱼养殖仍是以投喂鲮鱼、草鱼、鲢鱼、赤眼鳟等活饵料鱼为主。这种模式存在着配套养殖饵料鱼占用池塘面积大、饵料鱼携带病害迁移传播、药残超标等问题[7]。2019年农业农村部等十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实施“配合饲料替代冰鲜幼杂鱼行动”,严格限制冰鲜杂鱼等直接投喂[8]。2020年,农业农村部实施的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也提出要开展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行动[9],所以配合饲料替代活饵料鱼是鳜鱼养殖产业发展必然趋势。
20世纪80—90年代,我国学者开展了鳜鱼摄食行为学相关研究,探明了鳜鱼摄食原理[10-11]。在此基础上,梁旭方[12-14]等通过建立摄食条件反射过渡法,初步掌握了鳜鱼转食驯化的方法,实现了鳜鱼主动摄食人工配合饲料的突破。不过由于驯食技术操作烦琐,且难度较大,当前未能大面积推广应用,鳜鱼配合饲料养殖比例仍然较低。
在国家特色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服务池州鳜鱼产业县域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下,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在省内率先开展鳜鱼配合饲料养殖试验示范,取得较好效果。该研究分析了其中一例鳜鱼饲料养殖案例经济效益,指出了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旨在为安徽地区鳜鱼养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1.1 试验池塘概况试验在国家特色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合肥综合试验站示范企业东至县润友鳜鱼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基地开展(117°6′E、30°26′N),饲料鳜鱼养殖池塘为土塘,东西向长方形,面积0.37 hm2,池底平坦,平均水深 2.5 m,配备3台1.5 kW叶轮式增氧机。池塘进排水独立,进水口使用40目筛绢网过滤,防止鱼卵及野杂鱼等生物进入。养殖水源来源于外部河道,水质符合国家渔业用水标准[15]。放苗前一周使用聚维酮碘等消毒剂全池泼洒消毒。
1.2 苗种放养情况2021年10月10日放养鳜鱼苗种13 000 尾,规格为28.62 g/尾,苗种放养前使用3%~5%的盐水浴浸泡2~3 min。苗种来源于广东省阳江市,经驯食后能稳定摄食配合饲料,且体质健壮、无明显外伤。池塘中配套放养白鲢300尾,规格为124.63 g/尾;花鲢150尾,规格为453.21 g/尾。苗种放养情况见表1。
表1 苗种放养情况Table 1 Seedling stocking situation
1.3 投喂管理根据鳜鱼摄食习性,每天按照鳜鱼体质量3%~5%分2次投喂(06:00、18:00)。采用少量多次、慢-快-慢的投喂方式。投喂前,打开料台前侧冲水泵,刺激鱼群聚集;投喂时先少量慢喂,待鱼群大量抢食后再增加投喂量和投喂速度;等摄食饲料的鳜鱼逐渐减少后,降低投喂量和投喂速度,直至鱼群不再摄食便停止投喂。整个投喂过程确保鳜鱼能将所投饲料摄食完全,减少饲料浪费,降低养殖成本。期间根据水温、天气和摄食情况,酌情调整投饲量。养殖过程中每隔30 d左右在料台附近撒网打样称重,适时调整投喂量及饲料粒径。
试验期间投喂安徽杰大饲料有限公司生产的鳜鱼专用膨化饲料,饲料原料组成包括:鱼粉、豆粕、面粉、磷酸二氢钙、亚硒酸钠、维生素A、维生素D3、维生素E、维生素K3、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C、烟酸、叶酸、肌醇等,饲料成分和营养组成见表2。
表2 鳜鱼配合饲料产品成分和营养组成Table 2 Composition and nutritional composition of mandarin fish formula feed products
1.4 水质调控试验期间每天检测养殖池塘水体水温、溶解氧、pH、透明度等指标,定期测量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水温、溶解氧、pH采用美国哈希HQ40D便携式水质分析仪检测;透明度采用黑白盘检测;氨氮、亚硝酸盐采用美国哈希DR900便携式多参数比色计按照哈希快检法现场测定,其中氨氮采用水杨酸法测定,亚硝酸盐采用重氮化法测定。根据检测结果,及时开启增氧机、使用微生态制剂或换水等进行调控,确保溶解氧在5.0 mg/L以上,pH 7.0~8.0,透明度维持在25.0 cm左右,氨氮含量控制在0.2 mg/L以下,亚硝酸盐含量控制在0.1 mg/L以下。
1.5 病害防治试验期间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定期采用杀虫、消毒的预防措施,定期在饲料中添加有保肝护胆、抗应激、增强免疫力等功效的动保产品。尽量不使用抗生素,坚决不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药物,严格遵守休药期规定,避免在上市前期用药,同时做好渔药使用记录。如发现有病死鱼及时捞取计数称重,并做无害化处理。
1.6 样品采集2022年8月19日,试验池塘起捕售鱼,随机选取50尾饲料鳜鱼称量体重,计算均重。随机解剖其中10尾,观察主要消化、代谢器官健康状况及性腺发育情况。
1.7 测定指标
1.7.1生长性能指标。生长性能指标计算见公式(1)~(4)。
增重率(WGR,%)=(Wt-W0)/W0×100
(1)
特定生长率(SGR,%/d)=(lnWt-lnW0)×100/T
(2)
饵料系数(FCR)=F/(WT+WD-W0)
(3)
存活率(SR,%)=100×Nt/N0
(4)
式中:W0为放养鳜鱼初均重(g),Wt为起捕鳜鱼末均重(g),T为饲养天数(d),W0为放养鳜鱼初总重(kg),WT为起捕鳜鱼末总重(kg),WD为死亡鳜鱼总重(kg),F为饲料使用量(kg),Nt为试验结束时存活的鳜鱼尾数,N0为试验初放养鳜鱼的尾数。
1.7.2经济效益指标。经济效益指标计算公式如下:
总成本(元/hm2)=可变成本+固定成本
式中:可变成本包括苗种费、饲料费、动保产品费、能源费及其他费用;固定成本包括人员工资、塘租及设备折旧。
总产值(元/hm2)=鳜鱼产量×鳜鱼销售单价+白鲢产量×白鲢销售单价+花鲢产量×花鲢销售单价
净利润(元/hm2)=总产值-总成本
产出投入比=总产值/总成本
成本利润率(%)=净利润/总成本×100
销售利润率(%)=净利润/总产值×100
边际贡献率(%)=[(总产值-可变成本)/总产值]×100
2.1 饲料鳜鱼生长性能饲料鳜鱼经过312 d池塘养殖后收获,商品鱼平均体重412.53 g,增重率达到1 341.40%,特定生长率0.86%/d。试验期间共使用杰大鳜鱼专用膨化饲料5 400 kg,2022年6月因死亡损失1 000 kg左右,折算饵料系数为1.20,存活率72.26%。
2.2 成本投入情况养殖期间主要成本投入包括苗种费用、饲料费用、动保产品费用、能源费、人员工资、池塘租金、设备折旧等,成本投入情况见表3。其中,可变成本464 963.6 元/hm2、固定成本125 800.0 元/hm2,两者分别占总成本的78.70%、21.30%。在所有投入费用中,饲料投入占比最高,占总投入的36.89%;其次为苗种投入,占总投入的33.01%。
表3 成本投入情况Table 3 Cost input situation
2.3 养殖产出情况2022年8月19日开始拉网、清塘售鱼。经统计,鳜鱼产量10 570.4 kg/hm2,产值729 357.6元/hm2;白鲢产量1 643.2 kg/hm2,产值8 216.0元/hm2;花鲢产量1 121.7 kg/hm2,产值15 703.8元/hm2。具体养殖产出情况见表4。
表4 养殖产出情况Table 4 Farming output
2.4 经济效益分析养殖经济效益主要采用净利润、投入产出比、成本利润率、销售利润率和边际贡献率等指标来进行评估。通过统计鳜鱼饲料养殖模式成本投入和养殖产出情况,分析经济效益。试验期间,养殖总成本590 763.6元/hm2,总产值753 277.4元/hm2,净利润162 513.8元/hm2,投入产出比1.28,成本利润率27.51%,销售利润率21.57%,边际贡献率38.27%。
3.1 鳜鱼配合饲料养殖生长性能和经济效益分析该研究中,鳜鱼放养后除越冬期外,全程投喂配合饲料。养殖期312 d,饲料鳜鱼增重率达到1 341.40%,特定生长率0.86%/d,饵料系数为1.20,存活率72.26%。鳜鱼摄食饲料后生长速度快,饵料系数低,但因试验周期长,中途死亡过一批鱼,所以特定生长率、存活率不高。饲料鳜鱼整体生长性能与国内目前开展的鳜鱼饲料养殖中试试验基本接近[16]。与传统饵料鱼养殖鳜鱼模式相比,配合饲料养殖鳜鱼模式主要有以下优势:①土地资源利用率高。传统鳜鱼养殖模式高度依赖活饵料鱼,一般单位鳜鱼养殖面积需要配套1∶4或1∶5饵料鱼养殖面积[3],占用过多土地资源。该研究中,鳜鱼饲料来源稳定,不需要配套养殖饵料鱼,节约了大量的土地资源。②人力资源消耗低。传统鳜鱼养殖模式每5~7 d要4~5人拉网捕捞饵料鱼[17],作业劳动强度大。该研究中,日常管理只需要1人定时喂料,节约人力资源。③饵料系数低。传统鳜鱼养殖模式常用鲮鱼、赤眼鳟、白鲢等活饵,饵料鱼粗蛋白含量通常为14%~16%[18-20],一般养殖饵料系数高达4.0~4.5[21]。该研究中,配合饲料粗蛋白质含量46%以上,营养水平高,更适宜鳜鱼生长需求,所以饵料系数更低,饲料利用率更高。④养成规格接近。传统鳜鱼养殖模式中后期饵料鱼持续稳定供应困难,且饵料鱼规格一致性不能保障,导致鳜鱼养成规格差别较大。该研究中,饲料营养水平、物理性状等均可控,养成商品鱼标鳜以上超过30%且规格接近,更利于集中上市。⑤养殖病害发生少且相对可控。传统鳜鱼养殖模式饵料鱼易携带病源,鳜鱼摄食后病害发生风险高,病发后内服药给药难度大,病害治疗效果差。该研究中,所用饲料是正规厂家在安全可控环境下生产,质量安全性有保障,日常养殖管理中定期拌服动保产品,病害预防效果好,解剖后发现消化、代谢器官均未见明显异常。偶有病害发生后采用药饵拌服,精准用药,治疗效果较好[22]。所以,鳜鱼配合饲料养殖模式较传统鳜鱼养殖模式优势显著,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该研究中,鳜鱼配合饲料养殖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通过对成本构成分析发现,可变成本与广东省鳜鱼配合饲料养殖模式[23]接近,占养殖总成本的78.1%。其中苗种成本和饲料成本占比较大,分别占养殖总成本的33.01%和36.89%。通过统计该研究鳜鱼配合饲料养殖模式成本投入和养殖产出情况,发现鳜鱼产量达10 570.4 kg/hm2,净利润162 513.8元/hm2,均高于安徽地区鳜鱼投喂饵料鱼池塘主养模式[17],说明鳜鱼配合饲料养殖模式增产、增收效果显著。成本利润率是指每付出一单位成本费用可以获得的利润占比,用于反映养殖生产投入产出水平,是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该指标越高、养殖企业的利润越大,养殖经济效益越好[24]。销售利润率是体现养殖收益水平的指标,反映了养殖企业的盈利能力。边际贡献率可以理解为产品销售收入给企业做出贡献的能力[25]。该研究中,鳜鱼配合饲料养殖模式成本利润率27.51%,销售利润率21.57%,边际贡献率38.27%,而广东地区鳜鱼配合饲料养殖模式成本利润率89.04%,销售利润率47.10%,边际贡献率53.65%[23],从评估投资回报来看,安徽地区鳜鱼配合饲料养殖与广东等养殖发达地区还是有较大差距,产业发展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2 鳜鱼配合饲料养殖存在的问题
(1)优质驯食苗种供应不足。驯食饲料鳜鱼苗种是鳜鱼配合饲料养殖业发展的基础,目前,安徽地区可摄食饲料的鳜鱼苗种主要来源于广东省,存在种质混杂、质量参差不齐、驯食不完全、部分苗种无检验检疫等问题[26]。一方面会增加养殖过程中疫病传播风险,特别是鳜鱼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蛙病毒和弹状病毒等病毒性疾病的流行,对养殖危害性较大[3];另一方面,长途物流费用,会增加养殖苗种成本,而驯食率不高的苗种甚至会影响到整个养殖成功率。
(2)营养需求和专业配合饲料研制技术不完善。目前,国内鳜鱼营养需求相关研究较少,主要围绕蛋白质、脂肪等适宜需求开展。王贵英等[27]研究发现,65 g左右鳜鱼最适蛋白质需求为44.27%~48.41%,60 g左右鳜鱼投喂脂肪含量7%~12%的饲料时,特定生长率及蛋白质效率最高[28]。梁旭方等[29]研究发现,饲料蛋能比45∶12时,鳜鱼生长速度最快,摄食量最大。而鳜鱼不同生长阶段精准营养需求和专用饲料配置技术等其他研究目前还是空白,鳜鱼饲料营养配方仍需进一步优化。
(3)养殖模式有待创新。随着消费者对水产品消费质的追求上升,反季节鳜鱼需求越来越旺盛,每年6~8月鳜鱼批发价格暴涨[30]。受利益驱使,安徽地区很多养殖户会采用第一年下半年放养驯食鳜鱼苗种,第二年出售反季商品鱼的养殖模式。这种模式养殖周期过长,鳜鱼易性成熟,该研究中上市商品鳜中性成熟比例较高,养殖后期生长速度明显变缓。此外,养殖过程经历漫长越冬期,对鱼体本身消耗较大。饲料营养转化为越冬的能量储存,经越冬期后又被消耗掉,增加养殖成本[31]。而且,经长时间停食后再投喂饲料,鳜鱼食性逆转风险高,存在拒食饲料的现象。所以,这种养殖周期长、养殖风险高的模式亟待创新。
3.3 鳜鱼配合饲料养殖发展建议
(1)依托国家鳜鱼遗传育种分中心、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国家级鳜鱼原种场池州市秋浦特种水产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平台优势,组织高校和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开展鳜鱼一年多繁生产试验,实现苗种多批次稳定供应。在此基础上,联合攻关鳜鱼驯食关键技术,筛选出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的易驯食新品系,建立鳜鱼驯食配合饲料标准化技术体系,实现可摄食饲料苗种本地化、规模化供应,降低养殖成本和疫病发生风险。
(2)加强鳜鱼营养需求相关研究,完善鳜鱼不同生长阶段主要营养素的适宜需求参数,构建鳜鱼不同生长阶段精准营养数据库,以提高饲料利用效率。此外,鳜鱼是肉食性鱼类,对蛋白质营养需求水平高,饲料中主要蛋白源是进口鱼粉,在全球鱼粉产量减少的情况下,可开展替代鱼粉优质蛋白源相关研究,以减少鳜鱼饲料对进口鱼粉的依赖[32]。在此基础上,开发鳜鱼高效配合饲料并进行商业化推广应用。
(3)创建鳜鱼绿色高效养殖模式,如开展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该模式生产效率高、可控性强、不受季节制约,可常年养殖[33]。投喂饲料的鳜鱼有稳定的营养来源,生长速度快,非常适宜工厂化养殖。在控制好养殖环境的情况下,能保障每4~5个月出一批鱼,实现一年多季养殖,市场前景较好。但该技术模式高度集约化、养殖密度较大,对养殖管理水平及水质调控、病害防控等配套生产技术要求较高,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