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传琪 张玄玄
【摘要】 目的 分析某医院创伤中心创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救治情况,为降低创伤事件的发生,指导医疗资源合理分配,提高救治水平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1年1-12月医院创伤中心收治的833例患者为调查对象。通过创伤中心患者登记表获取信息,包括性别、年龄、诊断、收治情况等,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创伤中心救治的男性患者548例(65.79%),女性患者285例(34.21%);平均年龄55.18±15.19岁,创伤事件患者以51~60岁年龄组占比最高(34.81%);创伤事件一年内发生月份的峰值为5月和11月份;创伤事件24小时内发生时间的峰值为上午10时和下午15时;受伤部位主要为四肢、头颈部、胸部、腹部;收治创伤患者前三的科室为创伤科465人(55.82%)、脑外科119人(14.29%)、胸外科84人(10.08%)。结论 创伤患者在人群、月份、时点的分布有相对明显的规律,可以针对高危人群、高峰月份、时点加强劳动安全宣传和人群安全防范意识以及进行医疗资源整合和人员配置优化,从而降低创伤事件的发生、提升创伤救治效率、降低创伤的致死率及致残率。
【关键词】 创伤中心;创伤;流行病学
中图分类号 R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3)23--02
创伤是指由于外力作用于机体导致组织器官结构和功能被破坏的一种人身伤害[1]。全球每年约有500万人死于创伤,目前已成为威胁全球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创伤医学是急诊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2],创伤中心作为120急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能大幅缩短院前院内衔接时间,降低创伤患者的死亡率[3]。因此加强创伤救治中心的建设,对提高创伤救治水平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4]。本研究针对我院创伤中心患者进行临床特征分析,探讨创伤事件的现况及影响因素,旨在为完善创伤救治中心建设提供参考依据,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取2021年1-12月医院创伤中心收治的833例患者为调查对象。
1.2 资料收集
通过创伤中心患者登记表获取患者信息,包括性别、年龄、诊断、收治情况等。
1.3 数据分析处理方法
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计算百分率,组间率的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创伤事件的性别、年龄构成
833例患者中,男性患者548例(65.79%),女性患者285例(34.21%),男女比例1.92∶1;创伤患者年龄17~98岁,平均年龄55.18±15.19岁,其中51~60岁组占比最高为34.81%,其次为41~50歲组占17.65%,61~70岁组占16.69%。男女患者均以51~60岁组占比最大,女性患者在高年龄组的占比大于男性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创伤事件发生时间构成
由图1可见,创伤事件的发生月份呈双峰趋势,第一个峰值位于5月,11月达到第2个高峰,创伤事件发生最多的月份是11月份。在一天24小时中,上午10时和下午15时为事件发生的高峰时刻,见图2。
2.3 创伤事件患者受伤部位构成
833例创伤病例中有433例为四肢伤,占创伤总人数的51.98%,是最常见受伤部位;其次142例患者存在头颈部损伤,占创伤总人数的17.05%,见表2。
2.4 创伤事件患者救治科室构成
833例患者中,创伤科465人(55.82%)、脑外科119人(14.29%)、胸外科84人(10.08%),脊柱科81人(9.72%)、关节科36人(4.32%)、ICU 28人(3.36%)、普外科13人(1.56%)、泌尿外科4人(0.48%)、耳鼻喉科2人(0.24%)。
3 讨论
本研究的创伤患者主要以男性为主,男女比例高达1.92∶1,男性的创伤风险高于女性,这与温州市的一项研究一致[5]。究其原因,男性较女性承担更多体力工作,户外活动时暴露在危险因素下的机会更多,因此意外和损伤的发生率更高[6]。本研究高发人群以41~70岁中老年人群为主,其中51~60岁最多,该研究结果与苏州不相符[7]。其原因可能为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急需大量户外建筑工人,而建筑工人群体普遍年龄较大,加之社会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严重,因而易发生创伤事件,且年龄以中老年为主[8]。从创伤事件在月份的分布可以看出,创伤事件的发生在不同月份的分布情况各研究之间存在较大差异[9]。此现象可能与温度、光照时间有关,2月临近年关、天气冷、光照时间短,8月处于酷夏均不利于户外作业,故创伤事件最少。5月、11月温度适宜,光照时间也较长,有利于户外工作,创伤事件也多发。创伤事件的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白天8~21时呈三峰趋势,峰值分别10时、15时、19时,此时间正是工厂和建筑作业、道路交通最繁忙的时期,因此产生的暴露机会也较多,导致创伤事件易发,该结果与石磊研究结果部分相似[10]。
本研究结果显示,创伤事件发生受伤部位主要为四肢、头颈部、胸部,这与李辉研究的创伤患者最常见的受累部位为头颈部,其次为四肢及胸部的结论基本一致[11]。
综上所述,创伤患者在人群、月份、时点的分布有相对明显的规律,创伤中心和有关卫生部门可以此为依据,针对高危人群、高峰时节,重点科室进行医疗资源整合和人员配置优化,提升创伤救治效率,降低创伤的致死率及致残率。生产、建设部门也可在重点月份、重点时间段加强劳动安全宣传,增强人群安全防范意识,降低创伤事件的发生。我院创伤救治体系起步较晚,创伤中心成立于2018年,仍处于初级阶段,缺乏信息化系统,数据自动采集不足,创伤登记及创伤数据库的建立和运用是质量改进过程的基石,因此我院急需推动创伤中心信息化建设[12-14]。
4 参考文献
[1] 陈孝平,汪建平主编.外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838.
[2] 杨舒珺,王楠,朱长举.急诊创伤中心多学科综合治疗建设现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1,41(3):190-193.
[3] 张立创,陈尔真,尚寒冰.我国创伤中心建设的现状分析及展望[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22,17(9): 1252-1254.
[4] 吕传柱.构建海南省灾害医学救援体系的设想[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8,24(11):728-731.
[5] 张盖,金晓胜,周波,等.温州市49692例院前急救创伤患者特征[J].中国现代医生,2021,59(3):159-162,193.
[6] 金珊,何淑通.连云港市区2017-2020年院前急救创伤患者流行病学分析[J].上海医药,2022,43(24):18-21.
[7] 王冬阳,罗曚悦,王亮,等.114452例苏州市辖区院前急救创伤分布分析[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22,33(1):132-136.
[8] 李春蘭,黄红侠.创伤患者中老年患者发病规律[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0,11(1):19-21.
[9] 杨德民,郭伟,谭燕华,等.5346例创伤院内急救流行病学分析[J].创伤外科杂志,2007(4):334-336.
[10] 石磊,刘朝普,刘代利.12970例院前创伤患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重庆医学,2023,52(1):113-117.
[11] 李辉.单创伤中心6889例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救治与结局分析[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5.
[12] 肖仁举,张连阳.创伤登记提升创伤中心救治能力[J].创伤外科杂志,2019,21(4):319-321.
[13] 刘励军,马郁,许海波,等.苏州市创伤救治体系的建设与思考[J].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2021,7(4):226-230.
[14] 何娇,朱保锋.我国创伤中心的信息化建设探索与应用(综述)[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21,32(10):1337-1341.
[2023-05-16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