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利君
“地方路径”是指文学作品对地方问题的关注与表达,展现了作家对当地社会、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与关怀。本文将从“地方路径”所关注的问题,如地方特色保护与传承、地方文化发展与传播等入手,分析作品中“地与人”的关系,即作品所呈现的空间意识与华文文学的关系,探讨作家如何通过描绘和思考地方来反映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最后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并展望,探讨李怡的“地方路径”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影响和启示。
李怡认为现代文学研究的“地方路径”指的是以地方文学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从地方的角度切入,深入挖掘地方文学的独特价值和意义。这种研究路径强调地方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关注地方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地域特色、历史文化背景、社会变迁等因素。通过研究地方文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现代文学的发展脉络,以及地方与全球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地方路径”在现代文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李怡的研究路径强调个人经验和地方性知识对文学流派和特征的影响,并试图挑战传统文学史研究观点。他通过发现历史中被忽视的知识碎片和文学根源来重构文学史的空间版图,成功进行了对成都文学的实验性研究。他发现边缘作家在文化和创作风格上与主流作家存在差异,并展现了独特的地方特色,为现代文学提供了另一种内涵。这种研究路径强调给予边缘作家更多的关注和重视,以丰富文学的多样性和多元性。通过探索边缘作家的作品和创作背景,我们可以深入理解不同地方的文化特色和创作氛围,为文学研究提供更全面和立体的视角。
李怡的研究成果为推进“地方路径”这一学术课题提供了启示。他认为通过探索不同地区的经验,中国现代文学可以发现多样化的现代化路径。例如,他选择了成都的“地方路径”、张爱玲与上海近现代文化的路径、老舍与北平文化的路径等作为研究对象,显示了“地方路径”的可复制和易推广的特点。李怡在《当代文坛》发表了多篇以“地方路径”为方法的研究论文,展示了其在文学史研究中的有效性。学术界对“地方路径”这一概念也存在不同的讨论声音,但仍需要更多的研究和讨论来深入理解和应用“地方路径”的有效性和意义。这一概念的发展还需面对一些挑战和争议,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思路,丰富了文学研究的方法和内容,有助于推动文学史研究的创新和发展。
一、文学的“地方路径”所针对的问题
第一,提出“地方路径”概念代表了对中心和地方(边缘)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审视和平等重建。传统的文学史叙述将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看作现代文学的中心,而其他地方则被看作边缘。然而,李怡认为地方并非总是被动地被中心主导或构建,而是具备自身的独立性和独特性,与中心形成互动和互补的平等关系。这一观点对于重新认识文学史有着独特的价值。
中国白话文学形成阶段产生了具有中国新文学特点的创作实践,成都、汉口等地的作品与北京、上海的白话文学相融合。但是,随着后者逐渐成为主流,前者失去了独特地位。“地方路径”概念提醒我们要平等对待地方与中心之间的对话和交流,不忽视地方文学的独特性和贡献。通过探索“地方路径”,我们可以更准确地把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改变传统中心主导的论述,理解其发展脉络和特点。这种研究方法有助于重建地方文学的独立身份,使其在整体文学历史中得到应有的关注和评价。因此,“地方路径”概念在学术上具有重要意义,推动文学研究的多元化和全面化,促进学术发展。
第二,“地方路径”对文学史研究有深远影响。它改变了我们对整体观、因果律,以及进化思维的理解。过去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偏重于历史和因果关系,强调中心的作用。然而,“地方路径”强调地方的独立性、独特性,以及地方与中心的互补关系。它认为地方具有自身独立的价值,不应被归并或吞并。这一观点转变了以中心为导向的视角,重新审视了地方的重要性和独立性。“地方路径”的提出使得文学史研究变得更加多元化和全面化,更好地反映了不同地方的独特文学价值和贡献。它提醒我们不应忽视地方的独特文化、历史背景,以及地方与中心之间的相互关系。
以中国新诗的发展为例,有不同观点认为《新青年》是新詩的发源地,而胡适的《白话诗八首》则被视为新诗诞生的标志。值得注意的是,在此之前,胡适曾在美国试图创作白话诗,而郭沫若则在日本自发地进行了白话诗的创作。这显示出中国新诗的产生受到了“美国路径”和“日本路径”的影响。此外,郁达夫的白话小说创作与《新青年》鼓励的白话文运动关系不大,更多的是他个人的追求。还有一些作家,如陈衡哲、叶绍钧等的早期创作也预示了新文学形式的发展。即使在北京和上海这两个文学中心城市,许多非主流作家也展现了“地方路径”的特点。然而,在宏大的文学史叙事中,这些“地方路径”往往被忽视。因此,“地方路径”的提出为突破固有的文学研究和写作模式提供了重要思路。它呼吁我们关注地方的独立性和独特性,重新审视地方与中心的关系。通过细致地研究和理解各个地方的文学发展,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和评估中国新诗的发展历程。
第三,“地方路径”概念对于开拓新的学术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它提醒人们不仅要关注中心地带的文学作品和作家,还要重视边缘地区的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承。这一概念的引入能够激发人们对于某些作家和作品的重新评价,从而对文学史进行重新构建产生一定的影响—以往的文学研究常常偏袒中心地区的文学作品和作家,而忽视了其他地区的贡献。这种偏见导致了许多边缘地区的文学作品和作家被边缘化或遗忘。然而,“地方路径”概念提醒我们,地方文学同样具有独特的价值和贡献,应该被认真研究和探索。“地方路径”概念必然会引起人们对地方文学的再思考。它鼓励学者们重新发现一些边缘作家和文学现象,并赋予它们全新的意义。通过对地方文学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一些隐藏在历史长河中的珍贵文学遗产,这些作品和作家有可能对我们的文学史产生重要影响。“地方路径”概念就像是一束明亮的闪光灯,能够照亮我们之前忽视的文学史中的空白,让我们有全新的发现,也能够促进学术界的多元化和包容性。通过关注地方文学,我们能够扩大研究范围,涵盖更多的地域和文化。这不仅能够丰富我们对文学的理解,还能够打破传统的研究框架,为新的研究领域提供机会。“地方路径”概念促使学者们超越传统的中心地域,寻找新的文学资源和研究视角,从而推动学术界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另外,“地方路径”概念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使我们能够重新审视经典作品。赵静在她的论文《成都经验与〈激流三部曲〉的城市书写》中很好地展示了这一点。学界以往对《激流三部曲》的研究主要关注故事和人物,而对其所处的成都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然而,通过运用“地方路径”的分析方法,赵静成功地揭示了《激流三部曲》中鸣凤和觉慧角色中的成都元素,并展示了巴金创作时依托本土资源的特点。这样的研究也展现了成都文学的独特性,及其与北京、上海等地主要文学之间的区别。这次探索也使人们意识到了“双面成都”的描述,即从复杂多元的世俗生活的“成都”逐渐意识到一个理想中的“成都”。同时,这个“成都”也是觉慧“侠”思想中奇特的国度,也是后来的“上海”。巴金没有描写觉慧到达上海后的群体生活,是因为他想通过觉慧的视角来展现上海的双面性。上海既是一个繁华、现代的城市,也是一个日常生活和市民层面存在的地方。觉慧在上海的经历中,不仅仅是在探索城市的新奇与繁华,更多的是在面对日常生活的琐碎和平凡。这种双面性的描绘,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觉慧的成长和思考过程。“地方路径”的概念在理解《激流三部曲》中的“文学成都”和“文学上海”之间的互动关系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借助“地方路径”的视角,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揭示不同地方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同时,这个概念也可以应用到其他作家,如沈从文、东北流亡作家群等的作品中,从而发现和解读新的内容和意义。“地方路径”的提出为经典作品的重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使我们能够以不同的视角重新审视经典作品,揭示其中的地域性和多元性。
二、“地与人”:“空间意识”与“华文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故事与空间紧密相连,作家与城市、乡村之间的关系是文学作品中重要的主题。例如,鲁迅的作品中描绘了他离开家乡和回到故乡的经历,而张爱玲则在她的作品中流浪于不同的城市。此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流行的“寻根文学”也强调了作家与地方之间的联系。王德威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即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在文学创作中,人与城市之间的紧密联系可能是最有力的切入点。通过描绘“地方路径”,作家可以更好地呈现人物的故事,并与自己的心灵和情感历程相结合。对于中国的文学创作而言,培养一种积极的地域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地方路径”提醒着我们去理解和诠释中国的故事。我们需要更加关注华文文学这一独特的研究领域。史书美提出的“华语语系文学”概念引发了广泛的思辨性对话,这对于推动中国文学的发展至关重要。在探索中国文学故事时,我们应该注重作家对于城市、乡村和地方的描写,以及这些描写背后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这些“地方路径”,我们才能更好地讲述和传承中国的故事。同时,我们也应该鼓励作家们在创作中发掘和表达自己与地方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展现独特的文学风貌。
华文在华汉文化中的主导地位不仅体现在书写方面,还广泛影响着华族的各种语言形式。陈冠中认为,华文在华汉文化和国家建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仅仅是官方通用语,还包括了地方语言和方言。华文的表达方式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它们都属于同一种书面语言。方言虽然有各自独特的表达方式,但并不是一种全新的语言,只是存在活跃和被遗忘的华文之间的区别。陈冠中还关注了被忽视的华文写作领域,其中包括方言文学、混合方言和翻译词汇的作品,以及离散地区作家创作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作品。这些作品反映了人与地方之间的关系,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研究。华文的发展和传承是华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重视和保护华文的多样性,并为华文写作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关注。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和推广华文的各种表达形式,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华汉文化,为我们的民族文化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李怡的研究揭示了“地方路径”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重要性。作家通过对地方文化、民俗,以及社会状况的观察和描写,能够展现个人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关注,同时表达个人与地方之间的紧密联系和情感纽带。这种表达方式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地方路径”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一方面,文学作品的地方性局限可能导致其被更多读者难以接受和理解;另一方面,过度强调地方独特性可能忽视了更广泛的社会问题和人类命运等。因此,在研究和应用“地方路径”时,需要平衡作品的地方性与普遍性,以及个体情感与社会现实的关系。李怡的研究为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和多样性提供了重要见解,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家对于地方的情感表达和社会批判。同时,这一研究还拓宽了我们的视野,提升我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