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梦旋
摘要:乡村振兴是关乎民生,是继脱贫攻坚完美收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国家的又一重大国策,是新时期 “三农” 工作的重中之重,是解决农村问题、促进农业发展、造福农民群众的长期发展战略。农村社会工作助力鄉村振兴的核心在于改善农村社会现状,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本文结合山东农村社会工作境遇,从优势视角和项目建设视角分析农村社会工作发展模式,提出新的路径探索。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社会工作;发展路径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国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乡村振兴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的战略规划。国家致力于乡村建设,以解决乡村发展面临的瓶颈和难题,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目标、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积极应对国际社会发展变化带来巨大挑战的重要保障。社会工作是一项以实践为本的制度,是社会治理体系中重要的专业化力量。社会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在总体目标上,具有内在契合性和目标一致性。
一、背景
社会工作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多元建设主体之一,以增进个人和组织福祉为基本目标,是促进农村环境多元治理的关系协调者,在价值方面应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彻共同富裕思想,落实社会保护使命,坚守民生底线,巩固脱贫成果,促进产业发展,推动公共服务。实践中应当依托专业社工机构,培育农村社会组织推动集体经济发展与社会基础重建,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实现社工专业服务,强化基层治理效果。[1]农村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可以解决地区治理和发展难题,促进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创新。秉持利他主义价值观,以科学的专业方法帮助困难群体解决生活困难,协助个人和社会环境更好地相互适应。
二、滕尼斯的《共同体与社会》与当代中国山东农村现状
(一)共同体与自然村
在滕尼斯的体系中,“共同体”是古老的、传统的,是自然形成的、整体本位的,以共同意志、成员的非个体性、社区利益支配、信仰、道德和习俗、自然团结、共同财产为特征,是在情感、依赖、内心倾向等自然感情一致的基础上形成的密切联系的有机群体。[2]
自然村是一种通过口头传播来传递其文化内容的共同体。这种传播不依赖于文字、书籍等中介,涉及直接的人际接触。
(二)山东三农现状
1.农村农业基础及产业发展现状
(1)主要农产品供给保障
山东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也是中国最大的 “菜园子”。2022年粮食总产量1 108.76亿斤,连续9年超千亿斤;蔬菜总产量超过8 800万吨,稳居全国首位,其中潍坊市蔬菜产量和种植面积均居全省第一;山东省花生油的产量居全国首位,占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同时,水果、水产品、肉蛋奶、中药材等产量均居全国第一,农产品出口连续20年领跑全国。2022年山东省农业总产值达1.2万亿,稳居全国首位。
(2)农业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农业规模经营发展迅速,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农村农作物耕种综合机械化率和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均排在全国前列。平原地区的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水平得到快速提升。
(3)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村容村貌发生较大改观,基本完成农村居住环境三年行动目标任务。农业保险改革力度加大,完成首批示范镇和新建农村新型社区规划编制,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乡村建设。大部分农村居民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2.独特商业性格
山东是我国保持传统文化思想和习俗最好的省份之一,“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传统价值观影响深远。受儒家文化和水浒文化的双重影响,山东人拥有独特商业性格。
3.非遗文化门类齐全、传承良好
非遗文化有济南皮影戏、潍坊风筝及木版年画、青岛木偶戏、聊城葫芦雕刻、济宁篆刻、菏泽大弦子戏、滨州泥塑、淄博陶瓷雕塑、烟台棒槌花边、泰安羽沾画、日照农民画、威海花饽饽、德州木刻刀笔书画、东营虎头鞋等,且在各自区域内保留较好。
4.县域产业经济多样化发展
以产企龙头为带动、产业集群为基础、专业化为支撑,山东特色县域经济渐成气候。如中国蔬菜之乡寿光、中国花卉之乡青州、中国汉服唐装之都曹县、中国健身器材之乡宁津、中国轮胎之乡广饶等,这些以县域为单位的农业或制造业加工产业集群,兼具专业化、多样性优势,带动了大量农村人口就业。
(三)山东乡村振兴发展中的短板及农村社会工作问题
1.乡村振兴主体流失严重
乡村发展缺乏人才吸引力,农村缺少年轻劳动力,青年返乡意愿低。农村空壳化、空心化、空巢化严重,由于缺乏内生动力,农民土地使用积极性不高,劳动力大量外流。
2.生态环境和营商环境有待改善
山东工业门类齐全,工业企业数量众多,污水治理、废气处理等取得良好成果,但是部分地区生态环境质量较差。传统文化基础深厚,官本位思想较重,整体营商环境缺乏开放性、自由度和创新性,特别是偏远地区,新观念、新思想、新业态难以在短时间内落地生根。整体营商环境远远落后于南方发达省份。
3.产业融合不足,村民参与深度不够
特色产业较多,但基本上都是各自为政,闭门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足,缺乏利益联结机制,没有形成特色全产业链,农民无法分享产业融合增值收益,居民参与度不高。
4.乡村振兴的产品、服务及项目同质化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由于农村居民、村委会、社工机构以及农村合作组织对乡村振兴战略认知不深,乡村特色文化挖掘不够,农村资源缺少系统设计规划,盲目跟风,许多地方模仿照搬其他先进模式并匆匆上马,长期难以为继。
5.农村社会工作人才匮乏
由于缺乏有影响力的乡村振兴项目,加之投资回报率低,难以吸引优秀的经营管理和技术人才深入一线。有些乡村振兴项目投资周期长,短期看不到回报,缺乏优秀投资主体,项目运营无法形成良性循环。农村条件相对落后,待遇整体偏低,农村社会化服务创新动力不足,难以吸引优秀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扎根农村。
6.社工组织与村委会职能定位不清
社会工作由政府推动,资源均由政府提供,社会工作机构与村委会居委会交织在一起,存在行政事务冲突,村 (居)委会认为社会工作服务组织在服务过程中有越界,社会工作组织认为村 (居)委干涉自身独立工作。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彼此职能定位不清晰、关系不明确。
三、山东乡村振兴近年成果及先进案例
山东乡村振兴工作发展空间很大,主要源于有良好的生态资源和雄厚的产业基础,有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和健全的基层组织治理体系,还有随时被激发的内生创新动力和全面的 “人才回引”计划。
(一)田园综合体
主要代表有临沂沂水尹家峪田园综合体、沂南朱家林田园综合体和平邑的水浥田园综合体,它们集自然风光、生态农业、主题公园、休闲农场、田园小镇、研学基地、科学探险、餐宿娱乐等各种元素于一体,带动农业、旅游、消费、教育等诸多行业的振兴与发展。
(二)专业化经济植物园
主要代表有临沂市郯城县贾湾银杏林、潍坊市临朐县九山薰衣草小镇、威海市文登区西洋参小镇等,依托农村土地优势,通过集体土地流转规模种植,实现经济增收和特色文旅产业发展。
(三)乡村产业经济集群
以青岛市即墨区灵山镇 “花香药谷”、济南平阴 “玉带玫香”、临沂市兰陵县代村农业国家公园等为代表的示范区,形成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通过技术输出和多元架构,农文旅实现大循环融合,形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土文明、有效治理、生活富足的乡村振兴共同体。
四、山东农村社会工作境遇
(一)社会工作参与乡村五大领域振兴
农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秉持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工作价值观,立足基层,坚持教育先行,传承优秀文化,促进乡风文明。社会工作通过运用专业伦理、理论视野、方法技术等参与乡村振兴工作,具体体现在:产业振兴中,社会工作通过培育新型农业经济主体,帮助居民实现产业兴旺;人才振兴中,社会工作作为专业人才进入农村服务,带动本土社工及其他人才发展;文化振兴中,社会工作者发掘乡村本土文化,拓展农村文化旅游发展;生态振兴中,社会工作者借鉴各国环境社会工作经验,提升乡村生态产业能力,促进生态环境健康发展;组织振兴中,社会工作积极推进村委会基层行政组织能力提升,连接外部社会组织,形成新型组织体系。
(二)农村社工对弱势群体作用
社会工作依靠其独特的专业价值观,对弱势群体重点关注,发挥兜底性、预防性和保障性作用。社会保护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社会工作重要价值和使命,应当妥善处理老人、儿童、妇女等面临的迫切需求,提升其幸福感。
(三)社工助力乡村振兴能力建设
从社区共同体、城乡融合、社会资本再生产层面来讲,通过对服务对象赋能,在社区建设方面,提升居民社区参与意识,拓宽民主交流渠道,使居民感受生活共同体氛围。在城乡融合方面,通过资源链接、平台搭建、外部推动,达到城乡互通、产业融合、平等交易。社会资本在生产方面,通过动员各方力量,架构社会支持网络,推动合作经济发展,最终实现社会资本增值增效。
(四)农村社工助力乡村振兴现实困境
农村社会工作仍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许多社工不愿长期驻扎乡村,农村社会工作发展的支持政策较少,社会支持力度不足;农村社会工作人才建设面临人才紧缺、流动性大、本土化程度不足、社会认可度低的问题;农村社会工作服务过程中存在行政化程度高与专业化程度低的嵌入式难题。
五、山东农村社工参与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索
(一)社会工作融入项目建设推进乡村振兴
项目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和主要抓手,项目工作是乡村振兴的中心工作,乡村振兴项目取得成功的关键是实现社会能力构建,[3]引入项目管理思想,形成项目管理框架与团队,时刻关注利益相关者的长远利益,围绕项目形成利益和命运共同体。项目规划、评估、投资、管理、实施中对资源配置、路线建设、模式创新、工作方案等要融入社会工作思路、框架和理念。
(二)借鉴先进经验,完善顶层设计
社会工作实践最早诞生于西方国家,各国社会工作体系不同,如欧洲德法意等国社会工作组织属于政府管辖下的原子单位,受政府调度,协助政府工作;而英美等国社会组织大多平行于政府,社会机构拥有更强的主体性。结合本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状况,吸收国内外优秀经验,形成自己的顶层设计,以更好地推进社会工作系统化和专业化建设。要对企业或乡村振兴贡献单位赋权、增能、激活农民主体性,解决乡村自治力弱的问题。加强组织保障,增强内生动力,提升文化敏锐度,共建乡村文化。[4]
(三)构建“社会工作+”模式,发挥社工站统领功能
乡村振兴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仅仅靠社会工作加入不足以承担全部职能和功能,积极构建 “社会工作+”模式是要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农村社会工作为主要参与力量,同时打造多元参与主体,引入社会资本投资,形成 “农民+企业平台”的集体经济体模式,实现多方联动、资源融合、共同发展的农村社会工作多元发展之路。
乡镇社工站在脱贫攻坚和建设小康社会中曾发挥重要作用,现已成为乡村振兴社会工作服务的重要载体平台,将社工站与当地村委员会、大学生村官等有机结合,形成更广泛的农村社会工作岗位,建成基层党委引导、村委扶持、村民自主、社工发力、社会合作的全方位共同体。[5]
(四)倡导优势视角,加快农村社会工作信息化建设
社会工作所倡导的优势视角,就是要充分整合融合农村优势资源,激发和挖掘农村农民潜能和优势,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建设,组建基层各类文体组织、空巢老人关爱协会、留守儿童关爱协会等乡村服务型组织。农村社会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好社区工作、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等工作方法,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步伐,形成信息通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专业发展的新型农业经济综合体和共同体,要通过短视频、自媒体等数字媒体新型渠道,形成了解政策、学习先进、优势互补的沟通新途径。
六、结束语
乡村振兴的重点在经济,难点在文化,关键在人才,基础在组织,目标在生态。农村社会工作强调社会工作三大方法的整合使用,强调能力建设和优势视角,强调社会综合治理体系创新,强调多方参与服务体系构建,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文明进步。农村社工作为乡村振兴战略中一支重要的有生力量,不仅在慈善救助、专业服务、结对帮扶、社区矫正、社会保护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而且将会在城鄉融合、资源联动、项目建设、环境治理、社会治理等领域展现巨大价值。
参考文献:
[1] 吴琛杭.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社会工作的历史沿革、现实观照与发展路径[J].乡村论丛,2022(06):12-20.
[2] 刘海涛.滕尼斯“共同体”理论的中国化及其当代意义:兼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构建的创新发展[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1(01):11-18.
[3] 周勇.发挥社会工作在乡村振兴项目建设中的作用[J].社会工作,2021(04):9-16+101-102.
[4] 范雅娜.情境嵌合:乡村振兴过程中农村社会工作的价值实现路径[J].探索,2022(06):120-133.
[5] 刘江翔.社会工作助力乡村振兴的思考[J].福州党校学报, 2021(06):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