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玲
(广州市城建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000)
良好生态环境是普惠的民生福祉。在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既要创造丰厚物质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自然环境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城市森林步道是一种以城市为背景,以森林为依托,以步行为主要方式的城市公共空间。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追求和保护意识日益增强,城市森林步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城市森林步道研究、建设、设计不断增加[1]。其中,一些学者强调步道设计应遵循生态保护、教育和休闲游憩等功能性原则[2]。步道设计应注重空间的连通性、舒适性和美观性[3]。此外,还有部分研究提出了自然教育类步道设计的具体方法,如融入自然科学知识、设置观察站和生态展示区等[4]。在城市森林步道的规划和建设中,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可见,城市森林步道是一个备受关注和研究的主题,未来的研究方向也将更加广泛和深入[5]。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人们对自然环境和健康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城市森林步道作为一种环保、健康的出行方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6]。同时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越来越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城市森林步道作为一种连接城市和自然的通道。
实践上各地出台一系列政策导则及建设案例,如《福建森林步道设计指导手册》《广州市森林步道建设导则(征求意见稿)》都对对步道线路选址、主体建设、常用铺装样式等进行了导控。项目建设上如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自然科技科普步道,把自然环境、森林资源、林水景观、森林经济产出资源转化成具有科普、休闲、互动教育、健康等多功能的生态旅游综合体,成功从传统的观光型森林旅游向森林体验和森林养生方向转型。
综上城市森林公园步道建设的时代背景,公园步道建设具有以下重要意义:①改善城市环境。城市森林公园步道可以连接城市中的公园、绿地等自然资源,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户外活动空间,有助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减少空气污染和噪音。②促进身心健康。行走在城市森林公园步道上可以让人们享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呼吸新鲜空气,放松身心,有助于提高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③保护生态环境。城市森林公园步道建设有助于保护城市中的自然资源,如树木、草地、河流等,维护生态平衡,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和生存空间。④提高城市形象。城市森林公园步道的建设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运动的场所,吸引更多的人来到城市,可以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品质,吸引更多的人才和投资。
森林步道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领域,它涉及如景观建筑、林学、生态学、环境心理学等。对森林步道设计相关理论的梳理,可以为设计者提供了指导和参考。
(1)景观感知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受到环境的影响,人们对景观的感知和体验是由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因此,在森林步道设计中,需要考虑如何通过步道的设计来增强游客的景观感知和环境体验,增强游客的探索欲望、提高游客的满意度等。
(2)森林游憩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进入森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休闲、放松、感受和体验自然。因此,在森林步道设计中,需要考虑如何提供舒适、宁静、安全、有趣、健康的步道环境,以满足步行者的需求。包括提供优美的环境、舒适的步道线路、足够的休息设施、信息标志等。
(3)环境教育理论。步道设计不仅仅要满足身心愉悦,森林步道的设计可以成为环境教育的工具。包括在步道上设置信息标志和教育设施,以帮助游客了解森林的生态系统和环境问题。
(4)景观生态学理论。该理论认为景观是由多个生态系统组成的,如自然、社会、经济、生态子系统。在森林步道设计中,需要考虑如何保护和增强森林的生态系统,并与周围的景观相互协调,实现人类社会—自然—经济系统的耦合发展。
森林步道的设计应以保护自然环境、提供自然体验、促进自然教育、提高安全性、增强社区参与和尊重文化遗产等为理念,为人们提供一个安全、环保、教育性强的自然体验场所。
(1)保护自然环境。步道的设计应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如避免在树木上悬挂标牌,选择合适的铺装材料等,同时也要教育人们如何保护森林,减少人为干扰。
(2)提供自然体验与自然教育。步道的设计应提供多样化的自然体验,如观赏野生动物、植物、自然景观等,要让人们充分体验森林中的各种自然元素。同时步道的设计应考虑到自然教育的需求,帮助人们了解自然知识和生态系统。
(3)提高安全性。步道的设计应考虑到安全性,保证游客的安全,设置安全设施和标志,确保游客的安全。
(4)尊重文化遗产。步道的设计应尊重当地的文化遗产,应注重融入地方文化内涵,突出地域特色,使游客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增进对当地文化的了解和体验。
(5)游客体验的可参与性。关注游客体验是森林公园设计的关键。在设计中应从游客的需求出发,提供多元化的休闲、娱乐和科普项目,使游客可以更深入地接触和了解森林生态。
(6)审美性。应注重步道的审美设计,从色彩、线条、形状等多个角度考虑,创造出一个优美的游览环境。
步道的设计不仅要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还要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步道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至少包括以下设计内容。
(1)路线选择。需对地形、水文等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合理划分功能区域。步道的路线应尽可能避开生态敏感区和野生动物栖息地,考虑到使用者的需求和体验。例如,《福建森林步道设计指导手册》对步道线路进行了推荐。
(2)路面材料。步道的路面材料应选择环保、耐用、舒适的材料。不同的材料适应不同的场地,如石材适用于山地、陡坡、水土条件不稳定区域或者可就地取材的荒野路段,可因地制宜,部分路段应用。木质铺装适合于湿地、水边、沟谷、挑空处及有坡度的路段。
(3)标识系统。步道的标识系统应清晰、明确,为使用者提供准确的信息。森林步道应配备完整的解说标识标牌系统,帮助徒步旅行者准确引导和了解步道特色,并规范游客行为。
(4)休息设施。步道的休息设施应设置合理,为使用者提供舒适的休息环境。步道每1~3km,需至少设置1 处休息点、休息平台等配套设施;荒野区域的修筑应以保持现状为主,非必要不建设人工设施,每10km 应考虑布设补给点。
(5)景观设计。景观设计是森林公园步道的灵魂,应充分考虑植物、动物、水体等要素,运用多种造景手法,营造丰富多样的森林景观。例如,利用植物的季相变化、层次结构和色彩搭配,为游客创造赏心悦目的视觉体验。
(6)建筑设施。在建筑设施方面,应遵循“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建筑风格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尽量采用自然、本土材料,减少对自然风貌的破坏。同时,注重功能性与实用性。
(7)补给救援设施。为保证安全,需要合理设置救援设施。森林步道救援补给设施是访客人身安全及意外救援的基本保障,是步道体系的红色防线。
近年来,为支撑“绿美广州”建设与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广东省一直在积极推动城市森林公园的建设,并将森林步道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以广州帽峰山森林公园内步道设计为例开展研究。帽峰山森林公园位于广州市东北部,位于丘陵区,帽峰山海拔534.9m,山形成复杂的地形,山的绝对高度不大,但相对高差大,加上山坡陡峭,沟谷幽深,给人莽莽苍苍之感,全园森林覆盖率大于95%,景色秀美,环境幽静。
结合帽峰山资源优势与场地条件,将步道设计主题围绕“探秘乡土红椎,感悟林业文化”,力求设计效果达到“森林步道·宛自天开·红椎文化·自然教育”于一体的城市公园森林示范步道。
根据设计理念,帽峰山森林公园步道将建设以大径材红椎林自然教育、自然科普为特色的乡土林业文化体验步道,整体设计为“一线五点”。帽峰山森林公园步道整体路线设计如图1 所示。
图1 帽峰山森林公园步道整体路线设计
(1)路线整体规划。根据帽峰山地形和景观特点,遵循最小干预、因地制宜、自然肌理、师法自然的原则,设计包含一条主线、两条支线总长度为1.3km 步道路线,使游客能够充分欣赏森林的美景的同时,感受红椎林文化。
(2)溯林。设计节点为森林步道示范段入口,入口设计遵循色调贴近自然,材质形式生态质朴。这一节点科普主题为帽峰山红锥林的起源与历史,将以总览的形式介绍红椎林的起源与分布范围,以及帽峰山红椎林的特色。
(3)观林。设计节点为远眺平台。远眺平台材质主要以木材、石材为主,,利用地形高差,减少环境的破坏,达到与自然环境协调。这一节点科普主题为远眺红锥林,感悟乡土情怀,感知径材成林之美。这里将设置两个解说牌。①介绍广州红椎林的乡土树种,唤起访客的乡土情怀。②介绍林相构成及季相变化,让访客体验自然组成与自然变化。
(4)沐林。设计节点为休憩平台。平台采用乡土材料,如树木、花草、水体、石头等,以增强游客与自然的联系。同时这一节点科普主题为沐浴红锥林下,近距离感受红锥挺拔屹立的精神,了解红锥林的固碳降温作用、吸收碳汇的意义,体会红椎林为广州市区空气质量带来的绿色福利。
(5)听林。亲水平台为步道设计的核心节点,在此设置互动解说设施讲述林业人抚育红椎林的生态故事及红椎林的主要价值。设计一些互动体验项目,如参与式知识答题、自然观察、生态游戏等,以增强游客的参与感和学习效果。
(6)悟林。设计节点为森林步道次入口。节点科普主题面积最大的径材林,形成深刻感悟。让访客了解红椎林不仅具有经济价值,还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敬畏自然的生态观。
森林公园步道设计是一项涉及生态保护、文化内涵、自然教育和游客体验等多方面的综合性工作。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理念和实施方案,可以有效地实现自然生态保护与旅游业发展的和谐共生。本文梳理总结了城市森林公园步道设计的背景、理念、内容,从线路选择、材料运用、文化内涵等方面探讨了森林公园步道设计的关键要素,并结合广州帽峰山森林公园步道案例,初步总结了立足资源优势,打造自然教育、科普类森林公园步道的设计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