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振华
(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甘肃 兰州 730000)
街道是城市中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的重要载体之一。不管是步行还是开车通过,街道总是人们对生活环境产生感悟的基础和线索。街道的外部展现及其塑造的氛围感时刻影响着路人的行为和情绪,以及对一座城市的感知和烙印[1-2]。
街道“微更新”即小更新,是通过微小改变使得旧街区焕发新活力的一种设计理念。近年来,城市街道空间的改造往往只注重外在形式的修补和更换,而随着城市建设驱入新发展进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迫切,这就为城市更新提出了更高要求,“街道漫步、建筑阅读、城市温度”等词汇都已纳入城市街道“微更新”的新考量[3]。
历史的沉淀,使得老城区街道已经具有了特定的风貌,街道空间格局既定,两侧的建筑、设施和道路早已打上了这座城市的烙印。如果做出较大的风格改变将会打破无数游者的记忆,让这座城市变了味道,失了风骨。而且现有建筑物拆除、交换成本之高,导致无法从规划角度来指导老城区的更新。比如有些规划红线既定街道,承担着较重的交通疏导功能,同时作为城市的交通主干道,行人和车辆还要互相争夺空间。试图在这样的有限空间下从规划层面解决人车平面冲突、设施空间冲突,从而打造友好街道无疑难度极大[4]。
中间的柏油马路外加两侧的居民住宅即构成了最早的街道雏形。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运营商将各自的设施挤入了街道,走进了人群。为了照亮街道,接入了路灯;为美化街道,种上了绿植;为了交通安全,装上了信号灯、监控;还有各种电力、通信管线织密了街道的上空。近年来,随着共享经济驱动,共享单车、电动车及快递用三轮车等设施满布街道,进一步激化了人车矛盾,使空间争夺更为激烈。地下管线交错、地上人车混乱、天空罗网密织,人行空间进一步压缩,路人和车辆互不相让,街道不再友好。
由于各运营商的分管部门不同,加之行业特性,使得统筹协调难度较大。交通、景观、市政管网、电力、移动通信等设施独立布置,且由于历史原因,各自的建筑时序、空间维度考虑不甚周全,导致现状“错落有致”。设施的衔接不当、相互争夺空间,街道路面反复开挖,管线盘根错节,给后期的运营、维护、拆建整理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凡是热闹的街道,两侧都会布局众多大大小小的商铺。热闹的商铺,琳琅满目的商品,使街道充满了人间烟火气。在满足游客驻足和居民往来的同时,热闹的街道势必承载着重要的交通功能,即其使用需求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研究调查发现,居民对于街道公共空间尤其关注,怨声也最为强烈。具体包括:缺乏居民沿街休息区、商铺顾客停留区及公共交通乘坐等候区;人行道障碍物侵占严重,盲道打断,铺装不平整,非机动车占用行人通道等;同时,街道绿化不美观,夜晚照明不够,环卫设施破旧凌乱等舒适性也有待提升。另一方面,随着车行道的不断拓宽,人行、非机动车、公共交通的空间受到严重挤压,街道空间资源分配严重失调。车行道占用非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占用人行道,严重威胁了行人安全及出行舒适度。此外,随着城市内小汽车数量激增,停车困难亦是困扰街道微更新的老大难问题。近年来随着共享单车增多,更加激发了老城区街道地面布局的矛盾。
通过街道横断面的改造升级,使得街道空间重新布局,人车各行其道,打造友好街道。街道横断面拓宽后,可适当调整道路线形,增加车道数量,进而提高街道通行能力,缓解交通拥堵。合理利用建筑退界空间,必要时适当拆除突兀建筑,通过骑楼改造等手段增加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宽度,适当抬高人行道高度,与非机动车形成物理隔离,从混行变为步行有道、骑车顺畅,极大地改善并提高行人安全性和舒适度,同时增大非机动车通行效率。部分区域还可实行骑楼式设计,以尽可能小的拆迁来实现最大限度的街道拓宽[5]。
公交站台设置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道路交通拥堵程度。由于历史原因,老城区公交线路较少,且公交站与交叉口过近,致使早晚高峰公共交通对社会车辆影响严重,较长的排队车辆严重制约了交叉口的通行效率。对此,可借鉴部分城市经验,对交叉口标线进行灵活渠化施划,增加进口车道数,开辟右转专用车道,使交叉口通行能力与交通量相协调。必须强调公共交通优先原则,适时、适地设置BRT、公交车等专用通道,合理优化设置港湾式公交车停靠站、潮汐车道,实施机动灵活的交通管理模式。
设置二次过街“安全岛”或行人过街“等候区”,于大型商场、学校、公共人流过街密集区设置天桥、地下通道等立体过街设施,增设智能交通设施,交通信号控制、监控系统,利用人性化的智能设施增强交通设施使用效率[6]。
一个街道是否健康,不在于可见道路设施如何新颖,更重要的是设施是否完备。市政公用管线作为城市的肠胃,对其改造应有大局观,坚持从区域出发。将所有布设管线无论空中还是地下进行统一布局,适度超前预留,从专业化的角度采用一次敷设到位,避免二次开挖。架空线严重分割街道空间,为了还街道蓝天白云,消除视觉障碍,电力、电信架空线原则上全部进行入地改造。国外一些城市尝试将地下管线进行同沟敷设,并总结出以下优点:首先,充分利用了地下资源,面对老城区街道,地下资源无疑是城市资源重要的一部分,这也将规范行业市场,减少管线权属单位参与,不仅利于施工还利于质量控制,做到“只开一刀”解决多个“身体疾病”;其次,大幅节约工程投资,多趟管线来回开挖,不仅造成了资金浪费,还会严重制约工期,增加社会干扰;最后,可减少道路改造初期的管线拆迁协调工作量,利于项目推动[7]。
街道微更新中,生活性街道和兼具商业办公街道占比最大,这些街道行人较多,功能复杂,限制因素多样,对此常常采用景观化方式进行改造。对于商铺、办公场所入口,常采用整理修复、增加线条装饰、面层刷新等方式,隐藏外漏的管线,拆除突兀且有隐患的建筑,并综合衡量安全、经济、美观等因素,从整体上提高街道立面美感[8]。
街道夜景照明作为解读、明晰城市空间结构的视觉引导,是塑造愉悦夜景城市的有效手段[4]。众多网红打卡圣地的夜景无不是靠美妙灯光的烘托,因此,街道标志性建筑的亮化需作为街道微更新的重点整治内容。街道的光明不仅能照亮行人前进的道路,更能一扫一天的疲惫。夜晚的街道因灯光而变得更加美妙动人,街道的亮化不仅点亮了整座城市,更赋予了街道灵动和活力。对此应进行充分调研,合理运用照明工具,杜绝过分的亮度造成视觉干扰和光亮污染。
老城的街道无不烙上这个城市的文化和历史。街道绿化应尽可能种植乡土植物,重视彩色,种出特色,做到三季有花可赏,四季有绿相伴。适当地布置花箱植被,四季易换,增色添彩,满足观赏的同时也要注重选用抗灾性强、病虫害少、容易成活养护的植被。
三步一绿、五步一景,尽量多地利用街角和空地,布置街角花园或口袋公园。在这些地方布置城市家居,不仅花钱少、见效快,还能俘获群众的心意。这种小型公园的设置应考虑民众健身休憩、聊天小聚的功能,甚至满足一定规模的集体活动要求。小巧的公园配上精心设计的景观小景、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雕塑小品也能成为城市的亮点,使得每条街道都成为一本可细细品读的书目[9]。
当人们想起一个城市时,首先出现在脑海里的就是街道。街道有生气,城市就有生气;街道沉闷,城市也就沉闷。只有理解了这个城市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才能更好地完成街道不同节点的微更新。老城的更新和保护总是面临两难的局面,城市的更新不仅要接受社会进步的新事物,还要保留城市发展的旧痕迹。城市更新是个漫长探索的过程,“微更新”方法值得细细思考和实践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