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伟红 杨 艳 张君豪 周 宁
当前,传统的教育方式难以满足新时代的要求。在理想信念教育方面,存在着教育针对性不强、教育效果不显著、教育形式缺乏创新、教育观念薄弱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中小幼一体化理想信念工作室联动区域内多所学校,以落实“双杰”德育要求、培育“有根”杰出学子为目标,探索建构了“1核5C”育人模式。
理想信念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中的集中体现,对每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有着巨大影响。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这不仅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现实需要,更关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
当前,传统的教育方式难以满足新时代的要求。在理想信念教育方面,存在着教育针对性不强、教育效果不显著、教育形式缺乏创新、教育观念薄弱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中小幼一体化理想信念工作室联动区域内多所学校,以落实“双杰”德育要求、培育“有根”杰出学子为目标,探索建构了 “1核5C”育人模式。其中,“1核”是指“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5C”是指由Classicals(红色经典润养)、Course(五育课程涵养)、Co-activity(主题活动培养)、Culture(校园文化滋养)、Cooperation(校家社联动共养)组成的“五养”育人模式。
红色经典蕴藏着特定时代的时代特质、文化积淀和伟大革命精神,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正向的引导作用,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工作室整合多方资源,创建红色经典资源库,并加入时代新内涵,通过红色影片、红色童谣、红色诗词、红色歌曲和红色书籍等形式润养学生的心灵。
第一,通过红色影片点燃精神火种。学生的价值观念具有较强的可塑性,而影视文化很容易影响他们的观念和认知能力。工作室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为他们推荐不同的优质影片,用丰富多样的红色观影活动为学生种下红色种子。
第二,通过红色诗词、歌曲传递星火精神。红色童谣、红色诗词、红色歌曲是红色精神文化的载体,它们体现了革命英雄和劳动人民的坚定无畏,能较好地融入价值观念和意义体系中,通过强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引导学生将“小我”升华为“大我”。
第三,通过红色书籍对话精神榜样。工作室倡导各学校积极推行“红色星期一”主题广播日,结合主题升旗仪式、行走阅读等形式进行分享。此外,结合深圳学生特点,遵循“书目选择—手册设计—阅读实践—反馈修改—成果物化”路径,工作室设计了适合不同学段学生的红色经典阅读手册,以共读、品读、悦读等形式带领学生深入阅读经典书籍,铸就“红心”少年。
课程是理想信念教育的核心载体。工作室通过构建以思政课程为主、学科课程为辅的“五育”融合课程,分级定位、有机统一、有效衔接,努力培养新时代志向高远的好少年。
工作室以思政课程为主,打造“1+N”思政模式。思政课程是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石,要充分发挥其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关键作用。工作室贯彻落实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方针,打造了“1+N”思政模式,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1个总目标+N个分目标”。工作室设计思政课程总目标,并分段规划了“四级进阶”分目标;二是“1个平台+N个教研”。工作室与北京师范大学京师教研合作搭建了教研一体化平台,对标高校思政内容,联合各学校打造有梯度的思政内容,提高教学实效;三是“1个课程+N个主题”。工作室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差异,精心设计了各年级主题思政课,包含了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绿色生态教育等丰富内容;四是“1个资源库+N个媒介”。工作室以思政资源库为主,配合“学习强国”“红领巾爱学习”“深学”等APP,为学生提供了多样的理想信念教育内容。
此外,工作室以学科课程为辅,形成五育融合模式。各学科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时事政治,适当甄选并融入德育内容,落实常态化课程中的理想信念教育。例如,语文学科引入“红色经典阅读”“朗读者”课程,让学生在阅读中赓续红色精神;历史学科开展“一分钟‘四史’故事”,为学生浇筑红色理想;体育学科举行年级足球、篮球联赛,组织学生观看《中国女排》《中国乒乓》等影片;美术学科举行“致敬榜样”“致敬国旗”“致敬祖国”等系列主题绘画比赛;劳动学科开展“国庆节,我为祖国献贺礼”“植树节,童心向党植树活动”等活动。通过开设有宽度、有温度、有深度的五育融合课程,工作室将丰富的知识、多维的视角、能力的培养与理想信念教育有机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宏志”少年。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没有活动就没有教育”。工作室牢牢抓住这一重要的育人途径,根据学校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展不同主题的系列活动,有效践行中小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第一,行走系列活动。工作室设计了德育行走地图,通过系列活动,实现“知行合一”,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今天的美丽深圳和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鼓励学生向革命先辈学习,胸怀天下、建设祖国。
第二,杰出学子系列活动。工作室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原则,定期邀请院士、专家进校就“未来海洋通讯”“航天航空发展”“天气气候”等主题开办讲座,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思维;同时,也会定期组织学生前往国内外名校学习交流,帮助学生开拓国际视野、建立文化自信。
第三,节日系列活动。工作室将理想信念渗透到节日活动中,如在“雷锋月”开展“日行一善”助人活动,在清明节开展“祭英烈活动”。此外,工作室还通过“红领巾诵英雄”等系列活动培养“知行合一”的新时代好少年。
学校文化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凝聚了全校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信念、共同的愿景、共同努力的方向,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工作室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培养尊师爱校、富有底蕴的湾区学子。
一是积淀校园精神文化。工作室倡导学校结合办学理念积淀丰厚的精神文化。例如,深圳市北师大南山附校坚持文化立校、文化育人,秉承“个性化的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以“做杰出的北师附校人,做杰出的中国人”为育人目标,滋养学生内心的理想信念,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校园精神文化。
二是打造校园环境文化。工作室鼓励学校通过文化墙、电子屏、宣传电视等载体,丰富学校的文化内涵,营造浓厚的育人氛围。如,通过校训石、校史馆等激发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通过“最美红领巾”展板、“英雄人物”挂画厚植红色基因;通过主题板报设计、“中队角”布置、主题作品栏展示等方式带给学生文化浸润,彰显无声的教育力量。
工作室立足“双减”背景,建立校家社联动模式,构建理想信念协同育人新生态,培养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湾区杰出少年。
第一,家长讲堂发挥奠基作用。家庭和学校在家庭教育指导体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工作室指导联盟校成立家长教师联席会,发挥主阵地作用,并根据不同年级开展专题课程,形成浓厚的理想信念教育氛围。
第二,线下活动发挥互助作用。工作室弘扬传统美德,涵养家国情怀,用家风带动并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工作室联动区域各校组织周日“家庭亲子微马”活动、“家庭故事”分享会、“好家风好家训”经典诵读等系列活动,并定期评选“理想信念最美家庭”,深受家长们的喜爱和支持。
第三,家社助力发挥协同作用。工作室与青少年活动中心、粤海街道办“民生微实事”项目、社区、校外辅导员等多方联动,共建理想信念育人“同心圆”。工作室整合多方资源,面向中小学生开展“慰问五老”“走进名企”“红马甲志愿者”等活动,营造积极正向的育人氛围。
工作室在研究探索中,取得了以下经验和成果:一是遵循学生发展规律,关注各学段贯通培养,努力实现不同学段之间的有机统整;二是从深圳学生的特点出发,深入挖掘本土资源,多媒介、多形式、多领域开展育人活动,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有根”少年;三是多方聚力,协同联动,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充分发挥校家社协同作用,相辅相成,构筑强大教育合力,共同促进理想信念教育提质增效。
心中有信,方能行远;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未来,工作室将坚持“五养”举措,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断探索育人模式改革,让理想信念根植于学生心中,使学生茁壮生长、树树参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