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中的学科渗透:价值取向、实践要求、评价标准*

2023-11-26 20:58:30王定功
中国德育 2023年19期
关键词:生命安全师生青少年

■ 王定功 卢 锋

教育部发布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明确规定,要“依据学科特点,以核心素养为导向,选取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相关内容,作为学科教学素材,有机整合融入学科教育,注重趣味性、互动性、体验性、生成性,提升教育实效性”[1]。《指南》要言不烦,切中肯綮,为做好青少年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学科渗透提供了明确要求和根本遵循。为此,要进一步明确青少年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学科渗透的价值取向、核心内容、实施过程和评价标准,推动青少年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扎实有效、持久不懈地健康进行。

一、青少年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学科渗透的价值取向

《指南》列出的各学段各学科植入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建议内容应不折不扣落实,同时需要认识到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课程教材并非生搬硬套的叠加,更不是与“双减”背道而驰的单纯量的“多增”,而是将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内容与现有学科进行有机耦合,浑然一体,育人“润物无声”,提高整个课程、教材、教法的生命教育“品质”。

第一,做好中小学课程教材的二次整合。在经耦合的课程教材之中,生命安全与健康知识被师生以生命发展的视角去审视和再创造,学科知识的授受和学生生命安全与健康能力的培养均以学生生命的润泽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积极主动地将新接触的生命安全与健康知识纳入已有知识的“坐标系”中予以重新建构和创造,形成属于个我的生命安全与健康知识和能力,并积累丰富的生命体验。在这样的课程教材体系之中,学生是一个个完整的、具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师生、生生共处于一个安全的、健康的、基于生命关联的生命共同体之中。

第二,调适中小学的学科教学目标。无论是原有的学科教学,还是糅合进来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均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培养目标。在使用这样的教材、实施这样的课程过程中,师生均以整全生命投入到课程活动之中。认识发展固然仍是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而学生的情感体验、意志品质、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及交往意识与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任务亦有其独立的地位和价值,关乎其终生健康。这些既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的内容及价值的统合,构成学生生命的整全发展。学科执教的教师应准确把握课程的内在逻辑,了解不同学生之于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预设目标的不同回馈,愿意并善于对预设目标做出调整,从而对学生在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方面做到因材施教。

第三,推进中小学课程文化的重构。耦合进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学科课程,应关注影响师生生命状态的各种关联因素,理解课堂教学中师生生命活动的丰富性,开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潜力。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师生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创造和发展教学的生命场域,在学习中共同成长、共同发展。那种充分体现师生生命个性与风采的课堂文化应予倡导和弘扬,师生的心灵感悟和价值欲求应得到彼此的认可和尊重。

二、青少年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学科渗透的实践要求

青少年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应该富有趣味性而非单薄乏味令人恹恹欲睡,应该富有互动性而非喃喃自语与人隔阂无涉,应该富有体验性而非照本宣科“传达文件”式,应该富有生成性而非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对于学科执教教师,“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需要足够的教育经验和教育智慧作为支撑。提高趣味性,加强互动性,凸显体验性,注重生成性,应成为青少年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学科渗透的主要原则和重要保障。

第一,提高青少年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学科渗透的趣味性。应根据学段和学科的不同特点,萃取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中有趣的内容、有趣的方式、有趣的方法融入相关学科教学,让学生感受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本身的趣味性,以及这种润物无声的嵌入式学习过程的趣味性,以此消除学生的消极心理状态,激发学生的积极学习状态。吸引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活动中来,体验过程,掌握知识,感受学习魅力,提升教学效果。理想的状态是,同学们在“文趣”中俯读仰思,徜徉漫步;在“情趣”中激发来自内心的渴盼欲求;在“思趣”中产生求学问道的持久动力,朝向“志趣”感知、思辨、迁移,臻趋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渐次提升的学习目标。如此,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内容和环节就有可能成为相关学科教学中最被学生期待、最受学生欢迎的环节,进而在学生心目中成为一门“愉快的艺术”,甚而对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学习“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矣”。

第二,加强青少年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学科渗透的互动性。相关学科教学中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环节,不能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这种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上,而应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互动,人与环境交互影响的状态。在这一环节的课堂教学之中,更应真正实现师生主体的交相互动,知识得以顺利传输,情感得以顺畅交流,教学产生巧妙共振。应正确定位互动角色,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求知愿望,实现师生的教学相长。应加强引导发现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等互动方式,促使学生独立学习和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创造和合作。应科学管理互动课堂,通过精选互动材料、优化结果点评、巧设小结反思等环节,保障互动的实效。应做好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和学科教学的过渡,“风行水上,天衣无缝”,利用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小序曲”来激活整个学科教学的大课堂。

第三,凸显青少年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学科渗透的体验性。相较于日常的学科教学,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更应重视体验性。教师应巧妙“链接”学生的需要、兴趣、习惯等,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选择、认识、反思、移情,使学生对事件或情境形成认知、情感、意志方面的切身感受。继而学生通过分析、反思、体会与感悟,查找自我发展和不足,明晓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在既定的班级授课制的情况下,教师应制定合适的教学体验内容,设计合适的教学体验方式,创造条件让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并促进学生同侪之间的积极互动。关键的是,应始终将学生的亲身经历与个体感受放在课程设计和实施的重要位置,始终遵循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旨归的教学理念。

第四,注重青少年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学科渗透的生成性。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应为课堂教学的生成性预留空间。真实的教学情景较之预设,其内涵一定更加丰富,其边界一定更加宽广,其持续一定更加深远。糅合进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学科教学,其技术含量更高了,它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专业素质和更丰富的教学经验,并据此对课程作出整体规划、阶段安排和环节设置。生成性教学是灵活、变动的,但大致指向对预设课程的全面展开,对生成点的深入拓展,对课程内容的巧妙取舍。只有经过充分设计,执教起来才有可能驾轻就熟、游刃有余,而借口教学的生成性,未经专业训练和充分准备,拎着课本和参考书随便登上讲台,信马由缰随性由之的教学,往往连最起码的教学任务也完不成,这样的课堂与课堂的生成性风马牛不相及。预设的教学设计本身就应充分考虑课堂的生成、开放和真实,应为师生的对话和互动预留空间。在这样的课堂里,整个教学才可能既有章有法、严谨科学,又灵动不羁、真实自然,体现出课堂本应具有的动人魅力。

三、青少年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学科渗透的评价标准

第一,青少年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学科渗透应全程浸润生命教育核心理念。生命教育对应的教学评价,其价值取向和评价理念在重视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同时更加倾向于以人文精神为导向,更加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主张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评”。这种评价应为诸如生命、安全、健康等教育内容的陆续进入提供空间、渠道和动力。由于国家课程相对稳定,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内容无法也不必时时由国家层面正式编入,需要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生本课程的制订者因地制宜地嵌入课程教材。要之,利用评价杠杆,促使教育承担起引导学生对完整、健全人格的追求以及人文精神的自我培育的重任。

第二,青少年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学科渗透应全程体现生命教育的评价办法。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不能以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为代价,恰恰相反,它应成为推动教育变革的契机和动力。要改变由“专家”制定的评价指标体系“一刀切”的评价机制,而代之以适合生命教育的评价机制。课程的步骤过程、内在结构、教学范式的适宜与否等评价办法,应通过持续的课堂实践、观察、评析、反思,来不断加以丰富、清晰并最终形成。尤其是,在没有基本逻辑和方法论差别的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之间如何相机抉择和有效组合,如何吸引教育共同体的更多角色——教育管理机构、教育科研机构以及教师、学生个人、家长、同学,担任教育评价主体,真正将生命教育理念显化为可实施的标准,应不断予以研究和改进。学校层面应对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课程标准进行细化,制定出学年、学期、模块或单元教学目标,形成目标具体的学科课程体系。学校层面的考试目标明确,考有所依,教师的课堂评价自然、方向清晰,评有所据。同时,对于教师而言,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课堂评价的设计与实施不仅是教学技能的问题,也是知识结构的问题。应加强中小学教师对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相当系统把握,并逐步熟悉相关课程、教学评价的相关知识,促使教师的日常课堂教学行为有明晰的学习目标,有科学的评价标准,有适时的反馈与指导,克服一味“加一味”“一锅烩”的做法。

第三,青少年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学科渗透应全程落实生命教育的目标任务。顾明远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生命教育”[2]。青少年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学科渗透,从形式上看似乎是为中小学各学科增加一部分内容,其实质却是对中小学课程教材教法的一次全面的“生命教育革命”,是促使“应试”教育向着生命教育的转轨,是实现教育教学改革的再次跃升的重大举措。加强青少年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学科渗透,需要对现用的中小学课程、教材、教法,其理论基础、呈现样态、实践策略尤其是教学评价需要进一步厘清,相应的课程、教学、评估的改革需要向更深层次推进,关乎生命安全与教育的更多关键词有可能陆续进入问题域、“工作域”。

青少年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学科渗透既关乎具体学科,也关乎教育全局,需要得到更多关注和支持。青少年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学科渗透工作刚刚“破题”,学科渗透如何布局安排才更加系统、科学,选取内容如何更具针对性、适宜性、实用性,教育评价如何“集成”而不“打架”,都需审慎地着墨落子,久久为功。如此,才能做到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真正实现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才能真正帮助广大中小学生有效增强“生命至上、健康第一”意识,提高其心理社会能力,养成健康行为,才能真正为学生健康成长、终身发展和全民健康素养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生命安全师生青少年
生命安全教育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设置的困境与策略研究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00
青少年发明家
新都区:强化工伤源头治理 筑牢生命安全防线
守护“洲岛”民众生命安全的卫士
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设施选用经济性分析——以G312无锡段为例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中国火炬(2014年8期)2014-07-24 14:30:26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中国火炬(2014年4期)2014-07-24 14:22:19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中国火炬(2013年1期)2013-07-24 14: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