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 剑 刘嵩瑞 何 巍
教书育人是学校教育的终极使命,教授知识和技能是手段,育人是根本。新时期小学体育的“育人”“育心”工作面临着各种新的挑战,使小学体育课程思政改进、创新、融合显得尤为迫切。面对这种新形势下的挑战,应主动积极作为,不断寻求更广泛的空间和合作形式,充分发挥体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育人价值,实现小学体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达到二者协同育人的良好效果。
协同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在激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协同学基本观点,并随着社会的发展把协同学的概念延展形成独有的理论观点。协同理论认为,在复杂的大系统中,各个子系统的协同行为所带来的能量或者作用将远超子系统自身所带来的能量和作用,通俗表述为“1+1>2”的效应,[1]协同行为可使整个系统趋于统一和联合。该理论适用于小学体育课程思政的实施,协同作用后所带来的能量将远超传统的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所带来的能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全国性的重要会议、座谈、批示和指示中强调,要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一项根本任务来抓,推动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2]因此,积极有效地开展“体育+德育”的协同育人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工作之一。借助协同视角,小学体育课程思政的融合显现了新路径。
综上,本文认为协同理论下小学体育课程思政的实施包含以下三个特征。首先,强调多元化。在协同效应发挥的过程中,需要协调多种资源、多样元素,并且需要以教师为主导,灵活协调主体和资源之间的关系。其次,强调目标明确。协同治理的最终目标即满足公众的公共服务需求。协同理论指导下小学体育课程思政的实施更需要有明确的目标,以清晰目标为导向,促进各要素间的优化配置,以期达成最终目标。最后,注重协调性。在协同理论中,由于协同的元素、资源的作用不同,因此协同过程存在干扰现象,应通过有效互动、沟通协商等方式,提高体育与德育的协同效果。
为此,协同视角下小学体育课程思政的实施,应关注其构成要素,充分调动相关的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设计并合理优化教学过程,注重多主体协同,联动学校、家庭、社会,从而实现资源协同、过程协同及主体协同,最终促进小学生身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首先,协同视角下小学体育课程思政的实施体现了小学体育核心素养的内在要求。倡导多样性的教学行为,避免知识与技能割裂,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健康行为、运动能力、体育品德三个方面。在小学阶段的目标并非是让学生掌握多少知识点,而在于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并掌握运动技能。而这些目标的完成依靠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很难实现,需要探究新的小学体育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学生对体育技能与知识的学习不仅应该适用于学校课堂,更应该普及到学校之外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因此,在小学体育课程思政的实施中要综合目标,协同各方资源,使学生在课堂内外都能达成体育品德的最终目标。
其次,协同视角下小学体育课程思政的实施满足了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现实需要。《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公告》显示,现阶段我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总体较为改善,青少年学生的身高、体重等生长发育指标呈持续增长趋势;但肥胖、体重超标等问题依然存在,继续呈现增长的趋势。[3]小学时期是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质健康发展的基础阶段,体育课是小学生锻炼身体最重要和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因此,在体育课程中加强学生运动能力和习惯、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在保障学生安全的前提下,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需要发挥各主体的协同效应。协同视角下小学体育课程思政的实施要兼顾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提高家长满意度和教师幸福感,提升服务治理水平,这就要求多个主体之间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加强沟通,紧密联系,满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现实需求。
最后,协同视角下小学体育课程思政的实施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要求。2022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家庭教育立从传统的“家事”上升为重要的“国事”,为父母提供了养育指导与支持,同时也明确了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的育人责任。同样地,在小学体育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中,各方力量不可缺位。小学体育自带浓厚的德育色彩,需要多主体的协同效应,方可促进体育课程思政的实现。另外,小学体育课程思政的实施本身就是一个系统性过程,涉及教学、管理、评价等多方面内容,倘若在某一环节出错,则会影响整个课程实施的效果,因此更需要联动协同,保证其顺利实施。
小学体育课程思政的实施需要运用系统的方法,从协同视角出发,实现协同育人的效果。而当前小学体育课程思政在教学方法协同、教学过程协同、教育主体协同等方面仍存在问题,影响了全方位育人的效果。
教学方法的创新运用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身体互动,有利于增进体育教学中学生愉悦情感、锻炼身体、增强意志。[4]然而,当前在小学体育课程思政的实施中,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不注重利用周边的体育教学资源,照抄照搬传统教学方法,采取耳提面命的说教方式进行德育渗透,因循守旧、程式化地使用教学方法,忽视“教育有法,教无定法”的内在精髓,更缺乏在课堂“落地生根”的教学智慧,最终影响体育与德育协同育人的效果。
小学体育教学过程缺乏连贯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小学体育割裂与其他各育的联系,机械化地追求教学目标的达成,实施过程缺乏相互协作的连贯性。以体操项目为例,在体操教学中过度注重形式化的模仿,对连贯的动作进行机械的拆解,让小学生对于体操的兴趣荡然无存。而真正的体操项目需要注重动作的连贯性,同时也要展示青少年身上的蓬勃及对快乐和美的追求。另一方面,小学体育课程思政在不同年级的培养目标、培养水平缺乏连贯性,导致低年级与高年级的课程与教学不能有效衔接。
协同育人要贯穿于小学体育课程思政实施的每一个步骤和环节。当前,小学体育课程思政的实施尚未建立有效的多元化教育主体协同机制,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教育主体之间缺乏沟通,从而影响了协同育人的成效。各教育主体之间较为疏离,也缺少沟通协作的运行平台,其中不乏有体育教师只是机械地完成上课的任务,忽视家校联合、校社联合等环节,这也成为小学体育课程协同育人的主要障碍之一。
体育与德育协同发展,不仅是教育理论的命题,更是教育实践的重大课题。基于对小学体育课程思政的价值及现存问题的梳理,本文从小学体育课程思政资源协同、教学过程协同及教育多主体协同等维度出发提出实施路径,以期为一线教学实践提供借鉴。
积累体育课程思政素材是实施教学方法变革的根基。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掘相关的课程资源、素材等,并自主整合资源,实现资源协同,使协同理念成为一种自觉。小学体育课程思政的实施需要生动传递体育技能及其蕴含的体育精神,而非机械地完成体育教学目标。例如:教学“跑步”这一田径项目时,可以尝试使用情景教学法或实地教学法,结合奥运会的精彩事迹,让学生置身运动员的实际训练场地,感受奥运精神和竞技体育的魅力,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进而对体育产生热爱之情。教学方法的灵活使用取决于体育教师对课程思政素材的开发,更取决于对学生兴趣特点的把控。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因地制宜使用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诸如情景法、游戏法、项目学习法、单元故事法等,促进德育与体育的资源协同。此外,对于学生在体育课上提出的奇思妙想,教师也应积极作出反应,并及时寻找契合点进行体育课程思政的理念传递,最终通过小学体育课程思政资源的协同,创新教学方法,达到协同育人目的。
协同视角下小学体育课程思政实施的实质是将教学过程中的相关环节贯穿于学生成长的始终。因此,小学体育课程思政的实施需要完备的教学过程,实现协同育人。从宏观层面而言,教学过程的系统性需要关注体育与德育的内在衔接和连贯。换言之,小学体育课程思政的培养目标应具有连贯性。在小学低年级阶段,需满足学生身体养育的需求,并使其形成良好习惯;在小学高年级阶段,需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身体、心理层面实施教育。从微观层面而言,应着力构建学科间的衔接与关联。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注重协同各学科的力量,使小学体育课程顺利实施。例如:教师在学生接触新的体育项目时要给出鼓励式的评价,积极肯定学生的勇敢、在比赛中的团结协作。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更有利于协同理论下小学体育课程思政的实施。小学体育课程思政的实施需要教学过程的协同,深入挖掘不同年龄段的内在关系,深度分析各学科的关联,使教学过程中的各元素相得益彰、相互作用,以此形成体育课程思政的育人合力,实现协同育人。
协同视角下小学体育课程思政的实施不是单线式的工作,而应该是综合的、多主体的、全方位的。要善于进行多主体协同,协力实施体育课程思政。学校应充当体育课程思政多主体模式改革的推进者,组织体育教师展开集体磨课、集体共创,适当增加校外培训,观摩优秀学校体育教学的案例。应注重家长的作用,形成家校协同的教育理念,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注重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养成良好的习惯,避免体育课程思政实施的形式主义等。家长也要积极提供课程实施建议,以此构建家校协同育人的课程模式。例如:在韵律操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事先与家长沟通协商,让家长辅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可以借助一些影视片段增强课程的趣味性,还可以聘请相关的社会专业人士进行课程的讲授,真正实现“一堂课,多人上”。
协同视角下小学体育课程思政的实施是课程理念的重要变革,不仅是对体育核心素养的回应,更是实现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针对当前小学体育课程思政实施中出现的现实困境和突出问题,学校应以协同理念作为指引,构建方法灵活、衔接有序、多主体协同的课程实施体系,以此实现小学体育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目的,最终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身心健康的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