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莹敏,沈宜钊,2*,徐宏建,李建国,2,3,高艳霞,2,3
[1.河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河北保定 071000;2.农业农村部奶牛健康养殖重点实验室(部省共建),河北保定 071000;3.河北省牛羊胚胎技术创新中心,河北保定 071000]
在中国,牛肉的吃法多种多样,消费历史长达3000 年,早在屈原《楚辞》的《招魂》中就有“肥牛之腱,詾若芳些”,写的是肥牛的蹄筋是佳肴,炖得酥烂扑鼻香。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牛肉消费量呈现持续增长的局面,我国是牛肉生产和消费大国,据国家统计局和中国海关统计,2021 年我国肉牛存栏9817 万头,出栏4707万头,牛肉产量约698 万t,消费量达930 万t,位居世界第三大生产国和第二大消费国[1]。当前,肉牛产业的主要生产区域集中在华北、东北、西北等地区,其中内蒙古、新疆、河北等省肉牛养殖规模比较大。以内蒙古为例,内蒙古通辽市根据其当地实际情况,积极建设绿色优质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肉牛产业,养殖模式逐步从“小规模,大群体”向“规模化,标准化”发展。肉牛产业是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我国节粮型畜种比重、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居民膳食结构和改善人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人们的饮食习惯也在逐渐改变,对肉、蛋、奶的需求也逐渐增加,牛肉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首要选择。同时,人们对牛肉消费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消费者开始关注嫩度、颜色、风味等牛肉自身品质,从对量的需要逐渐变为对质的要求。肉牛的胴体品质主要包括结构、肌肉厚度、皮下脂肪以及肉品质。肥育性能主要包括饲料转化率、日增重等[2]。胴体品质和肥育性能是肉牛的两个生产性能指标。王敏[3]的研究表明,在青草期放牧,在枯草期对放牧肉牛适当补饲精料,有利于提高肉牛的生产性能。可见,不同的饲养方式下,肉牛的生产性能有差别。提及育肥牛大都是西门塔尔牛,一般会选择直接圈养,出栏时间短,但牛肉的口感和肉质欠佳。因此,科学的饲养管理有利于肉牛获得充足且均衡的营养物质,进而改善牛肉的品质。相同饲养条件下,不同品种(系)肉牛生产性能、肉品质差异及肉品质差异机理已有相关报道[4]。本文概括了肉牛的主要饲养方式,明确不同饲养方式下肉牛的肥育性能和胴体品质的差异,为我国肉牛产业发展和肉牛饲养参考和理论依据。
肉牛的特点是体躯丰满,增重快、饲料利用率高、产肉性能好,肉质和口感好。肉牛不仅为人们提供肉制品,还提供牛百叶、牛蹄筋、牛腱等副食品。肉牛包括西门塔尔牛、夏洛莱牛、利木赞牛、神户肉牛和南阳牛等优良品种。
我国肉牛的饲养方式按照饲养环境划分,主要包括放牧饲养、舍饲饲养、放牧舍饲相结合等三种。传统上,我国西部和北部是肉牛的主产区,以放牧饲养为主;放牧饲养是一种利用饲草资源,节省精料、节省人力,饲养成本低的饲养方式,牛可以吃到百样草,这有利于满足他们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求。放牧也能使家畜的心情得到合理的放松,必要的运动也能够提高牛肉的质量,促进新陈代谢,从而使肉质更嫩更有弹性。Vestergaard 等[5]研究发现,在放牧饲养的条件下可以加大动物的运动量,从而促进肌纤维的发育,使肌纤维直径变大,剪切力增加,改善肉品质。
但在放牧自然条件对饲养的限制比较大,在冬季枯草期经常会产生牧草不够牛吃的畜草矛盾,在肉牛养殖过程中经常采用放牧与舍饲结合的饲养方式[6]。尕吉等[7]研究表明,冬季的放牧管理,除了安排正常的放牧外,要注意将舍饲和半舍饲相结合,通过针对性补料的方式,控制犊牦牛的掉膘速度。
舍饲饲养是将家畜饲养于有畜舍的场地内或畜舍内的家畜饲养管理方式。城镇近郊、土地面积有限的农区和封山绿化的地区多采用此方式。舍饲养殖可根据肉牛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提供合理的日粮配比,有效提高其生产性能,缩短育肥时长,提高养殖效益[3]。舍饲饲养的成本高,且对饲养管理的要求较高,但是育肥效果好,管理方便,可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这是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一种育肥方法——舍饲[8]。
舍饲可减少肉牛行走过程中的营养消耗,提高肉牛的育肥效果和饲料转化率,便于发现疫病以及疫病的检测。在我国北方,冬季最低气温可降到-25℃,因此,畜舍就会为家畜起到抵御寒冷的作用,周子彦等[9]研究表明,畜舍饲养仔畜的断奶成活率达97%,繁殖成活率达96%,日增重明显增加,育肥周期缩短,成本低,商品率高。可见,与散养相比,舍饲明显改善了饲养效果。应严格控制养殖的各个环节,在严格防疫的基础上确保适当的养殖密度,从而达到提高肉牛生产性能的目的[10]。
半放牧饲养半舍饲饲养常见于农区和半农半牧区,这种饲养方式可以促进牛的健康生长,使牛只营养全面,运动充足,光照丰富,节省草料,体质健壮,能获得高产稳产。同时适用范围较广,可以克服放牧饲养在冬季枯草期草不够牛吃的矛盾,在有些地区,根据四季牧草生长的特点,在青草期实行放牧饲养,在枯草期实行舍饲饲养,采用半放牧半舍饲也是可行的。但是不太适用于大批量牛群。在每年的4—6月几乎没有草可供耗牛放牧的情况下,采用“放牧+温棚+补饲”的饲养管理方式,可有效解决解决“春乏”的问题[7]。
肉牛的饲养方式按照饲料类型划分,包括草饲和谷饲。草饲通常以牧草为主要饲料,大都在草场上自由放养。谷饲通常以谷物为主要饲料,谷物不仅能量高,而且容易消化,能够缩短肉牛的出栏时间,还可增加牛肉的大理石花纹。
肥育性能主要包括饲料转化率、日增重等。饲料转化率是指每增重1kg 所需要的饲料量,饲料转化率受遗传因素影响,不同品种的肉牛饲料转化率不同,同一品种的肉牛在不同发育阶段也有不同的饲料转化率。日增重是测定肉牛生长、发育和肥育性能的重要指标[2]。
饲养方式是影响肉牛育肥的因素之一。肉牛育肥时采用正确的饲养方法,养殖前,要根据性别、体重、年龄、身体状况和病史将肉牛分群,提高养殖管理质量。为保证肉质,可以适当采取散养方式,散养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影响肉牛的育肥效果。杜玉财等[11]研究表明,育肥牛的黄金年龄在1.5~2 岁,在此期间,个体生长更快,已将具有一定的抗病能力,具有较高的饲料吸收率和良好的经济效益。肉牛选择完毕后,需要15~20d 的观察期,主要检查个别肉牛是否有疾病问题。观察期结束后,肉牛无疾病或明显不适,便可以进行混养。
李志玲[12]的研究表明肉牛育肥工作需要做好不同阶段的饲养工作。育肥前期,通常将精粗饲料配比控制在9∶11[13]。过渡期饲养,首先将肉牛放在过渡牛舍中,进行半个月的分圈混养。其次,投喂饲料时遵循先粗后精的原则,并且将精粗饲料合理配比。最后,根据肉牛体重,个体生长速度进行分群,同时,要注意肉牛的进食情况、反刍形式以及粪便形态,如若发现肉牛患病要及时治疗,并及时调整饲养管理方法,帮助其尽快恢复健康。育肥后期,要控制精料中玉米的比例,严禁饲喂青绿饲料和维生素A,可以适当饲喂维生素E 和维生素D 来改善肉质。
许多地区食品的安全供应与动物的健康和生产力息息相关,而这又取决于动物接受的福利和营养。换言之,人类福祉与动物福利密切相关。2010 年,皇家防止虐待动物协会(Royal Society for the Prevention of Cruelty to Animals,RSPCA)公布了肉牛生产福利标准。RSPCA 规定要保证肉牛随时能够获得新鲜的饲料和饮水,避免饥饿、干渴及营养不良的情况发生,饲料营养要全面、平衡,避免出现营养缺乏或营养过剩等代谢性疾病[14]。刘天旭等[15]研究表明,采用开放牛舍育肥肉牛可以提高肉牛的日增重,育肥效果也比有窗牛舍好。同时,有窗牛舍肉牛的站立比例显著高于开放牛舍,躺卧比例低于开放牛舍,说明牛只在开放牛舍更为舒适,同时也更满足动物福利的要求。由此可见,动物福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肉牛的育肥效果,因此在肉牛养殖中选择饲养方式时,要考虑到动物福利。
栓系式饲养,就是每头牛都用绳索或牛颈枷固定栓系于食槽或栏杆上,限制其自由活动的一种饲养方式。张红等[16]研究表明饲养方式对肉牛的福利水平会产生影响。栓系式饲养下的肉牛缺乏阳光照射,会对牛的心理及健康都产生负面影响,对牛的生长发育不利[17]。张华琦等[18]研究指出,散栏饲养组牛的平均日增重、采食量均显著高于栓系组。居来提·阿不都外力等[19]研究表明,自由采食散栏饲养方式比栓系饲养能显著提高日增重。可能是因为散栏饲养使得牛的身心更加愉悦,进而采食增加,平均日增重也增加。长期栓系不利于育肥牛特别是青年牛的生长发育,赵育国等[20]研究显示,栓系饲养肉牛屠宰眼肌面积、熟肉率含量显著低于散养肉牛。可见,栓系的饲养方式要根据肉牛的不同饲养阶段来进行,并且长期栓系不利于肉牛的育肥效果。
徐桂英[21]等研究指出,内蒙古地区冬季气温较低,采用大棚饲养方式可以显著提高肉牛的平均日增重,缩短育肥时长。可见,要根据不同的气候条件,制定适宜的饲养方式。不同的饲养方式饲养密度也不同,饲养密度指房舍内动物密集的程度,一般用每头(只)动物占用的面积来表示。饲养密度低,肉牛的站立时间会相应的减少,从而使俯卧时间增加,更有利于生长[22]。孔玉霞等[2]对肉牛生产性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表明在育肥前,养殖人员需根据肉牛体重将其分群,便于后期的育肥管理,分群可有效避免肉牛个体差异过大,导致肉牛生长发育状况差异较大。一般每群保证10~15 头牛为宜,避免饲养密度过高导致管理难度增加、生产性能下降。王俊东[14]等研究表明饲养密度会直接影响着牛舍的空气卫生状况。陈昭辉[23]等对舍饲条件下不同饲养密度的肉牛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随着肉牛饲养密度的增加,肉牛日增重会显著降低。由以上可知,饲养密度与肉牛所处的环境相关,会影响饲养管理,牛舍的空气卫生状况进而影响肉牛的肥育效果。
在秋冬季节牧草干枯时,放牧牛的生产性能会随着季节变化,可以进行适当的补饲,目的是提高牛的生产性能,同时保护草地资源[24]。李梦云[25]的研究指出牧草一般需要补饲能量饲料,补饲后,牧草的食入量比未补饲前食入量下降越少,说明牧草与补料的组合效应好。
饲料是发展肉牛生产的物质水平基础,在贵州石阡传统的肉牛饲养方式中,饲料饲草营养丰富,牛的育肥时间较长,效果较差,生产出的牛肉质量也受到影响,田原等[26]研究发现通过补饲与放牧结合的饲养员方式,可以增加肉牛的体重。
关岭牛是贵州的优良特种资源之一,贵州省地形多为山区,虽然春夏两季山间牧草充足,但秋冬季节仍会有枯草期,如果让肉牛在草场自由采食,无法满足肉牛的营养需求。何娜等[27]研究表明,在试验区的牧草不能完全满足关岭肉牛的营养需求的情况下,收牧后需要对肉牛补充精制饲料,提高其生长速度,增加日增重。次央等[28]研究发现高寒牧区冷季放牧牦牛的掉膘率为13%,尤其在4月份最为严重。补饲精饲料或青干草对于减少冷季和青草期放牧牦牛的掉膘损失效果显著[28,29]。有很多的育肥牛会因为没有得到及时的补饲,而患上一些疾病,可见,补饲除了影响育肥效果外,对肉牛的健康成长是有益的。
胴体品质是由许多性状控制的,其中包括屠宰率、胴体重、胴体长、瘦肉率、背膘厚、眼肌面积及后腿比例等。姚喜喜[30]等研究表明舍饲组大通耗牛宰前活重、胴体重、屠宰率和眼肌面积显著高于放牧组耗牛。谭子璇等人[31]的研究指出,肉品质测定结果显示,舍饲牦牛肉的滴水损失率、蒸煮损失率及熟肉剪切力、肌纤维密度均显著低于放牧牦牛肉,同时,其肌内脂肪含量为1.14g/100g,显著高于放牧牦牛,从肉品质方面看,舍饲牦牛肉优于放牧牦牛肉。王敏等[3]通过比较分析放牧与舍饲两种饲养方式下肉牛生产性能的差别,发现舍饲肉牛体增重、宰前活重、胴体重、眼肌面积等相关指标均显著高于放牧肉牛。由以上研究可见,舍饲的饲养方式相对于放牧可以显著改善肉牛的胴体品质。
和世春等[32]研究指出,饲养方式不同,对江城牛的生长性能影响也不同,通过补饲浓缩料、精料补充料,日增质量与放牧组相比较,分别提高了0.54、0.64kg;屠宰性能也发生了变化,江城牛的屠宰率、净肉率、产肉率等增加,且表现为精料补充料组>浓缩料组>放牧组。李清兰等[33]指出,育肥期肉牛饲喂浓缩料同时补充水稻秸秆作为粗饲料可以改善肉品质。与上述补饲对肥育性能的影响相似,补饲对胴体品质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散栏饲养又称散放饲养,是牛在不栓系、无颈枷、无固定床位的牛舍、棚中自由散养、也称不栓系饲养。赵育国等[20]研究了不同饲喂方式对肉牛胴体性状及肉质品质的影响,证实了散栏牛的大理石纹等级更优,眼肌面积的值也显著高于栓系组牛。金双勇[34]通过分析比较散栏饲养与栓系两种饲养方式对牛肉品质的影响,总结出散栏育肥牛屠宰后的牛肉更受消费者喜爱,换言之,相对于栓系式饲养,散栏的饲养方式更能改善牛肉品质。
回顾过去的20 年,中国牛肉产量增长了约21 倍。并且近10 年以来我国牛肉的进口量也大幅上升[35]。由此看来,我国养牛产业前景广阔,但是在饲料转化、生长发育、增重速度、牛肉品质等方面仍有待提高。
通过以上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不同的饲养方式对于肉牛肥育性能、胴体品质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而,在肉牛的饲养过程中,要根据肉牛的具体情况及其所处的外部环境、季节条件等及时采取适宜的饲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