滞洪区城市滨水空间弹性治理技术策略探讨
——以漳州龙江岁月综合改造工程为例

2023-11-25 08:05林丽惠
四川水泥 2023年10期
关键词:弹性景观空间

林丽惠

(漳州城投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福建 漳州 363000)

0 引言

在城市建设日益发展、土地资源稀缺的今天,许多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和基础设施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需求。城市滞洪区建设作为城市大海绵体建设的一部分,能够提升城市抵御洪涝的能力,构建生态空间,蕴含着巨大的土地和环境潜力。然而,我国滞洪区的建设中,建设进程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若能采取积极措施,妥善协调滞洪功能与城市综合开发利用的关系,充分整合水利以外的功能,不仅能促进滞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的高效利用,而且能够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1]。

弹性景观是一种拥有自身调节能力的景观,其具有适应环境变化的韧性,并能在环境发生变化时主动适应环境,抵御外界干扰,最大限度地维持原有功能[2]。在确保水利安全的基本前提下,引入弹性概念,能提升滨水景观的自我修复韧性与回弹力,构建与洪水相适应的弹性空间。本文以漳州龙江岁月综合改造工程为例,探讨城市滞洪区滨水景观的弹性治理策略。

1 项目背景

漳州龙江岁月位于漳州市高新区,九龙江西溪南岸沿江一带。西邻中山桥,东至漳州大桥,南接南江滨路,北邻九龙江,是漳州市“一江两岸”总体规划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地处南江滨尚未开发的区域,与漳州古城、闽南水乡在地缘上形成三角呼应的位置。根据《漳州市九龙江西溪南江滨文体景观带规划——(圆山脚下-马洲大桥)》对沿江一带的功能分区,该项目属于城市外滩区。它见证了漳州近现代商业历史的兴衰,水运文化中心变迁及城市发展的变革,其地缘优势及历史遗存具有不可复制的独特优势。项目以夜间经济及沉浸式文旅生态综合体为定位,在保障滞洪区功能,充分尊重场地中多样化遗产的前提下,融入弹性设计理念,以一期为中心东延西拓,打造漳州生态城市外滩新形象。

1.1 基地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本案依托西溪,地处南江滨尚未开发的区域,水资源丰富。现生态环境良好,保留着名木古树及大片苗圃用地,绿色生态林板块和滨水林带中植被茂密。但由于缺乏规划,植被杂乱无章,植物景观效果较差,无活动场所。村落为主线形-聚落式村落形态,有明显的主线(鹭洲路),路网纵横交错与主线串联,沿线紧邻南江滨路,交通便利。但现有道路缺乏组织联系,市政道路配套跟不上需求,与城市联系不足。场地内自然围合的庭院式建筑,临水而居的滨水建筑以及根植于巷坊自然肌理中的建筑,形成大疏大密空间形态,利于景观层次的打造。但后期的无序发展导致空间形态杂乱,违章搭盖乱象丛生,逐步演化成“城市牛皮癣”。基地历史资源层次丰富,祠堂及庙宇众多,鹭洲路、文昌桥、水月亭、示禁碑、古渡口等历史遗存,记录了曾经水运的繁华,见证了桥南商贸繁荣的景象。但这些历史资源空间上缺少组织,与新城联系割裂,辐射影响范围较小。

1.2 基地防洪防汛现状

项目位于防洪堤保护范围之外,九龙江西溪行洪断面内,地面高程约5.3~6.8m(沿九龙江岸边,有局部突然低洼地,高程最少低至4.0m)。项目紧邻龙江西溪(战备大桥至漳州大桥段)洪水位为:20年一遇9.36~8.86m,10年一遇8.41~7.91m,5年一遇7.37~6.91m。大部分区域高于5年一遇洪水位,低于10年一遇洪水位,难以满足片区防洪标准要求。

2 龙江岁月综合改造的弹性治理技术策略

滞洪区景观建设是综合性、系统性工程。改造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场地本底条件,合理保护历史遗存,制定科学安全的技术路线,通过柔性介入方法对基地进行治理,涉及弹性外迁、弹性设计和弹性治理方法。

2.1 弹性外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2016修正)》第二十四条:对居住在行洪河道内的居民,当地人民政府应当有计划地组织外迁。

由于片区历史较悠久,经过现场调研及多城文保单位、海峡文史资料馆相关人员介绍,用地内隐藏有一定历史价值的文物,目前片区的历史文物资料空白。若忽略隐藏的历史价值对片区进行硬性拆迁,恐造成遗憾。且现状用地情况复杂,居民较多,包含大量权属错综复杂的国有企事业单位,在短时间内对当地居民一次性外迁不现实。结合实际情况,在法规允许范围内制定弹性片区外迁策略,消除安全隐患,强化排洪功能。以不改变现有用地产权和权属,不增加现有建筑体量为原则,边改善片区的人居环境,边逐步有计划地组织外迁。并邀请相关单位对发现的历史遗存进行调研鉴定,保护文物古迹。

2.2 构筑物的弹性设计

原有存在的建筑、构筑物不劣化,且对其 “做减法”,并拆除地面临时搭盖物及具有安全隐患的其他临时搭盖物,减少原有建筑,优化行洪通畅性。新建构筑以架空集装箱为主,通过科学设计手法及技术措施保证新加构筑物(集装箱)利于行洪通畅。在总平布置上,顺着河流行洪方向布置;组合上,相互错落,留出大量架空空间,形成构筑物之间的通透性,丰富空间形态同时便于行洪通畅;点状式布局,形成小空间大场地;构筑物的体量以小体量为主,体量较大时增强技术措施,避免影响行洪通畅性。

2.3 生态环境中的弹性治理

2.3.1 自我循环修复的弹性生态

洪涝灾害往往对场地的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的扰动和破坏。此类破坏一般涉及以下三方面:

(1)一旦遭受洪水侵袭,场地会遭遇强烈的冲击造成直接的破坏,同时暴雨还会改变原有地形地貌结构,从而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3];

(2)在泽涝形成的过程中,大量淹没场地的滞留水体会对场地内物种的生存产生负面影响;

(3)雨水冲刷地面和植被后,可能导致土壤板结,引起次生灾害。在退去洪涝时,场地内的水土流失将达到严重程度,对植物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植物必须具备高度的适应性以抵御洪涝灾害。因此,如何有效地恢复或重建受损场地的生态系统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

植物之所以具有弹性适地性,是因为它们具有适应场地立地条件的能力,且不会对场地造成任何不利影响。因此,场地植物设计中优先选择具有出色的耐水性,能够在洪水期间经受住浸泡甚至失去水分后仍然能够存活,并且能够有效地保持水土的本土树种。整体植物设计需因地制宜,充分尊重自然本底条件,根据不同区域量身打造生态种植策略:场地中堤顶路作为整个地块最高点,种植黄花风铃木,增加沿途开花乔木的颜色,美化城市界面,提升游赏情趣。主园路种植凤凰木, 延续“南山水岸,凤凰花开”景象。现状苗圃果林地保留苗圃、果林等现状植物,梳理林下、水边空间,便于游人观赏,增加景观价值。密林区保留现状密林,进行局部补植,梳理林下空间,形成较为连续的密林空间,打造公园的大绿底。疏林景观区选择耐洪涝没顶能力强的乔灌草复层搭配。结合场地和景观通廊,打造层次丰富的林缘界面,形成半开敞的透景线。临水区域选择美人蕉、毛杜鹃、滨菊、紫娇花、金鸡菊、石竹等搭配种植,营造水岸花坡。浅水区域选择黄菖蒲、水葱、梭鱼草、水生鸢尾、千屈菜、香蒲等挺水浮叶植物,打造缤纷花溪。深水区域选择苦草、轮叶黑藻、眼子菜等净化能力强、景观效果好、后期维护简便的沉水植物净化。结合生物防治,完善水生动物调控系统。在浅水处饲养鱼类和乌龟青蛙等,消灭蚊虫同时促进水体流动。深水处投放适当种类和数量的滤食性鱼类、杂食性鱼类、螺贝类和虾类,提高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实现水体生物多样性。多元的功能布置多样化绿色空间,多样化生态环境,能为动植物提供栖息地,为园区打造生态基底。

2.3.2 海绵城市在弹性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海绵城市可消纳中小降雨,减轻管网压力,去除污染,提高城市水分涵养,促进水循环,增加生态栖息地,更好改善环境。多功能海绵景观具有优良的生态效应,是构建弹性景观的坚实基础。

根据场地地势和景观竖向设计,设计中充分考虑海绵净化属性,将场地划分为不同的汇水区,实行雨洪分散排水。由蓄渗型海绵绿地、潜流湿地、表流湿地、湿塘组合成海绵净水节点。以蓄渗型海绵绿地为主体消纳雨水。在区域范围内整合地势低洼处,形成浅凹绿地,截流雨水,减缓地表径流。以生态草沟和生态旱溪代替雨水管网,并在部分汇水集中和需要强化净化的区域设置雨水花园。同时设置缓冲绿带,进一步降低地表径流流速,沉积杂质,净化雨水。合理收集在园区中产生的污水,分流清洁的雨水、灰水和黑水,将污水引入净水节点进行针对性处理。水流由高至低,通过碎石过滤水中污染物后流至潜流湿地上,由潜流湿地进行过滤净化后排到表流湿地,再流到湿塘。水在湿地里停留可以充分沉淀、过滤。通过不同类型的湿地组合进行生态化处理,削减污水中的污染物。通过海绵改造将场地变成更好的海绵体,和城市排水系统协同起来,以共同应对更大的洪峰。

3 弹性景观构建的两个维度

滞洪区滨水景观的建设,需充分考虑其对洪涝灾害的适应能力。针对抗洪防汛设计的弹性景观,应能够全面统筹功能和空间维度,在兼具传统景观功能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增强景观抵御洪涝冲击的能力,并在灾后展现出较好的自我修复能力。

3.1 功能维度

项目设计中将不同功能在同一场地上进行复合重叠,以实现功能上的弹性转变和空间上的灵活使用。非单一属性的功能空间在洪涝的不同阶段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在无洪涝灾害的情况下,景观空间需具备更广泛的公共使用功能;洪涝发展时期,需考虑雨水的渗透和利用的功能;在遭受冲击时期,景观空间需具备能够提供有效泄洪通道、减缓洪流速度、抗御冲击的功能;在泽涝阶段,景观空间需具备适应和疏排泽涝的功能;在消退期,景观空间需具备能够恢复原有风貌及生态服务价值等多种基本功能。

龙江岁月园区的建设过程中,以不同重现期下洪水位的淹没区域作为依据,尊重历史遗存为基础,利用高差变化逐级退让,营造景观内不同层次的功能空间,如图1所示。

图1 龙江岁月园区鸟瞰图

(1)一级高程区域:整合水月亭片区中与南江滨道路高程相当的屠宰厂、木工厂、七建砂石厂、造船厂。结合片区美食文化记忆与地热资源,改造为桥南美食城与温泉疗养院。

(2)二级高程区域:保护禁示碑、旧码头、东新桥旧址并运用景观手法再现场地记忆。对于临水街巷和小尺度宅院空间做减法,拆除违章搭盖,以金包银的形式进行建筑整治,再现鹭洲路古街的闽南乡村文化。鹭洲渡广场设计中融入与洪涝协调共生的理念,日常用作公众的休闲活动场地。降雨时,部分雨水通过海绵设施下渗和净化进行消纳。漫溢部分则流经设有过滤装置的引流带进入广场中央,随着水位的升高形成不同形式的广场水景。在洪涝产生时,场地将逐渐被淹没,最终成为缓解洪涝压力的理想之地。

(3)三级高程区域:塑造洪水性适应景观场所。利用现有平台打造龙江水幕广场,激活城市外滩;建设龙江活力营地,丰富夜间经济;以集装箱组合作为建筑主体设计元素,设计自助棋牌室、综合服务中心、观演活动中心及配套用房4栋建筑;利用高差变化,营建可淹没的阶梯式的堤防;保留原有湿地优势,现状小岛设置休憩卡座,沿江边设置喝啤酒的座椅区,利用高差设计观景平台作为水幕观演场所,激活场地空间,共同构成城市外滩的繁华景象[4]。

3.2 空间维度

将复合化的功能在空间上弹性叠加,在恰当的位置预留空间,以形成具有弹性的景观缓冲区。适当冗余的空间设计以提高整体景观弹性。

场地中设计了兼具净化功能的湿地草阶同时作为步行空间;儿童活动区域中与防洪堤结合的攀爬墙与滑草公园;临时集装箱建筑底部的架空空间,平时作为休闲区域、商业外摆使用,洪涝时作为行洪空间。享乐与可持续发展的构想在多维度空间上进行叠加,从而实现空间的弹性化建设[5]。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滞洪区滨水景观设计作为一项综合性工程,人们对它的要求不再仅限于具有抗洪防汛功能,对雨洪调蓄、生物栖息、公共休闲和艺术审美都有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城市快速化发展导致的人地关系失衡问题,在气候变化的大环境背景下要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应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与自然对抗。在应对城市生态失衡与自然灾难时,为城市生物提供安全庇护港,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同时,城市弹性与生态韧性可进一步提升,灾后恢复能力变强,能够更好应对各种挑战和变化。刚柔相济的弹性设计、结构和非结构性防御整合,才能建立一个更稳定的生态系统,保证城市景观的稳定与持续发展。漳州龙江岁月综合改造工程就是这一理念的成功实践。

猜你喜欢
弹性景观空间
景观别墅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空间是什么?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创享空间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注重低频的细节与弹性 KEF KF92
弹性夹箍折弯模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