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烨
(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宁夏回族自治区分公司,宁夏 银川 750002)
国内黄土资源占比较高,大约为60%~70%,湿陷性黄土表现出一定地基特质,在本体自身重力及外部荷载作用下,会改变土体结构,极易出现土体结构变形、内部结构松散等问题,成为工程建设的首要难点。
孔内深层超强夯法(Super Down hole Dynamic Consolidation),简称SDDC桩法,该法对桩周土有良好的挤密效果,使桩周土的承载力提高,土压缩性减小,处理深度深,消除湿陷性效果好。本文在研究案例工程所在区域湿陷性黄土的性能的基础上,选择SDDC桩法处理黄土地基,获得较好的处理效果。
宁夏某项目施工区域内,黄土湿陷层不小于40m,部分区域的湿陷层介于35~40m之间,湿陷表现较为严重。工程范围内的湿陷量介于1415.1~2156.3mm之间,工程自重形成的湿陷量达到1658.6~2754.6mm。
(1)含砂比例较高。宁夏地区有较多黄土,含砂比例不低于15%,部分区域高于50%。其中,银川部分区域的含砂比例>50%,土质湿陷性明显。较高的含砂量,会降低宁夏黏粒占比,黄土黏粒占比仅有2%~10%。
(2)亲水性强。较低的含水比例,黄土表现出较强的亲水性。正常条件下,黄土强度较大,土质粘聚力能够达到55~88kPa,土体结构内摩擦角分布在35°~45°之间。遇水后,土体粘聚力低于20kPa,结构强度近乎为0,内摩擦角大小不足59%。土质浸水后,会出现较快的湿陷作用,60s内会引起黄土结构出现破坏情况[1]。
(3)干密度较低。宁夏区域降水量不多,地表蒸发量等同于8倍的实际降水量。区域内的黄土结构,自上而下各层土质含水量逐级变小,各层含水比例平均值为5%~14%,液性指数未达到0,土质表现出坚硬、硬塑等特点。土体结构松散,干密度不大,土层孔隙较多。
(4)可溶盐占比较大。宁夏区域土质中含有较多的可溶盐,比如钠盐、钾盐等。
(5)湿陷量较大。同心县内黄土厚度均大于50m,部分地区高于200m,湿陷程度为Ⅲ~Ⅳ级。多数地区的湿陷土层深达7m左右,形成的湿陷量最大值约为300mm。
(1)建筑结构出现开裂、倾斜问题。宁夏区域内的黄土表现出高盐特点,含有较多的SO42-、Cl-。在淋溶处理时,可溶性盐会溶于水,改变结构的耐久性,引起钢筋发生锈蚀现象,无法保证建筑结构性能。
(2)盐胀。宁夏位于国内西北地区,午间与夜间的温差幅度较大。在高盐区域内,低温时,湿陷性黄土会表现出盐胀现象。高温时,盐胀量明显变小。当温度多次变动后,积累一定盐胀量。
(3)预浸水处理的耗水量较大。宁夏某项目采取预浸水处理方法,处理时间共用251d。处理至162d时,尚未达到浸水后5d的湿陷量要求,整体湿陷量均高于1mm/d。全部处理完成,耗水量达到12.4万m3。宁夏区域降水较少,水资源并不充足。使用预浸水法进行黄土处理,会出现工期长、耗水量较多的工艺问题。
黄土含有一定量的盐,且不同的可溶性盐含量,形成的黄土湿陷性具有一定差异性。只有充分了解湿陷性土体环境中可溶性盐的分布情况,判定可溶性盐在土质湿陷表现中的作用,才能给出更为合适的工艺处理方案。案例工程所在区域的土体成分中,含有多种可溶性盐,其中,SO42-的含量较高,可作为土质改性研究的重点。
依照湿陷性黄土的相关规定,参看GB 5005的具体内容,依据式(1)获取湿陷系数:
式中:
h1——在50~800kPa压力作用下,土样形变完成的高质值,mm;
h2——在50~800kPa压力条件下,浸水湿陷形变完成的高度值,mm;
h0——土样初期高度值,mm。
δs——目标被测土质的湿陷性系数。
在各级压力条件下,Na2SO4的含量与湿陷表现之间的关系见表1所示。
表1 各级压力条件下Na2SO4的含量与湿陷表现关系
表1中,P表示压力,N表示Na2SO4的含量。当Na2SO4的含量高于2.4%时,其湿陷系数增长幅度有所减小。由此说明:Na2SO4的含量增加时,遇水饱和会降低Na2SO4的溶解能力,此时水分扩散形成较大的阻力。当干密度、土体压力均等的条件下,Na2SO4含量较高时,土样溶解需要较多时间,在土体饱和情况下,土体内的结晶盐并未完全溶解,由此增加了Na2SO4的含量。案例工程区黄土内的Na2SO4含量较高,使用双线法获取其与湿陷表现关系中发现:Na2SO4的含量达到2.4%后,湿陷系数增长能力变小[2]。
各级压力条件下NaCl的含量与湿陷表现关系见表2所示。
表2 各级压力条件下NaCl的含量与湿陷表现关系
由表2分析发现:在100~500kPa压力条件下,NaCl在黄土中的含量增加时,湿陷系数的增长能力较强。由此说明:黄土中含有较多的NaCl时,土体湿陷性表现会更明显。在黄土内各可溶性盐的单体中,NaCl组成的胶体结构会在湿陷作用下出现溶解,无法保持原有的胶结连接状态。在分析期间,土样干密度正常、含水量不高。因此,在浸水饱和状态下,水分扩散形成的阻力不大,此时土体孔隙会融合较多的水,水分扩散用时不长,而NaCl表现出较强的易溶性,水内溶解能力较强。当土体含有较多的盐量时,盐类溶解形成更多的孔隙,使土体湿陷性更为明显。在土体含水量处于饱和状态时,NaCl能够完全溶解,以离子形式分布在黄土中。为此,在外界荷载压力不高的情况下,土体依然会出现较大的湿陷量[3]。
根据上述研究,项目选择SDDC桩法处理案例工程的黄土地基。
前期运行旋挖钻机,挖出黄土,建造桩孔。使用强夯法处理,施工出桩内填料孔位,分批次填入材料,配合挤密强夯方法,保证填料严实性,打造出具有较强承载能力、土料密实性较高的桩体结构,以此改善黄土地基问题,有效消除湿陷性威胁[4]。
结合工程内的地基处理需求,给予必要的验算分析,SDDC桩的工艺参数为:长度25.8m、内径1588mm,桩间距2750mm。采取三角布桩形式,各桩外侧等距设计5组注水点。基础处理范围约为7000m2,共设SDDC桩不少于1000根。设计中,SDDC单桩的整体抗压系数应超过0.97,抗压强度实测结果应处于180kPa左右,上下浮动不超过5kPa。各桩间挤密效果应符合地基强度要求,挤密系数最小值的参考标准为0.93。桩内材料的填土成分中,有机质占比应控制在5%以内。
案例工程区域内的含水量较少,参照建筑地基的相关规范要求(JGJ79),地基成孔施工期间,地基土应关注含水量,当土内含水比例不足12%时,需进行增湿处理。需对桩内使用的材料进行含水量测定,保证其含水量符合工程要求。在施工前期,进行抽样检测,获取桩内材料含水情况。如果地基土含水比例达到最优,可开始SDDC桩的各项工序。如果材料含水比例并未达到规范要求,需进行增湿处理,使其达到目标值,再行施工。工程现场施工发现:土料含水比例的最佳值为14.39%。
SDDC桩施工前,需有效检查桩内填充材料的性能,给出必要的补水处理。调整土料含水量的过程中,可使用钻孔砂桩工艺,联合地表筑畦的方法,确保增湿质量。加水时,每个增湿区域的加水量最大值为50m2,增湿区域高度设计为40cm。深层加水的注水孔径取110mm,孔内添加混合料,取1~3cm大小的碎石。各孔间隔设计为1.6m,采取等边三角形的样式,布设注水孔。注水孔深设计为11m。补水期间,使水位线高于边缘位置,使用水管向注水区进行加水。在排水口位置,装设水量测定仪器,准确显示注水量。注水操作中,应有效控制加水速度,防止加水速度较快,造成注水口受到冲击的影响。采取分次注水形式,记录注水量。水渗完毕,再进行下一轮注水,多次注水操作,待注水量达到目标值,不再加水。停水目标值为:土层含水比例≈14.39%。一般情况下,需进行7d左右的注水,方可达到含水比例的最佳值。土质含水量达标后,进行SDDC桩施工。经实践汇总:工程设有注水孔共有2018个,实际注水量约为1.281万m3。土料增湿处理后,各处土料含水比例在最佳值附近浮动,上下变化不超过2%。
施工期间,采取间隔施工法。首次施工时,留出三个施工点位,便于后三次打孔、成桩操作。钻挖操作时,保持桩体竖直、无倾倒情况,合理控制成孔深度,给出必要的参数标识,准确观测施工数据,记录桩体位置。运行装载设备,进行土方运输。利用小规模装载设备,将土料送入孔内。填料厚度应介于2~3m3之间,填料高度维持在1~1.5m左右。填料前期,需空夯处理孔底,保持提锤夯实的充分性。工程夯击实践中,多数位置为3次,少数位置为2次。夯击成桩处理时,需选定桩孔中位,保持夯击设备的平稳性,要求提锤高度、落锤间距、击打次数均符合施工要求,防止出现偏锤施工问题,保证工艺质量。
初期拟定灌注桩方案,解决湿陷性黄土问题的工艺成本约为800.56万元。通过采用SDDC桩工艺处理案例项目的黄土问题,成本总计430.12万元,工艺成本大约节省了370万元。由此发现:采用SDDC桩工艺,具有较高的经济性[5]。
综上所述,宁夏黄土含水量不多,黄土具有较强的融水能力;土体中的NaCl较高时,会引起黄土湿陷性表现更明显,直接削弱了地基性能。为此,结合实例工程,参照预浸水耗时、耗水的特点,整合强夯、挤密桩多个工艺,创建出SDDC桩工艺,以此解决黄土湿陷性风险。经过SDDC桩处理后,宁夏案例工程的黄土问题得以改善,地基承载能力有所增强。工艺用时不长,相比预浸水法具有高效、工期短的特点。对回收的黄土进行资源化处理,以此减少工程支出。实践证明:SDDC桩工艺可用于处理宁夏黄土问题,处理后地基性能较好,该方法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