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颖秀
(西安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与轨道交通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农耕文明延续了千年之久,人们生产、活动的场所——村落,逐渐发展起来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我国现存的民居建筑群系中,传统村落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类型也最为丰富。它是中国历史文明的物质承载者与体现者,记录着中国社会历史的变迁与人类文明的发展。
“聚落”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村落”。外围高筑的城垣是堡寨聚落的典型特征,是古时人们为追求安全稳定的生活而建立的居住场所,在历史动乱的岁月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堡寨聚落”这一特殊的民居形式是现今学术界尚未引起重视的“璀璨明珠”。在我国晋陕、闽赣地区,存有大量堡寨村落遗址,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本文以晋陕、闽赣地区堡寨聚落为研究对象,旨在深化人们对这一特殊形式的民居聚落的理解与认识。
吴良镛教授在《广义建筑学》一书中指出:“从原始时代的树巢土穴,到后来的村镇城市,都可以看出聚居的存在和重要性——历史上人类的建筑活动似乎不可能完全用单一建筑的概念来解释”。可见,“聚居”是原始社会人类生存方式的必然选择[1]。
聚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经过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人们的思想意识等各方面的影响,体现出一定的社会关系。聚落作为一种空间体系,人们的思想认识、精神观念通过空间功能组织形式对意识领域和社会关系产生一定的规范和教化的作用。
“堡”、“寨”或称“坞”、“壁”、“垒”、“营”等,是古时人们为防御外来侵扰而建造的小土城,一般都是由豪强地主组织的以封建家族为核心,以夯土围墙为标志的封闭性庄园聚落,见图1、图2所示。“堡寨聚落”相较于普通“聚落”,除了能够满足人们自给自足的生活特质,还兼具很强的防御性能,在有高墙厚土围护的“城堡”中,人们得以安居乐业[2]。
图1 河南睢阳汉墓陶坞堡(来源:《中原文物》1983)
图2 广东汉墓出土“坞壁”(来源:刘郭桢《中国住宅概说》)
“自卫”是人们与生俱来的特质,早在原始社会,人类祖先就采用“穴居”、“巢居”的方式抵抗大自然风霜雨雪的侵袭以及野兽和同类部族的入侵,在之后的农耕文明下出现的堡寨聚落,更是将“防御”这一特征发展到极致,不仅体现在聚落选址与建造上的实质性防御,更有在空间物质表现上求安的精神防御[3-4]。
2.1.1 防御手段的选择
堡寨聚落在选址上,大多依据当地的地形特点,选择地势险要之处,形成易守难攻之势,以天险作为自然屏障,取其固守之安;而处于平原地区无依靠屏障的堡寨聚落,通常建有高大坚固的围合式院墙,以“固”来展现其防御的主要特点。如客家人所建造的围屋,多在闽赣山区,堡屋外墙上留有射击孔;地势平坦的北府大院有瞭望台等,这些都是堡寨聚落防御功能最直观的表现[5]。
2.1.2 空间结构中的防御性能
黄河流域晋陕地区的堡寨聚落,受政治因素的影响,多效仿城市的里坊式布局,采用“堡中建堡”的形式。有的一些独立庭院,采用内倒式四合院的结构,形成围合性极强的封闭式的防御类型;也有一些军事性的堡寨聚落,不但建有瓮城,更有四通八达的地下交通网,大大加强了堡寨聚落的空间防御性能。
人们心理上的“求安”思想,是堡寨聚落精神防御的终极追求,人们通常将传统的民俗文化、宗教信仰、礼制观念等融入到建筑中。在精神防御上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表现[6]。
2.2.1 风水观念中的精神防御
风水观可以说是中国民族潜在的文化底色,自古人们就讲究“背山面水”“、负阴抱阳”“、藏风聚气”的风水位置。古人认为,好的风水可以聚财敛气,人们将希望、福禄寿喜、生老病死等与民居的朝向、布局、性质、体量联系在一起,并深信不疑地崇拜着这种超自然的力量。因此,在聚落的选址、格局的营造上,风水观念对其有很大的影响。如在晋陕地区,合院形式的庄园聚落(见图3所示),采用中轴对称形式,风水上讲究“坎宅巽门”“,坎”在“五行”中属水,正房建在水位,可避开火灾“;巽”在“五行”中为风,把门开在东南角,取出入平安的吉祥之意。东南角被认为是吉位,一般将厨房置于此方向;西南角为凶位,多建厕所,用污秽之物来辟邪。这种风水观念支配并影响了北方大部分地区的住宅布局。
图3 福建土楼(来源:百度图片)
图3 北方四合院(来源:百度图片)
2.2.2 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在我国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在老百姓心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农耕文明时期,生活贫苦的人们对神明、武将的崇拜甚至超越了对自然意义的崇拜。所以,在现存的大多数堡寨聚落中,我们可以看到众多的宗教信仰建筑,如文昌阁、土地庙、关帝庙等各种庙宇建筑,这些建筑的存在,最能体现那个年代人们寻求心理安全的需要。
按照堡寨聚落建筑的布局形式,可以分为“组群聚落”与向心围合的“聚居聚落”。
组群聚落在我国北方地区较多见,无论是建于地势险要之处,还是平原地域当中,外围都筑有高高的墙垣,主要有合院形式和村寨分离型两种形式。
合院形式的堡寨聚落,以山西灵石的王家大院、祁县的乔家大院为主要代表。明清时期,以晋商为代表的商人群体成为建筑屋宇的主力军,在社会动荡时期,他们效仿城池的防御机制,用高大的围墙防护自己家族的安全。
村寨分离型的堡寨聚落,以陕南山区多见,一个寨可以是一个村或数个村共同的临时避难所。且在当地,以“堡”、“寨”、“屯”命名的地方村落非常之多。陕西韩城就是村寨分离堡寨聚落的典型代表,每个村落都有自己避难时使用的寨子,在危险来临之前,人们可以迅速躲进寨子,有避难和守卫的作用。
向心围合的“聚居聚落”,多出现在我国闽南、江西地区,整个堡寨建筑形态各异,形式多样,有圆形、方形、府第式、土堡式等。外墙建有高大、厚重的夯土墙来抵挡敌人的入侵,土墙上还留有射击口,具有明显的防御功能。此种向心围合的“聚落”多以血缘、宗亲关系为纽带而建立。如:福建的“永定楼”、“震城楼”、“基庆楼”等。
堡寨聚落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物质承载者,在它的身上,我们能看到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变革。人们根据不同的自然环境、人文特色,因地制宜,结合不同时期的主流思想文化,建造了独具特色、风格多样的堡寨聚落。
我国疆土幅员辽阔,整体呈西高东低走势,山川河流纵横交汇,不同地区的地域类型、地势地貌,造就了风格各异的堡寨聚落。北方地区以晋陕民居堡寨村落为主要代表,南部则以福建、江西的客家土楼建筑为主要代表。
(1)北方黄河流域是中国古文明的摇篮,这一地区地貌形态复杂,有平原、丘陵、台地和黄土高原等地貌构成,地处平原地区的人们,多以“合院”形式建造庭院,建筑材料多采用黏土、砖瓦,同时建有高大的院墙兼做防御作用;处于地势险峻的村落,居民则利用天然的地理优势,依山建堡,易守难攻,具有极强的防御功能。
(2)东南部地区,堡寨聚落民居以客家土楼为主要代表。客家是古代中原地区的汉人为躲避战乱南迁至长江流域地区和闽赣山区聚居人,为了区别于当地的土著居民而称之为“客家人”。这里地处闽赣山区,气候湿润,蚊虫繁多,建筑空间比北方地区较小。土楼大多建在山地或丘陵的斜坡上,采用天井的空间设计,建筑材料以石为基,以生土为主,就地取材,分层交错夯筑,土楼的外墙厚度甚至可以达到1~2m,这样坚固的外墙既有防火抗震和冬暖夏凉的功能,又可以抵御野兽或盗贼的袭击,具有非常强的防御作用。
从形成、发展到最终定型,中国传统堡寨聚落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它与自然地理、政治制度、经济状况等诸多因素相互融合,其中,社会文化对其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
4.2.1 政治制度的影响
中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政治权利的中心,秦晋大地自古就受封建统治阶级的影响以及儒家文化的浸透,这里的堡寨聚落在空间布局上,携有非常明显的政治色彩,比如:主次分明的道路布局、整齐划一的街巷与庄院府宅,具有明显的层次感,是以“里坊制”和“井田制”相结合的聚落。同样受汉儒思想熏陶客家先民,客家堡寨聚落形成了“实用、平等、内部聚集”的氏族向心围合的血缘聚落,这与其地处东南地区,远离政治统治中心,封建阶级制度不明显,文化思想活跃等社会因素是分不开的。
4.2.2 经济发展的影响
随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完成,手工业脱离农业,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提升,经济得到空前发展,商人的出现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经济实力雄厚的商人对民居堡寨聚落的影响颇为重大,在纷乱的年代,富足的商家大户成为劫掠的主要对象。常年在外奔走的商人为保护家族成员的安全,对自家府邸宅院的防御性建设相当重视,形成独立设防的庄院聚落形式。庄院聚落以雄厚的经济实力为依托,城防严整且坚固,其在保持完备的实质性防御系统的同时,还尤为擅长建筑的细部雕琢,不仅彰显商家地位、身份、财富,也为整个建筑增加了艺术感染力,同时成为颇具精神防御机制的建筑艺术精品。山西的“常家大院”就是其典型代表。
4.2.3 伦理制度与风水观念的影响
(1)恪守礼制的社会文化。
汉文化自古就体现出非常严格的等级制度,深深扎根于人们的思想认识中。强调集体、讲求秩序的“礼制”思想文化理念,要求在封建等级制度下,人人遵守等级关系,遵守社会公德准则。
在晋陕地区的堡寨聚落中,这种礼制观念尤为突出:整齐划一的街道、多重院落的层级递进的关系、门墙的影壁、封闭的院墙,以及合院式的建筑布局,并通过东西南北不同方位来体现家族成员的身份地位,这都是礼制制度下最明显的社会内涵的表现。
闽赣一带的客家堡寨聚落多采用圆形、方型的中轴对称的布局形式(见图4所示),将祖堂设计建造在建筑的中间位置,再根据长幼、尊卑的关系将居住房间由内到外排列,采用不同于合院形式的建造布局表达血缘宗族的礼制文化。由于远离政治中心,又受战乱、山区地势的限制,客家先民将传统礼制文化与当地文化融合汇通,体现出客家人内聚、平等、团结的精神。
(2)天人合一的聚落风水观念。
古往今来,风水学说融入社会文化之中,民居聚落无论在选址还是建造上,都十分重视“风水”,追求藏风聚气。传统的堡寨聚落,在建造时有强烈的方位意识,借助自然地势,背靠有山,出门有水,强调建筑与人居环境之间的关系。晋陕、闽赣地区堡寨聚落的布局构造,依据地势地貌,背山面水,创造出适合人们居住的小环境,同时通过内外、尊卑的秩序排列,将“礼制”思想贯穿其中,运用不同建筑材料,雕刻动物、植物纹样赋予美好寓意。这不仅是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审美情趣的追求,更是古人“天人合一”风水观念具体化的外在表现。
传统堡寨聚落一般由血缘、地缘、血缘和地缘三种类型构成。血缘关系聚落是以宗亲血缘为纽带形成的家族传统聚落;地缘关系聚落有较大的开放性和复杂性,是因战乱或其他原因迁居他处而定居和建立的民居聚落。血缘关系聚居地相比其它两种类型,具有较为强烈的封闭性、稳定性、继承性等特点。
闽赣客家堡寨聚落从其结构布局中不难发现,楼内的客家人是以围绕中心祠堂的方式居住,所有宗族居住的每层房间面积相等,在平面上看朝向也无明显差别,这与北方前堂后寝,尊卑有序的内部空间完全不同,充分体现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聚落平等、内聚的人文精神[7]。
晋陕地区自古以来就处于政治、社会文化的中心区域,这里的堡寨聚落带有极强的政治色彩,因地处中原“心脏”,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往来商贩无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人口流动范围大,综合以上因素,晋陕地区的堡寨聚落多为杂姓聚居,属于血缘和地缘关系的堡寨聚落类型。
总之,千年农耕文明下形成的堡寨聚落是我国古代人民求安防乱的典型建筑产物,它的建设是传统“大局观”的典范之作,使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得以充分体现。同时将防御意识融入传统文化、宗教礼制和艺术审美,既具哲学意义又有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