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实 贾雪莉 刘大为 刘自峻
(三河市农业农村局 河北 三河 065200)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十四五”时期“三农”工作的主题主线。河北省三河市地处首都东大门,综合经济实力先后跻身“全国百强”和“河北十强”。地理位置优越,与北京仅一河之隔。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三河市在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的同时也面临很多挑战。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三河市特色种植产业发展现状,提出未来三河市特色种植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推进特色种植业发展。
1.1 自然条件。三河市位于河北省廊坊市北部,镶嵌在京津两市之间,东临天津市蓟州区,西与北京市通州区隔河相望,南接大厂、香河、宝坻三县(区),北与平谷、顺义毗邻。交通十分便利,102 国道和京秦、大秦两条电气化铁路穿腹而过,京秦高速和首都环线高速在市域十字交叉,京通快速公路直达燕郊,北京公交930 路直达三河市区。目前,三河市的主要国道有102 国道、230 国道;主要省道有平香线、迁大线、密三线;主要县道有蒋谭线、顺兴线、李大线、马皇线、蒋渠线。四通八达、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为三河市特色农产品运销打下了良好基础。三河市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气温多变;夏季多偏南风,湿润多雨;秋季风和日丽,秋高气爽;冬季多西北风,寒冷干燥。具有四季分明、寒暑交错、干湿界限明显的气候特点。
1.2 社会经济条件。三河市现辖10 个镇、3 个园区、6 个街道办事处,395 个行政村街。常住人口近100 万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0.8 万亩,总产量13.0 万t;油料播种面积528 亩,总产量147.75 t;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9.78 万亩,总产量38.5 万t。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77.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9 636 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 321 元,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 802 元和5 190 元。
1.3 取得的主要成绩。“十三五”期间,三河市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基础上,优化种植结构,按照“东部果,中部菜,南部乡村振兴示范带”的空间布局,依托龙头企业带动、专业市场拉动,优势特色种植业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水平明显提高,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已培育蒋福山大桃、大石庄梨、福成果、错桥萝卜、“三禾绿源”绿色蔬菜、“山清”食用菌等一批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和产品品牌。“十三五”期间,全市有2 家蔬菜合作社的10 个蔬菜品种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2 家奶牛企业新产品通过了有机农产品认证。三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优势特色种植产业,以标准化生产基地为载体,在优势特色种植业主产区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形成“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龙头企业”的新型经营组织发展格局。截至目前,全市办理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99 家,其中省级示范社和廊坊市级示范社各3 家。已办理注册登记并在主管部门备案的家庭农场36 家,其中省级示范农场2 家、市级示范农场5 家、县级示范农场14 家。“十三五”期间,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经营收入约234 亿元,共带动农户总数24 万户次,带动合作社327 个次、家庭农场1 105 个次。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支持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和农民合作社开展全程托管或主要生产环节托管,总面积达3.07 万亩次,引领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有力推动了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目前,全市土地流转总面积达到13.87 万亩,土地流转率达36.8%;土地规模经营主体共计372 个,规模经营面积11.12 万亩。
2.1 产业化发展不平衡,品牌效应不突出。“十三五”期间,虽然三河市种植业产业化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但依然存在产业链条短、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等问题。全市龙头企业、合作社与农户之间平等、规范的利益分配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两品一标”农产品种类和规模均有扩大,但缺乏知名的、有较大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品牌整合力度、规模效应不够强,难以形成合力。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理念尚未普及,品牌建设尚未整体规划。
2.2 环境保护仍需加强,发展空间受局限。三河市所有村街已完成“五清三建一改”,实现了城乡清扫保洁全覆盖,建成了2 条超过20 km 的“美丽公路”精品环线,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成果明显。但与此同时,农业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能力仍相对薄弱,面对突发性事故的应急能力、环境监管设备和手段等不足。土地资源既是农业的基础性资源,也是城市化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稀缺资源。三河市处于京津冀中心区域,面临比全国其他地区更为严峻的耕地保护问题,城乡建设用地压力逐渐增大,受政策影响限制了一些高效农林业项目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压缩了优势特色种植产业的发展空间。
2.3 休闲农业开发落后,整体品位待提高。三河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生态旅游资源,但同周边地区及国内知名旅游城市相比,影响力还有待提升,尤其是休闲农业产品竞争力较弱。长期以来,三河市休闲观光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缺乏统一规划和科学管理。一些农业观光园区生产布局单一,没有突出兼具多种功能的“生态农业旅游”特色和“绿色产业”优势,主题不突出、特色不明显,导致吸引力不够,竞争力不强。在开发休闲农业旅游产品时盲目追求“大而全”,缺乏拳头产品和特色农产品,亟需深度开发,提高休闲农业整体品位。
3.1 发展方向。“十四五”期间,拟选择一批优势特色农林业产业进行重点培育、优先发展,主要选择标准如下:①品质特色。拟选择产业具有突出的品质特色、功能特色、季节特色和地方特色,有一定认知度,可以满足市场的多样化、优质化、动态化需求。②区位特色。拟选择产业十分适合在三河市生产发展,使区域资源得到高效合理利用,比较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产业可延伸性强,通过产业链条延伸拓展,产品附加值明显提升,带动农民增收作用显著。③市场前景。拟选择产业目标市场相对明确,市场半径和市场份额大,具有扩大生产规模、形成品牌生产的潜力。
3.2 总体规划。根据三河市资源特点、特色种植业发展现状和农业产业发展政策,综合农业结构调整、美丽乡村建设以及与上层规划衔接的需要,以“五区、三带、多园、多点”布局为主体,着力构建三河市优势特色种植产业发展新格局。
3.2.1 五区。①西北田园农业示范区。依托西北部燕郊镇、高楼镇毗邻北京的地缘优势,京秦、京平高速的交通优势,已形成的传统种植、生态种植、民俗旅游康养基础优势,打造以果树(梨、樱桃、葡萄、榛子)、花卉(一二年生草本和宿根花卉)等特色种植业为基础的田园农业示范区。②南部林下经济与森林功能提升区。依托皇庄镇和新集镇林地面积大且集中的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林药、林菌、林花、林蜂等林下种养模式。有针对性开展森林多功能提升改造、树种更新,对低效工程林进行结构调整或物种多样性调整,实现森林多种功能的协调发展。针对政府造林工程较为集中、造林面积较大的杨庄镇、皇庄镇、新集镇,根据相关技术规范,采取间伐、轮伐以及调整林分结构等技术手段,进行政府指导、统一规划、统一实施,打造林下经济优质示范区。③东北山区精品林果种植区。发挥段甲岭镇、黄土庄镇山地多、林果资源丰富的优势,重点发展以榛子、苹果、樱桃、大桃为主的林果产业,形成特色优新林果产品加工集散地。大力开发森林康养产业,建成集生产、观光、体验、康养、民宿于一体的万亩观光区,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京东样本。④中北部高端果菜设施种植区。依托泃阳镇、齐心庄镇、高楼镇传统的果菜(番茄、黄瓜、辣椒、茄子、西瓜、甜瓜等)种植优势,重点发展设施蔬菜高效种植,完善基础设施,推进设施装备规范及配套,加快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普及推广,强化工程、环境、生物及信息技术集成,融入采摘、休闲观光、农事体验、科普教育等内容,建成一批高端、精品果菜高效生产基地。⑤中部种植观光示范区。以杨庄镇、李旗庄镇为重点,以三河市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为契机,依托密涿高速南连接线两侧现已形成的优势特色种植产业观光区和河北三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大力发展高效生产、观光展示、农业科普、采摘体验等农文旅融合项目,重点推广带动品质生活、品质消费的驿站式一日游体验模式。
3.2.2 三带。①绿色农业示范带。依托京秦高速作为主要交通枢纽轴线,通过建立串联五大特色产业的无缝对接快速通道,发挥交通轴对沿线产业组团的引导作用,使特色产业沿示范带两侧集聚发展。绿色农业示范带西段(高楼镇、齐心庄镇、泃阳镇)以发展设施绿色蔬菜产业为主,结合燕赵园林进行开发。东段(泃阳镇、黄土庄镇、段甲岭镇)以发展果树产业(苹果、樱桃、桃、葡萄、榛子等)为主。②休闲农业观光带。以102国道为轴线,以燕郊镇、李旗庄镇、泃阳镇、黄土庄镇、段甲岭镇为重点,依托璞然生态园、京东百年梨园文化产业基地、金天地采摘园、松凰圃樱桃基地等,推进休闲农业观光带建设,打造一条“生产+休闲+康养+加工流通”的联动发展轴。③高效种植示范带。以密涿高速南连接线建设工程为依托,以创建乡村振兴示范区为目标,带动沿线民宿经济、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宜果则果、宜菜则菜、宜花则花,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促进森林多功能提升,实现道路交通、乡村、农业、林业、休闲旅游等深度融合。
3.2.3 多园、多点。依托三河现有果园、菜园、花园、休闲观光园,以改造提升为主,新建为辅,发展50 ~70 个200 亩以上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成集特色种植和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农旅融合示范园。在全市范围内建设一批小规模的采摘基地、体验点以及以户为单元的种植示范点,开展多元化种植。
4.1 强化科技服务及风险防范。整合建设功能多元、场所固定、设施配套、人员精干、服务优质和运行规范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为农业生产和农民群众提供多样化优质服务。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职业院校通过在三河市设立现代农业发展研究机构、咨询服务机构、农业综合服务示范基地开展特色产业技术推广服务。
4.2 强化生产风险防范。建立台风、干旱等自然灾害和重大病虫害应急预案,完善信息报告、发布制度和应急救援机制。建立重大农业生产事故补偿储备金和农业救灾专项资金,加大对灾区恢复生产和灾后重建的支持力度,提高特色产业灾后恢复生产能力。建立农业气象灾害指标体系,开展农业气象灾害监测评估和预警。
4.3 加强土地保障。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开发利用现有农林产业用地,如改造低产低效的绿化林地、失去市场的果蔬用地,开发境内可利用的荒山荒坡、废弃矿山治理地、沟坡荒地、“四旁”地等,以此来解决特色产业发展用地问题。建立全市统一、规范的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中心和信息平台,规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二级市场交易行为,依法推进集体土地经营权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