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三门峡市农村预防返贫研究

2023-11-25 22:53田林林
现代农村科技 2023年11期
关键词:三门峡市

田林林

(三门峡社会管理职业学院 河南 三门峡 472000)

三门峡市在经过连续几年的努力后,原贫困户普遍实现两不愁四保障。脱贫攻坚战略结束后,三门峡市乡村振兴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与此同时也存在部分脱贫户脱贫后存在收入来源单一、意外疾病抵御能力弱等问题,因此返贫风险不容忽视。

1 乡村振兴背景下预防返贫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截至2020 年年底,三门峡市建档立卡户66 036户224 035 人全部实现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村346 个全部退出。进入乡村振兴阶段后,为稳固已实现的扶贫成效,并保障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力衔接,三门峡市对脱贫质量不高、存在潜在返贫的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实行重点监测、政策扶持、动态管理。截至目前,全市监测对象共有14 083 户37 137 人。

1.1 产业振兴助力两不愁四保障。三门峡市积极打造新兴特色产业扶持系统,营造特色产业链条,将传统优势产业升级为更环保、规范、品牌化和高端的业态,通过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和新型经营主体的驱动,引领脱贫群众融入产业链。2021 年第四季度至2022年第一季度,三门峡市脱贫户家庭的生产经营收入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0.13 %。三门峡市依托果、菌、药等资源优势,持续壮大特色产业。在农业生产方面,二仙坡、寺河山的苹果,英豪镇、焦村镇的葡萄在全国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卢氏县连翘茶产业发展迅速,3 家连翘茶厂陆续建成,连翘叶成为农民的增收财源;在休闲农业方面,东坡村采用“公司+ 农户”“公司+合作社”形式,成立三门峡市天鹅湾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开展特色餐饮和反季节蜜桃种植采摘,带动贫困户121 户438 人享受入股分红政策;在乡村旅游方面,张汴乡围绕地坑院这一传统旅游景点,以绿色生态、特色美食、传统文旅为基础,迅猛发展生态旅游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持续增长,全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12 家,其中包括国家级3 家、省级22 家。

1.2 生态振兴衔接基础设施建设。自2021 年以来,三门峡市开展了改善乡村风貌的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活动。截至目前,乡村绿化覆盖率达51%左右,全市完成通组、排前道路建设的行政村有88%,覆盖公共照明设施的行政村有95%,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0%,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5%以上,建设文化广场的行政村有1 210 个,19 000 户被评为“美丽庭院”示范户。建立13 个农田地膜残留量观测点,农膜回收率达95%以上,回收21.46 吨农药包装废弃物。

1.3 人才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近两年,为贯彻落实《三门峡市科技特派员助力乡村振兴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 年)》文件精神,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三门峡市科技局选派了14 个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和189 名个人科技特派员,采用“农广校+田间地头”、“线上+线下”等形式,担任“一线指导员”,培养懂专业生产、会技能服务、擅经营管理的高素质农民,让技术技能型人才在新型经营实体中生根发芽。在“人人持证、技能河南”的政策背景下,大力培养设计师、工程师、工匠等农村技师骨干力量,为大众提供便利高效的后期维修服务,解决农户厕所改造后的管护困境。探索为农民颁发“职称”,打造一批热衷农业、懂得农业、技术精湛且具备经营智慧的实战型农村人才。2023 年三门峡市评选出第一批高级乡村实用人才100 名,初、中级乡村实用人才878 名,均来自农业生产一线。如大王镇吉家湾村的樊秋红凭借自身过硬的理论知识和多年从事农业的丰富经验,成为当地的大棚蔬菜种植专家,通过三门峡市乡村实用人才评审,成为全市第一批取得高级乡村实用人才认定的农民。在她的引领和激励之下,整个村庄的居民都投入到种菜致富的事业中,吉家湾村也因此被誉为“豫西蔬菜第一村”。

1.4 组织振兴推进基层组织建设。为增强组织力,三门峡市不断改善干部队伍建设和党组织管理,不断优化党员结构,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和坚强战斗堡垒作用。通过乡村两级班子的换届选举,充实一批坚持政治信念、专业技术过硬、作风严谨和对农业有深入认识的基层党员干部,成为乡村振兴的引领力量。更迭班子后,乡镇领导班子在年龄、教育程度、专业技术等方面持续优化,其中39%在35 岁以下,82.8%有2 年以上乡镇工作经历。坚持和完善向重点乡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制度,积极发挥他们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领头羊”作用。迄今为止,在三门峡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到4 350 个,其中包含20个国家级合作社,42 个省级合作社和147 个市级合作社;成员数量已达85 000 人,带动250 000 户农家;家庭农场和规模经营户合计有4 150 个,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占23 个,市级示范家庭农场占36 个。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截止到2022 年,全部行政村都制定了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以及禁毒禁赌会,实现了100%覆盖。

1.5 文化振兴激发乡村发展活力。目前,三门峡市已建成161 个文化合作社,每个乡镇(街道)拥有文化合作社2 个以上。已成立16 个类别的文艺团队,包括舞蹈、歌曲、戏曲、秧歌、舞狮、广场舞等,拥有345 支文化团队,近7 000 名社员。依照地区特色,各个文化合作社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培训和群众文化活动。实施“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为每个行政村培养包括村“两委”班子成员、网格员、村民小组组长等在内的“法律明白人”,以便帮助群众了解法律、解决纠纷、维护权益。广泛开展“道德模范”“文明家庭”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通过宣传大众身边的模范人物和事迹,影响和激励他人向善向美。积极参与全国以及各级文明村镇的申报,以争取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发挥积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2 乡村振兴中防返贫存在的问题

此次问卷调查的对象选取了三门峡市10 个具有代表性的行政村进行了抽样调查,其中已出列省级贫困村4 个,非贫困村6 个。共发放调查问卷100 份,实际回收98 份,回收率98%,有效率96%。

2.1 产业发展优势不明显,收入增长空间狭小。一是产业形态雷同,项目重合度高。乡村大部分产业要依靠政府的产业扶持政策,产业发展多依靠传统的农业种植,种植的品种相似,消费替代性较强。例如,在观音堂镇段岩村有花椒、柴胡、辣椒等农作物产业,同时在天池镇石泉村,也有以辣椒、花椒为主的农业产业,这些农作物的附加值相对较低,且生长周期较长,对于自然和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以及推动村集体经济增长的能力都相对较弱。二是产业结构单一,竞争力不强。据“您家的主要收入来源是什么”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37.5%的被调查者主要依靠打工来维持,40.1%的人通过种植作物来获取生活所需的资金。由此可见,依赖种地来获取收入的比例偏高,乡村的产业结构过于单一,支撑力不足,缺乏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推动以及发展活力,市场竞争力缺乏,品牌化的发展程度不够理想,优势并不突出,产业龙头地位并不稳固,未能建立起科学合理的产业链。三是产业发展不平衡,增收效果不一。一些资源丰富、地理位置好的乡村拥有天然的产业优势,产业项目能顺利运行,对潜在返贫户具有显著的收入提升效果。例如,段岩村集体经济的收益主要来源于企业地块租赁、光伏项目回购收益以及第一书记冷库项目和蔬菜大棚项目承包租金等,每年的收益约为20 万元。这为村里解决贫困户困难提供了资金保障;同时,引进的企业又解决了一部分村民的就业需求,助力潜在返贫户提升收入水平。条件差的乡村,产业项目运营有困难,潜在返贫户增收效果有限。

2.2 潜在返贫户能动性缺乏,预防返贫动力不足。一是文化水平较低,劳动技能缺乏。家庭收入与劳动者素质息息相关。收入的获取与劳动生成效率密切相关,如果劳动者的能力和素质能得到更迅速的提升,那么他们的收入也会更快地增加。调查结果显示,60岁以上老人有138 人,18 岁以下127 人;弱劳动能力89 人,无劳动能力53 人,家庭劳动力的缺失使得经济增收变得困难,存在返贫的潜在可能性。高中和中职学历的有94 人,小学和初中学历的人数有135 人,而文盲和半文盲的人数达到106 人。这些人的受教育程度较低,对新知识和技能的吸收能力弱。这一现状对农户发展成为既有文化素质、又懂得技术操作、且能够进行经营活动的新型职业农民造成了阻碍,也让他们面临着可能重新陷入贫困的风险。二是思想观念落后,内生动力不强。封闭守旧思维方式、保守求稳意识观念、随遇而安生活状态在部分村民中仍然存在,对精神层面的需求不大,缺乏长期规划意识,缺乏市场竞争意识。据“您认为可能导致返贫的最大因素是什么?”的调查结果显示,9%的调查对象担心政府取消低保、扶贫等政策,说明部分群众提高收入的动力不大,希望政府帮扶的依赖性较重。

2.3 人才队伍建设不健全,乡村振兴发展受阻。一是治理能力不强,引领作用较弱。近年来,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也存在诸多困境。部分基层党组织未能及时跟上环境的变化和创新工作策略,解决新问题、新冲突的能力不强,在领导角色的发挥上缺少高精度定位、高水平规划、高质量实施。一些乡村干部的发展观念还停留在简单的社会管理上,能力不足、手段较少,更加注重政策补助,轻视产业发展,缺乏引导全体村民实现贫困和飞跃式发展的力量和策略。二是人才流失严重,引进留住困难。专业人才缺乏是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难题。由于城乡发展间存在显著的不平衡,诸多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涌向城市,导致乡村人口大幅度流失。余留的农村人口所受的教育和培训效果不佳。这种情况导致农村面临人才短缺的问题,人才匮乏的农村经济无法有效推动贫困户的财富增加,从而阻碍防返贫工作稳步开展。

2.4 专业合作社实力不强,带动发展能力有限。一是缺乏发展资金,经营管理不佳。在最近的几年中,三门峡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然而有些合作社的规模偏小,社员数量较少,自身可动用的资金有限,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额度普遍不大,贷款门槛也较高,使得合作社依靠融资来推动生产发展的难度相对较高。同时,现有的农民合作社大多由村委主任担任法人,参加者基本都是农民,缺乏会经营、善管理、懂技术的人才。二是整体实力较弱,带动效应不强。在4 350 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中,有20 个国家级、42 个省级以及147 个市级,具有一定的示范及引领作用。然而,也有相当数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品单调、质量低下、产业化水平有待提高,导致经济收益不甚理想,潜在返贫户参与合作社的程度也远远不够。

3 乡村振兴背景下防止返贫的对策

3.1 优化远景规划布局,深化特色产业发展。各类乡村振兴政策必须与工作实际需要相契合,各部门政策协同推进,注重各个产业在资源开发、生产制造、市场推广、空间布局以及管理运营过程中的联动,共同致力于防止贫困回流任务。例如,以三门峡国际黄河旅游节为载体,深入推动旅游扶贫项目;充分发挥灵宝寺河山苹果,卢氏木耳、香菇、核桃、樱桃,渑池仰韶杏在绿色食品产业中的先天优势,充实绿色食品企业财政支持,提升绿色食品企业税收优惠幅度,增强绿色食品企业市场竞争力;转变传统的运营和销售方式,利用直播电商优势,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

3.2 强化就业创业能力帮扶,激发返贫风险人口内生动力。统筹整合培训资源,对有返贫风险的监测人员及其家庭成员进行实用技术和手艺的培训,强化其就业能力。探索开发文明劝导员、监督员、保洁员、护路员等农村实用公益性岗位;创新开发助老、助残等互助式扶贫岗位;鼓励企业招用脱贫人口、监测人口,按照用人数量给予奖励或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使创业扶助政策向返贫风险人口倾斜,提升对其自主创业财政贴息信用贷款力度。

3.3 提升基层党组织领导力,加强防返贫队伍建设。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力。乡镇党委政府作为落实防止返贫具体工作的主体,要切实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强化对驻村帮扶力量的日常调度和监督管理。广泛从农村致富能手、退伍军人、回乡创业大学生等优秀人才中培养选拔村“两委”干部。提升村干部岗位的吸引力,提高政治和经济待遇。定期组织村干部外出考察,学习省内外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开拓本地区乡村建设的发展思路;加强防止返贫队伍建设。紧跟时代步伐,提升干部水平,正确引导村民根据自身状况,寻找适合他们的致富路径,提升其致富自信和积极性。对于返乡创业的优秀人才,完善科技奖励制度以及相关配套福利政策,为其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平台,鼓励他们利用自身优势自主创业。

3.4 充分发挥合作社作用,健全集体经济增长机制。精准分析农户和增收主体(如种植大户、养殖大户、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社)之间的利益联系和平衡点,通过培训指导种养殖技术、种苗代养、订单收购、优先聘用困难村民务工、流转土地经营权、资金入股分红等形式,将其捆绑为利益共同体,实现风险收益共担共享,拓宽返贫风险人口的增收渠道。充分利用好土地、资金、劳动力、技术等资源,探索构建“企业+合作社+集体经济+农户”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抱团发展模式,做大做强地方产业,增加集体和困难村民收入。

猜你喜欢
三门峡市
赵杰摄影作品欣赏
三门峡市关工委部署春节期间 留守儿童关爱工作
三门峡市
基于精准扶贫视角的三门峡市乡村旅游营销策略
三门峡市园林植物应用调查与分析研究
三门峡市印染厂唐墓陶器研究
三门峡市果树产业发展报告
三门峡市
一道拓展题的思考
三门峡市:特色农产品协会食用菌分会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