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希梅 陆明玉 鞠素娟
收稿日期:2023-08-05
作者简介:宋希梅(1998-),女,汉族,赤峰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小学教育。陆明玉(1982-),女,汉族,博士,赤峰学院研究生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小学教育。鞠素娟(1980-),女,汉族,赤峰市红山郡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统编三科教材“铸魂工程”专项研究课题“蒙东地区红色乡土史课程资源在统编三科课堂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研究”(NGHZX2021055);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研究(2022JGH262)
摘 要:C市红色乡土资源丰富,具有转化为教育资源的基础优势,C市的红色乡土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面临资源整合不足与资源开发主体经验不足的转化困境。结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与国家课程的教材的需求,提出转化环节即通过融入环节-发展环节-创新环节,形成资源转化循环闭环,为实现C市红色乡土资源转化为学校教育资源的高效转化提供保障。解决C市红色乡土资源转化为学校教育资源的难题,增强区域的乡本文化认同和自信,赋予C市红色乡土文化新的活力。
关键词:红色乡土资源;资源转化;学校教育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3)10-0058-04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红色乡土资源具有典型的地域特色,是地区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艰苦奋斗的历史见证,红色乡土资源对增强区域的乡本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一、红色乡土资源及其转化的内涵
(一)红色乡土资源的内涵
文化资源论从文化资源角度出发,将红色文化视为红色资源,分为物质与精神两部分[1],这一观点得到广泛认可。红色文化包括革命战争时期[2]的文化,其争议集中在是否应包含非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化,部分学者认为红色文化应仅指某一时期的文化,如新民主主义时期[3];而部分学者认为应同样包括革命、建设、改革时期[4]与和平时期[5]的文化。比较“红色资源”与“红色乡土资源”两词,红色资源可指所有的红色乡土资源的汇总,当具体指某一地区时,红色乡土资源与某地红色资源含义一致。两者呈现部分与整体关系,一方面,各地区红色乡土资源的收集、整理、创造不断地丰富着红色资源;另一方面,红色资源从总体上也在促进着红色乡土资源的形式与内容的优化。红色资源与红色乡土资源的研究均关注其资源本质,仅对“红色”一词的范围产生了分歧。
综上,将红色乡土资源定义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形成,能够体现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崇高革命精神的一种能开发利用的地域性文化资源。可分为物质形态的与非物质形态,物质形态是指区域内的革命历史遗址、文物、纪念地、名人故居、烈士陵園、展览馆、纪念场馆及革命标语、诗歌、文献等资源,非物质形态是指区域内各族人民的忠诚于党、热爱祖国、敢于斗争、严守纪律等精神层面资源。
(二)红色乡土资源转化的内涵
结合已有的文献研究,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转化为社会教育资源[6],主要指面向社会广大群众的资源,主要作用是普及红色乡土文化、红色乡土历史;一是转化为学校教育资源,主要指思政课与学校的环境建设,其目的是利用红色乡土资源丰富课堂容量,提高育人效果。大部分研究者将社会教育资源与学校教育资源两者混用,由于环境的差异,红色资源的转化方向应不同,其效果也有差异。本文的红色乡土资源转化方向为教育资源,学校开展红色资源的转化与利用活动。
梳理已有的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的研究,依据品德影响途径及品德心理结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将已有转化途径的研究分为三类,分别是认知途径、情境体验途径、情感感染途径。认知途径关注红色资源的事实知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红色资源的信息,具有信息量大、理论深厚、说服力强[7]的优势,是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的主要途径,常见的模式有“认知深化的多维透视模式”[8]。感官途径则是指体验,受教育者在真实情境或情境创设中,跨越时空的局限,感知事件氛围等,常见形式有夏令营、红色旅游、集体观看图片视频等等。情感感染途径基于认知途径与感官途径对红色资源的活动经验,转为精神的认同与行为认可,这也是“红色资源”面临的内化困境[9]。
综上,目前红色乡土资源的转化多以单一途径为主。认知途径、情境体验途径、情感感染途径等之间处于自然联系状态,对受教育者的影响方向、内容与程度不一致,各途径间的重复影响甚至产生负面效果。
二、红色乡土资源转化教育资源的可行性与必要性——以C市为例
(一)C市丰富的红色乡土资源育人价值亟待挖掘
C市存有较多的红色乡土资源,这是C市红色乡土资源转化为学校教育资源的研究的前提。依据红色乡土资源的文化属性,将C市现存红色乡土资源的物质文化资源分为文本、实地环境、影像资料三类。文本主要是指C市现存的红色乡土资源的图书、报刊、档案等;实地环境资源主要指是C市战争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研学基地等;影像资料则是指C市现存的与红色乡土资源有关的视频、音频、图片形式的资料。以实地环境资源为例,截至2023年3月,仅烈士纪念碑,C市共建设约70余处,在战役中涌现的英雄人物,如高桥、郭俊卿等,其中展现的各族人民的忠诚于党、热爱祖国、敢于斗争、严守纪律等精神,具有极高的育人价值。
(二)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
教学需要红色资源,尤其是红色乡土资源。以语文学科和历史学科为例,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主题与载体中对课程中的红色资源的内容提出要求,如“革命文化”中的“反映理想信念、爱国情怀、艰苦奋斗等革命传统”[10],又如“革命圣地、革命旧址和革命文物等”。对红色资源的要求由全国范围内逐步到区域的红色乡土资源,教育者既可创造性地使用国家课程内容中红色资源,又可利用红色乡土资源的区域优势,唤起受教育者的情感共鸣,进而建立起中华民族的自豪感与对党的认同感,增强红色资源的育人效果。
三、红色乡土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存在的问题——以C市为例
(一)红色乡土资源整合不足无法有效转化
C市红色乡土资源丰富但整合不足。首先是红色乡土资源获取困难,受C市的地域影响,其在各县市及区域内的红色乡土资源分布分散。部分资源是电子资源,大部分文本资源散存于C市的各研究机构,如博物馆、党史研究工作室等。其次是为红色乡土资源整合不足,红色乡土资源多遵循时间脉络“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进行整理,这种整理形式从内容丰富度上最大程度保障文献资料的完整度,而其文献资料的研究层次不足,难以支撑红色乡土资源向教育资源高效转化。
(二)红色乡土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仍需探索
红色乡土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经验不足,这是C市红色乡土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面临的最大问题。具体表现为教学融入困难、开发的活动形式单一、可供教师参考案例不足等等。
其一,教学融入困难。与具体的教学内容融合是红色乡土资源转化形式之一,其易以主题内容的形式融入学校课程体系,提高部分课程中红色教育内容的效果。教学融入困难主要表现在红色资源使用意识与使用时机。首先是红色乡土资源的使用意识不足,以语文课为例,教材选取全国范围的红色资源,教师在可融入红色乡土资源的教学内容中,几乎没有融合意识。其次是红色乡土资源融入教学的程度仍需探索,保证常规教学效果,同时红色乡土文化资源的融入教学,提升常规教学中的育人效果。但教师如何定位红色乡土资源转化教学,仍需探索。
其二,开发活动形式单一。教师作为红色乡土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的实施主体,在转化活动中起主导作用。首先,教师对红色乡土资源的认识,这决定教师如何处理和看待红色乡土资源,教师可融入教学,也可作为活动主题。其次,教师转化、实施红色乡土资源的能力,这是红色乡土资源转化的难中之难,教师开展教学外的其他活动,如何呈现活动内容?各活动如何联系?教师需要具备相应的转化能力。最后,教师教育的现实也不容忽视,教师教学的任务量能否支持教师开展红色乡土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的活动等等。
三、红色乡土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的途径
将各方法按一定的顺序组合形成资源转化循环,可为C市红色乡土资源转化为学校教育资源的高效转化提供保障,分为三个环节,即融入环节-发展环节-创新环节。其中融入环节是基础,指将已有的红色乡土资源通过转化形成教材内容的有益补充;发展环节是重要拓展,通过不断地模仿、体验中感受到人物、事件、遗迹遗址等体现的精神;创新环节是红色乡土资源焕发生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对事件、人物的艺术创造,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精神、情感的交流,实现育人目标。
(一)融入:红色乡土资源成为教材内容的有益补充
融入是红色乡土资源发挥教育生命力的重要基础。对于学校来说需要经历四个环节,分别是:收集-筛选-转化-融合。收集指学校需要整理红色乡土的资源,关注红色乡土资源的来源与史实的真实性,收集多种形式的红色乡土资源。筛选指将收集的红色乡土资源筛选,选取合适的内容,依据时间或地域等整理出专题。转化指提炼收集的红色乡土资源中的主题,结合具体的课程特点或者活动的形式提炼其中的情感、精神等等。融合指教师将整理好的主题与具体的单元或者课时结合起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与红色乡土资源。若教师一人完成四个环节,任务比较繁重,发挥党组织的优势,可以依托地区党组织、学校党组织完成红色乡土资源的收集与筛选工作,转化则可以依托到学校的各课程教研组,成为教研组的研究课题,利用好集体的力量,而融合则由教师依据自己的条件自主创造与设计。
(二)发展:引导学生参加与红色乡土资源相关的活动
发展是红色乡土资源发挥生命力的重要过程,引导学生参加由学校组织的与红色乡土资源有关的活动。融入教材后,教师应利用学生对人物、故事等的感性认识,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形式,如角色扮演、红色读书分享会、演讲、社会活动等等。这些活动主要的目的是突破认知局限,帮助学生从陌生的文字中建立起具象的人物,拉近学生与历史人物的距离,激发学生了解的兴趣,从课堂开始走入学生的学习,同时也可以发展学生的多方面的兴趣爱好与培养多种能力。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还可以与学校的主题活动、社团活动、少先队活动、实践活动等等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校园已有的组织形式,为学生开展红色活动提供组织基础。
(三)创新:学生对红色乡土资源的艺术创作
创新促进红色乡土资源焕发新的生命力。通过组织红色乡土资源的艺术创作活动,学生逐步丰富红色乡土资源的精神内涵,多种形式的艺术创作也进一步更新了红色乡土资源的内容。继教材融入、组织红色主题活动,此时学生在知识、情绪等积累部分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艺术创作意向,学校可结合已有的艺术基础条件,组织学生开展红色乡土资源的艺术创作活动,如剧本写作、话剧表演、小说创作、诗歌创作、绘画、歌曲、舞蹈等等。通过艺术创作活动,具体的人、事物逐渐成为一种精神力量,激励学生完成创作。此时红色乡土资源开始从学生的学习逐步走向对学生的心灵乃至终身影响。由于艺术创作周期较长,教师可以学期为期限征集作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条件创作。
C市红色乡土资源丰富,具有转化学校教育教学资源的基础优势。但转化并非易事,可充分利用教材已有内容、学校的组织或自组织开展活动,拓宽学生对红色故事与人物的了解,最后通过艺术创作理解、认可人物红色精神,增强学生对红色文化与乡本文化的认同。
——————————
参考文献:
〔1〕李实.准确认识“红色资源”的丰富内涵[J].政工学刊,2005(12):23.
〔2〕汤红兵.湘鄂西红色文化的形成及開发[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3〕聂华瑞.论红色文化的功能[D].郑州:河南师范大学,2013.
〔4〕劉润为.红色文化:中国人的精神脊梁[J].红旗文稿,2013(18):4-9+1.
〔5〕项福库,王希辉.渝东南民族地区红色乡土史教育资源的调查、开发与利用研究[J].三峡论坛,2012(02):70-75+148.
〔6〕罗国华,朱小理,胡松.红歌会: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的有效路径[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1(05):157-160.
〔7〕林春.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26(07):42-46.
〔9〕江峰,汪颖子.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在教学中的价值转化模式[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03):69-70.
〔10〕王家荣,杨宇光,朱小理.转化:“红色资源”从育人困境中突围的关键[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1(01):16-19.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责任编辑 王大奎)
Analysis of the Difficulties and Paths of Transforming Red Local Resources into Educational Resources
——Take the Red Local Resources of City C as an Example
SONG Xi-mei1, LU Ming-yu1, JU Su-juan2
(1. Chifeng University, Chifeng 024000, China; 2. Hongshanjun Primary School, Chifeng 024000, China)
Abstract: C city is rich in red local resources and has the basic advantages of transforming into educational resourc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red local resources into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C city is faced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dilemma of insufficient resource integration and insufficient experience of resource development subjects. Combined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curriculum standards (2022 edition) and national curriculum textbooks,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transformation link is to form a closed loop of resource transformation cycle through integration link-development link-innovation link, so as to provide guarantee for the efficient transformation of red local resources into school education resources in C cit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ransforming red local resources into school education resources in C city, enhance the recognition and self-confidence of rural culture in the region, and give new vitality to red local culture in C city.
Keywords: Red Native Resources; Resource Conversion; School Education Resour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