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丝绸之路视野下

2023-11-24 04:44蔡彤华田野

蔡彤华 田野

收稿日期:2023-05-22

作者简介:蔡彤华(1974-),女,汉族,内蒙古阿拉善博物馆馆员,研究方向:西夏艺术、民俗。

基金项目:2023年度文化和旅游部文化艺术研究项目“中国岩画艺术保护与传承路径研究”(23DA001)

摘 要:草原丝绸之路作为人类历史上的文化交流通道之一,承载文化发展的烙印,阿拉善文化线路包括绥新驼道及盐运线路应视为丝绸之路在时间上的延续。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上最长文化交流通道,东西方文化以此为纽带融合、升华,对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阿拉善文化线路为草原丝绸之路必经之地,是探究阿拉善文化线路在草原丝绸之路中发挥作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关键词:草原丝绸之路;阿拉善文化线路;骆驼岩画

中图分类号:K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3)10-0038-03

1994年,在“马德里文化线路世界遗产专家会议”期间,相关专家提出了“文化线路”这一概念,从而凸显了道路的文化内涵,众多学者在文化线路视野下对道路展开研究[1]。王秋才在《阿拉善驼道与丝绸之路》一文中阐述了阿拉善驼道的构成;魏鹏、杨萍在《骆驼在丝路贸易中作用——兼论栗特人在丝路贸易中的作用》中梳理了骆驼在丝路贸易中起到桥梁作用;张晓莉从盐业线路、沿线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对我国古代盐道进行了论述;陈帅在《路的生命史与空间重构:阿拉善驼盐古道的人类学分析》一文中,通过研究,旨在呈现“路的诞生”复杂蜕变;陈永志在《论草原丝绸之路》中详细介绍了草原丝绸之路的概念和内涵。“丝绸之路”是以丝绸贸易为标识的东西方商贸大道的统称。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主要有四条:第一条为“沙漠丝绸之路”,是北方丝路的主干道,全长7000多公里,分东、中、西3段。东段自长安至敦煌,其中,长安以西又分北、南、中3条线路。其中北路由长安,沿渭河至宝鸡,过陇县,越六盘山固原和海原,沿祖厉河,在靖远远渡黄河至武威。南北中三线会合后,由张掖经酒泉、瓜州至敦煌,经西域,最终到达目的地欧洲。第二条横贯了蒙古高原地带被称为“草原丝绸之路”;第三条是贯通了国内东南沿海的“海上丝绸之路”;最后一条是在广袤的西南地区通往印度的“茶马古道”。丝绸之路被称为是人类历史上最长的文化交流通道,东西方文化以此为纽带融合、升华,对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2]。

一、阿拉善的自然与人文环境

位于阿拉善的高原源起于距今一亿三千万年前的地壳运动的活跃时期,从而形成海拔最高峰达到3000多米的高原。历经不断的变迁,在250万年前的大规模断裂运动和断块活动后最终演变形成了以荒漠草原、戈壁林立、沙漠为最主要特征的地理地貌[3]。阿拉善,蒙古语意为“五彩斑斓之地”,它位于中国大地的正北方向,是内蒙古自治区最西端的盟市,北承蒙古高原,南邻河西走廊,东依贺兰,西望天山,属于北温带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是一片古老而厚重的土地。

在先秦时期,这里是北方游牧民族活动之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建立郡县制度,在西北地区设置北地郡,辖阿拉善东部,从此阿拉善地区纳入中原王朝的行政管理之下。公元前102年,西漢政府派出大批兵卒,在今阿拉善地区戍边屯田,置北居延、休屠两县,开创了我国戍边屯田的历史篇章,意义重大。三国两晋南北朝属于民族大分裂与大融合的时期,阿拉善地区处于北魏、北周的势力范围之内。有资料显示,这一时期鼓励百姓发展耕织、畜牧业、商业,从而东西商道更加畅通,与西域的贸易交流活动也十分频繁,促进了河西及居延地区的经济的发展。公元743年,唐玄宗在居延设立宁寇军,加强了这一区域的管理,这一时期阿拉善成为草原丝绸重要通道。北宋时,阿拉善地区为西夏的属地,设有黑水镇燕军司和白马强镇军司两个军事重镇。元朝时,在此建立亦集乃路总管府,这一时期的丝绸之路迎来了繁盛的局面。到明朝时属于边外之地,曾先后被北元、瓦剌先后占领,在明朝中期以后,曾作为成吉思汗第十五世孙属部的放牧栖息之地。清初,蒙古鄂尔多斯部固鲁岱青、额琳沁曾在阿拉善地区游牧驻留。公元1697年,清在此设旗编佐,设置了阿拉善和硕特旗。公元1753年,又设置了额济纳旧土尔扈特旗。民国时期,两旗属于北洋蒙藏委员会直接管辖。1949年9月,阿拉善和硕特旗和额济纳旧土尔扈特旗率部先后宣布响应和平解放。从阿拉善1954年算起,它的行政隶属关系多次交替更迭(曾先后隶属于宁夏、甘肃和内蒙古)。直到1980年4月,正式隶属内蒙古自治区,于1980年5月成立了阿拉善盟。

在漫长的岁月进程中,阿拉善成为中原王朝和北方草原民族相互争锋的前沿,文明在不断融合与交流形成。

二、阿拉善文化线路简述

草原丝绸之路最初形成于公元前5世纪前后,它产生的主要背景是与长期草原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习俗以及东西不同部落之间的纷争是密不可分的。周大鸣认为,道路作为一种“物”,是道路研究的一种途径[4]。从物的生命史的角度来考察路,为我们提供了道路研究的新范式,是探究阿拉善文化线路在草原丝绸之路中发挥作用的切入点。

自古阿拉善盐业资源非常丰富,盐湖分布广泛,其中尤以阿拉善境内的吉兰泰盐湖闻名。吉兰泰盐湖位于巴音乌拉山与贺兰山之间,周围有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相拥。在唐代时由于车辆难以在沙漠通行,沙漠之舟骆驼就成为放牧迁徙、运送物资的重要交通工具。据相关史料记载,阿拉善盐道是自清乾隆时期吉兰泰盐就可以合法贩运到内地,就已经有二百余年历史。那么由此而产生的盐道驼道多达十余条,从而形成向北连接到包头、呼和浩特,向东可达黄河码头,南至宁夏,西面通至河西走廊的陆路驼道线路。

在古时,阿拉善地区若想将本地的商品销往外地,就需用盐来交换生活所需用品,是蒙古族及沿边一带居民非常重要的经济来源。那么相伴而生的驼队运输,在沙漠里走到哪里就在哪里搭帐篷,没有固定的建筑。据拉驼人回忆,“驿站就是一个井头,沿着井走,就在井上住下”[5]。驼队沿井扎营,时间一长,就有了遗留下来的固定的线路。如现已查明的吉碱盐道从吉兰泰盐湖出发,微向东偏南行走20公里,到达哈沙图,再转东北行27.5公里,就会到达包尔呼舒。如果继续向东北行27.5公里,至查干扎干,最后再东行30公里,最终抵达到老磴口,也就是现在的巴彦木仁。据专家们考证,若走吉磴盐道,那么从吉兰泰盐池到老磴口,就需要驼队穿行乌兰布和沙漠,来返就需要10天左右。为确保驼队的骆驼质量,从每年11月开始,就提前选择壮实丰盈的公骆驼来长途运输[6]。

三、駱驼岩画及其他折射出阿拉善文化线路在草原丝绸北道的作用

在阿拉善浩若烟海无数的文物遗迹遗存中,岩画占有重要的比重。它向人们深情诉说着在远古时期,你方战罢我登场的北方众多民族绚丽的文化遗存。《淮南子·地形训》有云:“土地各以其类生……皆象其气,皆因其类。”同一片土地上的人、动植物、艺术、风俗,往往都与这片水土紧密关联,它们是共生有机体,彼此塑造。在已发现阿拉善岩画群中,骆驼岩画非常有代表性。位于草原丝绸之路北边的巴丹吉林沙漠中,当时的骆驼商队络绎不绝,“无数驼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这是骆驼作为沟通东西方交流中起到交通媒介中真实的写照。

由于众多北方游牧部族生活频繁流动,致使经济文化积累散失多,实物保存少,因此岩画是最好的“史书”。自唐以来,随着丝绸贸易不断增长,古代养驼业得到长足发展,成为北方非常的重要牲畜之一。据文献记载,中国北方的养驼业,早在殷商时期就已经开始了[7]。《史记》载:“(匈奴)其所养牲畜之多,则牛、羊、马,其中有奇畜则为橐驼”[8],另据《博物志》记:“从甘肃敦煌向西走至瀚海流沙碛往域外,流沙千余里上,途中少水源之地,顿则有涉流处,人莫能知,皆需骑乘骆驼,因骆驼识知水源。倘若遇其处辄停顿不肯行,以四足踏地,人在其踩踏之处挖掘之,方能取水。”[9]根据从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中不断发现的大量骆驼岩画,可以有力地证明内蒙古阿拉善盟是中国的双峰驼最早的驯化地点之一。如阿拉善较大一幅为《骆驼队和驼图案》岩画,整幅中分部刻绘有3名骑乘驼者,朝着同一个方位前进。其中,中间骑乘者展现出了驯服骆驼的神态,并且手握缰绳用力拉扯着缰绳用力拉扯骆驼的头部。骆驼整体姿态是呈现活跃状,在其后面紧跟有一瘦弱的驼羔。另有3个骑者,左侧的一位骑马,右侧的两位乘驼[10]。刻画非常形象逼真,再现了不同时段不同民族的社会生活和精神信仰。

岩画属于世界性的艺术形式,只要有人类活动和适合作画的石材,就有可能有岩画的分布。例如在欧洲洞穴中发现的手印岩画在阿拉善雅布赖地区洞穴中也有发现,并且二者所采用的喷绘技法和所用颜料又非常相近。同时,发现的人形骨架岩画,与俄罗斯的岩画如出一辙。在阿拉善地区还发现有虎形岩画,它与鄂尔多斯匈奴时期的青铜牌饰呈现高度的相似。由此,我们透过岩画的发现,结合众多考古资料,更加坚信阿拉善地区就是古代东西南北文明的一个重要文明交融交汇处。岩画不仅仅是反映了先民们的世界观和审美观,更是形象地记录了遥远上古时代的经济生产、民俗、文化、艺术等思想状况,以及人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为我们研究古代民族、科技等提供了大量直观的珍贵资料,是打开古代文明和历史奥秘的一把钥匙。不知往昔,无以知当下,不知当下,无以知未来。古代的文化遗迹承载的不仅是一份人文遗产、记忆的宝藏,更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不断更新、完善的文化选择。在欧亚大陆存在的这条横贯东西草原地带的草原文化大道,与丝绸之路,几乎是平行的横亘于地球北温带的人类文化大道。丝绸之路的内涵实质就是经济之路、贸易之路、文化之路,是通过商业活动——即以商品的交换而不断进行的东西方文化交往。草原丝绸之路可以说是人类的一次大迁徙,将文明和艺术带到遥远的地方,进行文化交流交往交融,这些岩画就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最好见证,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丝绸之路既属于文化地理范畴,也属于经济贸易领域,更是多民族融合多种文化元素汇集的产物,承载着文化发展的烙印,阿拉善文化线路应视为是草原丝绸之路在时间上的延续。

除岩画外,相继发现的“元献通考”及被称为二十世纪四大考古发现之一的“居延汉简”,再一次证明了自汉唐以来,居延地区移民戍边、开发水利、发展农业和商业贸易的辉煌历史。行进在阿拉善的文化线路,无疑成为中原地区与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连接点。如今,阿拉善成为拥有全国骆驼数量最多的地方,被誉为“中国骆驼之乡”。虽然久远的驼队已渐渐走远,但是,作为“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国际大通道”,阿拉善立足资源禀赋和地缘优势,以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为切入点,壮大骆驼产业,促进文旅融合,多角度挖掘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提升文化自信,在保护和创新发展中让文物鲜活起来。

四、结语

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文明,在推动世界文明进程中发挥过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阿拉善文化线路与草原丝绸之路是紧密相连的,先民们用勤劳和智慧为我们留下了宝贵而丰富的文化遗存,使得丝路之上的各民族间经济相互依存,文化相互融通,有力促进了中原与边疆以及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

参考文献:

〔1〕周永明,路学.道路、空间与文化[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

〔2〕王大方.论草原丝绸之路[j].前沿,2005(09):44.

〔3〕田明中,王剑民,武法东,等.天造地景——内蒙古地质遗址[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2.

〔4〕周大鸣.道路研究的意义与途径[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04):4.

〔5〕刘月莲.驼道与阿拉善拉驼人的记忆[M].银川:阳光出版社,2017.

〔6〕梁丽霞.阿拉善蒙古[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7〕贺新民,杨宪孝.中国骆驼发展史[J].农业考古,1981(01):97.

〔8〕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9〕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0〕范荣南,范永龙.大漠遗珍——巴丹吉林岩画精粹[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 王大奎)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Grassland Silk Road——

On the Role of Alashan Rock Paintings  and Other Reflective Cultural Routes

CAI Tong-hua, TIAN Ye

(Xixia Research CenterAlxa,Alxa Museum, Alxa 750300, China)

Abstract: As one of the cultural communication channels in human history, the grassland Silk Road carries the imprint of cultural development.Alxa cultural routes, including Suixin Camel Road and salt transport route, should be regarded as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Silk Road in time.The Silk Road was the longest channel of cultural exchange in human history.The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have integrated and sublimated through this bond, making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world civilization.As the necessary place of the grassland Silk Road, Alxa Cultural Route i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landing point to explore the role of Alxa cultural route in the grassland Silk Road.

Keyword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Silk Road on the Prairie; Alxa Cultural Route; Camel Rock  Pai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