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传统之根,燃创新之魂

2023-11-24 17:56王悦阳
新民周刊 2023年40期
关键词:牡丹亭艺术节戏曲

王悦阳

作為本届艺术节开幕演出之一,集中上海昆剧团几代人接续传承的全本55出《牡丹亭》之集粹版,于10月15日在上海文化广场全新亮相。

暌违多年,辉煌重启,艺术盛会,人民节日。随着上海昆剧团全本55出《牡丹亭》之集粹版作为第二十二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演出盛大上演,越剧、晋剧、花鼓戏、南音、锡剧、曲剧、花灯戏……汇全国戏曲精品力作,聚全球演艺市场目光,9台戏曲、曲艺佳作从300多台报名剧目中脱颖而出,将以多样题材、创新舞台、深度哲思颠覆观众对传统戏曲的想法。在金秋十月的上海,一幅荟萃着南腔北调的戏曲瑰丽画卷将在为期一月的国际艺术节期间徐徐展开,姹紫嫣红,煞是好看。

南腔北调,唱念做打,水袖翻飞,丝竹悠扬,一部部不忘本来、面向未来、传承发展、守正创新的戏曲艺术佳作,充分彰显本届艺术节艺术性、国际性、人民性、创新性的鲜明特征,展现艺术节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集聚全球一流演艺资源的码头功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使命担当。精彩纷呈的戏曲演出不仅让中外观众大饱眼福,展现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文化自信,也让人不禁感慨,上海国际艺术节不仅是世界文明之花竞相绽放的舞台,也是集中展示中国优秀民族艺术创新成果的平台。

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发表九周年之际,作为本届艺术节开幕演出之一,集中上海昆剧团几代人接续传承的全本55出《牡丹亭》之集粹版,于10月15日在上海文化广场全新亮相。这台中国戏曲史上的旷世巨作经过上海艺术家的不懈努力,以最接近戏剧大师汤显祖原著的方式,向中外观众展示独特的中华美学精神和深厚的历史人文内涵。在这场演出“打头阵”之后,众多传统与时尚交汇,地域性与国际化交织,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好戏将连番登场,一展中国传统文化的澎湃活力,展现出艺术节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的使命担当。

“因情成梦,因梦成戏。”明代戏剧家汤显祖凝聚毕生心血创作的“临川四梦”,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人类戏剧作品中的瑰宝。“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亭》。”正如汤显祖所言,这“四梦”之中,《牡丹亭》以其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一颗夺目的明珠。问世400多年来,它早已成为昆剧名作的代言,以其积极浪漫主义的表现方法和曲折离奇的戏剧情节,加之一代代艺术家融入生命与心血的倾情演绎,表现出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成为中国戏曲史乃至中国文化史上的丰碑。

趁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上海昆剧团于1978年成立,建团45年以来,从蔡正仁、岳美缇、华文漪、张洵澎,以及张静娴等“昆大班”、“昆二班”一众国宝级艺术家起,到谷好好、黎安、沈昳丽、吴双等“昆三班”梅花奖艺术家群体,直至如今活跃在舞台上,获得诸多青年观众追捧的“昆四班”翘楚罗晨雪、胡维露等,整整五班三代上昆人对昆曲《牡丹亭》的修改提高与演绎曾有十余次之多。在此期间,凭借历代演员各具特色的多版本艺术呈现,在国内外戏剧舞台上享有盛誉。

2022年,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讲话精神,上海昆剧团从研究原点出发,探本溯源,举全团之力创排全本昆剧《牡丹亭》,以全新视野对传统经典进行重新思考,深入挖掘经典作品中蕴含的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传承与创新发展。此一番“全本”,旨在通过对汤显祖55折全剧的完整演绎,展现出一个不同寻常又追溯本源,展现戏剧名著全貌的当代舞台艺术作品。通过上、中、下连续三台大戏的体量,深入挖掘经典作品中蕴含的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以今人视角,讲古典精粹,力求打造出一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昆曲艺术佳作。上演之后被专家认为是“本年度中国戏曲重大文化事件”。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正如汤显祖在题记中写下的那样,“情”是《牡丹亭》的灵魂,而其中闪耀的理性光芒又赋予剧作丰富深刻的蕴意,使之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作品。本次推出的全本55出《牡丹亭》之集粹版,是在全本《牡丹亭》基础上提炼而成的精华结晶。不同于为人时期受封建礼教束缚,杜丽娘心中苦闷无处排解,因春感情,一梦而亡,成为鬼魂后的杜丽娘以青春生命的毁灭去追求超越生命的爱情,她的“情”打通幽明冲决生死,释放并实现了所有精神理念的美好追求,既为全剧营造了更为浓郁的浪漫色彩,也充分体现了汤显祖笔下的主人公对于“人生况味不断奔赴”的精神主旨。全本55出《牡丹亭》之集粹版致力于浓缩且完整、丰富且精彩,同时保留原著精神,复原昆曲风流雅韵,更为契合当下观众的审美需求和观剧习惯。

正如导演与剧本整理郭小男所说的那样:“很多人觉得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就是《牡丹亭》,但汤显祖的原作远比这个要丰富。它覆盖了宋明两朝在思想、宗教、文化、历史、民俗和社会等层面的很多内容,总括了当时社会全部关于情感、关于人性、关于理念,关于道德,关于精神的种种。尤其第三本中,他写了一个女孩子的生命是不是要受到这样一次波澜壮阔过程的社会化的承认,这一下可能跟莎士比亚对上了,用一个人的命运来对应国家和社会。”

浙江小百花越剧团 新编历史剧《苏秦》。

值得一提的是,全本《牡丹亭》在角色与演员上也充分发挥了上昆行当齐全、文武兼备的优势,上昆几代艺术家戏以人传,生生不息的动人画面将在舞台上最为直观、生动地呈现,“昆四班”梅花奖得主罗晨雪、“白玉兰”主角奖得主胡维露挑梁全本杜丽娘和柳梦梅,“昆三班”梅花奖得主吴双饰演胡判官,“昆五班”的年轻演员也将在剧中扮演春香、陈最良、杜夫人等重要角色。这部承载着上昆几代人努力的心血之作,将以动人的声腔和细腻的表演向世界传递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新的精神面貌、新的人文解释、新的表达走向、新的表演方法、新的舞台呈现,作为目前全国唯一能演绎全本55出《牡丹亭》的团队,此次创排,上昆旨在将这部最能够全面展现中国文化和艺术特点的作品,打造成为“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下”的精品力作。上海市文联专职副主席,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总裁、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说,“正如昆剧《牡丹亭》里的一句唱词:‘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我们深为期待,通过艺术节这一平台,进一步探索优秀传统文化与国内外演艺资源深度融合发展的合作交流机制,从而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提升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继承经典、打造经典、演绎经典、传播经典,是每一位优秀中华文化继承者与传承者共同的时代使命,对精致美好的传统艺术与精神的追溯与回归,让心灵得以感受真善美的熏陶,这样才能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对此,郭小男表示:“在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的舞台上,上演全本昆剧《牡丹亭》,是带着开阔的自信,回眸传统文化,是上海观众近年来的一大幸事。让我们平心静气地用昆剧,表现一次儒雅,表现上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希望这次创作能有一个新的精神面貌、新的人文解释、新的表达走向以及新的舞台呈现,能够为后人留下不负时代、不负昆曲,具有高峰艺术价值的佳作。”

新的精神面貌、新的人文解释、新的表达走向、新的表演方法、新的舞台呈现。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中,戏曲的传承发展找寻到源头活水,也找寻到熠熠生辉、独树一帜的世界坐标。

吟唱着“六方印,六座山”的苏秦,“一条道走到死也是凯旋”的苏秦,书写的是人间大义,映照的是和平与梦想。以历史烛照当下,这是隔着千年的时光,古人苏秦仍能与现代的观众产生共鸣和共情的原因。在本届上海国际艺术节,由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团长蔡浙飞领衔主演的史诗越剧《苏秦》将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上演,观众可以看到女子越剧的细腻表演,更可以看到一个灵魂徘徊在命运中的呐喊和个体生命在时代中的极限绽放。

“创排《苏秦》,是小百花自身舞台艺术锐意传承发展的责任。”作为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当家人,也是越剧“尹派”第三代传人代表之一的蔡浙飞坦言,要用看似柔弱细腻、婉转多情的女子越剧,来表达宏达深沉的历史题材,本身就极具挑战性。毋庸置疑,如何在戏曲舞台上塑造民族优秀历史人物的形象,为古老中华文化探源寻根,是当代戏曲人的责任与使命。为此,编剧王宏在多义的探索中寻找苏秦,导演杨小青站在历史的高度来排《苏秦》,对画面、造型、手段都比以往的女子越剧要来得气势更宏伟。舞美、多媒体与灯光总设计萧丽河将历史的故事装在一个现代的壳里,让角色全部沉浸在简洁的空间里,好像他们就是历史的一个片段。苏秦的故事家喻户晓,但在蔡浙飞的舞台上力图以“史诗之风”唱响“和平之愿”,这体现了女子越剧的史诗担纲,为越剧新剧目创作进一步拓宽了题材领域,也为越剧历史剧创作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同样在表演上突破以往舞台经验、塑造历史人物形象的还有晋剧的领军人物谢涛。身为女老生,谢涛早在2005年就凭借一出《范进中举》在晋剧阔别上海舞台69年后叩响上海大门。2017年谢涛被授予第27届上海白玉兰戏剧奖“特殊贡献奖”,她是获得此项殊荣最年轻的一位艺术家,也是山西省戏剧界第一位获此殊荣的艺术家。上海还为晋剧叩响了国际舞台艺术交流的大门,2007、2008年、2009年、2017年,晋剧《范进中举》、“魅力晋剧——精品剧目绝活绝技”从上海出发分别登上了俄罗斯、日本、美国、加拿大等世界舞台。正如谢涛本人所言:“上海是我的福地,更是晋剧艺术的知音。在上海,我们不仅收获了许多忠实而热情的观众,更为晋剧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提供了一个大舞台。”

厦门市南乐团南音《文姬归汉》。

太原市实验晋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新编晋剧《庄周试妻》。

这一次,谢涛将化身一代哲人庄周,在上海星舞台带来无场次晋剧《庄周试妻》。谈到对戏的创作体会时谢涛说,庄周在她的创作经历中,完全是独树一帜的舞台人物,区别于她创作的任何一个人物,她要一人分饰多角,演出庄周多个维度的心理、状态,“这在很多时候是交织的,不能分割来体现。这部剧目的创作于我而言是新的突破、跨越、实验、创新,也是对晋剧艺术的解构与再建构”。通过全新演绎的作品,观众将在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舞台上,看见一个无限可能的晋剧名家谢涛,也将看到古老的晋剧艺术在新时代守正创新、发展求变的探索与努力。

时代精神的张扬,民族精神的重铸,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文姬归汉”是我国千年传唱的历史故事,历代演绎无数艺术经典。此次上海国际艺术节,厦门市南乐团大型南音剧目《文姬归汉》将上演于宛平剧院,这也是厦门市舞台艺术作品首次入选中国上海國际艺术节。

南音也被称为“弦管”“泉州南音”,是福建省闽南地区的传统音乐,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其发源于福建泉州,用闽南语演唱,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汉族音乐。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按照约定俗成的看法,南音起源于唐,形成在宋,其唱法保留了唐以前传统古老的民族唱法,其唱、奏者的二度创作极富随意性,而南管的演奏上也保持了唐宋时期的特色。其音乐主要由“指”“谱”“曲”三大类组成,是中国古代音乐体系比较丰富、完整的一个大乐种。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跨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例会正式将南音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文姬归汉》是著名剧作家王仁杰的遗作,故事取材千年传唱的历史故事以及《悲愤诗》《胡笳十八拍》等文学经典,讲述了东汉著名女诗人蔡文姬因战乱被掳,在匈奴十二年,日夜思念故国,最终忍痛别子归汉的故事。饰演蔡文姬的是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获得者杨雪莉,她台风沉稳,唱腔婉转,一唱三叹、高低自如、跌宕起伏,感人至深。著名作曲家江松明在保留有南音传统“四大件”乐器的基础上,也引入古琴、编钟、埙、鼓、云锣等中国古老乐器和西洋弦乐等进行配器,丰富了全剧的音乐形象和表现力。该剧紧扣“去国怀乡”的文化母题,辗转吟唱,以女诗人的生命苦旅和对华夏文化的坚守与回归,歌颂了深厚深沉的爱国主义精神,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层价值和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

在著名剧作家陈咏泉看来,影视对文学的改编是“百年修得同船渡”,戏曲对文学的改编可以说是“千年修得共枕眠”。纵观中国文化史,宋元以来,戏曲登台的那一刻起,就没有停止过对文学的改编。无论是元杂剧还是明清传奇,由于高浓度文化与文学性的注入,使得《窦娥冤》《墙头马上》《长生殿》《桃花扇》等戏曲经典也成为了文学经典。数百年来,戏剧与文学二者相互成就、相得益彰。文学给戏剧提供了滋养,戏剧也让文学得到了更持久、有效的传播。

追根溯源,开拓创新,当代戏曲人传承发展之余不忘来时路,如何将现当代文学与古老的戏曲艺术融合、碰撞,擦出新時代的火花,成了一个全新的课题。本届艺术节期间,陈涌泉继《阿Q与孔乙己》《风雨故园》之后,推出的继承新文学传统三部曲之三《鲁镇》将来沪。这是河南省曲剧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为纪念鲁迅先生诞生140周年而作,即将上演于宛平剧院。《鲁镇》继承了鲁迅丰厚的思想遗产和强烈的批判精神,在提炼淬取鲁迅原著精华的基础上,赋予作品新的精神高度和人文内涵,从而将“鲁迅题材的戏曲改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河南省曲剧艺术保护传承中心 大型现代曲剧《鲁镇》。

据介绍,曲剧《鲁镇》以鲁迅名篇《祝福》中祥林嫂的命运为主线,将狂人、阿Q、孔乙己、九斤老太、单四嫂子等多个鲁迅笔下的文学形象融于一剧,重新建构和演绎了发生在鲁镇的故事。虽然是用北方的曲剧去表现江南的鲁镇,但没有一点违和感,原因在于该剧把鲁迅的作品当作一种环境、一块土壤来表现,使众多人物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一个生态场,并融入了对民族精神的表达,传递了超越地域的情感共鸣。

无独有偶,另一部由鲁迅作品改编的锡剧《涓生之路》由无锡市锡剧院、东台市锡剧团联合创排演出。锡剧是“江南文化”的代表,从其发展历史来看,多擅长表现爱情题材,《伤逝》恰是鲁迅写下的爱情小说,滩簧唱腔柔美,长于抒情,江南水乡情趣和浓郁生活气息兼备。此次演出阵容汇集锡剧“彬彬腔”第三代嫡传王子瑜、锡剧“梅派”第三代传人蔡瑜等多位国家一级演员,将为当代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审美体验,品味文学经典魅力,感受鲁迅精神的时代写意。

丁香树下,弥漫着淡淡的哀伤、浓浓的离愁,似听到涓生在呐喊:“这混沌世界哪里有我路一条?”青年的呐喊振聋发聩,自由意识在黑暗中如惊雷般觉醒,锡剧《涓生之路》在鲁迅先生写的短篇小说《伤逝》中摸索穿行,找到一条新路,从留白中生出“阿力”“易局长”“郝大爷”等原创人物,让故事从涓生一人的喃喃自语变为时代的交响曲。

玉溪花灯戏传承保护展演中心 花灯戏《花腰飞虹》。

守根护脉,方能以古鉴今,古韵新唱,则让沉淀着历史烟云、凝结着先贤智慧的经典古戏、文化遗产“活起来”。在本届上海国际艺术节上,观众还将看到许多难得一见的剧种、剧目,在上海这座国际化的“戏码头”上展现风采。

湖南省花鼓戏剧院创排的《夫子正传》在雅与俗、传统个性与现代气质、民间立场与精英追求之间自由游转,在独辟蹊径的题材开掘中承载起中国精神、中国形象、中国声音的精彩表达。商洛花鼓戏《情怀》说的是老百姓的事儿、唱的是听得懂的词儿,具有大秦岭浓郁地域风情,其以幽默风趣、青春浪漫的花鼓喜剧风格表现了刚从大学毕业分配到单位的赵小燕,抱着“山乡育我一份情,我报山乡一世恩”的家国情怀来到云湖村扶贫的感人故事,呈现了陕南大地山乡巨变、山河锦绣、乡村振兴的时代画卷。该剧以乡村养老为切口,关注当下乡村振兴大蓝图,让观众在观剧时潜移默化地感受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深刻道理。

同样以振兴乡村为主题的作品还有云南玉溪市花灯剧院精心制作的青春剧《花腰飞虹》,这部花灯戏以大学生毕业回乡创业、振兴乡村为主题,塑造了四个性格各异、情感充沛的年轻人,并把故事嫁接到玉溪花腰傣聚居区,从而既演绎当下青年人身上的故事,又宣传玉溪独有的花腰傣民族文化。据玉溪市花灯剧院艺术总监杨丽琼介绍,《花腰飞虹》把花灯音乐和花腰傣音乐很好地契合在一起,在花灯音乐方面,用了玉溪花灯“五大调”中的道情、走板、虞美情、五里塘四大调,还用了玉溪花灯中的补缸调、纺纱调等,保留了玉溪花灯音乐的根,但又在老腔老调里面有所发展,形成“旧中有新、新中有根”的特点。而花腰傣民族特色与花灯剧特性有机交融,激励青年观众在乡村振兴的求索中,用真心真情谱写出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戏融古今,情贯南北,民族精神,时代表达。古老的戏曲艺术不仅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瑰宝,更是表现和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传统之根,燃创新之魂。借助丰富多样的传播方式,火热的戏曲演出将在上海这个“戏曲大码头”再现繁荣盛景。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不仅将成为展示当代戏曲创作最新动态的一扇窗,更是连接传统文化与多样受众群体的一架桥梁,以生动鲜活的艺术形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猜你喜欢
牡丹亭艺术节戏曲
遇见艺术节
A Glimpse of the Art Festival遇见艺术节
牡丹亭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牡丹亭》之《游园惊梦》
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海报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2017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
读《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