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成
昆山方圆931 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41 万人,是江苏的东大门,毗邻上海、连接苏州,素来是江南鱼米之乡。改革开放前昆山经济实力在苏州地区8 个县中排名末一位,人称“小八子”。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后,历届市委、市政府(县)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从实际出发,遵循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全市经济综合实力自2005 年起连续19 年荣获全国百强县(市)第一,誉称“华夏第一县”。究其发展轨迹,概括起来主要历经四个发展阶段,取得四条基本经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昆山的党政领导决意冲破“不准东张西望(不能眼望上海、苏州大烟囱)”的禁锢,果断决策走出去学先进,请进来传经验,扩大视野,发奋图强,千方百计发展工业经济,努力改变单一农业经济结构。从1984年起自费兴办开发区(工业新区),工业用地坚持规划用到那里就征用到那里,不搞圈地运动。这个自费开发区白手起家,虽比起沿海国家级开发区起步晚,但通过横向联合,起点高、起飞快,经过8 年艰苦奋斗,1992 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开发区序列,其完成的各项经济指标名列全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前茅,综合实力很快超越周围兄弟县(区),社会反响强烈,引起党中央、国务院高层重视。这样,不仅摘掉了“14+1 自费开发区是私生子”的帽子,而且从根本上摘掉昆山经济落后的“小八子”帽子。1988 年7 月,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把昆山兴办自费开发区称为“昆山之路”。由此声名鹊起,并为今后持续协调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昆山以横向联合与外向型经济为主轴的经济社会发展迅猛,翻番而上,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深深留在城乡居民的脑海。
据昆山市统计局资料显示:2005 年实际利用外资由1992 年的1.26 亿美元上升为10.12 亿美元,进出口总额由1992 年的1.46 亿美元上升为332.19 亿美元,十倍百倍的增长速度及其绝对值,绝无仅有。这个历史的抉择卓有成效地夺得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双丰收。对照江苏省建设全面小康社会6 类、18 项、25 条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科教文卫、资源环境等主要指标体系,昆山不仅全面达到,而且有些指标提前超额完成。据统计,2005 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高达730 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达116.82 亿元,分别比1992 年增长15.7 倍和68.5 倍;2005 年城镇职工收入22928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519 元,分别比1992 年增6 倍和4.6 倍。各路新闻媒体和有关专家、学者欣闻昆山奔小康成绩喜人,通过下乡访问和广泛问卷调查,确认昆山在全国率先实现无水分、群众认可、百姓得实惠的全面小康,圆了千年“小康梦”。为此,2005 年2 月国务院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发表公报公告,顿时名扬国内外,实证“昆山之路”的生动实践,其路径越来越宽广,内涵越来越丰富。
昆山着重使劲五大推进。即推进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链配结构的调整拓展提升;推进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创业、创新、创优;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化、城镇化、城乡一体化;推进以惠民重点的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民生福祉增多;推进以党建引领的组织建设、文明建设、生态建设。在这七年中,昆山充分发挥园区经济顶梁柱作用(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昆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花桥经济开发区、昆山旅游度假区,以及昆山综保区等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充分发挥张浦、周市、巴城、陆家、千灯、锦溪、淀山湖、周庄等八大镇各自的区位产业优势和古镇历史文化优势,从而使全市城乡社会主义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民生事业发展力度不断加大,广大人民群众受益不断增加。2012 年5 月市统计局资料显示,对照江苏省基本率先实现现代化6 大类30 项指标体系,昆山实现程度已达89.6%;农业现代化6 大类指标体系基本达到,出色地完成逐梦追梦圆梦的预定目标任务,2012 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2725.3 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572.7 亿元,城镇职工年收入53461 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23186 元,分别比2005 年增长2.73 倍3.9倍、1.33 倍和1.72 倍,城乡居民收入之比由2005年的2.69∶1 下降为2.3∶1,以上五项指标完成实绩均名列全国县级市前茅。
昆山凭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取得的成绩和积累的宝贵经验,上“路”践行,引领各级领导和企业进一步“走出去”,依托大专院校和科技团队的力量,发扬“敢闯敢试、唯实唯干、奋斗奋进、创新创优”“敢创唯一、敢于争先”的“昆山”精神,开辟新赛道,拓宽新空间,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高水平开放助力高质量发展。
昆山在“二次开放”中最为显著的成就是外向型经济取得大跨度、大体量、大增长的历史性突破。据统计,2022 年底全市在2012 年56 个国家与地区创办7069 个外资项目、总投资793 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17 亿美元、且有29 家世界500 强企业在昆山设立70 多个项目的基础上,分别陡升为79 个国家与地区的9613 个外资项目、总投资1233 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31.5 亿美元,且有48 家世界500 强企业在昆设立108 个项目,卓有成效推动全市经济综合实力保持在全国百强县(市)中独占鳌头。2022 年昆山地区生产总值首闯5000 亿元大关,达5006.7亿元;规上工业首创万亿元,达10810.95 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企业达2744 家,占苏州全市五分之一,上市企业46 家,科技投入占比达3.38%;进出口总额首超千亿美元,达1033.09 亿美元,其中出口702.23 万美元,进口330.86 万美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269 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13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583 元,两者收入之比为1.8 ∶1,分别低于全国2.6 ∶1 和江苏省2.16∶1;城镇化率达79.39%,高出全国14.17 个百分点,高出全省4.99 个百分点,高出苏州3.39 个百分点;城乡人均寿命84.13 岁,分别高于全国的73岁、江苏的79.33 岁。进入新时代这10 年的发展,再一次佐证“昆山之路”的经验可贵。正如美国哈弗大学把“昆山之路”列入了解中国教科书,宣扬其具有普世价值。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昆山的领导真诚耐心地通过算账对比,摆事实、讲道理等方法,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明形势、懂道理,冲破“发展横向联合说是肥水外流”“搞外向型经济说是搞殖民地经济”“搞自费兴建开发区说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等思想禁锢与阻力,不断解放思想,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四十年如一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坚持不懈敢闯敢试,勇创唯一,才取得今天辉煌的历史性奇迹。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昆山就部署用三年时间实施科技创新工程,不断推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进入新时代,充分发挥科技力量,不仅前瞻性布局,还巧用“无中生有”,一大批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低到高兴起,绘就产业全面转型升级换代新篇章。工业方面,由上世纪八十年代一批“借鸡生蛋”“借梯上楼” 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多数代加工)蝉变升格为自主先进制造、自主研发创造的机械化、智能化、数字化现代大工业。“三农”方面,在乡村中着力推进城市化、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建设,由农户分散经营“汗水农业”嬗变升格为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的现代都市农业。城镇建设方面,由昔日经济弱、百姓穷、环境差的小县城蝉变升格为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文明程度高的现代大城市,更值得一提的是昆山在全国县级市中率先拥有东接上海大城市、西连苏州主城区的苏沪11 号线轨道交通,不仅享受现代化大城市的同城效应,而且有利于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所有这些巨大变化,不能不说是全面转型升级的结果。
历史经验证明,人才是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昆山办企业缺人才,就动员各方力量进城入院校聘请“星期日工程师”来昆指导,又以“三顾茅庐” 精神登门拜访求人才,同时在全国首创举办人才市场,率先与台资企业创办人才资源公司,输送青年骨干委托上海、南京有关院校或出国培养专业人才,以及创建留学生创业园吸引各方人才,到2007 年昆山累计引进培养各类人才21 万余名,其中高级人才占10%以上,通过引才、育人、用才、留才有效推动昆山经济社会不断加快发展,当时解放日报发表文章就这样评价:“昆山全靠人才发家”“昆山之路就是人才铺就之路”。尔后,昆山本着“人才引进多元化、人才流动市场化、人才管理科学化”的精神每年投入大量资金,扩建人才市场,营造人才公寓,加之出台各项优惠措施,使各路人才纷至沓来。至2022 年全市累计拥有各类人才50.5 万人,其中国家级重大人才154 人,省级双创人才178 人,姑苏创新创业人才359 人,还建立了一批硕博士工作站。更是在实践中形成“崇尚创新、敢当风险、鼓励成功、允许失败”的宽松创新环境,秉持“培育一流人才,引进一流资源,创造一流业绩”的理念,使大批高层次人才到昆山大有用武之地,使昆山人才事业迈出了坚实步伐。
昆山历经40 年四个阶段的发展,党政领导虽多次调整,但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始终不动摇,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一届,一茬接一茬,届届有新招,茬茬变新貌,永葆昆山发展富有韧劲与活力,常盛不衰,持之以恒。就“昆山之路”延伸发展来说,1984 年8月县委、县政府一班人确立“第一次吃螃蟹”冒风险的理念,在一片农地上兴办自费开发区,1988 年7月人民日报评论员首次冠名 “昆山之路”,1992 年8月22 日被国务院批昆山自费开发区加入国家级开发区大家庭。2014 年6 月30 日,时任江苏省委副书记、苏州市委书记石泰峰在昆山调研时对 “昆山之路”在获得诸多荣誉和取得巨大成绩面前,应放眼长远,不断进取,首次提出“昆山之路”从头越的要求。对此,昆山领导既感到压力,又看作是动力,引领一班人戒骄戒燥,带领广大干部群众一如既往勇于争先。2022 年、苏州市委书记曹路宝来昆调研寄望昆山继续锐意进取,争先创优,树立旗帜。昆山市委、市政府领导聆听后,便果断提出新时代“敢闯敢试,唯实唯干,奋引奋进,创新创优”的新“昆山之路”精神内涵,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昆山“现代化可以勾画的目标”的要求付诸实施,不负“有一个新的超越”的使命,誓把昆山打造成中国式现代化示范县市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