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检查及图像后处理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诊疗中的临床应用

2023-11-23 05:41宋国君谭锦林钟事宏
安徽医专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三维重建椎间盘腰椎间盘

宋国君 谭锦林 钟事宏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现代社会常见的腰部疾病,因各种原因导致腰椎间盘变性、突出等并刺激或压迫神经根及马尾神经,诱发肢体麻木、疼痛等一系列症状[1]。X线是临床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常用方法,但因腰椎成分与结构复杂,组织与解剖结构显示困难,X线对脊髓、韧带、血管等软组织形态的显示率较低[2]。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CT技术对疾病的准确度明显提高,通过多层螺旋CT可清晰观察到脊柱代偿性凸起、椎间隙狭窄等具体病理结构[3]。螺旋CT后图像后三维重建技术已广泛用于脊柱多种病变,具备直观的立体图像、清晰的解剖结构,在辅助临床医师疾病诊断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本研究分析CT检查及多平面三维重建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诊疗中的应用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1月-2022年6月期间收治的6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8例,女性30例;年龄25~72岁,平均年龄(56.34±5.18)岁。①纳入标准:入组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支配区疼痛、麻木等症状;无腰椎手术史;单节段病灶;经过手术或经综合检查(临床症状、体格检查、CT检查、磁共振成像检查、造影检查等)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完整的临床资料。②排除标准:曾有其他腰椎手术史;临床诊断资料不完整;既往有腰椎骨折史;伴脊柱侧凸、后凸畸形者。本研究符合《世界医学大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无伦理问题。

1.2 方法 CT扫描:多层螺旋CT MX 16-slice(东软飞利浦医疗PHILIPS),管电流120~150 mA,电压设置120 kV,层厚设置2.5 mm,螺距设置1.5 mm。患者仰卧位,屈曲双膝,从L1下缘逐渐向下扫描至S1部位,密切观察患者椎间盘位置、密度与形态。获得二维图像后,行多平面三维重建技术,重建全腰段脊柱的冠状位、矢状位,重建矩阵为512×512,骨窗450×2000 Hu,软组织窗55×350 Hu。上述图像由两名资深的影像学医师双盲阅片,仔细观察图像形态,当意见一致为阅片有效。

1.3 观察指标 ①分析CT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检出阳性率及对不同病变部位的检出率:以手术或经综合检查(临床症状、体格检查、CT检查、磁共振成像检查、造影检查等)结果为金标准。②按照CT检查后图像后处理技术的不同,分为二维图像组及多平面三维重建组,比较两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检出率。③比较不同病情程度下CT影像学指标:按改良下腰痛评估量表[4]评价,共有10项指标,每个指标计0~3分,其中轻度:≤10分;中重度:>10分。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使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经(±s)表示,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率(%)表示,采取χ2检验;采用Kappa值计算一致性,0.41-0.60可靠度中等,0.61-0.80可靠度高,0.81-1.0为完全一致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T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阳性率及不同部位检出率分析 68例患者经手术或经综合检查(临床症状、体格检查、CT检查、磁共振成像检查、造影检查等),L3~L421例,L4~L525例,L5~S122例,CT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检出率97.06%(66/68),其中L3~L421例,L4~L524例,L5~S121例,与手术病理或综合检查结果相比,一致性高(Kappa值=0.862)。

2.2 两种CT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检出率比较 CT检出的6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多平面三维重建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检出阳性率高于二维图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种CT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检出率比较 例(%)

2.3 不同病情程度下CT影像学指标比较 68例患者轻度28例,中重度40例,中重度组突出物形态、髓核突出病理类型、髓核疝密度、神经根压迫方法、矢状径、硬膜囊前后径与轻度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病情程度下CT影像学指标比较 例(%)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引起下腰痛的主要原因,其致病因素较多,在诸多因素作用下造成腰椎间纤维环破裂,椎间盘突出并挤压椎管内脊髓,从而使患者出现下肢麻木、放射性疼痛等症状[4]。临床诊断时,由于本病是由外伤或椎间盘纤维环退化等所致,除了病史或常规查体之外,也要严格遵照影像学检查表现进行综合评价。X线是临床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常规方法,空间显示较好,可清晰显示椎体自然弯曲度,且操作简便、成本较低。但X线检查无法直接观察腰椎具体表征,仅能依靠椎间隙和椎体骨质变化推测患者是否存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分辨率较低,误诊率及漏诊率较高[5]。螺旋CT诊断图像分辨率高,可清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形态、部位及直径,有效评估神经根与硬脊膜囊的压迫、移位程度,并能呈现骨质细微结构以及椎间盘突出症状[6]。

本研究结果显示,CT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检出率为97.06%,其中L3~L421例,L4~L524例,L5~S121例,与手术病理或综合检查结果相比,一致性高(Kappa值=0.862)。谭慧琴[7]研究显示CT扫描腰椎间盘突出症阳性率明显高于X线,且对突出部位检出率高于X线(P<0.05)。多结果提示,采用CT可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检出率。分析原因是多层螺旋CT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与清晰度,短时间内扫描范围广,能够清晰显示椎体突出部位、组织结构关系及神经根压迫程度,以此能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检出程度。

多平面三维重建技术是从二维图像发展而来,经计算机程序处理得到重建的三维结构信息,可弥补二维图像不足,以此为病变提出具体的三维图像,便于临床医师从多角度、多层次观察及分析图像,便于临床医师诊断[8]。目前多平面三维重建技术已在CT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为骨折中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提供合理的参考依据[9]。本组研究,多平面三维重建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检出阳性率高于CT二维图像组(P<0.05)。结果发现,CT诊断后,采用多平面三维重建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可提高疾病诊断率,且优于二维图像。既往CT二维图像主要是进行CT轴位图像观察,但其结构组织信息辨认较为困难;而采用三维重建技术,可立体显示椎间盘、椎管、脊髓、神经根等具体结构与组织信息,以此能清晰显示病变结构及软组织信息,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检出率。同时多平面三维重建技术可立体、直观显示椎间盘突出形态、大小、边缘形态以及对硬膜囊、神经根的压迫程度,准确鉴别椎间盘组织的钙化、椎体后缘的骨质增生等,以此能减少疾病漏诊、误诊率,避免发生二维图像信息遗漏[10]。

CT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时,其影像学特征以许莫氏结节、经骨突出等为主。本研究发现,中重度组患者CT图像上突出物形态以山丘状且边缘不规则或菜花样、棉絮或孤岛状形态为主,髓核突出病理类型以脱出、游离为主,髓核疝密度>100 Hu,神经根压迫方式以压迫、粘连为主,且矢状径增加,硬膜囊前后径降低,且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是随着疾病程度加重,椎间盘纤维前方、侧方厚度增加及坚韧,后方较为薄弱,故容易发生后型突出且突出物体积大[11];同时随着疾病加重,髓核脱出甚至游离椎管,并且随着疾病进展,髓核逐渐萎缩、瘢痕,甚至发生粘连;另外髓核密度增加,骨质骨化程度加重,甚至会压迫神经根,导致神经根磨损,从而加重疾病程度[12]。

综上所述,CT检查结合多平面三维重建技术可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检出符合率,并能清晰显示病变的节段位置,依据影像学特征可相应判断疾病严重程度,临床应用价值高。

猜你喜欢
三维重建椎间盘腰椎间盘
基于T2mapping成像的后纤维环与腰椎间盘突出相关性研究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基于Mimics的CT三维重建应用分析
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在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基于关系图的无人机影像三维重建
三维重建结合3D打印技术在腔镜甲状腺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16排CT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的应用
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颌面部美容中的应用
腰背部肌肉锻炼联合TDP照射腰痹痛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7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