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自信心是从哪里来的?

2023-11-23 22:16胡运玲
妇女生活 2023年11期
关键词:家长孩子

胡运玲

主持人语:

每个做家长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自信、勇敢,但不少人却不懂得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而要想培养出一个自信的孩子,首先要弄清楚——

孩子的自信心主要受父母影响

说到孩子的自信心,估计很多家长只在意孩子是否自信,却对自信心来自哪里并不关心。但是,如果不知道自信心来自哪里,就对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无从下手。自信心,是一种反映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完成某项活动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性,是一种积极、有效地表达自我价值、自我尊重、自我理解的意识特征和心理状态,也称为信心。根据这个定义可以判断,自信心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习得的。

加拿大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研究所曾对1000多名儿童做过关于自信心的专题调查,发现有四成孩子缺乏自信。深入追究其原因,完全是后天因素造成的,与先天遗传等因素无关。

还有研究发现,在决定孩子是否自信的后天因素中,父母的教养方式作用巨大。这一点,已被美国科学家证实。

美国有两所大学的科学家,对孩子自信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专门做了研究。他们经过测试将研究对象(孩子)分为三组,A组是自信心强的,B组是有自信心的,C组是缺乏自信心的。然后,通过追踪这些孩子的生活轨迹,观察是什么因素影响了他们自信心的强弱。他们吃惊地发现:孩子的自信心状况,与孩子的体貌等因素无关,而与他们的父母关系密切。

那些自信心强的孩子,父母对他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愿意花时间与他们待在一起;父母很民主,懂得倾听和尊重他们,必要时给予他们帮助;孩子知道他们对父母来说很重要;父母对他们要求严格但不粗暴;当他们犯了错误,父母会惩罚他们,但不是严惩,而是以善意和关心的方式引导他们。

而那些缺乏自信的孩子,父母的言行往往让他们感受不到爱;他们犯错误后,父母会粗暴地惩罚他们。

科学家据此判断,孩子的自信心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孩子能完全自给的,更多来自父母的影响。

孩子自信心的五大来源都需要父母的加持

那么,父母如何才能帮助孩子建立强大的自信心呢?这里总结了日常生活中孩子自信心的五个主要来源,并相应给父母列出具体的培养办法和注意事项,供家长参考——

来源一:父母的金口玉言

有一天,我在公园的攀岩区看到这样一幕: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看到别的孩子攀岩,也想试试,结果刚攀爬两下就滑了下来。爸爸让他再来一次,他畏难地说:“我爬不上去。”爸爸就笑他:“瞧你笨的,看人家多灵活!”听了爸爸的话,小男孩更不敢尝试了,站在旁边眼巴巴地看着别人玩。这时,又来了一个小女孩,一开始羡慕地看着别人玩,妈妈就问她:“想玩吗?”她点点头。妈妈就说:“那你去试试。”可小女孩有些犹豫:“我不敢。”妈妈把她拉到近前,耐心地教她如何攀登,手如何抓牢、腳怎么蹬稳,并反复鼓励:“你可以的,妈妈相信你!”小女孩受到鼓舞,先是胆怯地尝试,很快便越攀越自信,最终成功登顶。

由这两个孩子的表现不难看出,父母的鼓励、夸奖、赞美与肯定,是孩子自信的来源。

因此,想要培养自信的孩子,父母要多对孩子说肯定、鼓励的话,如“爸爸相信你”“妈妈觉得你可以”。对孩子的肯定、夸奖应实事求是,发自内心,而不是夸大其词、虚情假意,因为孩子很敏感,你是否真诚,他一听便知道。只有真诚的肯定,才能让孩子感到被认可,从而增强自信。同时应注意,要避免过度替孩子谦虚。谦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很多家长都喜欢替孩子谦虚。比如当别人夸孩子优秀时,家长偏偏喜欢唱反调,说孩子这不好那不好。这种过度替孩子谦虚的做法,会让孩子误以为父母真的觉得他不好,从而降低他的自我价值感,打击他的自信心。

来源二:父母的行动支持

孩子的自信还来源于父母在行动上对他的支持,这就要求父母平等地对待孩子,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尊重孩子的决定,并在孩子从事某项活动时给予必要的支持。决策权越宽泛,孩子的自我掌控感就越强烈,就越会觉得自己很能干,就越有自信。

我家邻居刘女士,就是在行动上对儿子鑫鑫特别支持的妈妈。她给孩子的权限大到令我吃惊,小到晚饭吃什么,大到假期是去外婆家还是奶奶家,只要不是大人必须做决定的,她都征求孩子的意见,让孩子决定,并尊重孩子的决定。鑫鑫和他姐姐都很自信,也很有主见。

父母可以给孩子更多的选择权和决定权。可以经常对孩子说:“你来决定吧!”“我想听听你的看法。”“这件事我听你的。”当孩子做出决定,要怎么做时,家长应在物力、财力、体力等方面全方位地给予支持。比如孩子假期有社会实践作业,孩子想要摆摊儿卖东西,家长帮助孩子进货、陪孩子练摊儿,都是强有力的行动支持。

但要注意,尽量不对孩子想做的事预设危险,吓唬孩子。比如孩子想学轮滑,家长不要对孩子说穿轮滑鞋危险,容易摔倒。这会动摇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久而久之就会变得胆小、不敢尝试、缺乏自信。

来源三:成功体验的胜任力

有什么比做成了一件事或新学了一项本领,更让人感到自信满满呢?相信家长都有这种体会:孩子学会扣扣子了、会帮妈妈拖地了、能够到开关自己开灯了、会自己洗袜子了……都会兴奋而自信地欢呼,恨不得让全世界知道他有多能干。而孩子从这种成功的体验中获得的,便是“我能行”的胜任力。

所以,家长多放手让孩子做事,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给孩子更多参与家务劳动的机会,鼓励孩子多帮大人做力所能及的事,不断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都是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自信心的好办法。

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做他喜欢并擅长的事。滑雪运动员谷爱凌就曾说,她最喜欢也最擅长的滑雪爱好,给了她最大的自信心。鼓励孩子做他喜欢并擅长的事,孩子很容易做好,并从中获得成功的自信体验。

在此提醒,当孩子做一件事情时,家长能不参与就尽量不要参与,让孩子独自完成。这样,事情全是孩子自己做的,功劳自然全部归孩子,孩子就能享受更多的成就感。比如,家长在门口等着,让孩子独自进面包店买面包;让孩子自己浇花;等等。事情虽小,但孩子能独自完成,他就很有成就感。

当孩子做成功了一件事,或者学会了一项新技能,家长不妨以某种充满仪式感的方式与孩子庆祝一下,比如我会在孩子的额头点个赞、给孩子一个热烈的拥抱或给孩子盖一个鲜红的奖章。这种仪式感能增强孩子成功的喜悦感,提升孩子的自信心。

但要注意,在放手让孩子做事时,家长要有耐心,允许孩子一点一点地提高能力,不能一下子就对孩子期望过高、要求过高,最好保持“半杯期待”——感觉孩子能做到八分,就对孩子只抱五分的期待。这样,家长能够避免因为失望而指责孩子,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还能让孩子因为自己“低开高走”而越来越认可自己的能力。

来源四:对失败体验的抗挫力

其实,当孩子做一件事情失败了,如果家长引导得当,同样可以让孩子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从失败经历中激发抗挫折能力,并通过后续的努力最终把事情做好。这样,不但能磨炼孩子的意志力,还能让孩子收获自信,并对自己有一个更客观的认识。

失败事件是培养孩子自信力的契机,这一教育理念在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有明确体现。他认为,孩子就是通过“克服困难——取得成功——获取自尊自信”这样一个过程来增强自信心的。自信心的建立源于成就感的获得,尤其是失败后再次成功,成就感更强烈,孩子的自信心就更受鼓舞。

这就要求家长懂得接纳孩子失败后的挫败情绪。当孩子把一件事情搞砸了,他可能会哭闹、生气、放弃。这时家长不要批评孩子,而是允许孩子把不良情绪先发泄出来,再告诉孩子,出了这样的事你的心情跟他一样糟糕,与孩子共情,接下来再帮助孩子重建自信。当孩子得到家长的理解后,一般都会慢慢冷静下来。这时,家长的话孩子才能听进去。家长可以跟孩子一起寻找补救办法,看看从哪个点切入更容易把事情做好,鼓励孩子将事情继续做下去。当孩子经历了波折,转败为胜,就会体会到更强烈的成功的喜悦,获得更强烈的自信。

一定要注意,家长千万不要先放弃。当孩子遇到挫折,家长如果先失去耐心,先放弃,孩子就真的放弃了,体验到的就只有挫败感。家长不但不能先放弃,还要表现出强烈的能和孩子一起把事情做好的信心,用家长的自信感染孩子,激励孩子重拾信心。

来源五:稳定的家庭成长环境

有教育专家发现,孩子的自信心跟稳定的家庭环境息息相关,不少孩子在家庭环境发生巨大改变时,会表现出自信心的丧失。

比如,当父母的关系出现变化,原本和睦温馨的家庭因父母失和而争吵不断,家庭氛围变得冷漠压抑时;或者父母离婚,原本完整的家庭分崩离析,骨肉分离时;又或者因为搬家,孩子离开了熟悉的环境与小伙伴,到了一個陌生的没有朋友的小区时。这些情况都会影响孩子的安全感,从而影响孩子的自信心。

如果出现上述情况,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及时疏导,减轻孩子内心的不安全感,多关心、呵护孩子,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变化后的家庭环境。

可以说,自信心是一个人从小到大勇敢无畏的盔甲。而一个人绝大部分自信心往往来自童年期的构建。而童年期自信心的建立又特别需要父母的助力。所以,家长应格外重视儿童自信心的培养,及早帮助孩子建立健全稳固的自信心体系。

[编辑:冯士军]

猜你喜欢
家长孩子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做一名“粗糙的”家长
焦虑家长如何自救
孩子的画
家长请吃药Ⅱ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