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冰欣
徐汇滨江《浦江晨曦》。摄影/黄伟助
“太阳刚刚下了地平线。软风一阵一阵地吹上人面,怪痒痒的。苏州河的浊水幻成了金绿色,轻轻地,悄悄地,向西流去。黄浦的夕潮不知怎的已经涨上了,现在沿这苏州河两岸的各色船只都浮得高高地,舱面比码头还高了约莫半尺。……暮霭挟着薄雾笼罩了外白渡桥的高耸的钢架,电车驶过时,这钢架下横空架挂的电车线时时爆发出几朵碧绿的火花。从桥上向东望,可以看见浦东的洋栈像巨大的怪兽,蹲在暝色中,闪着千百只小眼睛似的灯火。向西望,叫人猛一惊的,是高高地装在一所洋房顶上而且异常庞大的霓虹电管广告,射出火一样的赤光和青燐似的绿焰:Light,Heat,Power!”
在《子夜》的开篇,茅盾一段稳准狠的“要素提炼”十足精妙。见证苏州河与黄浦江默契交汇的标志性建筑——外白渡桥,其实同样见证了上海的这两条母亲河所承载的乡土之思、勃勃野心与独异于人的生活态度。而沈sir雁冰紧接着更是不吝笔墨大肆铺叙,面对摩天楼、机械的骚音以及“一切颤动着的飞舞着的乳房像乱箭一般射到他胸前”的景象,面对长驱直入的现代性所带来的“魔窟”的种种物质象征,从内地农村来到上海的吴老太爷,由生理刺激到心理刺激,竟至眩晕猝死。“老太爷在乡下已经是‘古老的僵尸’……既到了现代大都市的上海,自然立刻就要‘风化’。……去罢!我已经看见五千年老僵尸的旧中国也已经在新时代的暴风雨中间很快的很快的在那里风化了!”书中人物范博文之论,无疑指向了“终结老太爷”亦为一个隐喻:上海这架巨大的近代文明机器,一直在切割与重组传统秩序。而幕后的推手,恰是傍着苏州河与黄浦江一道日升潮涨的工业文明、商业利益;在这样的基础上,发达的市民大众文化得以建立。
从开埠之后中国民族实业的摇篮、工业发展的雏形、对外开放的通道,到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完善功能、提升品质,“一江一河”的滨水空间自“工业锈带”转向“发展秀带”,自“上海制造”转向“上海智造”,巨变翻天覆地。浮光跃金,折射出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流年逐水,而上海滩的滚滚江河水里,总翻涌着无穷无尽的生机。
去年底,融汇了历史文脉、城市风貌与市民生活元素的“苏州河水上航线”正式投入运营。今年上海工业旅游主题日的现场,此处可见3D影棚内挥一挥手即可来到1921年的老北站站台拍照留念,彼处可见拿起iPad对准C919的飞机模型,讲解员跃然于机翼之上,娓娓叙述中国首架国产大飞机的前世今生……系列沉浸式体验,唤醒了人们对上海工业文明的记忆。
松江 / 吴淞江流经上海市区内的一段被称为“苏州河”,系太湖流域和上海之间物资运输的重要渠道。百年前,苏州河畔成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诞生地。今秋一个暖和的下午,我来到“苏州河水上航线”的昌化路码头附近,慢悠悠地一边散步、一边观察。形如空中花园的“大洋晶典·天安千树”分外招摇,找了个喝下午茶的地方远远眺望开去,天是蓝的,水是清的,阳光都是温柔的,再无臭气与污浊的侵扰。
福新面粉二厂、申新九厂、信和纱厂等今安在?曹楊路桥上还能闻到留兰香牙膏的味道么?神思一飞驰,突然就想起了某部剧集的经典台词:“伯明翰上空的雾,是剃刀党吐出的烟。谢尔比家族的血液里,流淌着威士忌。”曾几何时,阿拉的苏州河沿岸工厂一家接一家,纺织厂、化工厂、机器厂……数十万名工人日复一日在岸线附近进出。庞大的厂房、轰鸣的机器、高耸的烟囱。是以,何妨如此“依格式”造句:老早,魔都上空的雾,是工厂烟囱冒出的烟。上海工人前辈的血液里,流淌着黄酒(寓“江南出品,绵长有后劲”)与啤酒(寓“对舶来品取精用宏,创新突破”)。
现在,苏州河两岸的不少工厂旧址经过改造,早已焕发新生。如申新九厂被改建成上海纺织博物馆,信和纱厂的旧址则坐落着M50创意园。岂止是苏州河,黄浦江两岸“工业风云”的历史遗存,同样凤凰涅槃,神采烨烨。
摄影发烧友任先生表示,“小辰光经过这个地段,就是要看大轮船,看万吨轮”。他的相机里有不少八万吨筒仓艺术中心、油罐艺术中心的照片。浦东的八万吨筒仓艺术中心曾是亚洲容量最大的粮仓,目前也是民生码头中最具震撼力的工业遗产。百年前,一共750米的民生码头足以停四艘万吨轮,当时在远东地区数一数二。而喜欢看怀旧老片的李女士则记得,谢晋执导的《大李小李和老李》,取景于虹口的工部局宰牲场旧址,“这个地方现在叫1933老场坊,应该算那种创意产业园吧,我还和姐妹们去逛过”。
对于老杨浦工人来讲,杨树浦的故事大概最是心头牵挂。19世纪后期,当地属于上海县高昌乡二十三保管辖的一部分,是离县城较远的偏僻农村。“杨树浦”本是纵贯于地境中部的一条主要河流,1869年,工部局从外滩沿黄浦江修了条通至杨树浦的马路,遂以浦为路名。随着中国早期工业在这里起步,江、浙、皖农村的大批农民纷纷前往谋生。
杨浦滨江的滩地昔年地价低廉,又兼航运之利,所以在上海开埠后成为中外客商竞相投资办厂的热土。1882年,官督商办上海机器造纸局(后为天章记录纸厂)投产;1883年,英商在杨树浦路建了上海最大的水厂,时任北洋通商事务大臣李鸿章打开进水阀门,黄浦江水涌入蓄水池,厂内机器自此开始运转;1890年问世的上海织布局,为国内最早的机器棉纺织厂;1913年建立的杨树浦发电厂,在1923年成为远东最大的火力发电厂……到1937年,杨树浦煤气厂、中国肥皂公司等又在杨树浦路上相继建成,缔造了所谓“杨树浦奇迹”。发表在《新青年》的《上海劳工状况》一文如是描述:“近年来上海的工厂,一天发达一天了。其中纱厂为最多数,那贫民的生计,便因此一振。杨树浦一带,竟可称他为一个工业社会。”
如今的杨浦滨江,俨然成了杨浦区的一张网红名片。秋日江风习习,装饰性的芒草舞出了风吹麦浪般的诗意,各色鲜花竞相盛开,亦是千姿百态,令观者心旷神怡。在附近住了几十年的居民老孙感慨:“我们这一代杨浦人,在这里读书,在这里工作,也在这里尝过产业升级转型附带的酸涩。眼下我们都老啦,看到熟悉的地方变得时髦、新奇,听专家讲什么‘锈带’跟‘秀带’,毕竟也是释然的、开心的。”
老孙补充称,打开家里的水龙头,没有氯气味道了——杨树浦水厂早已启用臭氧消毒,而且早已开始从青草沙原水取水了。“时代变了。听新闻说他们的设备全部升级了呢。”
“一江一河”沿岸的工厂,现几乎悉数搬迁。留下的一些“纪念物”,有的被拆除,有的在城市更新进程中变成了美术馆、博物馆等。2017年底,黄浦江核心段45公里岸线贯通开放;2020年底,苏州河中心城区42公里岸线亦实现基本贯通。《上海市“一江一河”发展“十四五”规划》指出:“十三五”期间,“一江一河”开发建设成效显著。黄浦江沿岸金融、贸易、航运、文化、科创等核心功能集聚效应初步显现,苏州河沿岸持续加快文化、创新、生活服务功能建设。
从传统工业区走向金融、文化、科创等新兴产业发展高地,面向未来,上海工业文明的产业迭代如何继续与时俱进、更上一层楼?“上海智造”又该如何探索前方的漫漫长路?
“一江一河”沿岸的工厂,现几乎悉数搬迁。留下的一些“纪念物”,有的被拆除,有的在城市更新进程中变成了美术馆、博物馆等。
对此,杨浦区滨江办相关负责人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作为滨江岸线朝南片区,杨浦滨江日照、景观等人居条件较为优越;同时打造了在线新经济“总部秀园”和滨江中北段的“研发创园”,已成为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数据显示,杨浦近年来累计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58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200家,总量居上海中心城区第一,吸引汇聚了一批具备科创能力、开发能力、投资能力的优质项目和企业。
在徐汇滨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正在加快建设。据上海徐汇科委相关工作负责人介绍,随着期智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科技企业落户,目前徐汇滨江已经成为千亿级人工智能产业的核心承载区,在西岸形成了“产、学、研、用”一体的人工智能产业链。
金融、航运、科创等现代服务业在黄浦江两岸不断集聚,勾勒出以外滩、陆家嘴为核心的国际金融中心和以北外滩、宝山滨江为核心的航运中心格局;杨浦滨江、虹口北外滩、徐汇滨江、世博地区、前滩地区等陆续成为“热点”地区;苏州河沿岸的静安苏河湾地区等,则通过转型发展成为区域经济的发动机、宜居生活的示范区。
图为上海杨树浦水厂建一号出水唧机室照片,该厂由英国人哈特设计,于1883年建成,是近代中国第一座自来水厂。
楊浦滨江。摄影/孙中钦
抚今追昔,我们发现,上世纪30年代初,上海即建立起近代工业体系;中国近现代钢铁、造船、机器制造、军工、电力、化工、纺织等各行各业,均可在沪找到起点和发展轨迹。新中国成立初期至80年代,中国143个工业产业类别,上海工业拥有141个。在“滨水城市空间形态与历史文化演进”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谈及“一江一河”对上海发展的影响,上海师范大学钟翀教授“逆流而上溯前缘”,基于江南水乡地区聚落—城镇的形态发生学,借助上海当地特有的近代早期大比例尺实测地图,并通过对特定文献的考察,提出了明嘉靖筑城(公元1553年)前后,上海老城厢的发展就与滨浦岸线、城内水系变迁有很大的关系。复旦大学教授张晓虹则表示:“通过黄浦江及苏州河,上海以明清时期中国最富庶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其经济腹地;而借助长江,上海拥有了更广阔的长江中下游平原这一经济腹地。这样的经济区位优势,恰恰是别的开埠港口城市所不具备的。”上海音像资料馆李东鹏副研究馆员以20世纪70年代—90年代苏州河畔的石库门影像为材料,分析了苏州河两岸里弄住宅等居住空间的演变,揭示了上海城市空间风貌的塑造过程。他认为,上海开埠以后,城市空间沿着苏州河向内部推进,形成了码头货栈、工业生产和居住生活等几大功能区。
劳伦斯·C·史密斯的《河流是部文明史:自然如何决定文明兴衰与人类未来》指出:46亿年前,地球形成。40亿年前,大气中生成的雨水降落地球表面,形成河流。人从树上下到地上,就与河湖发生关系。但直到人类可以系统利用技术,河流才孕育出文明,形成古代的王国。文明进化,河流的功能亦逐渐多样化,或作为边界、或参与战争、或成为工业城市的基础,切身介入了新文明的塑造及扩展历程。在工业化时代,河流不仅是灌溉之源和运输通道,还是工业用水和能源供给之地。总而言之,河流以自己的力量,间接改变了文明的内部结构和外部互动模式。
伦敦有泰晤士河,纽约有哈德逊河,上海有苏州河与黄浦江。为什么中国的工业文明之光在上海?为什么上海是中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大都会?答案很简单:无非“海纳百川,敢为人先”。古老江南的乡村文化、市镇文化与“开眼看世界”的胸襟、胆魄有机交织,吸引五洲四海的有心人离开老家来上海打拼;三分别离苦,添作万丈天涯路。
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尽倾江河里,赠饮天下人。
这瓢特殊的酒里藏着风险、机遇和这座城市对“实力”的奖赏及承诺,欢迎诸君品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