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
脑梗死属于临床上较为常见且严重的一种神经内科疾病,发病以后患者一般存在严重的神经功能症状和肢体障碍等,临床要重视对脑梗死的治疗工作[1]。脑梗死主要是由多种原因导致患者颅脑动脉出现粥样硬化而导致斑块形成,当斑块脱落以后则会在血压的作用下使得斑块移动到有关的血管部位,而导致血管堵塞,进而形成血栓,而且有关部位的血管内膜也会出现受损,使得脑部血液的正常循环受阻,这种病症严重情况下,还会导致患者脑组织出现局限性的缺血和缺氧等,进而形成一些严重的后果。脑梗死患者在治疗时要本着紧急治疗的原则,入院以后及时帮助患者溶栓,以实现血液的灌流,恢复组织再灌注。在治疗过程中常通过奥扎格雷钠进行溶栓治疗,但是单纯用药的效果不太理想,本文基于此研究将奥扎格雷钠联合阿司匹林应用在脑梗死患者的溶栓治疗中,并分析所取得的效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21 年3 月~2022 年8 月本院收治的88 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5 例)和对照组(43 例)。观察组中男24 例,女21 例;年龄54~77 岁,平均年龄(65.16±5.05)岁;发病至入院时间0.5~6 h,平均发病至入院时间(3.28±1.24)h。对照组中男23 例,女20 例;年龄53~76 岁,平均年龄(65.22±5.78)岁;发病至入院时间1~5 h,平均发病至入院时间(3.42±1.31)h。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的资料符合《世界医学会赫尔辛基宣言》中的标准,患者和患者家属在《知情同意书》、《入院须知》上签字。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患者均被诊断为脑梗死,符合《脑梗死的诊断及治疗》中的标准;②患者均为首次发病,而且发病较急,发病后6 h 内均入院接受治疗;③所有患者意识清醒或存在短暂性的意识障碍;④经腰穿脑脊液无出血;⑤患者伴随其他脏器、皮肤和黏膜等栓塞症状;⑥患者入院后均常规开展CT 检查,且均发现梗死灶;⑦均具备完整的临床资料,可供追溯。
1.2.2 排除标准 ①确诊脑出血患者;②不适用于奥扎格雷钠或阿司匹林等药物治疗或者过敏;③发病后超过6 h 入院;④非安静状态下发病患者或发病存在前驱症状;⑤存在明显的头痛或呕吐等症状;⑥存在癫痫或其他的严重的神经疾病;⑦同期参与其他研究,为避免不同研究之间的相互制约,而剔除研究组。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以后即刻完善相关检查,确诊后立刻给予患者甘露醇以降低颅压,以及依达拉奉等常规治疗。
1.3.1 对照组患者采用奥扎格雷钠进行治疗,将80 mg 奥扎格雷钠加入到250 ml 的5%葡萄糖溶液或250 ml 的0.9%氯化钠注射液中,进行静脉滴注,1 次/d,6 d 后进行效果评估。
1.3.2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选择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0.1 g/次,1 次/d,同样持续用药6 d 后进行效果评估。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生活质量。疗效判定标准:将患者的治疗效果分为痊愈、显效、好转、无效4 个等级:痊愈:用药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意识恢复清醒,检查颅脑CT 梗死灶消失,且患者经神经功能评分为0~3 分;显效:用药后患者的有关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但未完全消失,患者恢复清醒的意识,颅脑CT检查梗死灶消失,评估神经功能评分在4~10 分;好转:用药后相关临床症状有所缓解,患者有一定的意识,检查CT,梗死灶明显减小,但未完全消失,神经功能评分为11~18 分;无效:用药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依然没有明显的变化甚至加重,患者无明显的意识,CT 显示梗死灶无明显变化甚至加大,神经功能评分>19 分。总有效率=(痊愈+显效+好转)/总例数×100%。采用NIHSS 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为0~42 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神经功能越差。以BI 实施评价,主要包括10 项评定因子,每项赋分为10 分,评分为0~100 分,评分和生活质量呈正比。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6.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BI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 评分均低于治疗前,BI 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NIHSS 评分(11.19±2.19)分低于对照组的(13.89±2.64)分、BI评分(90.65±17.71)分高于对照组的(82.83±15.7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比较(,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比较(,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这些年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都在发生变化,各种原因导致脑梗死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临床研究认为患者出现脑梗死的原因是因为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导致血管内形成斑块,斑块会导致血管管腔狭窄,使得血管弹性衰弱,长期不良的血流冲刷血管斑块部位容易导致斑块破裂[2]。再加之血管内皮细胞受损使得胶原组织生成,胶原组织会使得血液当中的血小板活化并释放出花生四烯酸,这样就会作用于环氧化酶和血栓素A2合成酶,导致血液当中的血栓素A2含量有升高的趋势。进而使得血小板在受损的血管壁上不断的粘附和聚集,而导致血栓生成,一旦血栓生成过多则会导致脑部血管的相应部位的血液供应受到影响,严重情况下还易导致患者出现脑组织局限性缺血和缺氧,甚至导致血管软化和坏死等情况。
在脑梗死发病后应紧急采取措施对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奥扎格雷钠属于临床上一种常用的溶栓药物,能在溶栓治疗的过程中发挥可靠的作用[3]。但是针对于一部分利用奥扎格雷钠进行溶栓的患者而言,其发挥的溶栓作用并不显著,治疗的过程中常联合血小板进行治疗。本文主要分析奥扎格雷钠和血小板相结合应用在脑梗死治疗当中的作用和效果,且本文结果得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1.11%高于对照组的74.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 评分均低于治疗前,BI 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NIHSS 评分(11.19±2.19)分低于对照组的(13.89±2.64)分、BI 评分(90.65±17.71)分高于对照组的(82.83±15.7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能够充分肯定通过奥扎格雷钠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的效果。奥扎格雷钠是一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4],在进入人体后能有效地实现对血栓素A2的合成抑制,充分的降低血液当中血栓素A2的含量,这种药物还能使得血管内皮细胞加速合成前列环素I2,而前列环素I2能有效地实现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同时也可以解除已经聚集的血小板,治疗过程中能充分的发挥抗血栓生成和抗血小板聚集的双重作用[5]。应用奥扎格雷钠能实现对人体脑血管的扩充,从而实现持续对缺血半暗带的供血和供氧,这种药物能实现对人体脑细胞神经功能的恢复,减轻脑血管痉挛发生率,而实现对环氧化酶活性的控制,可以减少因钙离子超载而导致的脑神经细胞死亡[6]。利用奥扎格雷钠可以充分的对神经细胞毒性损伤进行拮抗,这种药物可以对人体的脑神经元加以保护。而阿司匹林则属于最常应用的一类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这种药物能够抑制环氧化酶,控制乙酰化环氧酶,活性与血小板当中的前列腺素H2的合成,从而实现抑制血栓生成的目的。阿司匹林同时可以实现对前列环素I2合成的抑制,用药后能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7]。阿司匹林还会抑制纤维蛋白合成。用药结合在一起能有效地发挥优势互补,提高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能实现对人体血液流变学的改善,提升大脑血管供血,在短时间内尽可能的恢复大脑血液血流,可以减轻大脑神经的损伤,获取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8]。此外本文所得的研究结果也和蔡松泉等[9]、张慧如[10]、曹玉红等[11]、杨玉博[12]研究中所得的结论有一些相同的观点,可以在学术上进行相互证实。
综上所述,将奥扎格雷钠和阿司匹林联合应用在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中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具有推广使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