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敏 李青 陈桂珍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和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更加注重健康问题。冠心病患者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就目前研究显示[1],近年来,该病在我国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冠心病患者中大多数均会发生心绞痛,而在心电图显示上,心电图碎裂QRS 波是一种较为特殊的心电图波形,是指在常规的12 导联常规心电图分析上,于某一冠状动脉供血区域相邻2 个或更多导联上,出现RSR'波或其变异形式,QRS 时限<120 ms,有或无病理性Q 波,其与心绞痛患者高危因子有直接关系,能够预警心绞痛患者不良预后[2],及时开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可有效降低和改善患者预后效果,降低患者死亡风险,减少患者医疗费用[3]。冠心病患者的不良转归和预测因素与心电图碎裂QRS 波有关,心肌如存在病理生理异常信号,通常冠状动脉血管发生严重病变,需要及时开展干预措施[4]。目前对心电图碎裂QRS 波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治疗策略为介入治疗或药物治疗。本次研究分析伴心电图碎裂QRS 波的心绞痛患者开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心电图碎裂QRS波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20 年7 月~2021 年7 月心内科收治的100 例伴心电图碎裂QRS 波的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平均年龄52.5 岁;男67 例,女33 例;合并高血压30 例,糖尿病50 例。符合要求患者在治疗前完成普通12 导联心电图。将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 例。观察组患者平均年龄56.3 岁;男33 例,女17 例。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50.9 岁;男34 例,女16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5]患者符合欧洲心脏病协会关心病管理指南中心绞痛的诊断标准;结合患者临床症状、运动负荷试验、心电图检查、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确诊;冠状动脉造影术判定冠状动脉狭窄>70%或左主干狭窄>50%的患者。
1.2.2 排除标准[4]患有急性心肌梗死(AMI)、肥厚型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扩张型心肌病的患者;患有室内阻滞、左右传导阻滞、心室起搏、预激综合征、心房颤动的患者。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治疗前进行12 导联常规心电图检查[5],具体方法:患者在接受心电图检查时,需要取平卧位,75%酒精涂抹去脂,安放电极片,速度25 mm/s,电压10 mm=1 mV,尽可能排除干扰。
1.3.1 对照组患者采用药物治疗。给予阿司匹林口服,100 mg/次,1 次/d;氯吡格雷口服,75 mg/次,1 次/d 或替格瑞洛口服,90 mg/次,2 次/d;阿托伐他汀口服,40 mg/次,1 次/d;单硝酸异山梨酯口服,40 mg/次,1 次/d。使用3 个月。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4000 U/次,2 次/d,使用3~5 d。
1.3.2 观察组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6]。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根据造影结果采用经皮股动脉或桡动脉穿刺插管的介入治疗。手术成功标准:造影显示靶血管管腔明显增加,残余狭窄<20%,TIMI 血流为3 级。术后阿司匹林口服,100 mg/次,1 次/d;氯吡格雷口服,75 mg/次,1 次/d或替格瑞洛口服,90 mg/次,2 次/d;阿托伐他汀口服,40 mg/次,1 次/d;单硝酸异山梨酯口服,40 mg/次,1 次/d。使用3个月。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4000 U/次,2 次/d,使用3~5 d。
1.4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3 个月内MACE 发生情况,包括血运重建、AMI、死亡;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电图碎裂QRS 波情况,包括心率变异时域指标及频率指标。心率变异时域指标:SDNN、SDANN、rMSSD、PNN50[6];频率指标:HF、LF,HF 代表迷走神经张力,LF 代表交感神经活性。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电图碎裂QRS 波情况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SDANN、SDNN、rMSSD、PNN50、HF、LF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SDANN、SDNN、rMSSD、PNN50、HF均高于本组治疗前,LF 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SDANN、SDNN、rMSSD、PNN50、HF 高于对照组,LF 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碎裂QRS 波情况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碎裂QRS 波情况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3 个月内MACE 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3 个月内MACE 发生率为24.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3 个月内MACE 发生情况比较[n(%)]
国外针对心脏疾病的相关研究指出[7,8],无论是女性或男性,冠心病均呈现出一种较为显著的年轻化趋势,男性冠心病发病时间相比女性早10~15 年,但是在女性围绝经期的相关研究中发现,其冠心病发病率呈现出一种更为显著的上升趋势,直到60 岁左右男女发病率基本上呈现一种持平的状态[3]。同时也有其他相关研究指出[9],近年来男性冠心病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出现了更为显著的下降趋势。而相反的,女性冠心病患者发病率和死亡率却呈现出一种更为明显的逐年上升趋势。冠心病患者1/2 左右的男性及64%女性在猝死前均无明显相关症状,因此对于冠心病患者,早发现、早诊断及早治疗为改善预后的最佳方法[10]。临床最常使用的检查手段就是心电图,具有便捷、低廉、重复性高、诊断率高的优势,得到临床的青睐。在心电图诊断中,碎裂QRS 波是一种心电图异常的特殊表现,主要为心电图连续2 个导联出现的多项波或S 波存在的痕迹,并且没有典型的束支传导组织。碎裂QRS 波形成的机制与心肌缺血后心室肌细胞除极点位变化有关,也是心肌瘢痕导致的传导异常现象,在严重心肌缺血冠心病患者中多见[11]。
碎裂的QRS 波是一项新的等位性Q 波,既往相关研究相对较少,近年来在临床中备受关注。碎裂QRS波是近几年才在中国开展研究的,最早为Flowers 等在1969 年发现的,在陈旧性心肌梗死及心脏扩大患者中普遍存在[12]。近期相关研究发现,体表心电图破碎QRS 波在急性和陈旧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及其预后评估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与意义。在心肌梗死患者中,破碎QRS 波出现的频率多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肌梗死发生时碎裂QRS 波发生率较高,并且在下壁导联中发生最多,碎裂QRS 波在心肌梗死时等同于Q 波。碎裂电位一旦出现后,是与正常的心肌建立了一种更为理想的电传导,就会引起折返性激动,继而诱发出现更为明显的触发室性心律失常。但目前学术界对碎裂QRS 波的研究较少,相关研究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13],心电图显示碎裂QRS 波是冠心病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长期随访提示碎裂QRS 波和心脏不良事件有相关性,被认为是心肌梗死猝死高危患者的预测方法[14-17]。本次研究表明介入治疗与药物治疗比较,其能更有效改善碎裂QRS 波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解除冠状动脉狭窄情况,以提高迷走神经兴奋性[14]。冠状动脉壁内、腔内血栓、溃疡等通常因严重炎性反应而存在,介入治疗能够实现心肌再灌注保护,利于心肌炎症得到有效恢复,从而抑制局部炎症反应,有效促进愈合[18-20]。介入治疗过程对血管有损伤作用,初期会加剧炎症反应,但随着血管狭窄率的降低,炎症反应也会逐渐降低。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SDANN、SDNN、rMSSD、PNN50、HF 均高于本组治疗前,LF 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SDANN(122.4±14.1)ms、SDNN(105.2±5.1)ms、rMSSD(39.2±4.1)ms、PNN50(16.0±1.7)%、HF(291.4±75.4)Hz 高于对照组的(105.6±17.6)ms、(89.7±7.5)ms、(29.3±5.1)ms、(10.1±3.1)%、(252.1±60.1)Hz,LF(344.1±114.0)Hz 低于对照组的(395.0±121.2)Hz,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3 个月内MACE 发生率为24.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够明显改善心绞痛患者心电图碎裂QRS 波情况,降低MACE 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