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希望理论的阶段性健康教育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用药康复效果的影响*

2023-11-23 10:13王元元韩会萍刘凤花李晨晨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2023年10期
关键词:恐动症心理咨询置换术

王元元,韩会萍,刘凤花**,李晨晨

(1.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河南 商丘 476100;2.商丘市睢阳区疾控中心,河南 商丘 476005)

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又称人工全膝关节手术,是一种将因疾病而损害的膝关节表面软骨切除,利用金属或高分子聚乙烯材料制作的仿真假关节替代的手术方式,该手术可帮助患者恢复膝关节的使用,改善生活质量[1]。恐动症是指患者因疼痛对功能康复锻炼及日常活动产生恐惧心理,引起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导致活动不足,恢复减慢,甚至出现废用综合征及能力丧失的情况。据报道,TKA 术后恐动症发生率为20%以上[2]。研究显示,恐动症导致患者康复锻炼依从性较差,严重影响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3]。另外,TAK 术后为防止静脉血栓的形成,常给予患者抗凝药物,但由于患者年龄较大,部分患者文化水平较低及对疾病的不了解等原因,导致出现用药依从性较差的情况,严重影响预后。因此,寻找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干预方式,对预防术后静脉血、恢复膝关节功能起积极作用[4]。希望理论是一种认知思维和动力理论模型,具体指机体通过后天学习形成一种新的认知思维及行为[5]。基于希望理论的阶段性健康教育以希望感、建立目标及信念出发进行健康教育,缓解患者情绪的同时,促进患者恢复机体功能。基于此,本研究主要探讨基于希望理论的阶段性健康教育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恐动程度和用药依从性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 年1 月—2022 年6 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94 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手术者;(2)恐动症评估简表(TSK-11)评分>26 分者[6];(3)无精神障碍,能配合治疗者。排除标准:(1)合并恶性肿瘤者;(2)同时行其他关节手术者;(3)合并其他严重基础疾病者。按照简单随机化法分为对照组(n=47)和观察组(n=47)。对照组:男15 例,女32 例;年龄54~72 岁,平均年龄(66.51±4.21)岁;病程4~16 年,平均病程(10.62±2.83)年;疾病类型:骨性关节炎10 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4 例,创伤性关节炎13 例;手术类型:单膝置换29 例,双侧同期置换18 例。观察组:男16 例,女31 例;年龄53~71 岁,平均年龄(64.02±5.78)岁;病程3~17 年,平均病程(10.24±2.06)年;疾病类型:骨性关节炎12 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3 例,创伤性关节炎12 例;手术类型:单膝置换30 例,双侧同期置换17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伦审2021-0103 号),患者及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于TAK 术后行常规护理干预:(1)术前护理:患者入院时收集其基础资料并对其身心进行评估;术前通过影视等方式对患者进行疾病相关知识宣讲,帮助患者了解疾病,缓解焦虑情绪。(2)术后护理:术后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出现异常情况及时与医生沟通。待患者能够下床后,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日常进行饮食指导,叮嘱患者术后清淡饮食。叮嘱患者按时用药等。(3)出院时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叮嘱患者居家持续锻炼并按时复查。

观察组于TAK 术后行基于希望理论的阶段性健康教育:(1)建立干预小组:小组成员由心理咨询师、康复训练师以及骨科护士组成。心理咨询师为主要负责人,对小组成员进行Snyder 希望理论相关知识培训并进行考核,待考核通过后方可进入临床。(2)制定干预方案:心理咨询师带领小组成员查阅资料,以希望理论为框架,进行干预方案制定。(3)实施方案:①术后1~8 d 早晨:心理咨询师利用早上30min 的时间与患者进行沟通,在沟通过程采用Herth 希望指数量表[7]及恐动症评估表对患者的希望水平及恐动程度进行评定,将结果分析告知患者并讲解恐动症危害及其原因,帮助患者提高治疗依从性。沟通中时刻注意患者情绪变化并及时作出应对。为提高患者康复锻炼依从性,心理咨询师可对患者运动喜好进行询问,便于后续进行锻炼方案制定。②术后1~8 d 早晨:康复治疗师根据每日心理咨询师提供的测试结果及患者的运动爱好进行运动方案的制定,并询问家属患者前1 d 完成情况。出院前康复治疗师制作锻炼计划表,供患者出院后锻炼,同时护士将在患者出院后进行电话随访监督。③术后1~4天下午:由护士组织病房内所有术后恐动症患者进行集体锻炼,纠正患者不正确的动作。病房内相互鼓励,提高锻炼依从性。锻炼后可播放舒缓音乐帮助患者放松。④术后1~8 d 睡前:护士询问患者今日锻炼目标是否达成,抗凝药物是否按时服用。对于完成较差患者,询问原因并叮嘱其明日尽量完成目标。对于完成较好者进行鼓励。同时询问患者对于治疗时的心理感受及对恐动症的认知变化。两组均观察至出院,术后随访6 个月。

1.3 观察指标

(1)恐动程度:干预前及干预3 个月、6 个月后采用恐动症评定量表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恐动程度进行评定,该量表有17 个条目,总分为17~68分,分数越高表明恐动程度越严重。(2)膝关节功能[8]:干预前及干预3 个月、6 个月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表(AKSS)对患者膝关节功能进行评定,该评分表共2 个维度,包括膝关节评分及功能性评分,总分为100 分,分数越高代表膝关节功能越好。(3)康复锻炼依从性[9]:干预后6 个月根据完成量、动作规范对患者康复锻炼依从性进行评定,其中完全依从为患者完成量大于70%,平时主动锻炼,熟练掌握动作要领及训练方法;部分依从为患者完成了25%~70%,在家属监督下完成锻炼,且锻炼过程中需进行动作指导;不依从为患者完成量小于25%,锻炼内容不完整;总依从率=(完全依从+部分依从)/总例数×100%。(4)用药依从性[10]:采用Morisky 用药依从性问卷(MMAS-8)对患者用药依从性进行评定,该量表总分共8 分,其中分数为8分代表完全依从;分数6~8 分为基本依从;分数小于6 分为不依从;总依从率=(完全依从+基本依从)/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录入SPSS 22.0 统计学软件中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恐动症评分比较

干预3 个月及干预6 个月后,两组恐动症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恐动症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恐动症评分比较[(±s),分]

组别 n 干预前 干预后3 个月 干预后6 个月观察组 47 51.55±9.77 31.15±5.58 24.74±8.56对照组 47 50.43±8.84 42.18±4.45 39.32±2.54 t 值 0.620 11.397 12.829 P 值 0.537 0.000 0.000

2.2 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比较

干预3 个月及干预6 个月后,两组膝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s),分]

组别 n 干预前 干预后3 个月 干预后6 个月观察组 47 33.15±4.27 59.43±5.32 82.38±6.42对照组 47 32.97±5.13 51.18±4.34 69.66±5.31 t 值 0.192 8.843 11.222 P 值 0.849 0.000 0.000

2.3 两组患者康复锻炼依从性比较

干预6 个月后,观察组患者康复锻炼总依从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复锻炼依从性比较[n(%)]

2.4 两组患者用药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用药总依从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用药依从性比较[n(%)]

3 讨论

3.1 恐动程度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干预3 个月及干预6 个月后恐动症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进行基于希望理论的阶段性健康教育能有效降低恐动程度。分析可知,基于希望理论的阶段性教育通过心理咨询师在术后8 d 内每天对患者进行希望指数及恐动程度进行测评,分析结果寻找原因,帮助患者对恐动症形成正确认识[11]。并在沟通过程中注意其情绪变化,对不良情绪及时干预,减少因不良情绪对治疗的影响。此外,康复治疗师根据心理咨询师提供的测试结果对其进行针对性康复运动锻炼的方案制定,提高其锻炼的积极性。且护士组织所有患者进行机体锻炼,患者相互鼓励,共同进步,化解其对锻炼的恐惧。

3.2 膝关节功能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干预3 个月及干预6 个月后膝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进行基于希望理论的阶段性健康教育能有效改善膝关节功能。分析可知,基于希望理论的阶段性教育通过建立干预小组并进行培训使干预人员更专业,此外由心理咨询师与康复医师在术后8 d 内进行联合干预,其中心理咨询师测定患者每日恐动程度及希望水平,了解其运动爱好;康复医师根据结果制定针对性方案,教育患者每日完成锻炼目标;护士每晚对完成程度进行检查,提高锻炼依从性,从而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12]。

3.3 康复锻炼依从性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6 个月后康复锻炼总依从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进行基于希望理论的阶段性健康教育能提高康复锻炼依从性。分析可知,TAK 术后恐动症患者常伴有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严重影响预后,通过不同阶段的健康教育可促进患者对术后恐动形成正确的认识,降低对康复锻炼的恐惧,缓解其负面情绪,从而提高锻炼依从性[13]。干预过程中,护士每晚睡前会对患者今日运动完成情况进行询问检查,对完成好的给予鼓励,完成差的第2 天重点观察,出院后通过电话随访的形式监督患者,从而提高患者康复锻炼依从性。

3.4 用药依从性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用药总依从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进行基于希望理论的阶段性健康教育能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分析可知,通过健康教育使患者对疾病及术后恐动形成正确认知,明白按时用药,积极锻炼对促进恢复的好处[14]。且在院期间,护士每晚会对患者当天的用药情况进行检查,出院后会通过电话随访的方式了解患者用药情况并叮嘱家属高度关注,从而提高术后用药依从性。

综上所述,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进行基于希望理论的阶段性健康教育能有效降低恐动程度,改善膝关节功能,提高康复锻炼依从性及用药依从性。

猜你喜欢
恐动症心理咨询置换术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外恐动症研究热点与研究前沿分析
自我效能在老年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恐动症与自我管理行为间的中介效应
膝骨关节炎病人恐动症现状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恐动症多学科协作管理模式构建*
肩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感染的研究进展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引流对血红蛋白下降和并发症的影响
反肩置换术
高校心理咨询课程教学改革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