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思,黄晓玲,许光俊,陈归荣,王梦芝**
(东莞市长安医院1.药学部临床药学科,2.药学部,广东 东莞 523843)
化学药物治疗(简称化疗)是治疗癌症最为有效的手段,但由于大部分的化疗药物具有血液系统毒性,可能导致全血细胞尤其是造成中性粒细胞数显著减少[1]。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Febrile neutropenia,FN)患者属于一组特殊的疾病人群,由于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免疫功能较为低下,病原菌、感染灶难以明确,炎症的症状以及患者体征常表现不显著,发热可能是其感染的唯一特征,如果未能及时对患者进行合适的抗菌药物治疗,感染相关导致的死亡率较高[2]。本文通过介绍临床药师对一例乳腺癌化疗后Ⅳ度骨髓抑制并发FN 的患者治疗进行药学监护,分析其Ⅳ度骨髓抑制及FN 抗感染治疗中药物应用的合理性,分享会诊及药学监护经验。
患者为一43 岁女性,身高1.5 m,体重48.5 kg。2023 年1 月3 日—22 日因“发现右侧乳腺肿物半年余”,入住东莞市长安医院乳腺外科,2023 年1 月5日行真空辅助下右侧乳腺肿物旋切术。
2023 年1 月10 日该患者在全麻下行“右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术后病理:①(右乳癌灶剔除术后)组织,残腔周围炎性肉芽组织增生,未见癌组织,周围纤维囊性乳腺病;②(右乳)自检皮肤四侧切缘、乳腺四侧切缘、基底切缘及乳头未见癌组织;③(右腋窝)淋巴结未见癌转移(0/12)。2023年1 月22 日出院诊断:右乳腺浸润性导管癌,Ⅲ级,PT2N0M-,Ⅱ期;分子类型:三阴型。
2023 年2 月7 日患者行“输液港植入术”。2023年2 月12 日患者行第一次化疗,具体用药方案为:多柔比星40 mg+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400 mg,并予止吐、护胃等以预防化疗反应。患者化疗过程顺利。2023 年3 月7 日患者行第二次化疗,化疗方案为:多柔比星40mg+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400 mg+卡铂460 mg,化疗前予地塞米松、护胃、营养心脏等药物预防化疗反应。
2023 年3 月16 日患者因“右侧乳腺癌术后第二期化疗后8 天骨髓抑制”再次入院,入院查体:体温(T):36.5 ℃,脉搏(P):98 次/min,呼吸(R):20 次/min,血压(BP):115/86 mmHg。辅助检查结果:复查后血常规:白细胞(WBC):0.53×109/L,中性粒细胞(ANC):0.072×109/L,淋巴细胞数:0.368×109/L,中性粒细胞%:13.86%,血红蛋白(Hb):112 g/L,考虑化疗后Ⅳ度骨髓抑制。入院诊断:①右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化疗后骨髓抑制(Ⅳ级);②恶性肿瘤化学治疗后恢复期;③右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II 级,PT2N0M0,Ⅱ期;分子类型:三阴型;④输液港植入术后。
2023 年3 月16 日下午患者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8.3℃)、咽痛、乏力,予患者长效升白针后复查,血常规:WBC:0.3×109/L。入院第2 天,血常规:WBC:0.6×109/L,中性粒细胞数:0.095×109/L,中性粒细胞%:15.47%,RBC:3.50×1012/L,Hb:95 g/L。医师予告病重,并单间隔离保护,患者有发热,予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替安与头孢呋辛)预防感染治疗。2023 年3 月17 日最高体温38.8 ℃,PCT:0.057 ng/ml,超敏C 反应蛋白:29.9 mg/L,多次复查后,患者的WBC 及ANC 指标仍呈持续性下降(表1),不排除化疗后严重不良反应,继续予短效升白针对症及相应抗感染等治疗,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后主要用药情况(见表2)。3 月17 日临床医师咨询临床药师后开具临床药师会诊单,并于3 月18 日邀请临床药师进行院内会诊。3 月18 日患者自诉咽部疼痛,进食少,吞咽困难,临床药师当日会诊后建议:鉴于患者目前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免疫功能较差,其感染灶难以明确,感染症状和体征均不明显,建议尽早开始经验治疗,将此前二代头孢菌素升级为抗假单胞菌的β-内酰胺类药物,可选择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或者头孢他啶初始经验抗感染治疗。临床医师采纳临床药师建议,开具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进行抗感染治疗,并予西瓜霜、开喉剑、雾化、冰盐水漱口、中医等对症处理,3 月20 日至22 日患者经治疗后白细胞已升至正常,3 月16 日送检血培养药敏,3 月22 日结果为阴性。医师评估患者当前已度过危险期,一般情况良好,于3 月22 日办理出院。
表1 患者血常规检查结果
表2 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后主要用药情况
传统化疗药物引起最常见的血液毒性就是骨髓抑制,患者经过第2 期化疗后第8 日出现Ⅳ度骨髓抑制,本病例临床表现为中性粒细胞减少,血红蛋白浓度降低(贫血)。入院第1 日:WBC:0.53×109/L,中性粒细胞:0.06×109/L,根据《抗肿瘤药物引起骨髓抑制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符合Ⅳ度骨髓抑制诊断标准:有恶性肿瘤病史,近期有进行化疗;WBC<4.0×109/L,为白细胞减少症;ANC<2.0×109/L,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血红蛋白浓度降低至正常水平以下为贫血[3]。且共识中提及除了药物因素外,患者本身的因素,符合女性;以及疾病的状态,符合既往有放疗或化疗史,也是引起骨髓抑制的重要危险因素。《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肿瘤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规范化管理指南(2021)》指出:人粒细胞刺激因子(G-CSF)、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是预防与治疗肿瘤放化疗后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有效药物[4]。本案例患者行第1 次与第2 次化疗方案后均已预防性给予G-CSF,0.4 ml 皮下注射,qd 治疗,同时在3 月16 日入院后出现Ⅳ度骨髓抑制后亦持续给予G-CSF,按照指南中要求,G-CSF 持续用药直至患者在化疗后,其中ANC 从最低点恢复回升至2.0×109/L 以上。患者的WBC 与ANC 在第2 次化疗后第12 天(3 月20 日)已恢复至正常范围内。医师3 月19 日及时停用G-CSF,临床药师认为该患者G-CSF 停药时机掌握合理。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最为主要的血液毒性,FN又是最为严重的临床并发症,根据《中国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20 年版)》[5]中对FN 的定义,其ANC<0.5×109/L。本案例患者ANC 为0.06×109/L,也同时符合严重粒缺标准(ANC<0.1×109/L),患者入院后当日下午发热腋温为38.3 ℃,满足腋温≥38.0 ℃,因此该患者FN临床诊断明确。一般在化疗后的7~14 d,中性粒细胞的最低值出现,直至14~21 d 后才得到恢复[6]。该患者的乳腺癌化疗用药方案,按照恶性肿瘤患者发生FN 的危险分层级方案[5],使用了3 种细胞毒药物:多柔比星+紫杉醇+卡铂组成化疗方案,FN 发生风险>20%,临床药师评估属于高风险方案。因此,医师除了给予G-CSF 外还对症进行了退热处理,给予了静脉输注丙帕他莫2.0 g,用于发热短期治疗。说明书中用法用量上要求对于体质虚弱的成人每次给药剂量为1g,而临床药师认为由于患者当前符合体质虚弱情况,可适当降低丙帕他莫的剂量为1.0 g。
FN 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征就是发热,尽管该例FN 患者病原菌培养出结果为阴性,无法明确致病原,但考虑到此类患者的病情严重、病情进一步进展后死亡率较高。所以尽快启动抗菌药物治疗方案能够显著改善FN 患者的预后,可降低由于细菌感染所致的严重并发症及病死率,因此强烈推荐尽早开始经验性应用抗菌药物治疗[7]。
FN 患者中感染部位最为常见的为肺部,其后依次为上呼吸道、肛周、血流感染等。革兰氏阴性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其中主要包括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8]。患者入院初期,临床医师选取了第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替安与头孢孟多)这2 个品种进行抗感染治疗FN,临床药师指出这一抗感染治疗方案不合理,该患者严重中性粒细胞缺乏,又出现咽痛发热及乏力等症状,高危患者静脉使用的抗菌药物,其抗菌谱必须能广谱覆盖铜绿假单胞菌和其他严重革兰氏阴性杆菌,而头孢替安与头孢呋辛作为第二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其抗菌谱无法覆盖。因此,临床药师经过会诊后通过危险分层、感染部位、耐药危险因素,综合评估患者情况后,采用了升阶梯策略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指南中指出,若患者病情尚平稳,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前可确定无耐药菌定植、此前并无耐药菌感染的患者可采用升阶梯策略[9]。临床药师因此提出需要调整患者初始经验性抗感染方案,更换抗菌药物的品种,最终选择了抗假单胞菌活性较强,能够广谱抗菌的β-内酰胺类药物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4.5g,ivgtt,q12h 进行初始经验抗感染治疗。且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与治疗原发疾病的药物(化疗药物)之间也不存在毒副作用的叠加。
对于不明原因发热的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在经过抗菌药物经验性治疗后,若患者ANC ≥0.5×109/L、稳定退热达48 h,可考虑停用抗菌药物[6]。对于接受抗感染治疗72~96 h 后,未能明确病原菌的FN患者,该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已符合临床的停药指征,其使用疗程合理。若抗菌药物初始治疗48 h 后,仍持续发热患者病情进展,需咨询临床微生物专家的建议。本案例患者细菌培养结果阴性,属于未能明确病原菌的FN,化疗后第11 日启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4.5 g,igvtt,q12h 抗感染治疗,化疗后第11 日开始患者体温从38.5 ℃下降至36.5 ℃,证明抗感染治疗起效,因此临床药师提出继续维持原方案治疗的建议,医师采纳建议。直至化疗后第14 日,患者体温已退热至正常体温,ANC指标0.775×109/L,ANC% 48.63%,因此抗感染药物疗程使用合理,停药时机判断恰当。在患者整个用药期间,临床药师通过每日的药学查房,监测患者血常规指标,在抗感染治疗全过程当中并未出现不良反应,治疗过程较为顺利。
通过本次病例患者的病情变化,可以体会到FN患者病情进展迅速,病情进展恶化有可能会限制接下来的化疗药物方案的用量,影响化疗的连贯性,部分化疗患者有可能为此推迟或者中断化疗,从而影响最终治疗效果,甚至有患者会并发出现严重感染造成死亡。
医师及时识别并给予相应处理,才能够对FN 进行成功管理。因此临床药师发现潜在或实际存在的用药问题后及时提出意见解决,才能够稳定FN 患者病情。后续还需要加强FN 患者在院的用药教育,化疗后续的自我监测也是非常重要不容忽视的一环。在化疗用药期间,为避免重度骨髓抑制情况出现,患者应当遵医嘱,每周都定期复查血常规指标,测定中性粒细胞与白细胞等指标情况,为覆盖患者的ANC 谷值,准确评估患者粒细胞减少风险程度,同时告知患者在化疗后第9 日~14 日每日自行测量体温,如发现FN 症状,需及时就诊并进行相应治疗。若患者的WBC 水平过低,免疫力较差,还需要将患者预防性隔离,每日做好消毒病房工作,同时对于贫血或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也需要给予相应的对症处理治疗。
临床药师通过参考相关指南,全程参与了该例化疗后骨髓抑制引起FN 患者抗感染治疗的会诊及换药过程,当患者病情未见好转时及时给予抗感染治疗建议,治疗结果满意,保障了患者用药安全。在本次病例中,临床药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为临床医师解决了实际存在的用药问题,积极参与到临床治疗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协助医师解决现实发生的用药问题。临床药师对于已经发生FN 的患者,通过综合评估考虑患者的病情、结合抗菌药物作用特点以及致病菌种类,为临床医师提供合理的药物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