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丽 颍上县水利工程管理所
事业单位是我国民生建设的直接参与者,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直接影响到国家的财政的使用效率和当地的居民生活环境改善状况,事业单位的财务与企业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受到国家大政方针的影响较大、涉及范围更广。因此事业单位的财务改革是利国利民的大事。管理会计在事业单位中的应用直接决定了国家财政的使用效率。
管理会计与传统财务会计在工作内容、相关职能、专业要求上存在明显的不同。管理会计指的是,相关会计人员利用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科学的财务管理方法,对企业的财务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报告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及报告,为企业相关管理者提供日常经济行为规划和控制的参考资料,同时帮助企业决策层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以便于达到增加企业营收的目的的企业会计分类[1]。
1.受到国家政策的引导性强
由于事业单位本身为国家相关组织为了实现社会公益目的而举办的从事各项社会服务的组织。因此事业单位受到国家相关经济社会政策的影响较大。事业单位的资金收支大部分直接受到中央或地方政府机关领导。事业单位的收入大部分来源于国家或者地方的财政支出,而这部分收入的主要目的为根据国家的政策方针,专款专用。如在地方上部分公共图书馆实行免票制、部分景点实行免票制、义务教育免费、用于扶贫攻坚的专款专用等,都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是中央或者地方政府惠民助民的基本手段。
2.涉及范围涵盖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
事业单位本身是国家为了实现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服务的目的,设立的公共服务单位,是对国家权力单位服务职能的有益补充。因此事业单位的职位设立遍布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服务范围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科技研发、文化演出、卫生医疗、社会福利、体育竞技、农林牧渔、灾害防治、环境保护、知识产权、检验监测等诸多社会事务都在事业单位的职能范围中[2]。事业单位是直接参与到国计民生的职能单位,是我国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不以盈利为目的,资金来源为国家财政
由于事业单位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向社会各界提供社会公益服务,因此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有着根本的不同,大部分服务为低收费或不收费的。大部分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都是来自国家或者地方的财政经费,属于非偿还性资金。因此事业单位并不需要偿还国家或地方的财政支出,因此不必追求资金使用带来的经济效益。这种财政资金的无偿支出,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造成事业单位没有财务管理意识,对于财政资金支出效益关注度少,加剧了国家或者地方财政压力的同时,并没有达成该有的社会效果[3]。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相较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较晚,因此部分经济管理概念或体制在我国的研究起步和正式应用都较晚。并且我国社会经济的特殊国情,导致国外传入的经济管理体系或概念都需要一定的本土化时间过程,管理会计概念也是如此。而且由于事业单位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转型关联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对于新的经济管理体系,更需要长时间的观察和磨合。种种原因导致管理会计在我国事业单位中应用较少,基本处于摸索状态,并没有发挥管理实效。
但同时,很多事业单位正常运营的经济基础是国家或者地方财政资金拨款,其他资金来源稀少。事业单位部门众多、人员众多,因此事业单位支出始终是财政的压力之一。采用管理会计的模式,可以改善事业单位财政支出不合理、不节制的弊端,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将每一笔财政资金都用在刀刃上。提高事业单位的服务质量,增强政府公信力。进一步减轻财政资金压力,促进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4]。
管理会计与传统会计只负责财务数据的收集核算职能不同,管理会计的最终目的在于提升单位或组织收益,保证原有价值的保值升值。需要事业单位各部门都参与到管理会计中来,从而改良了事业单位原有的内控机制和传统的财务、人员管理模式。通过对事业单位财务数据的整合加工,结合国家政策和社会发展转变,明晰事业单位财务执行中的风险点,及时改变资金使用与预算编制存在的误差,确保事业单位资金使用达成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并根据管理会计需要,完善事业单位内控机制,增加对预算执行的监督和管控力度、完善人员职能分配,降低运营成本。为事业单位始终适应国家政策发展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降低事业单位运营成本。
首先,事业单位管理会计认识不足的原因在于事业单位本身具有公益性,并非一般的企业单位,不需要承担经济盈利的任务,因此部分事业单位领导人对于“开源节流”思想不以为意,认为传统会计就可以满足事业单位需要,国家财政对于事业单位的运转可以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持。资金使用不需要进行细致缜密的划分、监管,没有认识到管理会计与全面预算的统一性。并且由于社会服务项目逐年增加,造成管理会计改革的难度也在逐年增加,部分单位负责人认为事业单位资金支出无法实现精确的控制。其次,部分事业单位对于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变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因此在具体改革中没有将部门职能、职务进行重新划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管理会计总体统筹作用的发挥,对管理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造成了打击。这种思想不仅造成了事业单位预算使用混乱的现状无法得到改善,预算资金的擅用乱用也会给国家或地方财政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严密监管的缺失,也会给我国财政资金安全造成威胁。
内部控制由于各组织或部门的任务不同,因此侧重点也略有不同。事业单位主要任务为提高社会公益服务质量,提升社会服务效益,并且资金来源为国家财政,因此不存在经济效益问题,内控机制的侧重点放在了社会业务开展方面。部门内部内控制度沦为社会建设业务的附庸,导致业务部门权重过大,财务部门权限逐渐缩小,业务部门与财政部门之间相互监督、相互补充的格局被打破。业务审批、预算监督、风险评估等部分的某些必要流程被省略,一味地看重业务开展数量,内控机制无法发挥对于事业单位全局的掌控作用,内控职能被逐步削弱。这就导致内控制度对于管理会计的支撑力度不足,管理会计无法通过内控机制与事业单位各部门实现有机融合,在事业单位各部门的推进遇到阻力,无法顺利铺开。
我国管理会计的研究进程开展较晚,相关理论与实践并不成熟,仍然处在摸索阶段,国内拥有管理会计专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稀缺,大部分财务管理人员还停留在传统会计阶段。虽然随着国外相关理念和成功案例的传入,管理会计在社会和部分企业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部分传统会计人员也看到了管理会计广阔的发展前景以及为了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开始自觉地开始拓展自身技能,学习管理会计相关知识。
但这一积极状况在事业单位中并没有得到体现。一部分原因在于事业单位的特殊性,职位更迭较慢,“铁饭碗”的理念在事业单位员工心中根深蒂固,相关薪资、福利比较稳定,事业单位员工的危机意识淡薄,这就造成了部分事业单位人员对于自身技能的更新换代失去兴趣,管理会计的概念在事业单位中缺少发展的空间。部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由于自身素养与社会的快速发展脱节,导致部分会计信息编制混乱、信息技术应用不熟练、资金收支记载不清晰问题频发,严重阻碍了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转型升级。还有一部分原因在于,管理会计的专业人才在整个经济环境中属于稀缺资源,相比于我国部分龙头企业,事业单位福利待遇以及发展前景的吸引力不足,无法招揽到更多的专业人才。
全面完善的信息化平台是管理会计能够在事业单位全面铺开的重要手段之一。大数据信息化有助于帮助事业单位收集、分析和整理社会业务开展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信息,并通过信息智能化平台实现相关信息的上通下达。但我国事业单位的信息化应用水平普遍较低,首先是事业单位在信息平台搭建方面缺少资金投入并且缺少相关信息技术人员参与系统的引进和维护,这就造成了事业单位信息平台发展缓慢。管理会计需要的业务、财务信息汇总缓慢,始终存在时间和空间的差值,数据的即时性丧失,无法对事业单位决策提供有力的参考。其次是事业单位各部门之间没有建立健全的沟通渠道,各部门之间存在“信息孤岛”现象。各部门之间信息汇总、整合困难,管理部会计人员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进行行政、人力、资金、运营等各部分的数据整理,这就导致管理会计业务效率低下,无法发挥其优越性。最后一个导致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缓慢的原因在于信息平台的不稳定性,事业单位的部分信息关系到我国的国家社会安全,不可马虎大意。但信息系统的稳定性无法得到切实的保障,轻则影响事业单位后续业务开展、重则对国家信息安全产生重大影响。
在事业单位内部树立“开源节流”理念,通过组织宣传学习,强化事业单位领导人对于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重视度,推动事业单位负责人积极转变管理会计理念,在事业单位内部形成从上到下的重视管理会计的良好环境。通过在部分部门进行财务会计试点,对管理会计概念、工作原理等进行不断的宣传,创造管理会计氛围,减轻事业单位员工对于管理会计的抵触心理。此外,事业单位可以根据管理会计要求制定相关行为章程规范,强化管理制度的权威性,保证管理会计可以渗透进事业单位运作的方方面面。
重视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建立全面的合理的内控体系,保证内控机制始终贯穿在事业单位整体运营中,实现对业务部门、财务部门的整体掌控监督作用。在重视事业单位公益性业务开展的同时,通过对审核监督职能的整合重组,简化不必要的审批手续,减少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的矛盾。同时健全监督和风险评估体系,保障事业单位有效规避单位内部、外部风险,推动管理会计的进一步发展。从顺应国家政策导向的角度看,完善的内控制度可以有效整合各种资源,保障事业单位整体发展方向与国家政策方向的匹配度。内部控制力度的加强,为管理会计在事业单位中的全面铺开,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创造了良好的内部环境。
管理会计专业人才是事业单位能够顺利完成财务管理转型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事业单位内部优化管理会计人才机制,首先,在事业单位内部,组织财务管理人员对管理会计概念流程进行学习,并组织定期考试测评,增强财务人员管理会计专业素养。其次,加大人才引进投入,吸引外来人员加入。如采用劳务派遣方式,增加薪资收入。提升事业单位整体管理会计水平,推动管理会计在事业单位内部更好的展开。最后,不仅要关注管理会计人才引进,还要根据相关职能需要和业务开展需要,招聘相关人员,如:风险评估人员、内控管理人员、信息平台建设人员等。
在当今社会发展趋势下,完善的管理会计信息化平台,对事业单位的运营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5]。通过大数据平台的建设整合事业单位预算、资金、人力、财务信息、业务信息等,根据各部门职能,建设全面的信息化平台,确保事业单位各部门之间数据的连贯和统一,减少管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利用大数据强大的信息整理核算能力,将其从基础数据的收集、核算中解放出来。确保相关数据时效性,为事业单位正确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同时,加强对信息系统防火墙的建设,对重要数据进行加密处理,避免关键指标和数据泄露,对行政单位造成损害。
综上所述,管理会计与事业单位公益性社会服务之间并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相反,管理会计在事业单位中的实施可以推动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统筹分析内外要素,减少业务开展风险,减轻财政压力,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会计转变在思想上、制度上、人员上存在种种阻力,但管理会计变革是事业单位转型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