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河源市水背村农文旅融合发展探析

2023-11-23 00:56:21林瑞君何平均
南方农业 2023年15期
关键词:农文融合旅游

林瑞君,何平均

(湖南农业大学,湖南长沙 410128)

水背村是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大坝镇下辖村,总面积3.24 km2,总人口4 300 人,约856 户。近年来,水背村积极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持续加强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不断美村容、兴产业,建设环境整洁、乡风文明、宜居宜业的新农村,推动农村生态、生产、生活融合发展。水背村围绕“阳明客乡、温泉小镇”主题进行合理开发,全长约15 km 的“阳明客乡、温泉小镇”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初见成效。然而,水背村在推动旅游业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的进程中,也存在产业融合发展不足、特色技艺面临失传等问题。因此,对水背村农文旅融合发展现状进行系统分析,梳理水背村农文旅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以帮助水背村进一步实现旅游业提质增效,加快乡村振兴进程。

1 水背村农文旅发展现状

1)自然环境。水背村位于九连山脉东麓,主要山岭有子顶山、鬼塘山等,海拔最高400 m。水背村土壤肥沃,风景优美,被列入广东省“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美丽乡村三年行动计划”。2)农业生产。水背村农业以水稻、花生、黄豆、玉米种植为主。目前,水背村种植水稻53.33 hm2、花生32.00 hm2、黄豆13.33 hm2、玉米14.67 hm2。20 世纪80 年代后,水背村大量年轻劳动力外流,当地的耕作主体至今仍是中老年人,许多耕地荒废。3)文化利用。水背村保留着剪纸、舞猫头狮、竹编等特色技艺,同时有大大小小的古遗址30多处,堪称广东省古遗址之乡。在水背村还先后发现子顶山、鬼塘山、坳顶山、茶里坑4 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以及塔岗、甲子岗、石林坪、井头博山、下陈山及周屋山6 处青铜时代遗址,这些遗址为研究东江文明和客家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除此之外,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王阳明曾活动于水背村一带,使该村具有更深厚的文化底蕴。4)旅游发展。近几年,水背村致力于打造以“水背客家围屋及阳明文化”为核心,集生态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度假、乡村旅游于一体的家庭度假目的地。其中,水背村的“古树缘”百香果农业观光园已成为网红打卡点,节假日接待游客超3万人次,带动周边350多人次就业。

2 水背村农文旅融合发展SWOT分析

目前,研究乡村旅游的方法有决策实验室分析法(Decision-making Trial and Evaluation Laboratory,DEMATEL)、态势分析法(SWOT analytical method,以下简称SWOT 分析法)、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等,其中SWOT 分析法是战略分析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基于内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的态势分析,通常用于企业竞争战略分析,也可以用于产业竞争发展战略分析[2]。SWOT分析法中的 S 代表优势(Strengths)、W 代表劣势(Weaknesses)、O 代表机会(Opportunities)、T 代表威胁(Threats)。本文采用SWOT分析法对水背村农文旅融合发展进行系统分析,并就研究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促进该地区产业深度融合和加快乡村振兴步伐。

2.1 优势(Strengths)

2.1.1 各类旅游资源丰富

旅游资源是一个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基础条件,而水背村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3]。1)水背村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有风景秀丽的山水风光和开阔的田野,清新幽静,绿意盎然,是天然的氧吧。2)水背村人文景观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不仅拥有30多处古遗址、王阳明故里、14 座传统围屋、6 处古道及古树古井等不同类型的文化景观,还有众多独具特色的传统技艺,为水背村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充分挖掘水背村现有文化资源和民俗风情,将文化融入村庄建设,以人为本,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协同发展,打造公共服务完善、环境生态优美、乡村休闲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的特色主题村落。

2.1.2 区位优势明显

水背村属于大坝镇6 个中心村之一,距离镇人民政府约1.9 km。和平县是京港高速铁路、粤赣高速公路、京九铁路南下入粤第一县,位于此地的水背村也有着良好的交通条件,为该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水背村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霜期较短、生长季长与季风明显的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19.7 ℃,温度适宜,适合发展旅游业。此外,该村距离粤港澳大湾区较近,可吸纳粤港澳地区的游客,客源市场庞大。

讨论 血淀粉酶增高原因有很多,常见于胰腺疾病、胆道疾病、消化性溃疡穿孔、阑尾炎、腹膜炎、肾功能不全和腮腺疾病[1]。少数肺癌及乳腺癌等也可见血淀粉酶增高[2]。文献曾报道过浆液性卵巢癌、卵巢黏液瘤、卵巢表皮乳头状癌、卵巢内膜样癌可致血淀粉酶升高[3-5]。但卵巢癌所致淀粉酶升高病例较为少见。血清中的淀粉酶主要来自胰腺和唾液腺,由胰型和唾液型两种同工酶组成。唾液型淀粉酶可以在肿瘤组织中表达,卵巢癌表达唾液型淀粉酶同工酶[6],因此血淀粉酶明显增高。

2.1.3 政策大力支持,知名度不断提高

乡村振兴战略是水背村发展农文旅融合最大的政策机遇,地方政府也出台了相关文件,如《关于加快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美丽乡村三年行动计划》(粤农组〔2016〕9 号)、《和平县大坝镇总体规划》等,这些文件都为水背村农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相应的指导和支持。2018年1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在各省(区、市)推荐的基础上,经专家委员会审查,将水背村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21 年9 月,水背村被评选为“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水背村还先后荣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广东省卫生村”“河源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这些荣誉称号的获得进一步提高了水背村的知名度,为农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1.4 具备基本接待条件

水背村已开展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工作,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村内多为硬质道路,村道连接外部,交通条件较为便利;居民生活饮用水多为自来水;电力依靠大坝镇供电所供电,基本能满足居民生产生活要求;广播电视、网络、电信和移动通信等通信设施基本齐全;民宿、农家乐等游客接待设施完善,具备基本的游客接待条件。

2.2 劣势(Weaknesses)

2.2.1 产业发展的联动能力不够强

水背村虽然紧邻粤港澳大湾区,但产业联动能力弱,农文旅融合发展水平有待提高。当前,水背村的旅游发展仍然采用数量增长型模式,既未形成完整产业链和旅游产业集群,也未能形成合理的内部结构和地域结构,没有培育出以区域性乃至全国性规模经营为主的大企业。旅游产业也尚未步入有序的集约化经营阶段,未形成有效的旅游行业管理体系,缺乏有效的资源配置形式和机制,影响了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2.2.2 农文旅专业人才缺乏

专业人才是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核心因素[4]。专业人才的匮乏是水背村发展农文旅的最大劣势,具体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1)缺乏懂现代农业的人才。水背村中大量年轻劳动力外流,耕作的都是中老年人,且仍然保留着传统的耕作方式,能够介绍推广现代农业生产设备和指导教授现代农业知识技术的人才短缺,导致水背村农业发展受阻。2)缺乏懂传统文化的人才。虽然水背村有剪纸、舞猫头狮、竹编等传统特色技艺,但随着印刷业的不断发展,使用电脑刻制、现代机械工艺生产出来的剪纸价格低廉、销路更广,给传统剪纸造成了极大的市场压力。剪纸、竹编带来的经济效益低,村民难以据此谋生致富,因此不愿学习,导致存世的艺人越来越少,传统技艺面临人亡艺绝的现实困境。3)缺乏懂旅游发展的人才。村里具备旅游业发展相关理论知识的人才较少,服务意识与积极性欠缺,不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4)缺乏懂农文旅的复合型人才。水背村助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不足,不能熟练利用淘宝、抖音等新型传播媒介宣传推广当地旅游文化资源、带动当地农产品销售。新媒体环境下,网络飞速发展,过去传统的传播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需求。目前,水背村在互联网运营渠道方面比较欠缺,在农产品、文旅产品的电商平台发展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2.3 村容村貌有待进一步改善

水背村虽然已开展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工作,但实际成效不足。目前,污水仍为自然排放,只有局部地段修建有排水沟。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村旁小河中,这种排放形式不仅造成水资源的污染,也影响空气环境质量和村容村貌。垃圾乱倒、污水乱排、电线乱拉等影响环境卫生质量的现象依然存在;村中无固定的清洁设施,环境治理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仍需加强。

2.3 机会(Opportunities)

2.3.1 乡村振兴战略提供重要机遇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粤发〔2018〕16 号)提出,大力发展富民兴村产业,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及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为水背村农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2.3.2 农文旅产业市场需求逐年扩大

近年来,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对农业休闲、生态观光、农事采摘、绿色康养及文化体验等活动的需求也逐年扩大。《2021 广东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21 年广东省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营业额为1 756.22 亿元,较2020 年增长23.28%;接待过夜旅游者人数25 701.06 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 433.73 亿元。农文旅产业市场的扩大和繁荣,极有利于水背村农文旅融合发展,实现与市场的有效衔接。

2.4 威胁(Threats)

2.4.1 同行业竞争激烈

近年来,农文旅融合发展已成为趋势,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成功案例不胜枚举,如青海德吉村、重庆华溪村、广西毛竹山村等,在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均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典型特色[5]。如何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农文旅市场脱颖而出,打开市场,是水背村面临的现实挑战之一。

2.4.2 农文旅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突出

我国多数乡村旅游地区存在不同程度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交通工具的尾气排放、旅游服务设施的烟尘和废气排放、生活污染物数量随乡村旅游者的涌入而增长,以及开发、规划不当使原始自然风貌遭到破坏等。因此,若乡村旅游缺少统一规划,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将大大增加区域环境压力。

3 水背村农文旅融合发展策略

通过SWOT 分析,可以发现水背村农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3.1 以干为先,完善农文旅设施建设

水背村应继续加强道路、水利、通信、民宿、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游客承载能力,同时大力推进环境连片综合整治,优化村容村貌,将村庄打造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除此之外,要注意兼顾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2 以农为基,提升农文旅融合成效

农文旅的融合发展要回归生态农业,实现农业、文化、旅游三业的整合。发挥水背村山水资源的自然优势,从生态、水资源、区域发展出发,开发以农为本的特色项目,如打造农业观光园、农事体验园、生态观光园等。同时融入“阳明文化”、水背村传统技艺等元素,展示数字化与农业有机结合的亮眼成绩,展现农村景区、农耕文化发展建设的历变,如打造阳明文化研学基地、举办舞猫头狮文化节等。

3.3 以人为本,打造农文旅人才团队

农文旅专业人才培养是促进农文旅产业健康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水背村农文旅融合发展急需专业复合型人才队伍的支撑。当地政府应加强与各企业的沟通协作,进一步推动农文旅产业的人才培养,开设农文旅融合发展专业课程,并设立相关实践教学机制,对农文旅从业者开展综合素质、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和考核,培养出一批有知识、有能力、有经验的农业、文化、旅游复合型人才。此外,要重视剪纸、舞猫头狮、竹编等传统特色技艺的传承,防止出现人亡艺绝的现象,保护和传承当地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农文融合旅游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 06:16:36
产学研离距离推动“农文旅”三产融合
——来自蜜梨之乡的科技小院
融合菜
浅谈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现代出版(2020年3期)2020-06-20 07:10:34
中方向越南移交“红通”毒枭
环球时报(2018-11-27)2018-11-27 12:03:09
旅游
明代《松江府志》所见农文的整理与考察
古今农业(2015年4期)2015-12-08 02:22:14
旅游的最后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