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22年深圳市登革热流行特征分析

2023-11-22 12:47万佳林良强阳帆李媛牛丛高世同张振孔东锋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3年5期
关键词:登革热病伊蚊登革热

万佳,林良强,阳帆,李媛,牛丛,高世同,张振,孔东锋

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深圳 518055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并通过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蚊媒传染病。作为世界上分布最广、病例最多的虫媒病毒传染病[1],登革热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沉重的疾病负担,其中亚洲地区登革热疾病负担约占全球的70%[2]。我国自1978年广东佛山暴发登革热疫情以来,国内疫情逐年上升,呈现出区域流行和局部暴发的特征。广东省是我国登革热疫情发生的主要省份之一[3],且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4],而深圳市作为珠三角地区的超大型口岸城市,人口密集且流动性大,国内外经贸活动频繁,登革热疫情防控面临较大压力。深圳市在2014年暴发大规模疫情后[5],2018—2019年病例数又达近年来最高水平[6]。为了给登革热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对深圳市2013—2022年登革热流行特征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疫情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发病时间为2013年1 月1 日至2022年12 月31 日、现住址为深圳市的登革热病例信息;蚊媒和病原监测信息来自各监测点上报及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集的数据;人口数据来源于深圳市统计局。

1.2 相关定义 病例诊断标准:2013—2017年参照《登革热诊断标准》(WS 216—2008)[7];2018—2022年参照《登革热诊断标准》(WS 216—2018)[8]。本地病例是指发病前14 d 内未离开深圳市现住址的病例;输入病例是指发病前14 d内离开过深圳市、到过深圳市以外的登革热流行区的病例。暴发疫情是指14 d内,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点(例如一个社区、居委会、学校、村庄等)发生3 例及以上本地感染的登革热确诊病例。

1.3 研究方法 收集登革热病例血样,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 进行登革病毒核酸检测和型别鉴定;每年在哨点监测医院收集健康人群血样,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登革病毒IgG 抗体;在全市各监测点每月开展媒介白纹伊蚊密度监测,采用布雷图指数法(breteau index,BI)监测幼虫密度,诱蚊诱卵器法(mosquito ovitrap index, MOI)监测成蚊密度。监测场所包括居民区和非居民区(公园、工地、机团单位等)。

1.4 统计分析 应用Excel 2013 整理数据,采用SPSS 17.0 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或构成比进行描述;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Q1,Q3)表示;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 相关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2.1 流行概况 2013—2022年深圳市累计报告登革热病例1 388 例,其中本地病例650 例(占46.83%),输入病例738例(占53.17%);临床诊断病例130 例(占9.37%),确诊病例1 258 例(占90.63%)。除2019年报告1 例重症病例外,其他均为轻症病例,无死亡病例。2013—2022年深圳市各年度登革热发病率为0~4.25/10万。见表1。

表1 2013—2022年深圳市登革热报告发病情况Table 1 Incidence of dengue fever in Shenzhen from 2013 to 2022

2.2 三间分布特征

2.2.1 时间分布 2014年和2019年深圳市登革热报告病例较多,2014年以本地病例为主,2019年以输入病例为主。病例主要集中在8—11 月,占80.12%(1 112/1 388)。其中,境外输入病例在全年各月均有报告,5—11 月病例数较多;本地病例与境内输入病例则主要集中在8—11 月,且均在10月达到高峰,二者时间分布存在相关性(r=0.989,P<0.05)。见图1。

图1 2013—2022年深圳市登革热病例时间分布Figure 1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dengue fever cases in Shenzhen from 2013 to 2022

2.2.2 地区分布 2013—2022年深圳市10 个行政区均有登革热病例出现,其中报告病例数前3 位的地区分别为南山区(331 例)、宝安区(330 例)和龙岗区(214 例);累计涉及67 个街道,占全市街道总数的90.54%(67/74)。见表2。

表2 2013—2022年深圳市登革热病例地区分布Table 2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dengue fever cases in Shenzhen from 2013 to 2022

2.2.3 人群分布 2013—2022年深圳市报告的1 388 例登革热病例中,男性893 例,女性495 例,男女比例1.80∶1;年龄最大87 岁,最小1 岁,中位数为34(27,45)岁,主要集中于20~59 岁(1 229 例,占88.54%);职业分布居前3 位的为工人(372 例)、家务及待业(327例)和商业服务(259例)。见表3。

表3 2013—2022年深圳市登革热病例人群分布(例)Table 3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of dengue fever cases in Shenzhen from 2013 to 2022(n)

2.3 输入病例感染来源 境外输入病例主要来自柬埔寨(229 例,42.96%)、泰国(71 例,13.32%)、马来西亚(44 例,8.26%)及印度(41 例,7.69%)等东南亚国家;境内输入病例主要来自广州(91 例,44.39%)、东莞(24 例,11.71%)、佛山(17 例,8.29%)等珠三角地区。

2.4 发病至确诊时间 2013—2022年深圳市报告的登革热病例从发病至确诊最短间隔1 d,最长间隔14 d,中位数为5(3,7)d。

2.5 疫情暴发情况 2013—2022年深圳市共发生20 起本地登革热暴发疫情,累计报告病例144 例。其中2014年5 起,2018年6 起,2019年9 起。地区分布为南山区7起,宝安区和龙岗区各4起,福田区3 起,盐田区2 起。场所分布为建筑工地10 起,居民小区5 起,城中村3 起,花卉市场和公园各1 起。主要发生在8—10 月,且以10 月份发生最多(9起)。疫情持续时间最长30 d,最短1 d,平均(12.53±7.52)d。

2.6 病原监测结果 2013—2022年深圳市累计对713 例登革热确诊病例进行了登革病毒分型检测。深圳市流行的血清型主要为DENV-1(594 例,占83.31%),其他依次为DENV-2(83 例,占11.64%)、DENV-3(24 例,占3.37%)、DENV-4(9例,占1.26%),另有1 例(占0.14%)为DENV-1 与DENV-3 混合感染,2 例(占0.28%)为DENV-2 与DENV-4 混合感染。输入病例与本地病例的血清型均以DENV-I 型为主。2016—2022年(2020、2021年未开展)累计收集健康人群血清样本3 285人份,共检出登革病毒IgG 抗体阳性65 份,阳性率为1.98%,各年度阳性率为1.48%~2.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1,P>0.05)。

2.7 白纹伊蚊密度监测情况 近5年的监测结果显示,深圳市2021—2022年的白纹伊蚊密度低于2018—2020年。每年12 月至次年4 月白纹伊蚊活动不活跃,其密度随着5月气温上升而呈升高趋势,5—11 月为白纹伊蚊活跃期,随后其密度总体下降至较低水平。见图2。

图2 2018—2022年深圳市白纹伊蚊密度监测结果Figure 2 Monitoring results of Aedes albopictus density in Shenzhen from 2018 to 2022

3 讨 论

自2001年报告首例输入性登革热病例以来[9],深圳市登革热疫情主要呈零星散发态势,2013年之前每年均不超过20 例,2014年受广东省登革热广泛流行的影响,深圳市出现第一个疫情高峰[10];2019年受到柬埔寨等国输入病例的影响[11],深圳市又暴发了以境外输入病例为主的大规模登革热疫情,病例数达近年来最高水平。2013—2022年监测数据显示,深圳市登革热病例数较前十年上升,可能与深圳和东南亚、南美洲等登革热疫情流行地区商贸和人员往来日益频繁有关;且境内输入病例与深圳市本土病例在时间分布上表现出相关性,表明深圳市本土疫情与广东省及全国登革热疫情趋势基本一致[12]。2013—2022年深圳市登革热疫情主要发生在20~59 岁年龄组人群,职业以工人、家务及待业和商业服务居多,提示该部分人群应作为重点防控人群。本地暴发疫情主要发生在建筑工地,可能因为工地人员流动频繁、卫生条件较差、作业环境易积水等[13]。

本研究发现,2013—2022年深圳市各年度输入病例的发生时间均早于本地病例;输入病例与本地病例感染的血清型分布大体一致;本地健康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率持续稳定在较低水平;病例从发病至确诊的平均间隔时间较长,易造成疫情传播[14],这些结果表明深圳市本地病例的发生可能与输入病例有关。其他相应研究也佐证了该观点[15-16]。2020—2022年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影响,全市登革热疫情趋于静息状态,特别是2021 和2022年连续两年零报告,从侧面反映了境外输入病例对深圳市登革热疫情的影响[17]。

除了受输入病例影响外,深圳市登革热疫情也与伊蚊密度密切相关。而伊蚊密度受气温、降水、湿度等气候因素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深圳市夏秋季季风盛行,高温多雨,有利于伊蚊生长繁殖[18],故深圳市登革热疫情主要发生在此季节。输入疫情从5 月开始高发,一直持续到11 月,本地疫情则在8—11 月高发,可能与输入疫情造成的伊蚊媒介登革病毒累积效应有关[19]。

综上,2013—2022年深圳市登革热病例数较前十年有所上升,本地疫情主要由输入病例引起,需加强对输入病例的监测发现和疫情处置工作[20]。相关部门应严格落实以病例管理和伊蚊控制为主的综合性防控措施,在登革热流行季节加强全民健康教育,做好蚊媒孳生环境清理等工作。

利益冲突声明全部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万佳负责数据收集、分析和论文撰写;林良强、阳帆、李媛、牛丛参与数据收集与审核;高世同、张振负责论文修改;孔东锋负责论文指导

猜你喜欢
登革热病伊蚊登革热
一类具变系数交错扩散的登革热模型
登革热流行现状及诊疗进展
登革热临床特征及病程影响因素分析
羟哌酯驱蚊液和柠檬桉醇驱蚊液驱避白纹伊蚊的效果对比
郑宇婷等发表于本刊2021年37卷第2期《利用ssr标记浅析云南登革热重点地区埃及伊蚊种群遗传特征》一文的勘误
云南省边境地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孳生特征调查*
健康教育在登革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埃及蚊子的嗡嗡声原来是情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