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芳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发生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先是苏联解体,然后是全球化发展加速,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美国学者亨廷顿的专著《文明的冲突》应运而生,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巨大反响,书中描绘出对世界未来发展的忧虑:一个崛起的东亚地带,一个崛起的中华民族,还有充满着矛盾与战争的伊斯兰国家——这是一幅具有西方思维特点的世界图景。而几乎同时,中国学者费孝通先生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站在全人类的高度,为共同发展问题贡献出中国答案。今天要实现“大同理想”,就要汇聚“天下为公”的能动力量。
为公则天下和美
“天下为公”出自《礼记·礼运》,原句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孔子在参加鲁国蜡祭仪式后,感慨礼仪徒有形式,与上古时代相比,已经失去了“大道”的实质,人心不公,然后向学生简要描述了上古大同之治的景象。“大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以贯之的道统,即人们认识到事物对立又统一的自然规律,明了天地万物本来为一体关系的真相,因此对待任何事物都像对待自己一样,而这种同情心、同理心就是“公心”。在大道流行的上古三皇、中古夏商周时代,古圣先贤立身行道,为先民谋幸福而无私奉献。在圣贤榜样带动下,先民在生活、劳动中同样“为公”不为私,“公”即“共”,大家都以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共享、共治,各路贤达都被推举出来治理社会公共事务,最终实现了大同之治。
《尚书》记载:“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讲的是上古时期的尧帝遵循古人流传的天地之道、大公之德,凭借钦敬贤人、明察下情、推举适当、道德纯备四种品质教化先民,实现了天下安定。他诚信、恭谨、克己、礼让,美好的德行传播到四方以外,以至充塞于天地之间,成为上上下下的楷模。他首先修身以彰显本性美善,上能孝养高、曾、祖、父,下能亲爱子、孙、曾、玄,使得九族亲睦、家族整齐;进而根据国家官员职位的需要分别选任贤才、礼贤下士,让有德有才之人都得到任用,所以百官尽职尽责、国家大治。国家内部治理有序、人才济济,在接待外宾、出使各国等方面就获得众多外族部落的拥戴,四方邦国有无互通、关系和顺。天下人民因此都能受到尧的恩惠,自发地像崇敬日月一般尊重他的美德,向他学习,民众的修养与德行不断得到提高和完善,唐虞时代因而风俗大和。
在孔子看来,在这样的社会中,所有人都为了大家的共同利益而奉献。德才兼备的人被大家推举出来治理公共事务,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和睦相处,人们不仅仅亲爱自己的家人,也不仅仅抚养自己的子女,还让老人们都能安度晚年,青壮年都有用武之地,孩子们都健康成长,鳏夫、寡妇、失去子女的老人、没有父母的孩子、身体不健全的人、有疾病的人都得到抚恤;男子都有正当的工作、承担责任,女子都有合适的归宿、履行义务;人们痛恨糟蹋浪费财货的行为,但没有占为己有的私心;担心自己的力量不能发挥在有用之处,但不是为了谋取私利。所以,阴谋诡计自然闭绝不兴,盗窃掠夺的事情也不会出现,夜晚睡觉都不用关闭大门,这就是大同之治。
这样和美的生活谁不向往?孔子说:“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虽然没能生活在那个大同时代,但是还可以去期待,去创造。
為私则天下混乱
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正是我国历史上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所谓“礼崩乐坏”,是指西周王朝封土建国的礼乐制度因诸侯之间征战而日渐崩溃,造成了天下秩序的混乱。当年商纣王昏庸腐败、丧失民心,而周武王得道多助,一举推翻殷商,建立了西周。创立之初,周武王只保留了方圆约一千里的土地作为首都,称“王畿”;然后把其余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同姓宗室,以及一起打江山的大臣贵族,让他们建立起各自的诸侯国,大大小小约有八百余个。比如,我们熟知的姜子牙,就被封为齐国(今山东省大部,河北省南部)的开国君主。这样一来,西周王朝自上而下便形成“王(天子)、侯(亦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卿、大夫、士、庶民”的社会结构,这就是“封土建国”。
为稳定这样的格局,西周统治阶层制定了一套严格规范的礼乐制度。“礼”最初由圣人根据天、效法地的规律而创造出来,承载着天地之道、大公之德,贯彻在丧、祭、射、御、冠、婚、朝、聘各种礼仪活动之中,所以“礼”也是不同阶层人们在政治、宗法、权力和义务等方面的规范准则。人们遵循礼,形式上是按照礼仪处事待人,实质上是引导人们秉公心、行正道。“乐”是音乐,通过德音雅乐培养贵族阶层的道德情操,让人从内心引发出仁爱公心,来参与治国理政。圣人通过礼乐教化,把天地大道明示给各级官员,兴起大公无私为人民谋幸福的风气,国家自然得到治理,诸侯们都听从周天子的号令,各诸侯国社会秩序井井有条,实现天下民众的安定生活。历史上记载,周成王、周康王在位年间天下安宁,有四十余年没有出现过犯罪事件,刑罚的器具都废弃不用,被称为“成康之治”。
但是到了周朝末期,周王室的贵族不再遵循礼乐制度,渐渐腐败堕落、丧失民心。诸侯国对周天子不再心悦诚服,纷纷僭越礼制,各自都为自己家族谋取利益,竞相争夺天下的人财物,发动了大大小小的兼并战争,这就是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各诸侯国在战争中此消彼长。比如,楚国国土面积在西周时期只有五十里,到了春秋时期扩大到方圆五千里。日益强大的诸侯们不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纷纷各自称“王”;鲁卿季孙氏甚至僭用天子的礼乐,享受六十四人歌舞团的待遇,远远超过礼制规定的三十二人;还有些大夫去祭拜以往只有周天子才能祭拜的泰山……凡此种种,都是“礼崩乐坏”的表现,社会秩序被完全打乱。
到了孔子生活的时代,各诸侯付出和索取物质财富或劳动都是为了家族私利。他们为了维护自身的权力和财物,以礼的名义设置城池,来保障自己的地盘;以礼的名义设置纪律规范,来实现君臣端正、父子亲笃、兄弟友睦、夫妻和合。但这样只重视礼的名义而没有实质,即使有制度,有田里,也尊重勇士智士,但一切事功都是为了私利,就产生了机谋和战事,导致民不聊生。孔子对这样的社会痛心疾首,所以到处拜师求教,寻找救世之方。
他曾经向老子问礼。而老子也感叹,失去“大道”以后,人心越来越狭隘,美德和礼乐都成了空洞的形式,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道德经》)意思是,“大道”丧失之后,人们就丧失了公心,不再以天下为一体,不再大公无私地奉献,而是只顾自己领地的发展,这样还算有大德大爱;“大德”丧失之后,人们还懂得“仁者爱人”,人与人之间还保有五伦五常的正常关系;丧失仁爱之心以后,人们还懂得讲义务、讲责任,只做符合道理的事情;然而在责任感丧失以后,就只能依靠礼的形式去规范行为,让人仅仅在表面上保留善的样子罢了。这是对上古至东周几千年发展流变规律的高度概括和深刻阐释,也为后人改造生活、创造幸福提供了“背私为公”的重要思路。
秉公心,行大道
孔子一生学习古圣先贤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志愿再次恢复盛世美好,于是周游列国呼吁再创大同之治。但当时各国统治阶层都忙于追名逐利,没人真正接受他的理论。于是他退修诗书、培养学生。当他读到《周易》这部古老文献时,几乎手不释卷——在家时,就将竹简在席子上摆开阅读,外出时则放在随身的口袋里不时翻看。就这样“温故而知新”以至于“韦编三绝”,创作了十篇传文,充分揭示出简单卦象和古老文字背后的核心理念。此后,《周易》作为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结晶,被后世学者称为“大道之源”,其所承载的“天下一体”的理念统摄万事万物,所谓“冒天下之道”。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大都发源于此。《淮南子》称赞:“孔子弟子七十,养徒三千,皆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可见孔子培养出来的贤才在各方各面都成為优秀典范。
孔子本人一生为公奔走呼喊,没有机会施展抱负,甚至几经穷困潦倒,累累若丧家之犬,但他对自己的一生以“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概括,既表达出毕生学习的发展层次,也让人感受到一种矢志不渝的人生态度。虽然一生没有高官厚禄或者世俗意义上的宏伟功业,但是仍被后人推崇为“素王”和“万圣先师”。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将儒家学问融合各家学说要义形成经学,为以儒家为主流思想治国理政的传统奠基,“天下为公”理念,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心理中不断深化。
历经时代变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融汇人类优秀文明,实现自身持续完善,更具包容性、世界性,以越来越自信的状态面向世界、拥抱世界,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盛世迭出的突出表现。唐朝统一全国后,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国力十分强盛,与周边七十多个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正是这种远见卓识,开创了唐朝“四海咸服,万国来朝”的昌盛局面。时至今日,纽约唐人街仍是在西方世界最大城市的华人聚居区之一,在世界各地移居海外的华人还被当地人称为“唐人”。宋朝和元朝继之,分别成就了对外贸易的黄金时代与多元文化交流发展的盛大辉煌。15—16世纪,世界性大航海活动开启,全球化贸易随之而来。参与此次世界大航海的,不仅仅有欧洲人,还有中国人。明太祖朱元璋立国之初,便以恢复华夏“正统”为己任,认为和平稳定的内外环境是国家存续和发展的重要保证,于是制定了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和“厚往薄来”的外贸政策。明成祖时期派出一支规模浩大的船队,七次往返于中国东南沿海到印度洋之间的航路上,为马六甲一带国家、地区送去了大明的陶瓷、丝绸等物品,受到广泛喜爱;在返程中,明朝的官船也带回了一些中國所缺的物品,互通有无,中外交往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众所周知,这一历史事件就是“郑和下西洋”。而之所以航海远游,明成祖朱棣曾在敕书中这样写:“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照临、霜露所濡之处,人民老幼皆欲使其遂其生业。”大明的百姓是人民,其他国家地区的人民同样向往着美好生活,所以明朝秉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的祖德,向世界张开怀抱,造就了各国各地区的共同发展繁荣。
在绵延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天下为公”理念不断推动中华民族与世界各国人民共存共荣,描绘出一幅幅美美与共的历史画卷——仁义礼智的中华儿女、和睦幸福的家风传统、团结互助的社会风貌、国富民强的大治之世、睦邻友好的天下图景。今天,这一理念已经化作我们精神深处的文化基因,不断为全球共同发展提供能量。
选自《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