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新时代教育发展的主旋律

2023-11-21 19:48:34何佳佳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信息化评价教育

何佳佳

农村的物质条件相对匮乏,文化条件差异是导致农村孩子得不到良好发展机会的原因之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给打破这一困境以希望,教育信息化成为新时代教育发展的主旋律。

一、教育信息化带来教育作用

(一)丰富教学资源

信息化的介入带来视频在教学中应用的大放光彩,它将隐性的知识以画面声音显性呈现,这种可视化作用是图片文字所不能比拟的,真实的情感体验能让学生产生更大的共鸣。互联网将优质视频上传,学生不再拘于空间与时间的约束,并且得益于中国网络的基础建设,网络覆盖率已经高达95%,这就表示只要是能上网的地方,你就可以通过平台共享这些优质资源。现在教育直播、录播平台的热潮使教育者、产品设计师纷纷利用多板块功能设计,更大限度发挥网课平台的作用,构建虚拟班级小组建设,一些单一教师完成不了的内容可通过网络信息化完成。如讲授《黄鹤楼》一诗,武汉的教育大家就可以在黄鹤楼教学,在最真实的场景下分享最真切的感受,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育信息化还有一个传统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功能——优质学习资源个性推送,这是一种以大数据库技术为基,学生成长档案为依的精准需求,每个学生不同的知识基础、思维学习方式都会带来不同的个性化资源,助推学生深度学习。

教育信息化的又一利器——人工智能,也在辅助教学各个环节中全面参与。在“云班课”移动教学APP的,助教小墨和助学小蓝,针对教学过程出现的各个问题进行人工智能答疑。针对不同学生的差异化设置个性化学习环节与活动,让学生在使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了解信息技术,能够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教育信息化还带来了VR技术和虚拟仿真实验的网上亮相,VR技术是通过信息化技术对虚拟的内容进行模拟,并通过仿真技术,构建一个虚拟环境,是学习者快速沉浸体验的有效方式。针对一些图片,视频很难解释的知识,VR仿真实验技术很好地提供了帮助,这是教育信息化在资源共享上的重大壮举。因为对于农村小学生而言,就连计算机认识都可能因为缺少設备而成为教学难点,那对于更微小生物认识等高端课程实验,则更需要这样的教育资源来帮助教学。

(二)革新教育模式

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存在表层和深层两个过程,掌握知识经验的过程是学习的表层,而通过知识形成一定的思考方式、学习态度,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才是学习的深层。”传统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对于知识的拓展力不从心,不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40分钟一节课给学生明显的起点与终点,一到下课,学生自然打断学习思路,没有深度学习的意识,整个知识的获取过程是被动片段化,缺少连贯性,缺少主动性,有意义的课堂参与度就不高。

所以教育信息化的着眼点不仅仅是种类多,灵活方便,更应该是关注教育信息化的人文价值。人文价值在于关注人的全面健康快乐地发展,是让教育呈现更友好,让学生更快乐地学,这同样也是互联网思维的体现。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给教学内容设计带来时间富余的同时,让设计者开始关注了学习方式的变革。资源平台的人文建设。以学乐世界小学自学网站为例,多版教材设计与课程同步,关注了各地全体学生发展,消除线上学习的恐惧,学生能够快速融入教学环节;专业的英语点读功能,消除不同教师带来的音准偏差,提供更专业的学习体验;多样化的英语环境,给学生更真实的情景,帮助提高学生英语实践能力;闯关模式,帮助学生在愉悦氛围下完成知识系统的构建;在线投票问卷功能,快速得到学生反馈;有畅所欲言、头脑风暴空间,是深度学习、发散学习的引路石;答疑讨论,随时随地网上沟通;随堂测验及时反馈结果,数据收集、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提炼出适合学生个体的学习模式,帮助教师教学精准化,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这些都让教育方式实现了空间与时间的跨越。而且直播平台互动性强,趣味性高的教学模式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的。

(三)创新教育评价

教育信息化促进学生评价改革,推动教学评价主体多样化,形式多样化,评价标准也从成绩定性到多角度,多过程地持续观察描述。从关注结果到聚焦行为,教育信息化网络之下,评价已经不再是老师的那些陈词滥调。学生的评价数据也已经不单是学业成绩,大数据库上,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人文精神,社会责任,创新能力,网络安全与文明都会通过平台采集,形成学生特有的个人档案。全方面的设计,学生多元化的数据,将成绩的量化评价转化为过程性的质性描述,深入分析,教育信息化带来的评价体验是传统班授课评价所不能比拟的。长期有效的针对性评价一直都是一项繁重任务,大数据的分析帮助教师减轻负担的同时,也有更科学、更精准的特点。

教育信息化将社会、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群体进行信息互联,通过自身评价,学生总结经验,反思不足。研究表明,在网络环境下,人更倾向于表达自身内心想法,基于信息化工具下的评价能让评价方丢掉“面子,不好意思,怕得罪人,不敢说出真实想法的”面具,畅所欲言,感受更加真实的评价内容,它这有助于学生得到来自同伴的真实有益评价。家长、教师在此环境下也能放下身份的权威,交流内心,学生也能从教师家长方得到更为真实地评价、鼓励。多元协同评价,能帮助学生在不同角度上分析自己,提升自己。网上测验的计时评分的评价方式,在即做即知的方式下,学生习题纠错的热情会较长时间都维持在较高水平。

教育信息化不仅关注过程性评价,在未来还可以带来视频图像识别,人脸识别,语音情感识别的评价方式,通过视频识别关注学生头部动作,眼神,精神状态,通过大数据库及人像分析,实时得到学生听课率,分心率,回答率,跟读率。通过数据收集、推断以及预测等过程能够准确分析并预测出学生的学习情况,最终针对学生给出更有效的学习方案,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学习效果。新形式的教学方式延伸衍生出新的教学评价,新形式的教学评价又反过来作用,促进新型教学方式持续发光发热。

二、多元参与发挥教育信息化的作用

(一)政策保障强引导

教育信息化体系庞大,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而在线直播教育平台兴起的时间较短,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行业规范。在线上网课百花齐放的今天,却不乏滥竽充数者存在,要求师生在努力教学的同时化身“火眼金睛”,在良莠不齐中寻找真身是一项工程巨大的任务,且效果一定有限。打破这种局面必须有更权威更科学的责任方出面,这就决定了国家对教育信息化应该健全相关政策法规,要为教育信息化提供正确的指引。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技术是否适合教育,要经过长期的观察与审核,这就要求教育信息化的政策要跟随信息化进程不断革新,要更多地指向技术融合,知识整合,智慧创新,终身学习方面,构建教育信息化积极向上的生态化环境。

同时对于信息技术高端课程研发,无论在技术和经费上都需要国家给予支持。

(二)社会参与促发展

教育信息化刚开始的时候,互联网+,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优势就被高校教育部门发现,所以最初学校教育是线上教育平台的设计主力军。学校主导的优势在于对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权威性有一定的保证。随着技术的发展,这种建设方式的弊端也在扩大,在平台建设中老师缺乏专业性,自己的平台,对于受众的体验感,对于教育信息化平台的人文关怀的关注较少,这也是校园化平台都难以走向全国的原因。

社会要素纷纷上场,带来了市场上直播平台、网络学习平台如雨后春笋的现象,在帮助学生积累知识的同时,也暴露了很多问题:1.平台功能没有统一,QQ签到分发作业,微信答疑,平台直播,往往网络教学要在好几个平臺切换,极大地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打断了深度学习的进程。2.平台知识简单堆砌,没有关注交互性和知识的整体性,没有师生、生生交流平台,阻碍学生团队合作、与人分享交流能力的进步;缺少知识的系统性思考,学生知识碎片化,不利于学生深度学习的思考品格养成。

平台使用不只是将教学资源的简单堆积,更应该关注平台交互、人机情感,轻松教学情境,教学协作性、智慧性等,教师只是教育中的一个要素,信息化教育要发挥作用是社会、学校、教师、家庭、学生各个方面协同合作的结果。可以以国家政策为基,社会专业机构、人士牵头,与教育部门合作,对家庭、教师、学生的需求进行数据收集、评估,以省市为单位建立一个教学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关注教学、评价、交互、过程分析、意见收集、结果反馈等功能,帮助教育信息化发挥最大教育价值。

(三)学校发力增实效

校园环境是促进教育信息化持续发挥作用的有力支撑,要避免校内“冗缺共存”的现象,关注个别单科信息化建设而对多种的学科知识整合视而不见;更要避免校间“旱涝并存”现象,有的学校盲目地购买信息设备,为信息化而信息化的“名声应付”,却没有做好教育规划,不懂得如何发挥信息设备的价值。而有的学校因为缺乏理论学习,一味排斥教育信息化进校园。学校要丰富自身关于信息化教学的理论体系,围绕传统的教育教什么,谁来教,怎么教,怎么学的问题的同时,教育信息化如何发挥作用,怎么建设教师队伍、人才、工具、信息技术、学生层面和谐发挥作用的有效局面。而这种局面建立要以教育信息化的理论为基础,理论体系不是永恒不变的,它应该是国家,社会,学校,师生在“互联网+”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不断革新的,学校和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的教育信息化的理论知识,以理论促发展。

老师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教师与教育信息化发展急需解决两个问题:1.教师是否愿意参与到建设教育信息化进程中。2.教师有没有能力参与建设。很多学校高举教育信息化旗帜,却只是高喊口号,对教师缺乏必要引导和激励,没有给予必要的技术支持,教师热情迅速消退,后期缺乏设备维护,设备老化迅速。所以针对第1个问题,学校应该给予老师前期激励加全期的技术指导、经济支持加后期设备保障。2.理论知识构建加系统培训。缺少理论与技能的培训,教师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不准确,只是被动地使用教学信息化设备,将传统文字稿以电子形式在多媒体设备上播放,是传统教学换汤不换药的典型。教师应当丰富自身教育信息化理论基础,学习信息化设备的使用,透彻分析信息化技术手段,关注资源呈现、过程讲解,信息辅助教学。

教育信息化是打破“发展不平衡”困境的有力手段,未来教育在很长的时间会以教育信息化为依托,以网络为工具,以数字化资源为教育辅助材料,只有在资源、教学模式、评价反馈、深度学习、平台搭建、理论体系建设多方面多管齐下,教育信息化才能发挥引领教育正确变革的方向作用,才能真正深层次地实现不同阶层、不同地区资源共享,教育自由。

猜你喜欢
信息化评价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石油沥青(2021年4期)2021-10-14 08:50:44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甘肃教育(2020年18期)2020-10-28 09:06:02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中国卫生(2014年1期)2014-11-12 13:16:34
信息化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