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霞
历史是初中阶段至关重要的一门课程,该门课程开设的目的在于陶冶学生情操,让学生能够学习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在新课标的引导下,教师要注重创造立学课堂,以历史教育为核心内容,发展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正确认知初中历史教学中立学课堂应用的价值及作用,结合現阶段我国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制定出更为高效的教学策略,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一、立学课堂的基本特征
(一)探究性
立学课堂教学理念推行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以及批判性思维,学生在感受立学课堂的学习过程后,能够将其所学习的知识投入实际生活当中,带着问题走进社会,探索未知内容,实现自我生长的发展目标。
(二)共享性
立学课堂会推崇彼此协作、协同互惠的学习状态,其会更为注重课堂的对话交流,把倾听和联系相融合,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打造学习共同体,引导全体学生共同学习发展。
(三)建构性
立学课堂主要是由学生自行构建其所学习的知识体系,采取全科阅读的形式,拓宽学习发展空间,消除各个学科之间的壁垒束缚,让其形成全学科融会贯通的学习状态。
(四)深度性
立学课堂会强调学生深度学习学科知识,以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基准,深化学生对其知识的理解深度,关注学生思维以及关系深度的发展状态,立足深度学习视角展开教学,改进优化教学方式,构建深度学习情境,让学生能够产生研读历史知识的兴趣,构建完整的知识架构,满足学生深度学习需要。
二、立学课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一)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在新课标中明确提出,教师在授课时应当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主,并将其教学任务贯彻落实到教学全过程,让学生能够更为全面且个性化地发展,明确设定课程教学标准。初中历史核心素养涵盖史料分析、时空观念等多项内容,和立学课堂相关联。例如家国情怀,其不但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同时也是立学课堂理念的核心思想,将立学课堂融入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会让原本的知识、技能、价值教学朝着极具综合性的核心素养教学发展,从而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水平。
(二)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在新课标的引领下,我国开始大力推崇素质教学,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旧会有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单向讲授历史知识,教师也会占据课堂的中心地位,学生只能扮演知识接受者的角色,整体课堂参与度会比较差,学习自主性有待提升,无法让学生较好地融入课堂。所以立学课堂应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价值较大,其能够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其为基准服务学生,并将学生成长发展当作各项教学活动开展的切入点,强化学生主体课堂地位,并依靠学生,践行“在学中立”的基础教学要求,革新教学观念,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教学活动开展的关键点,让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变得更强。
三、立学课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首先,要积极应用思维导图,让学生掌握更为高效的学习方式。在实际授课阶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立足学生学情,借助思维导图,让学生能够梳理其掌握的历史知识点,把控历史关键点,将历史知识串联在一起,更好地吸收内化历史内容,学生在掌握这一高效化的学习方式之后,就能够自主投入历史教学活动之中。其次,要利用历史问题来驱动学生,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在开展初中历史教学活动时,教师要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历史知识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利用科学的历史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内驱力,使学生能够高效学习历史知识。学生在历史问题的带领下,也可以自主探究新知,打开历史知识探索的大门,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在设计历史问题时,可以选择更具探究性以及开放性的问题,教师要让学生在阅读历史材料的过程中能够大胆质疑,勇于提出问题,从而深刻理解教材中的历史知识点。在讲解《鸦片战争》这一知识时,要通过该节知识的讲解,使得学生能够了解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对于中国形成的危害,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壮举的相关知识,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以及中国战败的具体原因,尝试使用观点辩证地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以及唯利是图的本质,汲取历史教训,培养学生历史责任感,让学生形成忧患意识。明确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政治及经济方面产生的变化,设计问题:“同学们,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呢?”“鸦片的危害都有哪些呢?”“鸦片战争的结果是怎样的呢?”“这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启示吗?”利用这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深度探索并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以及其所处的社会现状,使得学生能够产生学习其知识的兴趣,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二)合作学习共享历史知识
首先在教学时,教师应当及时调整学生学习状态,分析学生学习发展需要,结合学生意见去调整授课内容,让学生能够始终处于一种轻松活跃的学习状态下,关注学生学习动向,测试并培养学生语言表述能力,让学生树立学习历史知识的自信心。同时教师还应当鼓励合作,让合作学习付诸实践,给学生留出更为充裕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设定好小组合作的行为准则,摒弃单向知识传输的教学方式,构建更为和谐的师生关系,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权,让学生相互探讨交流,共享其所学习的历史知识。其次,要合理分配小组成员,考量小组之间的差异,保障小组组成的适宜性。给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让各个学习小组的优势能够相接近,平衡小组整体能力,结合问题的难度,鼓励不同学生来回答问题。比如在上课时设计一些较为基础的问题来询问历史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利用这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信心和热情,同时还可以借助这些方式调节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最后,要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下,学生通常会习惯于自己学习,不会和其他同学合作探讨问题。对此,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动机,让学生能够自主参与合作。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并不是十分的成熟,可以利用一些小奖品来提高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深度合作学习,从而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比如在讲解《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这节知识时,要通过该节知识的讲授,使得学生可以了解法国大革命的过程以及其产生的影响,掌握人权宣言的基础内容,探究拿破仑帝国兴亡的原因,发展学生分析历史、抓住历史本质的能力,让其树立历史进步的认知意识,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应当怎样去评价拿破仑对外的战争呢?”利用这一问题,让学习小组一同进行探讨,这样课堂氛围就会变得更加热烈,学生可以结合其收集整理的信息进行交流,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合作过程中的学习状态,采取循序渐进的形式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纠正学生错误的学习行为,让学生能够乐于和其他同学交往,懂得倾听、欣赏以及评价等,深度挖掘初中历史知识的内涵,避免合作学习陷入误区。
(三)建构多门学科融合体系
首先,要实行文史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热情变得更加强烈,构建教学情境,同时大力实行情感教育。初中生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有待完善,且该时期学生的模仿意识会比较强,极易受到其他情感因素的影响,初中历史教师在授课时要明确自身教学的责任,在给学生讲授历史知识的同时,对其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领,可以选择学生所接触过的文学作品展开引导,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感受人物的品德,接受情感教育。文学和历史联系极为密切,且文学素材的应用能够给历史联系活动的开展提供帮助,利用文学素材构建学习情境,便于学生深刻领悟历史现象。比如在讲解《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这一知识时,可以选择《七律·长征》这一诗歌创设教学情境,给学生播放该首诗歌,分析学生学情,引导学生领悟长征精神,学习红军百折不挠、不畏艰险等精神。教师在授课时可以给学生播放长征相关的图片资料,调动学生想象力,将文学诗歌和该节历史知识相整合,这样学生才可以更为全面地感知长征精神。其次是史地结合的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上,地理学科知识的应用能够拓宽课堂教学容量,将历史知识和地图相结合,给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课程资源。若在授课时只是单一地给学生讲解一些中外交往事例,那么学生就无法深度解读事件内容,其缺少时空概念,而地图的应用则可以便于学生深度理解教材内容。在培养学生地图解图能力的同時,让其课堂教学氛围变得更加活跃,不断启迪学生思维,充分发挥历史知识和地理知识的互通性优势,让学生形成时空观念,设置问题播放地图,活泛学生思维,使其能够快速进入教师所创设的历史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
(四)立足深度学习展开教学
首先,要着重凸显学生的主体课堂地位。分析学生实际学习状况,设定适宜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可以全方位地发展,让学生能够全面认知、了解历史知识,提高学生历史素养水平,便于学生辩证地看待历史,实现深度学习历史知识的教育目标。在授课阶段,教师要转变以往的教学形式,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设计历史教学活动,让学生历史知识的储备量更丰富。比如在讲解《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这一知识时,教师要布置好课前学习任务,让学生探究张骞是如何出使西域的,并翻查和其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地理环境以及风土人情,由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到历史事件中,这样学生才能够更为直观的记忆该节知识,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尝试用其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其次,教师要构建学科知识体系。若只是单一地让学生背诵记忆历史知识,会耗用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且达到的效果也会比较差,学生不能灵活运用其所学习的历史知识。对此,教师应当指导学生探究各个历史知识点之间的连接关系,建立更具系统性的知识框架,了解历史事件特征,适当补充一些教学内容,联系前后单元的知识,保障其知识体系构建的完整性。并且在实际教学阶段,教师还应当深度研读历史教材内容,总结课本中的相关知识点,提高学生对该模块知识的理解深度,发展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总之,立学课堂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其需要进行文化层面以及制度方面的建设,教师应当积极参与继续教育,提高自身专业教学素养水平,促进学生智慧生长,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并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明确立学课堂的价值取向。创新立学课堂实践教育路径,凸显学生主体课堂地位,灵活调用各项课程教学资源,创新教学形式,从而让学生能够更为全面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