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宇明
“无知无畏”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个成语,意思是说:一个人无知,更容易自以为是,面对一些不熟悉的事情更喜欢发表轻率的意见或做出鲁莽的决定。其实,一个人无知固然不应该无畏,一个人若有知,也同样必须怀有对事物的敬畏之心。
世间的知识无穷无尽,为了便于学习,人们不得不将它们分门别类,一个人在一个领域精耕细作便可成为“专家”,在两三个乃至四个领域有所贡献,就会被视为“通才”。“专家”也好,“通才”也罢,其学识总量与世间知识的总量相比不过是九牛一毛,何况生活中一般人的知识储备还远远达不到专家、通才的境界。所以,无论如何学富五车,面对这个世界,我们其实都是无知的,根本就没有“不畏”的资本。
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知识,我们很难做到一学定终身。青年时代,书本告诉我:地球上的生物只有人才有语言与情感,后来动物专家经过研究,发现动物也同样有自己的语言与情感,只不过它们的语言与情感只有同类才能体察而已。再比如,我刚使用手机的时候,手机只有三个功能,打电话、发短信、看日期时间;现在的手机就是一部微电脑,电脑能够干的事情,手机几乎都能搞定。一个人如果固守传统的知识,不懂得与时俱进,那么一定会被时代淘汰。
是的,有知亦不可“无畏”。我们首先要畏惧的是自己的能力。一个人读的书再多、社会经验再丰富,其才华都是有方向性的。有的人可能适合写作而不适合从政,有的人也许适合经商而不适合做学问,有的人或许适合唱歌而不适合跳舞……明白了自己的短板所在,不过分将自己的時间、精力用在补短上,而是充分扬长,才可能在事业上取得应有的成就。所谓“多才多艺”,绝不是指某个人做事可以一通百通,只是说有些人才华的方向比一般人稍稍多一点。
行走在尘世,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我们的内心都有一把尺子,这把尺子的名字时有不同,有时叫“是非感”,有时叫“正义心”,有时叫“良知”,但它们的“远方”一致,就是引领我们的一言一行符合公序良俗,有益世道人间。一个人无论知识多么渊博、职位多么显赫,都始终不能忘记这把尺子。明代吕昭书读得很好,为官很有政绩,升任沁州知州,蒲城的老百姓以金钱相赠,他说:“我没有一钱太守刘宠一样的惠爱,敢请为父老留下一文也好啊!”反复推辞不受。他的儿子吕旦刚考中进士,他说:“若饮贪泉之水,死后将不会被列入吕氏宗祠;哪怕穷得只能吃糠咽菜,我们还是父子。”吕昭畏惧的就是自我的内心。
人也应该畏惧法度。好的法律是人的行为的基本规范,无知之人固然应该老老实实遵守,有知之人更要做出榜样,知法犯法从来不会被人视作聪明,而会被看成是无耻。道理很简单:任何社会都是需要组织的,硬性的组织手段是设立各种行政区域、制订操作性强的法律,用行政、司法权力保障大大小小区域的正常运行,软性的组织手段是通过道德规范公众的行为,使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自动”做到不影响他人的利益、不妨碍社会的发展。对道德、法律没有畏惧,再有知的人也不会得到公众的尊敬。
一个人渺小也好,伟岸也罢,都是活在一定的时间中,被时光铭记,是人生作为的一种标志。畏惧时间的无形之手,尽可能去做能够有益于千秋万世的事,这是有知者最明智的选择。汉代的司马迁没有当过大官,也没有成为巨富,他只是懂得一个道理:人的价值最终是由时间来评定的,以坚韧的毅力完成了一部《史记》。结果,司马迁也真的在历史上留下了英名。
有知者一旦有畏,他们也就有了一双飞向未来的坚硬翅膀!
(编辑 高倩/图 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