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 方 图|吴忠平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之路,是中国广袤大地上丰富、多元的非遗重生实践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海南省九龙山下、昌化江畔,东河镇西方村年近7旬的省级传承人符拜马丁(左一)带着儿孙在行进中吟唱黎家美孚小调“欧欧调”。她是当地鲜有的能熟练掌握全套黎锦织造工艺的织娘之一
“绝境重生,生机不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之路,既不是同类案例中的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而黎锦这一发生在天涯海角的非遗保护传承故事,正是中国广袤大地上丰富、多元的非遗重生实践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海南省东方市从事群众文化工作30多年、长期负责非遗保护工作的东方市文化馆副馆长王秀蓉与黎锦结缘已有10年。王秀蓉说,黎锦即海南黎族民间织锦的简称,黎锦的精华在于其植物染色技术、图案艺术以及絣染工艺,至今已有3000年的可考历史,被称为人类织造史上的活化石。苏轼诗句,“遗我吉贝布,海风今岁寒”中的“吉贝布”即为黎锦古称。尤其是东方市大田美孚黎锦,更是与其他黎族织锦有着很大不同。“其流程是先扎花(图案)染线而后织布的一个过程,堪称织造史上最复杂的绵纺织技艺,现在也是国际上最流行的特种高级面料之一。”王秀蓉说。
据介绍,黎锦多用于妇女筒裙、摇兜等生活用品,而在美孚黎族,妇女华丽而不失庄重的服饰,早在19、20世纪就已为西方旅行家、探险者和文化人所关注、传播,近30年来又吸引不少欧美、日韩等国专家学者前来调查研究。2006年11月,两位美国纺织博物馆的专家就曾深入海南中、西部黎族聚居地调研,其中包括东方的美孚方言区之一——东河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活态遗产处代表提姆 柯蒂斯曾称赞黎锦:“工艺独特精湛、风格古朴典雅、文化内涵丰富,是目前纺织手工艺中难度最大、文化品位最高的艺术品之一。”
2006年5月,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2009年,鉴于海南省掌握传统黎锦技艺的黎族妇女已不足1000人,且多为七旬或以上老人,其中掌握核心技艺者不到200人,掌握双面绣的仅5人,海南省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将传统黎锦技艺列入濒危“亟需保护非遗名录”。当年10月申请获批,黎锦遂成为中国首批、海南省首个跻身世界级非遗名录的项目。
自此,古老的黎锦迎来了新生。王秀蓉表示,目前东方市除了1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符林早之外,还有2名省级传承人、22名市级传承人,熟练掌握黎锦织造技艺的黎族妇女约2000人。现已兴建有黎锦技艺展示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传承馆,打造了报白村、玉道村、俄乐村、玉龙村、中方村、西方村等多个黎锦特色村落。东方市文体局和文化馆在2013年、2014年、2017年还相继举办了3期三月三“千人织黎锦”活动,其中2017年成功挑战了织娘人数最多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尤其是,东方现存海南省文体系统惟一在运行的148亩黎锦染料种植基地,种植织锦需要的海岛棉、麻,以及假蓝靛、黄姜、苏木、落葵等多种染料。
王秀蓉说,黎锦技艺的有效传承,必须有新鲜血液的加入。当下,来自社会变迁和市场的双重冲击,使得传承现状不容乐观。“传统工艺重视长时间的学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当下的社会环境和生活节奏的快速变化,使得年轻一代鲜有人愿意接过黎锦技艺传承的大旗,有出现断代的危险。而传统手艺人的收益也是制约技艺传承的因素之一。为制作一件质量上乘的黎锦作品,往往需要月甚至年为时间单位完成,如果收益不足以驱动其继续生产,那么织娘放弃继续织造黎锦,转向其他收益高的行业也就不足为奇。”
这引发了王秀蓉的思考。“我开始思考它的延续性,能不能在延续中为村民造福、给当地带来造血能力。”于是王秀蓉从抢救、保护,收集、整理做起,至2015年,王秀蓉设计开发的植染黎锦围巾,在博鳌亚洲论坛期间作为国礼赠送给参会的四国元首夫人,这也让王秀蓉找到了黎锦活化利用的新途径。
与此同时,2020年3月,东方市成功申报海南省第一例以文化馆为主体申报的“东方黎锦”非遗保护项目地理标志商标,要抓住海南省申报“海南热带雨林和黎族传统聚落”世界双遗产的契机,从低、中、高三种不同路线打造“东方黎锦”的地理标志商标。
对此,负责推进黎锦产业项目的东方市乡村振兴投资公司董事长桑利伟表示,乡投公司成立后,围绕黎锦产业的全产业链,计划从前端将黎锦产业做成黎族文化保护、传承项目,侧重于打牢基础,打造从事黎锦织造织娘的信息,以及传统纹样收集汇总整理,做成数据库;中端侧重于织娘技艺的提升,以订单式集中培训方式让织娘真正见到未来发展前景;而后端则要打造品牌和销售渠道,打造高端品牌,改变目前海南省旅游产品市场中黎锦产品种类单一、缺乏高端黎锦产品的现况。“织娘是整个产业链的核心。”桑利伟说:“我们对3000织娘中相对年轻、发展前景比较好、基础较牢的300人做了订单式集中培训,下30万元订单,让她培训起来有动力。”
近日,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符林早的家成为了深圳玲珑时空文化创意公司董事长徐茜最关注的地方。
“我们希望‘符林早的家’最终成为人们认识黎锦文化、认识织娘的独特平台。”徐茜说。为此,她提出了一个将符林早的家打造成融黎锦博物馆、收藏级产品及文创快闪店、清补凉茶饮咖啡档于一体的乡村复合创想空间的创意方案。
而这样的想法,也是基于让织娘用手中的技艺去创造财富的美好愿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设计学博士马誉珂这样说:“当前对黎锦的保护与传承,最重要的是确立织娘的核心地位,保障她们能够以此维持生计。如果通过编织黎锦能挣到钱,甚至可以在国际上扬名,何愁后继乏人?”这也让徐茜深以为然。早在2019年,徐茜有感于海南非遗文化少为人所知,强烈建议已实施14年的“BMW中国文化之旅”来到海南。之后,“探海角琼崖,锦绣斑斓的精神家园”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推选出了3个非遗项目的5位传承人进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BMW非遗保护创新基地”学习,清华美院则派出5位老师“一对一”共创——帮助非遗传承人设计、开发具有市场需求的文创产品。
而在此之后,深圳玲珑时空文化创意公司继续深耕黎锦产业,打造了“东纺织娘”黎锦品牌。“我们的品牌就叫‘东方织娘’,从最初的一个概念,到现在变成一个一个现实的织娘合体,凝练出来的一个品牌,织娘就是我们的IP。”据徐茜介绍,这次“符林早的家”打造方案中,玲珑从3000织娘中选出手艺最好的35个,每个人带3件东西到‘符林早的家’:家中的祖传织锦、她的代表作或者叫手工定制版,以及她为设计师手织的产品。“祖传的织锦只展不卖;个人代表作则以拍卖形式竞投,织娘拿大头;至于设计师款,她作为缝制者,只拿手工费。在这家店里,以大师级摄影师为织娘拍摄的影像为基础,讲述祖传织锦中的历史和织娘本身作为身怀绝技手艺传承人的成长经历,让以前不被大家所知的织娘走到舞台上。”
国家级传承人符林早(左)和二女儿娜娜
徐茜强调,在“符林早的家”成为东方黎锦展示销售平台的同时,她家仍然是正常的生活空间,是织娘们一起聊天、织布的村落公共空间,也是孩子们嬉戏玩乐的乐园、一个有滋有味有细节的融合场所。“做‘符林早的家’,其实是‘共创计划’的一部分,大半年接触下来,我们选择心灵手巧、厚道朴实的符林早一家作为首店所在地,希望用利益机制锁定织娘,互相成就、共同成长,并带动村民共同致富。这家店开起来,更多的不是一个店,而是一个现象、一个事件,它看上去是符林早家,实际上整体完成了对黎锦产业品牌运作、渠道建设的一次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