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青
我国是农业大国,玉米是我国主要的农作物之一,其种植技术的好坏对于我国农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所在,需要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合理运用先进的栽培技术,并在种植过程当中,对病虫害防治工作采取足够的重视程度,保证玉米种植的整体质量和产量,推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进步。
播种前7-10 天进行种子处理。浸种:把种子用清水浸泡12h,水温不超过30℃,再把种子放入40℃温水中浸泡1-2h(以手捏成团、落地即散为宜),捞出后放入凉水中,以利于发芽。药剂拌种:在播种前按种子量加入适量的药剂拌匀再播种。种子包衣:用30%的种衣剂包衣(即在包装袋内加3%的多菌灵溶液,使其呈乳状),用量为每10kg 种衣剂加水30kg 拌种。将种子用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200 倍液处理7-10 天后播种,药剂拌种后再进行1 次浸种,然后再播种。
选地整地是玉米栽培技术中重要的一环,选好地才能实现高产量和高品质的玉米种植。在玉米种植前要进行土地清理,在土壤中施入适量的农家肥,然后翻耕做畦。翻耕后再施加少量的氮肥和磷肥,然后耙平,最后做成垄宽60cm、沟宽30cm 的小垄即可。在选择种植区域时要考虑土壤条件、气候环境等。例如,要避免重茬种植的现象,因为重茬种植容易引起病虫害暴发。此外还要做好施肥工作,将有机肥、化肥以及复合肥混合后施用至土地中。
玉米种植前应施足基肥,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种植条件选择基肥的种类与用量。基肥以农家肥为主,同时适当补充磷肥、钾肥和复合肥等。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应根据品种的特性和土壤肥力状况选择施肥方式与方法。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对不同品种的玉米应适时进行追肥。玉米在幼苗期时,一般要用氮肥(尿素)、磷肥(过磷酸钙),在大喇叭口期时,需要用氮肥(复合肥)、钾肥;到了成熟期阶段,则需要用磷肥(钾肥)与氮肥混合使用。具体施肥量要根据当地的土壤肥力状况、植物需肥规律以及农作物品种特性来确定。
玉米在播种的过程中,应根据当地的气温、土壤肥力、玉米品种等因素来确定最佳的播种时间。在选择合适的玉米种子后,要结合土壤肥力和玉米品种进行播种,若土壤肥力不足的地区,则可采用种子处理后再进行播种机播种。玉米在播种过程中,要按照种植技术要求控制好播种量。一般情况下,在播种时,按照3g/m2左右的种子,在间苗过程中应注意不能损伤苗,保证苗全、苗壮。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要根据种植密度控制好种子量,同时还需将土地平整好后再进行撒播,最后再选择合适的播种机进行播种,同时还要注意将玉米与种子之间进行隔离种植。通常情况下,一亩地可用3g 左右的玉米种。
间苗与定苗是保证玉米幼苗生长健壮的重要措施,合理定苗与间苗,可以有效避免玉米幼苗出现缺壮现象。首先,在定苗过程中要将不需要的幼苗拔除,防止其受到病害而导致死亡。其次,在进行定苗时,要保证合理的株距。最后,要结合品种特性来确定合理植株高度。一般来说,早熟玉米品种种植到第三片叶左右时便可以间苗。另外,玉米间根时间为6 月初-6 月底,由于此时玉米幼苗生长缓慢,所以建议采用间根工作应在6 月中、下旬进行。
田间管理是玉米种植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在玉米栽培过程中,需注意合理轮作和施肥。在施肥方面,玉米田以有机肥为主,无机肥为辅,但需注意与氮磷钾肥配合施用方可。在除草方面,应根据田间杂草种类进行不同处理,一般情况下,采用人工拔除杂草的方式进行除草。同时需在玉米抽雄前,喷洒除草剂并中耕培土,使植株根部向外延伸,防止发生倒伏。此外,还可对有病虫害的植株进行防治。在玉米抽雄后的5-7 天时间内为玉米的生理代谢最为旺盛时期,也是病虫防治的关键时期,在抽雄期间需要注意田间病虫防治工作的进行。
玉米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水分的需求与土壤墒情密切相关,但与水分的多少并无直接关系,不同品种对水分要求也不同。玉米对干旱最敏感,当气温低于5℃时,茎叶生长受阻,温度低于10℃的低温或土壤水分过多,会影响种子发芽,气温低于10℃时不能萌发,当气温低于0℃时叶片开始萎蔫,10-15℃即可自行恢复,低于10℃则会发生冻害,当气温高于10℃时,叶片卷曲,根系发生窒息死亡,叶片失水时,叶片脱落。另外幼嫩植株仍保持原状不动,在这种情况下幼嫩叶片呈深绿色,生长旺盛,根系生长缓慢,如果出现干旱或者天气变化引起植株生长失调会造成玉米不同程度死亡。在整个生育期中,对水分需求最迫切且影响最大,如果缺水将会导致根系生长不良,茎秆变短变粗,使节间伸长很短,叶片卷曲脱落导致产量下降,而且严重影响出苗率,所以合理灌溉对玉米增产十分重要。
根据种植玉米的品种和当地的天气条件来确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采用机械收获的方式,通过机械收割作业,可以实现秸秆还田。也可以采用人工收获的方式,但在人工收割过程中要注意对收获机进行保养和维护工作,一般情况下,当玉米穗完全干缩、玉米籽粒灌浆饱满、茎秆粗壮、穗型端正时即为最佳收获时间。要充分发挥出玉米品种的特性,充分利用好阳光、水源等自然条件,充分发挥好机械力量,充分尊重农民朋友的意见,使收割作业顺利进行,合理安排机械设备,注意保护好机械设施设备。通过上述措施的有效实施可以使玉米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进而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另外,为了让农民朋友有一个更好的收成,还应做好秸秆粉碎工作,以保证秸秆充分腐熟后才能作为肥料施入土壤内。
玉米穗腐病是导致玉米减产的主要原因之一,成因包括种子感染、机械损伤和气候影响等。在田间,这一病害最容易出现在玉米穗顶部,而在玉米穗中则会发生更多的问题。穗腐病主要会影响到玉米果穗,使其变黑或者腐烂。在发病的初期阶段,果实中会出现一些褐色小斑点,之后斑点越来越大,直至整个果实都被感染上了这种颜色。玉米穗中出现腐烂时要及时将其拔出、清洗以及晾晒。当玉米穗腐病发生时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防治:第一,通过轮作来进行防治,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其他作物对这一病害进行再次侵染。第二,要合理控制种植密度并严格控制氮肥的施用。第三,要提高种植人员对于病虫害的防治意识。第四,在虫害发生之后及时喷洒药剂等进行相应的处理。目前在我国部分地区应用无人机进行虫害防治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无人机并不能完全满足病虫害防治的要求,因此需要使用更多先进设备;五是加强对于玉米田当中病虫害发生情况的监测,如果出现一定程度的病虫害就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玉米螟又叫玉米钻心虫,其幼虫以吸食茎秆汁液为主,其成虫则会取食雄花,造成雌花无法开放而导致减产,它是玉米生产过程中的一种常见害虫。该虫害具有很强的破坏性,它不仅会对植株造成伤害,还会使其产量降低。玉米螟常出现在干旱或潮湿的环境当中,一旦这种情况发生,那么就可以用生物杀虫剂进行防治。可以用毒死蜱或甲氰菊酯等农药进行灌心灭杀,使用含有吡虫啉等杀虫剂的药剂进行拌种防治,或者采用玉米收获后的玉米田和其他作物进行轮作倒茬防治。玉米螟可采用烟熏法进行防治,用200g 敌敌畏2-2.5kg 烟叶和20kg 左右的细沙土制成烟剂熏烟。在玉米螟发生时可以采用喷施化学药剂或生物药剂的方法进行防治,常用的化学药剂有5%双效灭杀菊酯、50%马拉硫磷等。对玉米螟已经严重危害到玉米的地块,可采用人工摘除虫苞方法进行防治。当害虫已经严重危害到玉米时,可以采用农业手段对害虫进行防治,在喷洒农药之前可以将地里的杂草拔掉并集中焚烧处理,这样可以有效减少药物对于土壤结构造成的污染。对玉米螟可用农药:25%灭幼脲3 号悬浮剂500 倍液、10%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 倍液、20%噻虫嗪乳油2000 倍液等。
大斑潜叶蝇又称玉米斑潜蝇,是危害玉米叶片的一种主要害虫。当幼虫从叶鞘钻入到叶片当中时,它们就会将叶片表皮蛀成一个洞,严重影响到玉米的光合作用。当大斑潜叶蝇幼虫在叶鞘中进行取食时就会将叶鞘咬断,进而从茎内进入到茎秆当中危害其他植物,这种危害主要会导致玉米的产量下降。对于玉米田来说,大斑潜叶蝇有三种主要危害方式:第一,在叶片上形成透明的孔洞。第二,会进入到茎秆当中进行取食。第三,在茎秆当中吸食汁液并导致木质部出现腐烂情况。当大斑潜叶蝇幼虫期进入到危害期之后,就能够使植物失去光合作用能力,同时还会使植株生长受阻。在玉米田中如果出现这种情况的话可以通过使用药剂的方式来进行防治。在成虫产卵期,可以喷洒3%敌杀死乳油2000 倍液以及5%灭幼脲3 号悬乳剂2000 倍液或者40%灭百可乳油1000 倍液,每隔7 天喷洒一次杀虫剂,连续喷洒3 次。当玉米田里出现大斑潜叶蝇的幼虫时就可以喷洒5%的溴氰菊酯乳油1500 倍液、10%溴氰菊酯乳油2000 倍液以及20%氟虫腈悬浮剂2000 倍液、20%丙溴磷可湿性粉剂2000 倍液等。
对于玉米叶蝉这种害虫来说则主要是通过人工捕捉的方式进行防治。玉米叶蝉通常会出现在叶片背面或者是茎中进行取食,并造成一些严重的危害。因此如果发现有该虫害发生,那么可以通过人工捕捉的方式对其进行消灭。另外还可以使用杀虫剂来进行防治,比如吡虫啉或者丙环唑等,这两种药剂都可以有效控制玉米叶蝉对于农作物的危害。
粘虫的幼虫会啃食玉米幼苗和叶片,并且使叶片变成白色并在叶面上形成网状。为了防止这一虫害的发生,种植人员要及时清除田间杂草根茎和枯枝落叶,在用药时,可以使用5%氯氰菊酯乳油2000 倍液、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00 倍液等药剂进行防治。为了更好地控制虫害的发生,可以使用黑光灯或者高压水枪等方式来消灭虫害,降低其对玉米幼苗的危害。如果当地粘虫发生严重,需要在虫害初发阶段就对粘虫进行防治,从而降低后期的虫口密度。此外还要做好防治粘虫成虫的准备工作,在成虫出现时可通过灯光诱杀和释放赤眼蜂等方式来消灭。粘虫具有一定程度的遗传性,如果当地存在较多个体都发生了这种虫害情况就可以采用集中处理等方式来进行控制。
茎腐病主要影响玉米的根部,引起叶片枯萎,茎秆腐烂。玉米茎腐病的发生和气候有很大关系,如果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发生该病害,那么症状就会更加严重。具体表现为玉米叶片上会出现黄绿色或褐色斑点,随后病斑不断扩大,病斑内部变黑和腐烂,叶片会被破坏或卷曲。在玉米生长的中后期还会出现枯心苗和黑穗病情况。防治措施:可以用1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 倍液或4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 倍液、75%敌克松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8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1500 倍液进行喷雾防治。
锈病又称玉米粗斑病,主要危害玉米叶片、叶鞘和茎秆。病斑初为黄色小点,后逐渐发展成黄褐色的圆形或椭圆形病斑,边缘有深色线。病情严重时,会造成玉米叶片早落,影响玉米产量。防治方法:合理安排种植时间,合理轮作,清除田间杂草,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沟排水。药剂防治:可选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20%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等喷雾。
小地老虎是我国的重要农业害虫,对玉米、水稻等农作物的危害很大。小地老虎的幼虫会蛀食作物的茎秆、根和叶片,造成枯心苗和秃苗,它还会传播植物病毒病,使幼苗萎蔫而死。防治方法:第一,清除杂草,消灭虫源,切断越冬虫源。第二,选用药剂防治小地老虎。玉米收获后及时将田间杂草烧毁或深翻晒土。第三,诱杀成虫,用糖醋液诱杀成虫,糖醋液量为20-30 倍、黑光灯1-2 盏、捕虫网5m。第四,采用毒饵诱杀小地老虎成虫或幼虫。每亩用50g 左右的糖、醋或敌百虫加水适量浸泡后制成毒饵,于傍晚撒在田间杂草上诱杀防治效果很好。第五,用90%晶体敌百虫150 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500-800 倍液喷雾防治效果较好,在成虫发生期也可用50%辛硫磷乳油1000 倍液进行喷雾,也可收到很好的药效。采用毒饵诱杀效果好,对人畜安全,但是成本较高、需要经常更换、有一定的局限性等缺点,且农药不能长期使用,容易产生抗药性等不良影响。
玉米叶蛾是一种以幼虫危害玉米叶片的害虫,在我国华北地区是一种普遍发生的虫害,它会对玉米造成严重的破坏,该虫喜欢啃食叶片,对叶片造成严重破坏,会导致叶片变黄。防治措施:第一,选用抗虫害能力强的品种。第二,实行轮作倒茬。第三,合理安排种植密度。第四,种植时应适当选择抗虫品种,增加种植密度。防治方法:第一,灯光诱杀。第二,性信息素引诱幼虫聚集。第三,人工捕捉幼虫。第四,利用黑光灯和性信息素诱杀。第五,在害虫发生期喷洒2.5%溴氰菊酯乳油2000 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2000 倍液、1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00 倍液、40%氯氟氰菊酯乳油3000 倍液。药剂使用:在玉米抽雄前用90%晶体敌百虫或80%敌敌畏乳油500kg/hm2加2.5%溴氰菊酯乳油500kg/hm2拌细土60-80kg 做土壤处理。
玉米灰斑病在玉米地里的叶片和茎秆上都会出现病斑,随着病情加重,还会出现很多小黑点和圆形斑点,并逐渐扩大,一旦患病,就会影响玉米生长和产量,需要在种植前做好土壤消毒工作,并保证玉米种植区域通风良好,一旦发现发病,就要及时用药剂进行防治。防治方法:第一,药剂使用前先把所有的病叶剪掉并且晒干。第二,在病叶上喷洒波尔多液和福美双等来进行消毒和预防病虫害的发生。第三,在发病初期喷洒多菌灵加福美双等药剂进行治疗和预防效果更好。
总之,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合理运用玉米种植技术对于我国农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所在,在玉米种植过程当中,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整地、施肥、田间管理等,并对灰斑病、玉米螟、叶蛾等一系列病虫害做好防治措施,保证玉米健康生长的同时,推动我国农业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