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涛
随着生猪养殖行业的快速发展,养猪规模逐渐扩大,养殖模式也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但是,猪养殖期间容易感染各类疾病,对于畜牧兽医诊疗工作提出更高挑战。因为猪病不但种类多,而且感染原因极为复杂,在猪病诊疗期间如果方法运用不当,可能陷入诊疗误区,难以达到诊疗效果,对养殖人员造成经济损失。在生猪养殖过程当中,常见的猪病类型包括寄生虫、细菌、病毒等传染病,常见的有口蹄疫、蛔虫病、蓝耳病等,一旦感染若不及时治疗,就会造成健康猪群感染,将兽医的诊疗和治疗难度增加,所以,为了保证生猪养殖行业的稳定发展,基层畜牧兽医需要高度关注常见猪病的诊疗,不可陷入诊疗误区,选择有效的方法提高诊疗效果。
当前,生猪养殖数量不断增加,新型疫病的数量也逐渐增加,加上病原体出现变异情况,导致其抗药性不断增强,部分病症具备非典型特征,导致出现交叉感染,增加诊疗困难,也容易导致兽医陷入诊疗误区。
在猪病预防领域,畜牧兽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畜牧兽医为养殖人员提供的建议有助于其养殖观念的改变,使之树立科学养殖意识,做好科学养殖工作。但是,目前,部分畜牧兽医在猪疾病的预防方面并没有发挥其引导作用,导致养殖人员运用不当的养殖观念,养殖方法不科学,未对养殖场所建立消毒制度,对于猪采取疫苗接种措施。特别是针对常见的猪腹泻疾病、猪瘟、口蹄疫等,没有为养殖人员及时提出疾病预防建议,导致猪病预防工作存在问题。
临床兽医在猪疾病诊断方面,可以选择流行病学、临床诊断、病理解剖等方法,按照患病猪实际情况选择诊断措施。部分受益更倾向于流行病学、临床诊断等方式,认为以上诊断方法快速便捷。但是,以上方法的应用大多是根据病猪表现特征进行判断,可能导致诊断结果出现偏差,导致猪病诊断方面陷入诊断误区。所以,在兽医诊断猪病的时候,要灵活应用多种诊疗模式,保证诊断结果的准确性。
部分畜牧兽医由于日常接受系统化的教育和培训机会相对较少,兽医对于猪病的诊断方式不够合理,导致用药过程不对症,给药方式不合理,给药剂量不足或者超量,药物治疗流程出现问题。部分兽医在用药阶段,单纯凭借经验用药,未能结合猪表现的症状,用药方法不合理,可能导致猪病加重。还有部分兽医用药观念不正确,为了快速缓解症状,盲目增加药剂用量,导致猪出现药物中毒情况。除此之外,部分畜牧兽医用药过程,给药途径不科学,药物性能难以发挥,影响治疗结果的有效性,也容易导致畜牧兽医陷入用药误区。
在生猪养殖阶段,畜牧兽医有责任对于养殖户行为进行指导,督促其利用科学饲养模式,做好猪疾病预防工作。为了提高养殖环境卫生情况,畜牧兽医需要及时对养殖户提出合理建议,比如:及时对注射内部污物进行清理,每日做好食槽、水槽、猪舍等消毒工作,保证养殖场所内部温湿度、通风条件优良,预防病菌滋生。畜牧兽医还可从疾病预防角度出发,建议养殖人员对于常见的猪病采取育苗接种的预防措施。与此同时,在预防建议提出之前,还可根据猪病类型差异,提出差异化的预防措施,保证预防工作有效性,提高预防指导工作质量,预防养殖人员出现操作不当行为,导致患病概率增加。
①预防猪腹泻
猪腹泻属于养殖期间常见疾病之一,进入兽医可从专业角度对养殖人员进行分析,使之明确猪腹泻产生机理,根据养殖情况选择不同的预防措施。比如:针对仔猪腹泻,可以在仔猪的饮用水当中添加多维,预防新购入仔猪产生应激反应,从而出现腹泻疾病。待仔猪状态趋于稳定之后,畜牧兽医还可建议养殖人员接种预防腹泻疫苗。除此之外,为了预防仔猪腹泻,养殖人员还可在母猪产前6 周、产前2 周分别为其注射灭活疫苗,可以预防大肠杆菌。为了预防冬季出现痢疾,兽医可以建议养殖人员选用三联灭活苗,预防肠胃炎、轮状病毒以及腹泻病毒导致的猪腹泻问题。只有针对不同养殖需求,做到科学预防,才能展现兽医在疾病预防指导中的价值。
②预防猪瘟
猪瘟在猪养殖领域的预防十分重要,因为猪瘟一旦发生,传染速度极快,会威胁养殖人员效益。畜牧兽医可以从养殖环境卫生方面的预防,为养殖人员提供指导。比如:及时消毒养殖场所,保证养殖环境清洁性,落实养猪场内部灭虫和灭鼠工作,防止虫鼠等传播病菌。如果养殖场内已经出现猪瘟疫情,畜牧兽医应该准确诊断,确诊以后及时隔离病猪,做好健康猪群环境消毒,预防猪瘟传播和蔓延。
③预防口蹄疫
生猪养殖口蹄疫也是常见传染疾病之一,畜牧兽医需要重点从口蹄疫预防角度出发,指导养殖人员及时消毒。因为口蹄疫的致病机理就是病菌传播,所以预防过程消毒工作至关重要。在畜牧兽医的指导下,养殖户利用科学的方法完成养殖场所内部环境消毒工作。经诊断确诊为口蹄疫病猪,要求养殖人员隔离饲养,之后对于祝活动场所全面消毒,预防健康猪出现交叉感染。与此同时,畜牧兽医应建议养殖人员做好猪体消毒工作,选择对于口蹄疫病菌极为敏感的药物,及时擦拭猪蹄和患处。畜牧兽医可以针对辖区养殖户采取入户指导,建议养殖人员合理选择饲料,养殖过程注意仔猪的选择,应选择健康状态良好的仔猪饲养,如果具备条件,尽可能选择自繁自养模式,尽可能减少从外地引入仔猪。养殖场所的管理需要规范,预防无关人员随意进出,传播口蹄疫病菌。在口蹄疫预防方面,可以选用口蹄疫疫苗,疫区仔猪预防工作的开展,还可以选择康复血清注射,提高预防效果。
为了提高兽医诊断结果的准确性,需要兽医树立学习意识,加强猪病诊断理论方面的学习,掌握常见猪病诊断方法。以下列举几种常见的猪病诊疗方法运用:
①猪气喘病诊断
畜牧兽医在猪病诊断过程当中,要了解猪疾病病原特征和流行情况,还能做出精准诊断。哮喘病属于由肺炎支原体引发的流行疾病,杂交猪此类疾病容易高发。在诊断以前,要通过询问养殖人员是否从外地或者气喘病疫区引入病猪,因为一旦支原体传入,难以断根,为后续疾病预防带来挑战。同时,兽医还要掌握该疾病的传播模式,此类疾病是通过空气传播、鼻腔接触等方式传播,如果猪群相对密集,加上通风情况不佳,极容易传播疾病。兽医诊断期间,可通过与养殖人员交流,判断养猪场内部密度是否合理,养殖环境清洁度、通风状态等,判断是否有助于疾病传播。运用临床诊断方式,观察患病毒是否有气喘、咳嗽等现象,以上症状在保育猪、育肥猪、怀孕后期母猪身上发生症状更为明显。除此之外,临床兽医还可通过剖检的方式,看到病死猪肺心叶、中间叶、隔叶等位置出现病变,即可作出诊断。
②副猪嗜血杆菌
猪养殖过程,如果到气温突变,空气质量不佳或者管理方法不合理,饲料配方不科学,就有可能导致猪发生副猪嗜血杆菌病。畜牧兽医运用临床诊断方式,可以通过观察,发现猪出现精神沉郁、消瘦、食欲下降、咳嗽、呼吸困难、关节肿胀、体温升高等情况,可以初步判断患有此病。要想精准诊断,还需要配合剖解病变方式,通过剖检,发现猪淋巴结肿大,胸腔存在积液,心肺、胸膜和腹膜存在蛋白渗出物。诊断以后为养殖人员提出防治建议,将患病猪及时剔除、隔离,做好保育舍内空气和温度等管理,适当选择多价灭活疫苗。
③口蹄疫
口蹄疫属于猪养殖过程流行疾病,在任何季节都有可能发生。部分区域此类疾病可反复出现,病程持续时间较长,哺乳期仔猪患病率较高,死亡率在10%左右。兽医在诊断此类疾病的时候,可以观察仔猪的早期症状,如果哺乳期仔猪出现心肌炎或者突然死亡现象;育肥期仔猪出现行走困难,蹄部着地有疼痛感,伴随有红斑、丘疹等出现,可初步判断患有口蹄疫疾病。在兽医诊断过程当中,应该根据病猪症状,结合普通群体特点,做到精准诊断。比如:妊娠前期母猪感染此类疾病,可能出现早产或者死产的现象;母猪在妊娠后期感染此类疾病,会产出体弱多病的弱仔,仔猪在3 日龄左右出现腹泻、呕吐等情形;哺乳期的母猪如果感染口蹄疫病毒,会出现发热症状,其乳汁内也会含有病毒,导致仔猪全部被感染,甚至出现急性死亡现象;如果保育猪感染此类病毒,会出现转圈行为、神经症状等;猪日龄超过60 天感染此类疾病症状不够明显,可能伴有发热、气喘和咳嗽等症状。根据以上症状进行诊断,提出科学的防治措施。
④猪瘟诊断
猪瘟属于高接触病毒类型传染病之一,可以表现为急性、非典型特征。畜牧兽医在诊断期间,可以根据疾病流行特点进行诊断,此类疾病具有高度传染性,如果受到强毒感染,其病死率相对较高,及时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也不够理想。根据临床症状进行分析,可以将此类疾病分成迟发型、慢性型、急性型。迟发型症状属于猪先天感染猪瘟病毒表现,出生以后虽然表现正常,但是经过几个月以后会出现沉郁、皮炎、减食、下痢等症状,猪体温正常,可以存活6 个月左右;慢性型疾病猪表现为食欲缺乏、体温升高、精神萎靡等现象,皮肤也会出现坏死情况,猪表现为日渐消瘦,病程可以持续1~3 个月;急性型症状,患病猪体温升高,可以达到41℃左右,出现粪便干硬、便秘或者血便等症状,部分患病猪出现结膜炎,双眼分泌脓性分泌物,皮肤充血、后肢麻痹,病程10~20 天即刻出现死亡症状。针对猪瘟的紧急预防,需要畜牧兽医为养殖人员提供养殖指导,对于圈舍进行彻底消毒,选择火碱作为消毒药物,利用火焰喷灯进行灼烧,注重饲养管理,通过免疫接种、及时隔离、全群测温等方式进行疫病监测。患病猪还可选择青霉素对于其激发感染情况进行预防。
为了解决畜牧兽医在用药过程存在的问题,畜牧兽医需要注意用药方法应用的科学合理,及时学习完善自身用药理论掌握情况,在用药过程能够根据猪疾病类型、病症等作出诊断,预防陷入用药误区。具体而言,措施如下:
①合理诊断,精准用药
畜牧兽医在猪疾病治疗过程当中,需要先观察猪病症状,注意诊断方法的合理利用,精准判断猪感染疾病类型。如果同一时间之内,大批生猪出现感染情形,则可认定其为烈性传染病,此时,基层兽医还需要选择病理解剖方式辅助诊断,结合解剖结果选择治疗方案。当兽医将猪疾病确认以后,还需要结合猪感染症状选择针对性治疗药物,保证药物使用科学性。畜牧兽医选择猪病治疗药物的时候,需要思考科学的用药原则。
②合理给药,直达患处
由于部分畜牧兽医给药方式不合理,导致猪对药物吸收效果不好。因为给药方式直接影响猪吸收药物,也能够决定治疗速度,还会影响药物在血液当中的浓度。为了快速提高药效,可以选择静脉滴注方式进行治疗,如果猪病情严重,可选择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应用此给药方式要注意对药液加温,控制猪用药以后出现不良反应。同时,用药过程皮下注射、肌肉注射也属于常用给药方法。通常在疫苗注射期间,会选择皮下注射方式;对于易溶解类型药物,也可以选择皮下注射方法,正确的用药方式是在猪耳根后、大腿内注射。需要注意,对于不容易被猪体吸收,或者本身具备极强刺激性药物,可以选择肌肉注射方式,比如:选择猪臀部、颈部位置注射。部分药物适合口服方式给药,可以与饲料进行混合,还可以使用灌药方式给药。畜牧兽医可以根据猪病症的轻重,也将药物掺入猪饮水、饲料当中,或者直接将药物放入猪口中。大部分情况下,当猪患有肠道疾病的时候,口服给药方式见效更快。
③计量准确,频率合理
在治疗药物选择和治疗方式确定以后,畜牧兽医在药物使用过程当中,剂量选择和用药频率的合理控制十分重要。对于口服类药物,猪用药频率每天在2~3 次即可,用药次数结合药物半衰期、清除速率共同决定。若选择抗菌药,在治疗期间,应确保血药浓度超过其最低抑菌浓度。例如:畜牧兽医选择青霉素治疗猪病的时候,在用药以后6 小时,猪体内血药浓度可以达到最佳状态,根据此规律,注射频率确定为每天2~3 次,以达到良好治疗效果。
④疗程确认,控制复发
对于部分轻型猪疾病,治疗难度可能并不高,通常而言,短期用药以后,治疗效果就能达到。对于部分重症病猪,要求在最佳治疗时机,通过多次给药方式,才能达到疾病治疗效果。疗程就是给药最佳时间的判断,畜牧兽医可以根据猪症状是否有缓解情况,例如:使用解热类药物、利尿类药物以后,如果猪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以后,可以随时停药。如若猪感染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则需要将给药疗程适当延长,当猪症状有略微缓解以后,持续治疗巩固治疗效果,待猪患病症状完全消失以后,经过1~2 天即可停止用药,确保治疗效果,以免疾病反复发生,影响猪健康生长。
综上分析,在生猪养殖行业快速发展过程当中,养殖规模的扩大,加上私人养殖户数量不断增加,无论是仔猪品质,还是养殖饲料、环境等方面因素,又或者养殖技术的运用,都可能导致猪出现各类传染病。在兽医诊疗过程当中,兽医可能未对养殖人员提出合理的疾病预防建议,导致养殖人员没有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同时,在猪病诊断方面,兽医陷入诊断误区,也会影响诊断结果。对此,需要提高兽医对于常见猪病的诊断能力。除此之外,治疗猪病用药环节务必科学合理,才能提高治疗效果,及时控制猪病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