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莉莉 封元园 赖淑祯
作为传统农业大国,我国幅员辽阔,土地广袤,为我国农业生产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水稻是我国的主要农作物,我国约有8 亿人口以大米为主食,水稻在我国的栽培历史能追溯到商朝之前。绿色无公害水稻是近几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种新型水稻,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绿色无公害水稻的发展方向是以生产营养、无污染、安全、卫生的稻米为主要目的,是我国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就绿色无公害水稻的栽培技术要点进行了论述,以期为有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近几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正在日益提高。国民生活质量和经济水平的日益攀升,使得人们对粮食安全的需求也在逐步提升,推广绿色无公害种植技术是促进农业生产健康、安全、无污染的关键,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系百姓安危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水稻栽培阶段,应充分运用绿色、无公害、高产的栽培技术,从而极大地提高和优化我国水稻总产量及稻米质量,为保障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提供坚实保障。
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水稻的栽培及种植技术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为顺应“可持续发展”战略所提出的发展要求,绿色无公害水稻顺势而生,它既能满足人民对健康生活和绿色发展的基本需求,又能从根本上维系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从种植意义出发,本文所叙述的绿色无公害水稻,就是指在种植和生产的过程中,通过适当技术手段或栽培方法,对有毒物质进行精准的把控调节,将其固定在标准限度内,从而收获真正意义上的无公害农产品。种植绿色无公害水稻的基础是要确保无公害稻米的种植条件,能够达到无公害农业生产所需要的生态环境,同时,在种植生产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都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标准和规范来执行。以此为基础,才能在安全范围内合理控制有毒物质的产生残留。最后还要确保产品的安全、品质指标符合要求,并能通过专业认证的鉴定评测。总体来讲,相较于传统水稻,绿色无公害水稻具有较高的公益性、普遍性、专业性以及公正性特征。
水稻种植的基础是选择适宜的种植环境,在实施绿色水稻栽培技术时,必须确保稻田附近无任何污染源,例如污水处理厂、化工厂、发电厂等,在选择种植地时,最好选择土壤肥力及有机物质含量较高的土地。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持续加快,适合于绿色无公害水稻的种植面积不断缩减,工业污染严重制约了土壤的可循环利用。
水稻种植品质与土壤环境有直接关系,也就是说,土壤酸碱度、土壤肥力、土壤颗粒等均会影响到水稻产量,然而由于长期不合理使用,土壤的肥力和土壤的酸碱度都无法满足绿色无公害水稻种植要求,为解决这一问题,应该提高化肥施用频次,以维持土壤中养分均衡。目前市面上的肥料种类较多,如若肥料质量存在问题,施用后极易破坏土壤的内部结构,导致土壤的理化性状发生变化,从而对作物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现如今,可选择的水稻品种繁多,但无论选择何种稻种均会影响到水稻总产出率,如若种植密度太大,在稻田中没有形成适宜的小气候,不但会对秧苗的生长造成一定的影响,而且还会增加病虫害的发生概率,严重地危害到水稻植株的生长发育。反之,如果种植密度不足,没有达到合理的基础数量,不但不能充分发挥水稻的丰产优势,而且会造成大量的土地资源浪费。
农药的使用对水稻病虫害防治而言是一个恒久的研究话题,当前,我国还并未出台相关规定规范农药用量,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中通常都是粗略估算,在此背景下,农药滥用问题日益严重,不但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而且极易危害到人们的健康安全。而农药用量过低,不但不能有效控制害虫,反而会大幅提升病虫害防治难度,因而无法实现无公害防治目标。以上种种因素均会对绿色无公害水稻的推广栽培产生不利影响,因而务必依据实际问题,掌握技术要点,从而提高水稻的总体产量。
有关研究人员经过长期的探寻分析后发现,在无公害水稻栽植过程中,水稻种子的品质直接关乎到作物产量及质量。因此,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保障并提高稻米的产量及质量,就务必注重无公害稻种的选育。在无公害稻种的选育过程中,除了要确保选种品质优良外,还要保证其具备一定的抗病、抗虫害能力,以确保无公害水稻的高质高产。在选择稻种时,还要综合考虑当地的气候特征和地质、水文条件,依托不同地区的实际现状,最大限度地保障无公害水稻的生长环境,借助良好的生长环境,从而为无公害水稻高产打下良好基础,在选种完成后,为提高植株产量,种植人员务必采用科学、合理、高效的措施,对种子进行适当处理,通常情况下,会借助紫外线光对种子进行照射,在对种子进行杀菌灭菌的同时,也能对提高无公害稻种的出苗率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
在无公害水稻的栽培过程中,要想提高水稻产量,务必杜绝施加化学肥料,可选用有机肥料代替传统的化学肥料,这样既可以保证水稻产量,又可以保障水稻无公害。到现在为止,在水稻生长过程中,施用的最常见的无公害有机肥就是秸秆还田,这样既可以降低秸秆燃烧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又可以提高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从而有效提升土壤性质,为水稻的后续生长打下良好基础。
尽量选择日照充沛、水源充足、年降水量充足、肥力较好、排灌条件好、交通方便、周边生态条件优良、无污染物排放的生产基地。在选育水稻品种时,要依据种植地的自然环境条件,选用两系或三系稻种,以适应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确保水稻的品质和产量。同时,要确保水稻品种抗性强,稻粒饱满,生长期适中,丰产性好等特征,从而提高水稻发芽率,加速水稻生长。
不同环境条件下应选择不同的播种时间,因此在播种前应充分考虑到种植区域的自然条件差异,一般情况下,海拔400 米左右的种植区域最好选择每年2-3 月进行播种;海拔400-800米的种植区域最好选择每年3-4 月进行播种。其次也要注意选择适宜的播种天气,尽量避免选择阴雨天气,晴朗天气播种效果最佳。
在处理水稻种子时,要对其进行日光曝晒,在强烈的光照下,种子中的有害细菌会被杀灭,为保证良好的灭菌效果,最佳晒种时间应为2-4 小时,最长不得超过5 小时。晒种完成后要对种子进行消毒,将种子置于强氯精或生石灰的澄清液中,也可将其置于多菌灵水中浸泡8-12 小时,再用清水冲洗,以达到杀菌灭菌目的。最后要对种子进行催芽,在种子破胸后淋水浇透种芽,淋水时需留意水温,温度最好保持在25-30℃左右。
栽植人员要选择适宜的苗床,以确保苗床土壤肥沃及土质疏松,最好将苗床放置于背风朝阳处。在种苗栽种前,为改善土壤肥力,可将稻草腐熟后直接用作肥料,以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增加水稻的抗病能力。在播种7 天之前,应把硫磺粉撒入土壤,随后用水稻壮秧剂调整土壤的pH 值,使之保持在规范的水平范畴内。在播种前三天,应用敌克松颗粒和移栽灵药剂,对苗床土壤进行消毒,以保障后续栽植工作的正常进行。
在水稻苗床管理期间,应严格控制内膜内温度,1-2 叶期的水稻栽培时,内膜温度应控制在20℃左右,最高不得超过25℃,1 叶期平齐后,应及时揭膜。
到了3 叶期以后,仅在夜间铺盖地膜即可,以保证日间光照充足。如若土壤发白,应立刻对苗床进行洒水。在幼苗2 叶1 心期,应将移栽灵掺入水中,喷洒于苗床,可有效地增强水稻幼苗的抗病能力,防止后期秧苗出现枯黄问题。
在绿色无公害水稻栽植时务必选择最合理、适宜的种植方法,传统水稻栽培方式主要包括秧标、插秧轮等方式,而现代则多采用机械插秧法进行种植,但在不平整的水田上,则必须采用人工插秧。除此之外也可以选用抛秧方式,这一方式较为简便且效率更高。在种植前还必须施足底肥,特别是在沙土类型的土地上,并通过适当施肥提高土地的保肥以及保水性能。水稻栽植密度需从土质角度考虑,土壤肥沃且疏松的土地,一公亩最佳种植密度为1.5 万棵左右,肥力相对较差的土地,一公亩最佳种植密度为1.7 万株左右。除此之外也要考虑水稻品种差异,如果所选用的水稻品种植株相对较矮,则应适当提高种植密度,如果所选用的水稻品种植株相对较高,则应适当降低种植密度。
在返青分穗期的田地管理工作中,在秧苗种植完成后,还必须按照水稻生长与发育的实际状况进行合理、适当的分穗和晒田,从而促进水稻植株根部的正常发育。在秧苗移栽后的一周之内撒入除草剂等药剂,避免田间杂草滋生,对水稻幼苗的生长发育造成不利影响。另外,还可以施加一些稻肥或有机肥,化肥会对土壤和水质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因而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采用无公害的有机肥来替代常规化肥施用。在植株拔节到孕穗期的田间管理中,在温度上升时,要适当提高灌溉用水量,同时要控制灌水深度,一般约3 厘米,在此基础上,要保证定期定时对水稻进行灌溉,以防止水稻缺水。同时,在阳光充足的情况下,要根据秧苗的生长状况,适当施用穗肥。在抽穗成熟期的田间管理中,采取以根外施肥法,通常是以磷酸二氢钾与尿素混合喷淋。在这一时间段内最佳施肥频次为2 次,同时需注意施肥间隔,避免间隔过短影响结实。稻谷长成后,再由收割机进行收割,既能确保稻谷的品质,又能保障稻谷的产量不受影响。
稻瘟病是一种全球性的真菌病害,对水稻植株的影响极大。依据稻瘟病发生部位的异同,可将其分为苗瘟、粒瘟、叶瘟、穗颈瘟。稻瘟病的传播途径极多,包括风向传播、昆虫传播、水流传播等。稻瘟病不受季节影响,在冬季也有极大的发生概率,随着春季气候变暖,稻瘟病会迅速催生,对水稻的正常生长造成极大影响。恶苗病属于水稻生长过程中的常见病害,病原菌感染后,水稻幼苗不能萌发,因而无法正常生长。患病幼苗上会滋生出淡红色或白色霉粉,在移植之前就会发生死亡。水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还可能会遭受虫患的侵扰,外源性感染病害包含黏虫、白背稻虱、黄褐稻虱等;内源性病害包含灰飞虱、稻蓟马、三化螟等。不论是外源性感染或是内源性感染,如果大面积暴发均会对植株生长带来不利影响。为杜绝水稻病虫害,应及时采取相关的防治措施。首先应该提高栽培管理人员的防治意识,加大对水稻病虫害的防控力度,及时有效的进行病虫害防治管理。其次,要采取适当的防控手段,选用抗病害能力较高的水稻良种。种植前要对种植地进行翻土、旋耕,合理选择抛秧或机械插秧等种植方法,后期务必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理杂草、科学施肥、定期灌溉。同时,要采取相应的化学防治措施,根据不同的病虫害情况,合理地喷洒相应的药剂,以达到控制水稻病虫害的目的。
在绿色无公害水稻栽植时,品种的选择极为重要,选用适宜的品种对提高水稻产量、提升稻米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市面上已经出现了许多优良的绿色无公害水稻新品种,但其总体产量仍不能满足市场对绿色无公害稻米日益增长的购买需求。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我国对绿色无公害稻米的改良也在持续推进,在今后的发展中,新的优质稻米将为我国绿色无公害稻米的增质增产做出巨大贡献。
土壤的有机元素、营养结构等都会直接影响到水稻的最终产量和质量,可以通过施肥改善土壤环境,使土壤具备种植水稻植株的能力。我国土地广袤,各个地区之间土地差距迥异,采用常规的施肥方法很难取得良好的成效。而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能够对土地状态做出较为准确的评判,进而针对土地的真实状况确定肥料比率,给植株输送充分的营养供应。
在水稻生长管护过程中,田间管理极为重要,如何合理规范化地进行田间管理是保证水稻绿色、无公害的关键。田间管理作为贯穿水稻生长全过程的重要工作,从播种、选地到收割,各个环节都能得到最优化,从而形成一套更加完备、规范、有效的田间管理流程,进而保障水稻绿色、无公害,提高水稻产量。
常规的病虫害防治方法为化学防治,往往存在盲目使用农药的问题,极易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在对绿色无公害水稻进行病虫害防治时,应尽量杜绝施用农药,最好选用生物防治或物理防治手段。然而,当前的物理、生物防治技术还处在起步阶段,与相对完备的化学控制技术相比,其实际效果仍有一定现实差距。随着科学技术的推进发展,相关技术水平也得到了优化提高,新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将会衍生出现,物理防治效果及生物防治效果也会得到稳步提升,因此,化学农药的使用频率将会逐步降低。
作为我国最为主要的粮食作物,在水稻栽培过程中运用先进的绿色无公害种植观念,可以提高水稻种植水平,保证稻米的品质和产量,推动我国农业持续发展。分析当前我国绿色无公害水稻种植技术应用现状后发现,在实际应用中仍有问题需要解决,为优化现有问题,种植人员应结合不同地区的环境土壤差异,科学规范的推广绿色无公害水稻生产种植技术,在生产实践中,及时发现、解决影响水稻质量及产量的制约问题,推动水稻高产高质,保障稻米绿色安全,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提供有力保证,推动我国社会的和谐安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