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胤棠
(成都市数字城市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95)
城市信息一体化能有效支持城市发展的“新型工业化”“互联网+”等战略布局,大力发展信息经济、物流等重点领域和产业,以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全信息链应用体系,实现以互联互通、迅速灵活、高效优质、协同共享为目标的一体化城市运营模式[1]。
智慧城市建设在现有的信息化建设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技术应用与城市运营理念的融合,实现城市管理从管理到服务、从治理到运营、从局部应用到协同一体的平台服务的三大跨越[2]。
以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提升社会治理数字化、智慧化水平为重点,以解决基层社会治理的突出问题和现实需求为导向,深度聚焦群众诉求快速响应、安全隐患预警整治、社会风险提前应对、突发事件高效处置、社会舆情积极引导五大目的,提升线上线下协同精准治理能力,营造城市智能应用生态。
区县智慧城市大数据管理平台以构建“大平台、大数据、大系统”为目标,以统一的数据中心为基础,以统一的资源服务和安全体系为保障,实现对城市运行态势的感知、辅助决策、精准治理,形成集事件发现、处置和跟踪于一体的区(县)级智慧城市运行管理模式。智慧城市大数据管理平台总体架构分为基础设施层、数据资源层、应用支撑层、业务平台层和终端层[3]。
管理平台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图1 管理平台总体架构
基础设施层:包括指挥大厅等场所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政务云、感知设施,充分利用已有信息化共用基础设施建设成果。
数据资源层:依托本辖区业务实际和数据支撑需求,基于已有的平台和服务进行建设,完善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治理、数据共享、数据运营等数据全周期服务能力[4]。
应用支撑层:包括物联感知平台、城市生命体征体系、事件枢纽系统,支持本辖区城市运行日常管理、指挥调度。
业务平台层:平台层按照区(县)、街(镇)两级部署,进行应用分级授权,支撑本辖区高效处置事件,优化整合基层网格力量,梳理形成各类事项清单,保障城市运行事件在日常管理方面实现城市事态监控、数据分析、态势感知、体征监测;在应急指挥方面实现联动指挥、预案管理、预警预测、资源管理、应急值守、综合会商等功能。
终端展示层:平台(PC端)、移动办公(移动端)、大屏,实现“三屏联动”。
智慧城市大数据管理平台包括业务应用平台和应用支撑平台。业务应用平台包括城市领导驾驶舱、数据分析管理平台、移动办公和事件枢纽系统,构建本辖区城市运行管理业务应用体系,提升城市运行管理综合效能。应用支撑平台包括城市数字体征平台、物联感知平台、数据资源平台,由区(县)级统一部署、开放共享,有序夯实全区(县)数字底座,全面支撑城市运行管理建设发展。
领导驾驶舱(大屏)分区(县)级和街(镇)级两级部署,实现城市体征可视、事件分级分类、事件处置分析、指挥调度等功能,提升城运事件发现能力和处置效率。
区(县)级管理驾驶舱:重点围绕“公共安全、公共管理、公共服务”三大基础板块,推动新经济发展有关工作,以市级城运平台赋能提供的区域体征指标为基础,叠加能够反映本辖区运行状态的关键指标,构建全面呈现本辖区运行状态的体征体系,充分接入实时数据,利用体征模型算法,实现对本辖区运行状态的全面感知、监测。
街(镇)管理驾驶舱:辖区内街(镇)管理驾驶舱根据街镇需求将区管理驾驶舱的地图、城市生命体征(公共安全、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等基础内容进行适配。结合各街镇实际,提供可视化页面适配街镇管理驾驶舱大屏尺寸及个性化拓展大屏可视化内容功能。
根据城市治理业务需求与基本情况,数据分析管理平台为智慧城市核心业务处置系统,面向区(县)、街(镇)、工作人员提供包括首页、统一门户、排班管理、报告管理、融合指挥、系统管理等内容,旨在提供一个统一便捷的工作门户,支撑本区域城市政府各级工作人员高效、便捷开展城市治理工作。
首页:根据用户角色划分为区级、街道、工作人员不同展示内容,首页的可视化数字看板主要由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公共服务、值班体系等数据专题构成,根据系统对用户账号权限的识别进行不同模板、不同维度的数据展示,区分用户的数据可见范围,保障系统的数据安全。首页还提供了围绕事件、预警的业务操作台和舆情预警展示内容,帮助城运用户及时掌握城市运行动向。
统一门户:围绕业务融合、数据汇聚、系统集成,支持整合辖区各类基层政务应用系统,实现值班值守、指挥体系、日报管理、事件枢纽、融合指挥等功能的综合集成,统一全区“一网统管”业务入口,提供区行业部门自建系统、上级垂直条线业务系统等多系统的快速入口。整合所有系统的登录入口,提供统一便捷应用服务。
排班管理:通过数据对接展示各职能部门和各工作组的值班日程,进行高效、灵活、统一的管理。通过值班值守模块建设,展示管理值班队伍运行情况,提升“两办”总值班室信息响应速率与工作效能,满足“两办”总值班室信息化需求。
报告管理:围绕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公共服务领域,汇聚分析全区工作情况。根据指标体系和智能计算模型,支持针对城市运行管理工作需求,自动生成不同维度的工作报告、简报等。
融合指挥:依托大屏融合指挥系统能力,支持将应急预案管理、视频管理、移动单兵管理、指挥体系管理能力集成,面向城运相关用户,有效支撑城运业务的开展。
根据业务需求和各级用户应用情况,建设城市数据分析管理移动办公系统,提升城市数据管理的移动办公能力,为区(县)用户、街(镇)用户、工作人员及基层治理力量的前端应用处置系统提供包括首页、排班管理、城区事件、指挥调度、通用功能等板块。
事件枢纽系统由事件综合分析、事件流转处置、事件管理服务和事件应用管理组成。通过对各类事件的责任主体、配套资源、处置流程进行梳理和配置,实现事件的智能分析、智能分拨、智能处置、智能监督评价,进一步提升事件流转处理效率,形成快速、准确、高效的事件流程闭环。
事件综合分析:重点对接12345热线、数字城管系统、“大联动·微治理”信息平台等业务系统,汇聚整合城运事件数据,通过建立事件主题分析指标,从事件所属类型、区域、发生时间、上报来源、事件态势等方面对本辖区内的事件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实现多维度的事件分析、事件查询及评价管理,提升处置效率。
事件流转处置:围绕事件处置的各环节,按照应急突发事件、基层协同联动事件、日常事件等进行分级分类,实现各类城运事件的统一接报、事件核实、统一受理、统一分拨、统一处置、事件监督、统一审核、统一结案、统一评价。
事件管理服务:完成事件枢纽系统运行所需要的管理服务。为事件从受理、分拨、处置到结案的全生命周期提供管理服务。
事件应用管理:提供系统配置、事件配置、统一附件存储和日志管理功能。支持通用表单、通用模型管理、模型定义、数据同步服务、组织同步服务和认证鉴权功能。
城市生命体征平台涉及梳理城市经济、文化、民生、生态等领域的指标含义以及计算方法,将指标分类录入平台,给出城市的评价数据和可对比模型,通过城市生命体征指标从各个维度精准、实时地反映城市健康状态。生命体征平台包括业务应用层和配置管理层两部分。
4.5.1 业务应用层
指标体系:指标体系负责指标的设计、接入、计算、监测、发布、优化、安全控制等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智能建模:通过统一接入建模数据,规范资源接入管理和平台建设机制,有效融合资源、数据和模型能力。差距分析:将城市中指标与标杆对象、指标历史或同类指标进行比对,对指标计算结果进行差距分析。
4.5.2 配置管理层
指标管理:通过指标管理子系统对指标进行分类查看、分析、配置和管理。任务管理:支持对指标任务的管理,包括基本管理操作,选取指标、指标配置、确定数据源。智能预警:对于外部平台接入的告警数据按照规则生成预警信息,自动发起预警提醒。个人工作台:支持通过个人工作台,快速查看、操作与个人相关的业务。
物联感知平台基于本辖区感知设备的部署及物联网络的建设,打造一套完整的神经元体系。物联感知平台向下可以实时采集城市状态信息,达到城市要素的“应采尽采”,向上可以向数据资源平台、体征平台提供感知事件信息,支撑智联、数联城市精细治理应用的开展。
物联感知平台设计6个子系统,分别是接入适配系统、设备管理系统、运维保障系统、数据管理系统、统一服务系统和统一开放门户。物联感知平台用于完成物联感知终端数据收集及系统对接以及物联感知应用场景打造相关工作。根据物联感知特殊属性,做好物联感知设备预警及信息传输等综合技术能力的对接工作。
数据资源平台主要包括数据存储、数据采集、数据治理,支撑数据采集、处理、存储、模型设计、资产管理、服务开发、任务调度和监控,为数据共享服务提供支持。
数据存储:提供分布式数据存储和分布式数据计算能力。
数据采集:提供结构化数据采集、非结构数据的采集和智能填报能力。对接Kafka等消息,提供实时数据采集和分发;对接mysql、pg、达梦、hive等数据库,提供离线数据的采集和分发以及智能填报能力,实现周期性、突发性的数据上报。
数据治理:提供数据标准管理、数据建模管理、数据计算处理、数据资产管理、数据服务管理、数据质量管理、任务调度监控等功能。
文章聚焦治理数字化转型,围绕“高效处置一件事”,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构建实战、实用、实效的智慧城市数据管理平台,建设城市四级联动“一网统管”工作体系,支撑实现一屏全观,精确掌握城市运行状态;一图感知,预先洞察城市治理风险;一网通联,提级会办城市治理难题;一体联动,创新提升城市治理效果,提升现代化城市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