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硕,高 军,王 涛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素质赋能中心,广东 深圳 518172)
美育可称作审美教育,也可称作美感教育。美育通过影响个体审美感受、提升个体审美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全面和谐的人格。审美教育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深远意义。高校美育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2020年10月,《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发布,明确高职美育课程的三个重点目标为“有机结合专业课程”“强化艺术实践”“具有审美修养”[1]。高职院校美育课程应在职业教育总体目标的范围内实现这一附属目标,即在教学内容设置上注重跨界、跨学科性和职业性,在美育课程教学和考核过程中注重艺术创作实践,在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上更加注重提升学生的审美修养。该如何实现这三个目标,既是高职院校美育的重点,也是棘手难题。
高职院校想要培养具有审美修养的高质量人才,教学需要适应新媒体时代发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职院校课程教学融入知识可视化技术可以有效满足这一需求。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将知识可视化工具与“微纪录片创作”课堂相结合,以提升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为美育课程进行可视化教学的应用提供参考。
知识可视化是在科学计算可视化、数据可视化、信息可视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研究领域,它应用视觉表征手段促进群体知识的传播和创新。2004年7月,Martin J.Eppler和Remo A. Burkhard共同编写的工作文档Knowledge Visualization-Towards a New Discipline and its Fields of Application发布,这标志着知识可视化正式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2009年,赵国庆先生提出关于知识可视化新的表述:“知识可视化是研究如何应用视觉表征改进两个或两个以上人之间复杂知识创造与传递的学科。”[2]
赵慧臣[3]提出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应从形式、内容、效用三个层面进行设计,与知识内容融合在一起,这给教学中应用各种可视化工具指明了方向,促进了 知识的创新传播。王朝云和刘玉龙[4]提出知识可视化的实质是将内隐知识或隐性知识外显化,将外显知识生动化,以概念图、思维导图为例阐述知识可视化的常用方法,再以地理、化学、计算机学科的具体教学案例介绍了知识可视化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这也为知识可视化在高职教学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强调各级各类学校要按照课程设置方案和课程标准、教学指导纲要,逐步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程。职业院校要在开好与基础教育相衔接的美育课程的同时,积极探索开好体现职业教育专业和学生特点的拓展课程。高职院校的美育课程要考虑为专业课程服务,有机结合专业课程。高职院校美育公选课的学生来自全校不同专业,学生们有自己的专业基础,如果跨学科的职业性美育能够综合学生专业的特点,发挥美育功能,与专业教育衔接的美育课程就能积极开展。例如一门影视类的美育课程,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本身就具备一定的Photo shop、Premiere、Final cut基础,制作静态图像或者短视频对其来说相对比较容易,可以使用虚拟现实技术等知识可视化手段来增强美育课程与专业的课程的联系。跨学科融合有助于学生从不同维度理解艺术;多学科渗透的美育课程内容借助可视化手段,也能够激发不同专业背景的高职学生学习的兴趣。利用知识可视化手段,美育课程与计算机、信息通信、大数据、管理、园林等跨度较大的专业深度融合,是美育课程本身的跨学科性决定的,是聚力赋能提升学生素质需要的,也是新媒体时代下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内容渗透融合所需要的。在此过程中,也可以发现其他学科的美育价值。
实验心理学家Treicher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人们接受外来信息和知识主要是通过人体的各种感觉器官来实现的。按照信息获取的比例,通过视觉获得的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触觉占1.5%,味觉占l%,这个结果表明视觉是人们接受信息的主要通道。
现今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印刷品、平面广告,再到影视节目、三维特效,充斥着视觉冲击。无法回避的可视化趋势,也让人们明白一个事实:说明、解释、理解世界的方式越来越呈现出图像化的特征,视觉效果的影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上述可视化的优点为合理使用可视化工具提升高职美育课程教学效果提供了理论依据。
多年来,高职美育教材大多为本专科通用教材或借用普通高等院校教材,导致高职美育课程中理论性知识占据主导地位。在通用教材中通常将美育基本知识作为教材的开篇陈述,重点强调课程的性质和教学任务,而未对美育内涵进行详细的阐释,导致学生无法理解什么是美育,从而对美育教学产生误解。其次,美育课程设计缺乏对美育知识的系统性梳理,部分高职院校的美育课程设置仅为满足一定的指标,并未真正考虑到如何完善美育知识的迫切性和重要性,缺乏统一标准。而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使得许多美育老师在有限学时的课程中,仅向学生讲授比较浅显的内容,未将更深层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导致学生对美育课程仅有入门级的水平。
要弥补教材、课程设置等方面的不足,教师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充分运用知识可视化工具,对教学内容实现可视化设计,将各类知识、思维、技巧、能力等转换为具体化形象化的图片、动画或视频等新媒体形式,可以大大降低学生获取知识、理解问题、技能实操的难度,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教师在知识可视化教学手段的支撑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结构、配置数字化教学资源、施以科学教学方法,可以促进课堂教学模式更加开放,促使学生学习更加主动。
现代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正在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而高职教育以培养高质量综合型技能人才能力为本位,其课程评价方式更应倾向多元化方式,美育课程作为一种集感知性、获得性和内生性于一体的综合课程,需要构建多维度、全过程、立体式的评价模式。而现行的高职院校美育课程的考核方式通常是过程性考核,如现场笔试、小论文、小组实践作品,课堂展示汇报等考核方式,并不能满足学生进行艺术实践的要求。艺术实践是学生能够真真切切感受美育育人的重要渠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参与实践,组织、策划、设计并生产出艺术作品。同时,教师要提高知识可视化意识,在指导学生艺术实践过程中采用多种知识可视化方式配合,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也可采用多种可视化方式进行检验,比如多媒体演示文稿制作、短视频制作、知识可视化海报制作等,不断充实课程评价的体系。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虽然已经开设各色各样美育课程,要求学生毕业前必须修完一至两门美育课程学分,但美育课程体系仍以公共选修课为主。与专业课相比,理论性较强的美育课程难以吸引学生,而实践类课程因为受资金、场地环境各方面的限制,实施难度较大。要发挥以成果为导向的美育课程实践功能,美育实践活动必不可少,其中,知识可视化信息就日益凸显它的作用。课前可推送一些课程相关知识的视频进行预习,课堂上教师配以图片、动画、虚拟仿真技术等进行讲解,假如条件允许还可以利用数字交互性沉浸式游戏。课后推送传播美育课程优质短视频进行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引导学生养成观看转发分享短视频的习惯,把知识的学习融入到日常生活休闲娱乐中,以此不断加深固定美育知识的学习。
为提升学生对微纪录片审美能力及短视频创作能力,笔者于2021—2022学年第1学期开授“微纪录片创作”美育课程,通过一学期试行发现部分学生对该课程学习兴趣较低,实践内容输出参差不齐。为提升学生对“微纪录片创作”课程的兴趣,笔者在2021—2022学年第2学期开始尝试引入知识可视化工具:概念图和思维导图等;在2022—2023学年第1学期扩大知识可视化工具应用范围,引入短视频工具进行教学辅助,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章节将对知识可视化工具在教学中应用的方式及效果进行说明。
为提升学生在美育课堂的参与感和系统性学习,需持续提升概念图工具在课程中的应用能力,在此对该工具的应用情况进行详细说明。
在美育课程“微纪录片创作”中有关法国真实电影和美国直接电影两大纪录电影类型的异同点,在最初课程设计时采用简单对比表格进行表达,两者无差异层次感,学生仅能了解到差异的浅显层面。为提升教学质量,该课程引入了概念图工具,从两者的灵感来源、拍摄方式、制作方式、艺术家参与方式、拍摄对象、拍摄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呈现两者的差异(见图1)。显然运用概念图进行的对比教学,能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两种纪录电影类型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图1 法国真实电影和美国直接电影两大纪录电影类型对比
高职院校美育课程中的概念和理论是学习的难点。使用思维导图可以将知识内容一目了然地表现出来,突现知识的层次结构。在教学中,用单纯文字配图片的形式难以讲解清晰概念及概念间的关系。利用思维导图“知识可视化”手段,可以将不易理解,容易混淆的概念组织起来,既有逻辑关系,又层次分明,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并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在课程教学中,可以以思维导图为载体发挥学生协作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一个概念或者一个主题,小组协作进行思维导图制作,进而比较全面地掌握相应主题或概念的知识点。例如,关于微纪录片的分类问题,首先有多种分类方法,仅以创作主体来分类,就有视频网站、新媒体品牌、国内传统媒体、国外传统媒体及旗下的纪录片频道等多个创作主体。以思维导图(Xmind)的形式提前做好课件(见图2),便于学生清晰准确地掌握知识结构;课后,学生也可以尝试独立完成知识结构的思维导图,不断调动学生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
图2 微纪录片的分类方法(以创作主体划分)
本门课程要求学生自由组成小组,自选主题进行微纪录片的创作。当前期拍摄完成后,后期编辑工作成为部分学生头疼的问题。首要问题就是剪辑软件的操作,除了少数学生使用Premiere、Final cut等剪辑软件,大多数非影视专业的学生使用的是剪映。剪映作为目前短视频常用的剪辑软件,简单易学,但也需要最基础的流程指导。在雨课堂上发布剪映软件使用方法的短视频,对刚刚接触剪映的同学进行功能介绍和基础操作的指导。在学习剪辑实操或者编辑软件的使用方法时,常常因为细节较多,学生记不住,导致一步跟不上,后面的步骤就会听得云里雾里。学生可以把讲解剪辑软件操作的教学短视频存储在手机或网盘里,在编辑素材时回看视频,也可以暂停,无限次回放,跟着短视频的方法进行练习,强化记忆,多次记忆后对于剪辑软件的使用就会得心应手。此外,许多同学不经常使用剪辑软件,间隔时间久便会遗忘使用方法。此时,能够随时观看且时长较短、言简意赅的短视频就非常的有效。
以本课程雨课堂第七章“微纪录片的拍摄与采访”为例,视频类教学文件占总教学文件的6/7,而在这6个视频教学资源中,短视频占比达2/3,学生通过视频可以快速掌握拍摄技巧。
笔者在2021—2022学年第2学期开始尝试引入概念图、思维导图等工具,从表1学生成绩变化趋势中可以看到,“微纪录片创作”课程低分段比例由30%下降到21.67%,下降了8.33%;高分段学生由33.33%提高到37.33%,提高了4%。可以明显看出知识可视化工具的引入对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具有明显效果,特别是对低分段学生的帮助更大。
表1 “微纪录片创作”学生成绩变化趋势
2022—2023学年第1学期引入了短视频教学工具,高分段学生比例提升至65%,相比未使用可视化工具时提升超了30%,效果更加明显。
通过知识可视化工具在“微纪录片创作”课程中应用,可以看出可视化工具对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有明显效果,其中更为直接形象和符合当代高职学生需求的短视频工具对教学效果提升更加明显。
此外,通过对比不同学期学生期末作品的网络观看量,2022—2023学年第1学期引入了短视频教学工具,视频作品的网络观看量提高50%以上,而且从选题和制作上更加迎合网络用户的观看习惯,效果相当明显。
如何充分使用知识可视化手段的教学有效性,强化艺术实践以充分发挥其在高职院校中的美育作用,是迫切而又现实的问题。本文通过笔者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分析了知识可视化工具在美育课程中的运用,提出高职院校美育课程知识可视化的解决路径:通过美育课程知识可视化手段的应用,降低学生获取美育知识、理解问题、技能实操的难度,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从“微纪录片创作”课程使用知识可视化手段成果对比来看,提升了美育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无论是学生成绩的中高分人数占比,还是学生作品的网络点击率,都有明显的提高,这肯定了在高职院校美育课程中采用知识可视化手段进行教学的良好效用。在知识可视化手段的支撑下,美育课程可以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提升整体审美修养,强化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责任感和使命感。